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鼎立指哪三國他們建立者分別為誰

2021-03-08 03:02:57 字數 6777 閱讀 6678

1樓:天地孤影蕭劍南

曹魏,曹丕於220年建立

蜀漢,劉備於221年建立

東吳,孫權於229年建立

三國鼎立,指東漢末年三國時期,魏、漢、吳三國,三分天下,成犄角對峙局面。

從公元220年起,在我國歷史上先後建立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國家,它們三分東漢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稱王稱霸,互相對峙,這種政治局面稱為「三國鼎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曆史正式開始。221年劉備在成都延續漢朝,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

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

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後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

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時期。

2樓:雅爾伊絲洛藍

曹魏,曹操之子曹丕於220年代漢朝建立。

蜀漢,劉備於221年建立

東吳,孫權於229年建立

三國是指哪三國,皇帝分別是誰?

3樓:光弘電子商務

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曆史正式開始。

221年劉備在成都延續漢朝,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

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

4樓:張敦揚小男神

三國是指:魏國、蜀國、吳國。

君主分別是:曹魏(曹丕) 西蜀(劉備) 東吳(孫權)。

一、魏國

魏國(213年5月 —266年2月4日)是三國時期割據政權之一,後世史家多稱曹魏,由於之後的北魏被稱作「後魏」,故曹魏也稱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國家。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被漢獻帝封為魏公,魏國始建。曹操晚年,曹丕運用各種計謀,在司馬懿、吳質等大臣幫助下,在繼承權的爭奪中戰勝了弟弟曹植,被立為世子。

待曹操去世,曹丕繼位為魏王,接受陳群的建議,設立九品中正制,又相繼平定了酒泉、張掖、武威三種胡的叛亂,收回上庸三郡。見時機成熟,曹丕於延康元年十月乙卯(220年12月10日)代漢稱帝,改元黃初並定都洛陽。

二、蜀國

蜀漢(221年5月15日[1]—263年),三國之一。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亦稱「劉蜀」、「季漢」。蜀漢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漢中,東抵巫峽,南包雲、貴,西達緬甸東部。

佔有今雲南全省,四川、貴州二省的大部,陝西,甘肅南部、廣西西北部及緬甸東北部、越南西北部。263年為魏所滅。共歷二帝,四十三年。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漢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又稱先主,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

三、吳國

吳國(222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三國之一,是孫權在中國東南部建立的政權,國號為「吳」,史學界稱之為孫吳。由於與曹魏、蜀漢呈鼎立之勢,所統治地區又居於三國之東,故亦稱東吳。

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三國時代孫吳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孫權的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之掌事,成為一方諸侯。

5樓:成成看天下

歷史上的三國是指的哪三國?真的是指的魏國,蜀國,吳國嗎?

6樓:命中的溫存

東漢末年以後的三

國鼎立:魏國 蜀國 吳國

魏國(曹操),佔據北方,西涼等中國大部分地方。

漢(劉備),一般稱之為蜀漢。佔據巴蜀,雲南等地。

吳國(孫權),佔據江東和荊州的南部和北部的一些地方。

魏蜀吳,魏始於曹操 他的兒子曹丕 費漢室稱帝蜀 劉備,曹丕廢漢帝后 以皇叔身份自立為帝吳, 孫權,曹丕篡位後 自立為帝

7樓:月牙藍刀

。。。。。三國,東漢末年,皇權衰微,天下逐漸分離形成三國分別是 魏蜀吳,魏始於曹操 他的兒子曹丕 費漢室稱帝蜀 劉備,曹丕廢漢帝后 以皇叔身份自立為帝吳, 孫權,曹丕篡位後 自立為帝

8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公元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對峙時期,有曹魏(魏國)、蜀漢(蜀國)、東吳(吳國)三個政權。

曹魏(魏國)——魏國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是曹操,曹丕稱帝后尊曹操為魏武帝、

蜀漢(蜀國)——劉邦

東吳(吳國)——孫權

9樓:歲月神坑

三國指的是東漢之後並存的三個國家,分別是魏蜀吳魏國:曹丕,曹睿,曹芳,曹髦

蜀國:劉備,劉禪

吳國:孫權,孫亮,孫休,孫皓

10樓:清還是卿

蜀 劉備,曹丕廢漢

帝后 以皇叔身份自立為帝

吳, 孫權,曹丕篡位後 自立為帝

曹操一生並未稱帝 是他的兒子曹丕在他死後廢漢帝稱帝本人以為曹操很有霸氣 亂世梟雄當之無愧 既無劉備的身世去也無孫權那般有兄長留給自己的基業 卻能招天下寒門子弟為己用 以兵屯糧 用人不疑 早年也能懷刀刺董卓

11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的總範圍相當於東漢的疆域.

曹魏在長江、秦嶺以北,北邊大致以長城為界,東至遼寧,包括現在朝鮮半島北部;包括西域,最西達蔥嶺、巴爾喀什湖。

蜀漢包括陝南、四川盆地、貴州、雲南等地,甚至包含現在的緬甸一部分。

孫吳位於華南,大致以長江為界,北鄰魏,西鄰蜀,南至越南北部,包括臺灣、海南兩島。

12樓:孫吳帝國

吳:大帝孫權,會稽王孫亮,景帝孫休,末帝孫皓。 魏:文帝曹丕,明帝曹睿,齊王曹芳,高貴鄉公曹髦,陳留王曹奐。 蜀漢:昭烈帝劉備,後主劉禪。

13樓:三八婆啊

魏、蜀、吳 三國,開國皇帝分別是:曹丕 劉備 孫權

14樓:匿名使用者

魏國:曹操

蜀國:劉備

吳國:孫權

15樓:笑看一紅塵

魏 曹丕

蜀 劉備

吳 孫權

16樓:匿名使用者

魏 曹丕

蜀 劉禪

吳 孫權

17樓:匿名使用者

魏吳蜀曹操 孫權 劉備

18樓:匿名使用者

魏,曹操皇帝;蜀,劉備皇帝;吳,孫權皇帝~

19樓:星火教育官網

三國鼎立,指東漢末年三國時期,魏、漢、吳三國,三分天下,成犄角對峙局面。

三國時期魏國皇帝:曹操;三國時期漢朝皇帝:劉備;三國時期吳國皇帝:孫權。

從公元220年起,在我國歷史上先後建立了曹魏、季漢、東吳三個國家,它們三分東漢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稱王稱霸,互相對峙,這種政治局面稱為「三國鼎立」。

歷史記載

背景魏、蜀、吳三國鼎立期間,雖然兼併戰爭仍舊繼續進行,但是,由於三國的統治者為了鞏固和發展自己的勢力,都比較重視在社會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秩序的安定。比起東漢末年那種無數軍閥割據的紛亂局面來,相對地說要好得多。實際上三國鼎立是中國遭受十幾年大破壞以後逐漸恢復統一的一個過渡階段,三國的統治者在本國內所採取的某些政治、經濟措施,如曹操的屯田和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季漢諸葛亮的「西和諸戎,南撫夷趙,外結孫權,內修政治」的策略;孫吳發展世家大族的統治政策等,客觀上對全國的統一都起著有益的作用,它們的產生和存在都是合理的。

這其中貢獻最大的當數曹操。無論軍事還是文學,他都引領了這個時代的潮流。正是他的出現,使得原本複雜的三國局面變得更加異彩紛呈、撲朔迷離。

三國鼎立時期戰爭三國的鼎立,也是三國間長期的、更復雜紛爭的開始。

三國鼎立時期的戰略要地主要有淮南、荊州、漢中。淮南、漢中分別為魏吳、魏漢的邊境地,而荊州為三國接壤,且當時各佔一部,是爭奪最激烈的地區。曹操於荊州赤壁戰敗還北方後,成功地進行渭南之戰,全據關中,同時在譙(今安徽亳州)開闢水軍訓練基地。

面對孫權、劉備兩個對手,採取東攻西守或西攻東守的方略,力避兩面作戰。先與孫權爭奪淮南之地,取得合肥之戰的勝利,遏制了孫權攻勢。後與劉備爭漢中不利,乃集中兵力,與孫、劉爭荊州。

荊州爭奪

魏、漢、吳三國爭奪荊州,引發了樊城、江陵、夷陵三次大戰。劉備進取巴蜀,激起孫權不滿。劉備奪取漢中,鎮守荊州的季漢名將關羽也率軍自江陵(今屬湖北荊沙)北上,圍攻襄陽、樊城(今襄樊)曹軍,更使曹魏震動。

曹操採納司馬懿等人的計謀,進一步離間孫權、劉備,促成孫權遣軍襲取江陵,擊殺關羽,而曹魏坐收漁人之利。劉備企圖為關羽報仇,奪回荊州,不顧群臣反對,自統大軍攻吳。孫權求和不成,進一步與魏修好,命陸遜為大都督,率軍5萬拒漢軍,採取後退避銳、集中兵力、相機決戰的方略,於章武二年(222)火燒連營,大敗劉備,取得夷陵之戰的勝利。

季漢因此國力大損,孫吳亦有北顧之憂,戰後雙方重修舊好以抗強魏,致三國又有較長時期的鼎立。

曹魏促使吳、漢相互削弱,自身贏得休養生息的時機,國勢日益強盛。其間曹操病亡,曹丕稱帝,以魏代漢,籌謀南進。孫吳及時調整部署,轉而對付曹魏。

憑藉長江天險和相對強大的水軍,先是擊退魏軍三路進攻,繼又兩次迫退進至廣陵(今江蘇揚州境)的魏軍,使曹丕至死未能越長江一步。

劉備託孤

夷陵之戰後不久,劉備病亡,南中(約今雲南、貴州及四川西南部)地區的漢、夷豪強勢力反漢。輔政的季漢丞相諸葛亮於建興三年(225)統兵分三路向南中進軍,以攻心為上,輔以攻戰,平定南中,加強了夷、漢間交往,促進了南中發展。季漢後方得以鞏固後,諸葛亮對內繼續發展經濟,精心治軍,不斷增強國力,對外加強聯吳,為北向攻魏創造條件。

建興五年諸葛亮統10萬大軍北屯漢中,拉開攻魏之戰的序幕。不用部將出子午道(今陝西安康過秦嶺至西安)直攻長安(今西安西北)的建議,而實行先攻隴右、再取秦川(關中一帶)的謹慎方略。因次年馬謖失街亭(今甘肅天水東南,一說今張家川北),漢軍還漢中。

後統軍數萬北圍陳倉(今陝西寶雞東),不能速決,糧盡而退。繼又數次與魏大將軍司馬懿等交戰,但直至十二年病亡,諸葛亮攻魏之戰未獲重大戰果。

孫吳雖大破魏大司馬曹休於石亭(今安徽潛江境),遏制了曹魏攻勢,卻無力北進,乃一面抗魏,一面鞏固南方和向海上發展。黃龍二年(230),遣將衛溫等渡海至夷洲(今臺灣),獲數千人而還。後又兩次遣將航海至遼東,聯絡公孫淵,以牽制曹魏東北。

魏明帝曹佰發兵攻討公孫淵失利後,於景初二年(238)改令太尉司馬懿徵遼東,平定遼東、玄菟、樂浪、帶方等四郡。

司馬奪權

司馬懿成功地阻遏諸葛亮進攻和征戰遼東,威望益高,權勢日重。及明帝病亡,司馬懿與大將軍曹爽輔八歲太子曹芳登基。曹爽懼司馬懿得勢,急於建功樹威,貿然率軍攻漢,兵敗興勢(今陝西洋縣北)。

司馬懿以年老多病辭職,韜光養晦,暗養心腹死士,又和太尉蔣濟配合,於正始十年(249)發動兵諫,處死曹爽,獨攬軍政大權。又出兵淮南,平息王凌的反叛。其後,司馬懿子司馬師、司馬昭先後平定稱丘儉、諸葛誕之亂,徹底剷除史稱「淮南三叛」的曹氏勢力。

曹魏政權已是名存實亡,司馬氏至此完成代魏準備。

三國後期,吳、漢漸趨衰弱,聯盟已不能抗衡魏國。孫權病亡後,吳雖有過抗擊魏軍獲勝的東興之戰,但已是強弩之末。季漢姜維多次征戰隴西,但敗多勝少,推進中原的夢想早已破滅;兵力嚴重不足,漢中外圍要點也被迫放棄,退守漢、樂二城。

而魏國司馬氏發展經濟,穩定政局,軍事實力不斷增強,統一天下的條件逐漸成熟。針對季漢弱孝邊境無備的狀況,定下先滅蜀再順江吞吳的戰略決策,景元四年(263),獨攬朝政的大將軍司馬昭遣軍分三路攻漢,當主力受阻於劍閣(今四川劍閣東北)後,名將鄧艾過陰平小道出奇兵,魏滅季漢之戰告捷。

三分歸一

魏鹹熙二年(265),司馬昭之子司馬炎稱帝,公開以晉代魏,加緊滅吳準備。季漢已滅,吳國脣亡齒寒,加之政治腐敗,致使人心背離,發生吳西陵督步闡據城叛吳降晉。吳國名將陸抗隨機應變,於鳳凰元年(272)迫退晉軍,取得平步闡之戰的勝利,遲滯了晉滅吳戰略意圖的實施。

晉經過長達八年的準備,於咸寧五年(279)十一月至次年三月,發兵20餘萬,自巴蜀、襄陽、壽春、下邳等六路進軍,以空前規模的水陸軍協同作戰,直取建業(今南京),一舉滅吳。

歷史地位及作用三國時期戰爭,促進了由**局面到三家區域性統一,進而實現全國統一的歷史程序,推動了政治、經濟、文化、民族關係諸方面的較大發展。戰爭的形態有了新的發展,出現水、步、騎兵配合的大規模作戰。各國注重發展適應本國地理特徵的兵種,曹魏的騎兵,孫吳的水軍,季漢的步兵,戰鬥力均較強。

隨著戰爭物件的多極化,及敵我雙方所處戰略態勢的複雜,軍隊部署、謀略運用都有不少範例,其中曹操統一北方的戰爭謀略尤為出色。諸葛亮審時度勢制定的《隆中對》,雖後來形勢變化而未能完全實現,仍不失為一個劃時代的較完整的戰略計劃。軍事外交頻繁,聯盟戰略靈活,三家進行的赤壁大戰和爭奪荊州,堪稱範例。

對邊遠民族地區的作戰中,「攻心為上」也有更出色的運用。作戰方法上,諸葛亮推演陣法所作「八陣圖」,以及廣泛使用的火攻、奇襲、伏擊、地道等,均為後世傳揚。

隨著戰爭發展,統帥指揮機構已趨健全,鼎立三方都善於選將用人,依靠他們策劃和進行戰爭;同時促進了一些軍事制度的改革和建立,中外軍體制的形成,世兵制的實行,參謀制度的完善,影響深遠。後勤保障越來越注意後方供給基地的建設,均實行空前規模的屯田。軍隊裝備有明顯改進,季漢創制一發十矢的連弩,適宜山區運輸的「木牛」、「流馬」,改進的鋼刀,曹魏所制發石車、指南車,大量使用的馬鎧,孫吳大量製造的各種效能良好的船隻,均很著名。

三國時期的軍事理論研究,隨著豐富的戰爭實踐不斷深入。曹操的《孫子注》開創整理研究《孫子兵法》先河。諸葛亮的軍事論述很受後人推崇。

三國鼎立的3 4系統內容,三國鼎立鼎的意思() 1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兩耳 2大 3鍋 4正當 正在

b。1 羅貫中的 三國演義 是 有什麼虛構,是不能當作歷史史料來使用的。另外三種,諸葛亮的 出師表 是三國時代政治家的本身作品,而且有重要的史料價值。陳壽的 三國志 是記錄三國時期政治 軍事等史料的正史,是研究三國曆史最重要的史書。萬斯同的 三國大事年表 是近人根據史料創作的三國重要事實的年表著作,...

三國鼎力的鼎是什麼意思,三國鼎立的鼎是什麼意思

鼎 古代祭祀用的一種禮器。三足。三國鼎立 說的就是魏蜀吳三國相互紛爭相互和平,像一個鼎的三隻腳一樣穩穩支撐華夏。像鼎一樣,雖然使力方向不一,但是卻支撐起天下。三國鼎立的鼎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 象徵三方並立 互相對峙 一 鼎的組詞 鼎助 贗鼎 鼎峙 鼎盛 鼎鼐 鼎足 九鼎 鼎立 二 鼎的筆順 擴充套件資...

三國時期孫吳的建立者孫權,他最後的死因是什麼

因得了風疾而逝。太元元年 251年 冬十一月,孫權在到南郊祭祀天地後便得了風疾,當年十二月,孫權急召大將軍諸葛恪入朝,委託後事。神鳳元年 252年 夏四月,孫權在內殿駕崩,終年七十一歲,在位二十四年。諡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於蔣陵。孫權是三國時代統治者中最長壽者。擴充套件資料 東吳大帝孫權 1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