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結婚女子叫什麼,古代的女性結婚以後有沒有名字

2021-03-04 05:12:33 字數 5330 閱讀 1148

1樓:無名小卒之一

古代沒結婚女子叫小娘子

2樓:匿名使用者

女孩7歲稱髫年,10歲以下稱黃口。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 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 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

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 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 16歲稱碧玉年華; 20歲稱桃李年華,24歲稱花信年華。

女子至出嫁,稱梅之年。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

文庫地址

古代的女性結婚以後有沒有名字

3樓:

古代女子從來都是男子的附屬品,即使是身處高位的女子,她們的名字也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她和她所依附的男子的關係。 而且古代女子的閨名是不能隨便告訴別人的,即使是十分親密的人也不會輕易叫她的名字。 古代女子只有姓沒有名,未嫁就跟父姓,嫁了就跟丈夫姓,總之就叫什麼什麼氏 .

古代的女子有姓無名,在家只有小名、乳名,對外則稱某某氏。 【另外iw給你補充一點關於姓氏的內容,也有女子部分。】 戰國前,貴族才有姓氏,貴族男子稱氏,女子稱姓。

因為「姓所以別婚姻」,「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通志·氏族略序》)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考之於《傳》,二百五十五年之間,有男子而稱姓者乎?無有也。

」 ③因為「姓」起著「別婚姻」的作用,貴族男子又不稱姓,故女子稱姓特別重要,為了給待嫁或已嫁的同姓女子加以區別,就形成了對女子的特殊稱呼,在姓的前後加字首、字尾。 a、字首用排行:孟、伯、仲、叔、季。

如孟姜、伯姬、叔隗, b、以夫家的采邑、諡號為字首:如晉姬、武姜、文贏。 c、加氏、女、母、姬、媼、嫗等字尾,如張氏、商女、孟母、吳姬、趙媼等。

【這些絕對不是亂講的。更多參考資料】

古代女子名子是怎麼起的?結婚前後的叫法有何不同? 5

4樓:藍藍天綠綠地

古代女子在未出嫁之前是有名字的,但是基本上只有自家人才叫,外人一般都稱呼「令嬡」,自家人對外都稱呼閨女或小女。女子一旦加入夫家就改姓隨夫姓,稱呼也改為某某氏,比如陳姓的小姐加到王家,以後外人就稱呼她為王氏

古代女子成年叫什麼

5樓:

古代女子成年禮叫及笄禮

笄[jī],即簪[zān]子,笄禮是中國古代女子成年時舉行的禮儀。自周代起,女子年過15週歲,如已許嫁,便得舉行笄禮,將髮辮盤至頭頂,用簪子插住,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屬。如年過20而未許嫁,也得舉行笄禮。

主行笄禮者為女性家長,由約請的女賓為少女加笄,表示女子已經成年可以結婚。

笄禮的方式非常優美,因為它是專為女孩子設計的**禮:一頭長髮,一根發笄,細心梳成秀美的髮髻,鄭重簪上發笄。

笄禮的古義是建立在男尊女卑的基礎上的,所以其中有一些明顯的時代烙印,笄禮的古義,是女子訂婚(許嫁)以後出嫁之前所行的禮。明顯將女子的社會責任縮定在狹小的範圍內;不過,我們不應該以時代的限制為由就放棄儀式本身的神聖和象徵作用,實際上,完全可以在此基礎上賦予時代的新意。我們會發現,笄禮的象徵意義和冠禮一樣重大,同樣是對人生責任、社會角色的提醒。

擴充套件資料

古代女子及笄禮流程儀式

我們必須承認,笄禮的行禮方式帶有女性特有的柔美:一頭長髮,一根發笄,細心梳成一個秀美的髮髻,鄭重簪上發笄。這一過程體現了女性的柔美,暗示了女子將以與男子不同的方式支撐起兩人的世界。

笄禮參禮者以女性為主。由女性擔任主人、正賓、贊者、贊禮、擯者和執事。

主人:笄者的母親和父親。笄者:

成年待行笄禮者。贊禮一人:主持笄禮儀式。

正賓一人:由主人選擇,選擇德才兼具的女性師長為佳。贊者一人:

正賓的助手,由正賓選擇一名女性出任。擯者一人:主人的助手,佈置場地,擺放席子,協助正賓盥洗。

執事三人:奉冠笄協助正賓,宜女性。

三個托盤分別盛發笄、髮簪、釵冠由三位執事託著,立於場地南端西側從西向東依次排列。人員不足時,也可以只用一名執事,此時可在執事位放一几案,將三個托盤排列其上,一名執事守在旁邊;樂者一人:演奏**,曲目酌定,推薦傳統經典古琴曲目,有勵志等涵義曲目為佳,可在笄禮開始後即迴圈演奏,在主人致辭時暫止;眾賓若干:

其它觀禮者。

6樓:小灰機

女子成年叫及笄。

及笄,漢語詞語。亦作「既笄」。古代女子滿15週歲結髮,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15週歲為及笄。也指已到了結婚的年齡,如「年已及笄」。

出處: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鄭玄注:

「謂應年許嫁者。女子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笄,髮簪。

後因稱女子年滿十五為及笄。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7樓:睢寧一指禪

古代女子成年叫:及笄。

及笄:笄,本來是指古代束髮用的簪子;及笄,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髮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另外,也稱「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如:待字閨中)。語出《後漢書·曹皇后記》「小者待年於國」。

以後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聲夙振。」

8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女子滿15歲結髮,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15歲為及笄。也指已到了結婚的年齡.

9樓:匿名使用者

我就是不認識那個字,及什麼,所以想問

10樓:金果

笄禮。笄禮,即漢民族女孩**禮,古代嘉禮的一種。俗稱「上頭」、「上頭禮」。笄,即簪子。 自周代起,規定貴族女子在訂婚(許嫁)以後出嫁之前行笄禮。

一般在十五歲舉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許人,則年至二十也行笄禮。冠(笄)之禮是我國漢民族傳統的**儀禮,是漢民族重要的人文遺產,它在歷史上,對於個體成員成長的激勵和鼓舞作用非常之大。

古代女子成年禮叫什麼

11樓:要當技術宅

古代女子的成年禮叫做笄禮。

笄禮是漢民族女孩**禮,古代嘉禮的一種。俗稱「上頭」、「上頭禮」。笄,即簪子。 自周代起,規定貴族女子在訂婚(許嫁)以後出嫁之前行笄禮。

一般在十五歲舉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許人,則年至二十也行笄禮。冠(笄)之禮是我國漢民族傳統的**儀禮,是漢民族重要的人文遺產,它在歷史上,對於個體成員成長的激勵和鼓舞作用非常之大。

12樓:金果

笄禮。笄禮,即漢民族女孩**禮,古代嘉禮的一種。俗稱「上頭」、「上頭禮」。笄,即簪子。 自周代起,規定貴族女子在訂婚(許嫁)以後出嫁之前行笄禮。

一般在十五歲舉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許人,則年至二十也行笄禮。冠(笄)之禮是我國漢民族傳統的**儀禮,是漢民族重要的人文遺產,它在歷史上,對於個體成員成長的激勵和鼓舞作用非常之大。

13樓:繼潤

古代女子的成年禮叫做笄禮。

受笄即在行笄禮時改變幼年的髮式,將頭髮綰成一個髻,然後用一塊黑布將髮髻包住,隨即以簪插定髮髻。主行笄禮者為女性家長,由約請的女賓為少女的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結婚。貴族女子受笄後,一般要在公宮或宗室接受**教育,授以「婦德、婦容、婦功、婦言」等,作為媳婦必須具備的待人接物及侍奉舅姑的品德禮貌與女紅勞作等技巧本頌。

後世改為由少女之母申以戒辭,教之以禮,稱為「教茶」。女子年十五歲,則稱為「及笄」。《儀禮.

士婚禮》:「女子許嫁,笄而禮之,稱字。」《禮記.

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4樓:種村掌塔

古代女子的成年禮叫做笄禮

笄禮是中國古代女子成年時舉行的禮儀。自周代起,女子年過15,如已許嫁,便得舉行笄禮,將髮辮盤至頭頂,用簪子插住,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屬。如年過20而未許嫁,也得舉行笄禮。

主行笄禮者為女性家長,由約請的女賓為少女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結婚。笄禮作為女孩子的**禮,象男子的冠禮一樣,也是表示**的一種儀式。

笄禮,即漢民族女孩**禮,古代嘉禮的一種。俗稱「上頭」、「上頭禮」。笄,即簪子。

自周代起,規定貴族女子在訂婚(許嫁)以後出嫁之前行笄禮。一般在十五歲舉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許人,則年至二十也行笄禮。冠(笄)之禮是我國漢民族傳統的**儀禮,是漢民族重要的人文遺產,它在歷史上,對於個體成員成長的激勵和鼓舞作用非常之大。

笄禮由來

受笄即在行笄禮時改變幼年的髮式,將頭髮綰成一個髻,然後用一塊黑布將髮髻包住,隨即以簪插定髮髻。主行笄禮者為女性家長,由約請的女賓為少女的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結婚。貴族女子受笄後,一般要在公宮或宗室接受**教育,授以「婦德、婦容、婦功、婦言」等,作為媳婦必須具備的待人接物及侍奉舅姑的品德禮貌與女紅勞作等技巧本頌。

後世改為由少女之母申以戒辭,教之以禮,稱為「教茶」。女子年十五歲,則稱為「及笄」。《儀禮.

士婚禮》:「女子許嫁,笄而禮之,稱字。」《禮記.

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5樓:探索瀚海

古代女子成年禮,稱之為:笄禮。

笄禮,是中國漢民族女性的成年禮。笄禮作為女性的**禮,象男性的冠禮一樣,也是表示**的儀式,在舉禮的程式等問題上大體和冠禮相同。

【讀音】 jī iǐ 對於當今中國人,**禮的概念其實很模糊,當然,行過**禮的也不少,相信大家不少都有在廣場上國旗下集體宣誓的經歷。其實它對我們生命過程的影響力,遠遠超過當今流行的所謂"**儀式"。華夏先祖對於冠禮非常重視,所謂"冠者禮之始也",《儀禮》將其列為開篇第一禮,絕非偶然。

笄,即簪子。自周代起,女子年過15,如已許嫁,便得舉行笄禮,將髮辮盤至頭頂,用簪子插住,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屬。 笄禮作為女孩子的**禮,象男子的冠禮一樣,也是表示**的一種儀式,在舉禮的程式等問題上大體和冠禮相同。

但也有許多問題需要另行強調明確。《朱子家禮·笄禮》"女子許嫁,即可行笄禮。如果年已十五,即使沒有許嫁,也可以行笄禮。

笄禮由母親擔任主人。笄禮前三日戒賓,前一日宿賓,賓選擇親姻婦女中賢而有禮者擔任。"

笄禮冠服,用冠笄、褙子。將笄者初服,雙紒、衫子。

16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女子成年禮,稱之為:笄禮。【及笄 讀音:jí jī 亦作「既笄」。】 是古代嘉禮的一種。為漢族女子的成年禮。俗稱「上頭」、「上頭禮」。

古代女子滿15歲結髮,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15歲為及笄。也指已到了結婚的年齡,如「年已及笄」。

笄:束髮用的簪子。古時女子十五歲時許配的,當年就束髮戴上簪子:一直未許配的,最遲二十歲時束髮戴上簪子

古代女子結婚時化妝細則,古代女子結婚時化妝細則?

用細線把臉上的小絨毛全彈乾淨 這個在現在還是常見的。古代美女化妝法則 花鈿 這種化妝方式又稱花子 面花 貼花,是貼在眉間和臉上的一種小裝飾。關於花鈿的起源,據宋高承 事物紀厚 引 雜五行書 說 南朝 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於含章殿簷下,梅花落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競...

古代女性男性的各種稱呼,古代對男子和女子的稱呼各是什麼?

檢舉 男子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262343730 子 古代對成年男子的尊稱或美稱,相當與現在的先生.夫子 古代對成年男子的敬稱,語氣比重於稱 子 父 讀第三聲 古代對男子的美稱或對老年人的尊稱.父 讀第四聲 父親或男性長輩之稱.甫 古代男子的美稱.丈...

中國古代女子內衣裡的祕密,古代女性鞋子之中,究竟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祕密?

內衣在我國最早的文字記錄也是出於 詩經 秦風 6 1無衣 豈日無衣,與子同澤。這個 澤 其實就是內衣啦!據漢代鄭玄解釋,因為這種緊貼身體的 澤 就是漢代的 褻衣 褻,音卸xi 因其可以吸收從體內排出的 汗澤 故以 澤 字命名。漢代則乾脆將它稱之為 汗衣 也有稱 汗衫 的。據說漢高祖劉邦是 汗衫 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