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風箏這篇課文最後一段有什麼用意

2021-03-05 11:34:32 字數 3929 閱讀 3484

1樓:蓮珍

魯迅先生的《風箏》這篇課文最後一段的意思是"我"要討弟弟的寬恕,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精神**殺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無法補過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種悲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說"無可把握的悲哀",想擺脫而不得。想"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見春天,不要望見風箏,這才能忘卻,擺脫悲哀。我只感覺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氣",不僅指當時的天氣,而且指心頭的悲涼。

意指當年虐殺者與**殺者都被愚昧觀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為有什麼錯,現在虐殺者有了覺悟而後悔痛苦,而**殺者已經全然忘卻。覺悟者永遠無法補過,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慄。揭示了「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這一科學道理。

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自由、活潑的天性的扼殺。

1、《風箏》這篇文章通過對風箏事件的敘述和嚴肅的自我解剖,批判了那些受封建教育思想影響、無端壓制子弟的父兄,抒發了因四周的寒威和冷氣而形成的無可把握的悲哀,表達了對冷酷現實的極端憎惡和對春日的熱烈憧憬。即文中有兄弟之情,有遊戲之於兒童的意義,有魯迅的自省精神,有魯迅對小兄弟深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

2、魯迅(1881~1936),中國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2023年5月,首次用筆名"魯迅"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狂人日記》。

20世紀20年代陸續出版了**集《吶喊》《彷徨》,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表現出愛國主義和徹底革命民主主義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傑作。從2023年到2023年,創作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而已集》等雜文集。

魯迅為中國革命文化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3、"我"過去認為,放風箏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作為兄長,嚴格管束弟弟,原是為弟弟有出息。現在反思起來,當年被落後的觀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徑實在是"精神虐殺"的行為,所以他設法補過,並不因為自己當初的動機是好的就原諒自己,也不因為當初的想法是受了傳統的影響而寬恕自己,也不因為時間相隔久遠就不了了之。從這裡可以看出作者的為人是多麼嚴肅認真。

因為始終沒能得到弟弟的寬恕,設想的補過的方法均行不通,作者感到很沉重。

4、待到小兄弟驚異地笑著說:"有過這樣的事嗎",為什麼"我"不覺得寬鬆反而覺得"沉重"?

明確:小時候,自己對弟弟那樣管束,簡直是精神的虐殺,而弟弟卻毫無抗爭,逆來順受,時過境遷,忘得一乾二淨。作者感嘆**殺者的健忘和毫不抗爭,在他看來,這正是虐殺者之所以能夠肆意虐殺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2樓:濮慨蒲天蓉

魯迅《風箏》的最後一段:

現在,故鄉的春天又在這異地的空中了,既給我久經逝去的兒時的回憶,而一併也帶著無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罷,——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文章最後一段的意思有兩點:

一、與開頭照應,在異地北京看到風箏,想起了故鄉春天的一段往事,引起「無可把握的悲哀」。這是魯迅對自己以前的一次錯誤的痛心的檢討。

二、北京雖然天空飄起了風箏,但是,與南方不同,此時「嚴冬」並沒有結束,還處在「非常的寒威和冷氣」中,這些話暗示著扼殺童心的封建家長式的教育遠遠沒有退出歷史舞臺。魯迅心裡顯得非常沉重。

風箏這篇課文說說最後一段有什麼用意

3樓:蓮珍

魯迅先生的《風箏》這篇課文最後一段的意思是"我"要討弟弟的寬恕,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精神**殺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無法補過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種悲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說"無可把握的悲哀",想擺脫而不得。想"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見春天,不要望見風箏,這才能忘卻,擺脫悲哀。我只感覺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氣",不僅指當時的天氣,而且指心頭的悲涼。

意指當年虐殺者與**殺者都被愚昧觀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為有什麼錯,現在虐殺者有了覺悟而後悔痛苦,而**殺者已經全然忘卻。覺悟者永遠無法補過,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慄。揭示了「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這一科學道理。

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自由、活潑的天性的扼殺。

1、《風箏》這篇文章通過對風箏事件的敘述和嚴肅的自我解剖,批判了那些受封建教育思想影響、無端壓制子弟的父兄,抒發了因四周的寒威和冷氣而形成的無可把握的悲哀,表達了對冷酷現實的極端憎惡和對春日的熱烈憧憬。即文中有兄弟之情,有遊戲之於兒童的意義,有魯迅的自省精神,有魯迅對小兄弟深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

2、魯迅(1881~1936),中國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2023年5月,首次用筆名"魯迅"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狂人日記》。

20世紀20年代陸續出版了**集《吶喊》《彷徨》,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表現出愛國主義和徹底革命民主主義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傑作。從2023年到2023年,創作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而已集》等雜文集。

魯迅為中國革命文化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3、"我"過去認為,放風箏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作為兄長,嚴格管束弟弟,原是為弟弟有出息。現在反思起來,當年被落後的觀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徑實在是"精神虐殺"的行為,所以他設法補過,並不因為自己當初的動機是好的就原諒自己,也不因為當初的想法是受了傳統的影響而寬恕自己,也不因為時間相隔久遠就不了了之。從這裡可以看出作者的為人是多麼嚴肅認真。

因為始終沒能得到弟弟的寬恕,設想的補過的方法均行不通,作者感到很沉重。

4、待到小兄弟驚異地笑著說:"有過這樣的事嗎",為什麼"我"不覺得寬鬆反而覺得"沉重"?

明確:小時候,自己對弟弟那樣管束,簡直是精神的虐殺,而弟弟卻毫無抗爭,逆來順受,時過境遷,忘得一乾二淨。作者感嘆**殺者的健忘和毫不抗爭,在他看來,這正是虐殺者之所以能夠肆意虐殺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4樓:注意你的腳

魯迅《風箏》的最後一段:

現在,故鄉的春天又在這異地的空中了,既給我久經逝去的兒時的回憶,而一併也帶著無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罷,——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文章最後一段的意思有兩點:

一、與開頭照應,在異地北京看到風箏,想起了故鄉春天的一段往事,引起「無可把握的悲哀」。這是魯迅對自己以前的一次錯誤的痛心的檢討。

二、北京雖然天空飄起了風箏,但是,與南方不同,此時「嚴冬」並沒有結束,還處在「非常的寒威和冷氣」中,這些話暗示著扼殺童心的封建家長式的教育遠遠沒有退出歷史舞臺。魯迅心裡顯得非常沉重。

在風箏著篇課文的文章結尾為什麼說「我倒不如躲大肅殺的嚴冬中去吧,文章最後一句話有什麼作用?

5樓:霓虹精靈

1.「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吧」,就是不要望見春天,不要望見風箏,這才能忘卻,才能擺脫悲哀。「寒威和冷氣」不僅指當時的天氣,而且指心頭的悲涼。

當年虐殺者和**殺者都被愚昧所支配,彼此都不以為有什麼錯,現在虐殺者有了覺悟而後悔,**殺者卻忘記,覺悟者無法不過是悲哀的,使人傷心。

2.寫出作者對小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及對封建思想的痛恨

6樓:黑榜o綠玲兒

寫出作者對小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及對封建思想的痛恨

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第十課的最後一段有什麼用意

7樓:雙子**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第十課是《

風箏》 《風箏》一文中的生字以及組詞如下: 精專(jīng) 希(xī) 卻(què) 依屬(yī) 拼(pīn) 命(mìng) 奔(bēn) 村(cūn) 抖(dǒu) 喪(sàng) 磨(mò) 坊(fáng) 精 精心 精神 精明 精細 希 希望 稀少 稀有 稀奇 卻 冷卻 。

魯迅風箏這篇課文選段中最後一句話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有什麼作用

8樓:匿名使用者

比喻,寫出了作者的心情。

9樓:熙蘇陌沫

運用了比喻誇張的修辭方法,寫「我」認識到錯誤是沉重心情和深深自責

《好夥伴》最後一段,課文《好夥伴》的最後一段是什麼?

馬哈多是一名護林員,他養著一隻獵狗。有一次,他帶著獵狗上山巡邏。在一處草叢中,獵狗咬住馬哈多的衣角,汪汪汪地叫起來。馬哈多向前走了幾步,撥開草叢,發現地上躺著一隻受傷的烏鴉。馬哈多把烏鴉帶回家,給它抹藥,幫它養傷。烏鴉的傷很快就好了。從此,烏鴉成了馬哈多和獵狗的小夥伴。馬哈多和獵狗外出護林時,烏鴉就...

紀念白求恩這篇課文最後一段用了什麼手法描寫人物作用是什麼

課文最後一段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其作用不僅為了頌揚白求恩,而且為了教育全黨學習白求恩,所以既評述白求恩,又批評黨內不良傾向。通過對比,褒貶分明,白求恩的高貴品質顯得更加突出,更加難能可貴 通過對比,顯出差距,更加有力地證明了學習白求恩的必要性。紀念白求恩 第一段運用了什麼手法 第一段 事實論據,道理論...

父愛之舟這篇課文作者寫最後一段的時候為什麼前面有省略號省略了什麼中有多少

省略號表示語意未盡。本文是一篇寫父愛的文章,作者採用倒敘手法,以夢境的形式來寫回憶性的文章。正文內容以時間為順序,以父親供 我 送 我 上學為主要內容,所選事例真實 典型,詳略有致,能形象地表現父親對 我 的殷切期望和一片愛心,也能表現出 我 對父親的感激之情。父愛之舟的最後一個自然段的省略號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