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文官也佩劍,古代君子為什麼要佩劍

2021-03-03 23:05:13 字數 1307 閱讀 5626

1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早期跟日本一樣 是沒有文武之分的,真正的文武分職,是到了隋代確立了科舉制度以後了,出於這個傳統,所以文官佩劍也沒什麼奇怪的

2樓:匿名使用者

有種劍就叫配劍,是用來裝飾的 古人用劍做衣服的裝飾 後來也有用玉的 就出現了佩玉。古代人只要你想佩劍就可以佩劍 沒有文武之分的

3樓:匿名使用者

裝飾,如李白,啥官也不是,不一樣配這麼

古代君子為什麼要佩劍

4樓:匿名使用者

20世紀的歐洲人平時會拄著一根手杖,但其實身體並無殘疾,只是將手杖當作紳士的裝

飾品,象徵著他們上等人的地位。後來歐風東漸,摩登的中國人也跟著學起來,比如當年的孫中山也是手杖不離身。其實,這都是一種風習和文化而已,古代的中國人也不例外,在穿衣打扮方面自有其特殊的習俗。

佩劍和佩玉作為君子的象徵在古代風靡一時,特別明顯的一項就是佩劍。

《禮記·少儀》中記載「觀君子之衣服、服劍、乘馬,弗賈」意思就是說「觀賞君子的服裝、佩劍和車馬,不要談論它們的**」。還有《禮記·玉藻》也記載「必佩劍」,就是必須佩帶寶劍的意思。作為古代中國人日常生活規範的儒家經典,《禮記》非常細緻地規定了人們生活各個方面的禮儀,對於佩劍的描寫恰好證明了那個時候人們普遍佩劍。

又《左傳·哀公十七年》記載「良夫乘衷甸兩牡,紫衣狐裘。至,袒裘,不釋劍而食。大子使牽以退,數之以三罪而殺之。

」意思就是良夫這個人拜見太子時,袒露衣服,而且沒有解掉佩劍就吃飯,因而違背了禮儀,最後因此而喪命。可見,一般人平常也都是佩劍的。

佩劍的習俗一直流傳下來,到了魏晉時期,寶劍已經變成了木劍,如《晉書·輿服志》記載「漢制,自天子至於百官,無不佩劍,其後惟朝帶劍,晉世始代以木劍」。之所以產生這樣的變化,可能一方面由於尚武風氣的衰退,一方面也是因為寶劍笨重吧。

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這種特殊的禮儀習俗伴隨著社會前進的步伐不得不走向世俗化,乃至沒落。

有關佩劍的傳說及故事

1.履及劍及的故事

據《左傳*宣公十四年》記載,公元前595年,楚莊王因為宋國殺了自己的使臣,氣得鞋也忘了穿,劍也不帶了,一甩袖子飛跑出宮,準備親自遠征,他的隨從人員連忙捧著這些必需品追去,這說明劍在當時對於奴隸主貴族已是不可須臾離身的佩飾。

5樓:波羅密

在中國,劍不僅是一種殺人**、更是一種標榜風雅的飾物與門第身份的象徵,寶劍是古人體現威武向上精神的寄託,所以古代佩劍之風盛行,使得君子佩劍的習尚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文人書房裡也要懸劍以示讀書為國、除惡救世之情懷,《楚辭》「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就是描寫的高冠長劍的形象。

古代為什麼君子喜歡佩戴玉圭為什麼把君子比喻為玉?

首先糾正一個錯誤,玉圭不是隨身佩戴之物,而是上古君和王祭祀的重要禮器,主要流行於商周與春秋戰國時期,周禮 記載為祭祀東方方位之用 也就是方位神 是六器之一,更是重要的禮器,後來又成為一種權利的象徵,朝廷在分封諸侯時,常常賜以玉圭,作為統治地方的權杖。此外還有 朝勤禮見 的作用,通常,玉圭在禮儀場合的...

為什麼古代皇帝要稱自己為朕,為什麼古代皇上稱自己為朕

朕,字形是雙手抱拳豎一大拇指,表示自稱,上古音 dam。可能不是巧合,古波斯語dam也是自稱。現回今徽語嚴州語還保答留了dam 這個自稱。考古發現 秦王室 可能納有波斯女子為妃。後來 朕的字形發生了變化,從雙手抱拳豎一大拇指,變成了雙手捧著火,在祆教中是手奉聖火的聖人,天子,這個字就不能隨便用了。始...

古代文官和武官門口擺放的獅子有什麼不同?是文官的方底,武官的

古代文官擺放的獅子的門墩是方形,是箱子型上雕獅子,表示官印或是書箱。武官門口擺放的獅子的門礅是石鼓型,是抱鼓型上雕獅子。表示戰鼓。過去的文官都要十年寒窗苦讀書,又要經過鄉試,會試,殿試,才能中狀元,為了紀念官位來之不易,就把門鼓做成方型的,像一個書箱一樣。所以武官家門口的門墩都是方形的。古代打仗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