為什麼古代結婚要抬轎子,古代的轎子,一般由幾人抬?

2021-03-23 08:54:39 字數 1538 閱讀 3843

1樓:旋影藝人

不都是八抬大轎嗎 應該是討吉利和對新娘的重視吧

2樓:追風

這是一箇中國古代傳統,那時沒有現代的轎車隊,抬個轎子,風光,而且重要的是看中明媒正娶,這對女性是一種重要的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古代的轎子,一般由幾人抬? 5

3樓:自由的貓

「轎」的名稱起於宋代,在此之前通稱「肩輿」。古代的轎子,一般有有兩人抬、四人抬、八人抬、十六人抬等等。

據記載,夏朝時就出現了轎,但至先秦時代還很少見。到漢晉時代,也只是部分地區的代步工具。直至東晉時,乘轎子的人才逐漸多起來。

到隋代,轎子成為通用的出行工具,官方也開始規定轎的等級。

南宋時期,轎子的使用數量超過了車,各級**偏重於坐轎,很少乘車,因為轎比車要平穩。官方還加強了對於轎子等級的劃分,同時取消了對車的等級規定。

清朝,按明朝慣例使用轎子,並規定:三品以上京官使用四人轎,出京可以坐八人抬的轎,外省督撫都使用八人轎,普通**坐四人轎。所以,「八抬大轎」成為高階**的出行標誌。

而民間一般為二人抬轎,只有「娶親用的花轎」允許八人抬轎。轎帷用料也有一定規格。

皇帝的轎子皆稱「輿」,分禮輿、步輿、輕步輿和便輿四種,所需轎伕多達十六人。皇后乘坐的轎子與皇帝的轎子在形制上相差無幾,只是紋飾改龍為鳳,因此有「鳳輿」之稱,也由十六人抬。

4樓:匿名使用者

轎子也是老北京的傳統交通工具之一。二人抬的稱「二人小轎」,四人抬的稱「四人小轎」;八人以上抬的則稱之為大轎,如「八抬大轎」等等。

轎子,在種類上,有官轎、民轎、喜轎、魂轎等不同;在使用上,有走平道與山路的區別;在用材上,有木、竹、藤等之分;在方式上,有人抬的和牲口抬的,如駱駝馱的「駝轎」,元代皇帝還坐過「象轎」。「騾馱轎」,是「騾抬轎」的訛音,是清末民初流行過一陣的交通工具。轎子是用二匹騾子前後抬著。

轎杆固定在騾背鞍子上。轎伕跟著邊走邊吆喝。轎內坐人,大轎可坐3-4人。

轎外夏包葦蓆或蒙紗,冬季則是棉圍子。騾馱轎多用於山區或鄉間崎嶇小路。    十二抬大轎

[3] 二十八抬大轎

[4](一)兩人小轎:在圖中最常見,轎呈方形,前後各一人抬,是最方便的代步工具。

(二)馱轎或騾轎:轎呈長方形,比小轎寬敞,前、後各用一匹騾子拉,前方有一人牽馬。   (三)四人抬花轎:

圖中有迎娶的花轎行列,轎上扎綵綢,四個人抬轎,轎子左右各兩女郎,花轎前一人撐大圓傘,傘前是六人樂隊。

(四)肩扛轎:圖中運石車附近,有一出巡**,乘坐一人轎,由四人抬著,像是一把椅子,用兩根杆子架起來。也類似現代民間神明坐的轎子。

特殊的(五)轎子不光用來抬活人,死人的棺材也要用轎子來抬

5樓:亙古葉逸塵

對於坐轎子,古代有嚴格的規定,但各朝代略有不同,如有些規定商人不能坐轎,但有時也允許。轎子根據轎主人身份的不同一般有2人4人8人16人32人等等,但一般最多的是2人和4人的,除非有什麼重大儀式才會用更多人的轎子。

6樓:逆光xia花

一般是由四個吧!

又是兩個小廝就夠了!

古代結婚為什麼要拜堂,結婚時為什麼要拜天地,這一習俗是怎麼來的?

拜堂,舊時婚禮的一種儀式。指行婚禮時,新婦拜見舅姑。唐代已有此稱,宋代與婚禮之次日五更行新婦拜堂禮。近代也稱新郎新婦行交拜禮為拜堂,又浙江省海寧地區稱男家迎親時在花燭之前向天地三拜為拜堂。新郎 新娘進門後,接著就要 拜堂 又稱 拜天地 拜堂的地方一般在洞房門前,設一張供桌,上面供有天地君親師的牌位,...

古代人上轎子用的凳子叫什麼,古人上轎子上馬車時踩的那個小凳子叫什麼?

其實就是上轎或上馬用的腳踏而已,上馬用的更多的是石頭,叫上馬石 那個。不是人嗎。不是奴才跪下來,踩著人的背上去的嗎。古人上轎子上馬車時踩的那個小凳子叫什麼?馬紮。馬紮屬於中國傳統手工工藝製品。是一種小型的坐具。腿交叉作為支架,上面繃帆布或麻繩等,可以合攏,便於攜帶。馬紮 俗名稱板凳 杌扎,以其工藝獨...

古代人死出殯,為什麼要那麼多人抬棺材

就需要抬棺人來抬棺,沒出靈的時候,棺材要是用木凳或者其他物品墊著的,如果棺材不小心落地,而抬棺人數的多少間接反映了死者的尊貴,比如古代帝王死去,無論怎麼樣都不能落地。因此,而且如果去墓地的途中,棺材落地了,那麼說明這個人想葬在這裡,靈魂也會落地,所以在一些地方出葬時。但凡人死了之後。用老話說就是 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