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還有哪些優勢,誰能說說應屆畢業生找工作有哪些優勢?

2021-03-03 21:28:22 字數 4033 閱讀 7805

1樓:匿名使用者

什麼樣的工作適合大學生呢?能學到東西的工作。大學進行的是純知識化培養,而企業則要花費5到10年的時間來幫助學生完成向職業人的角色的轉變。

大學生畢業後的十年時間,幾乎都要用來學習,向書本學習、向組織學習、向資深的人士學習,在學習中成長。大學生不要急於體現自己的價值,不要急於把在大學所學的知識加以應用,不要急於展示自己的才華

優秀的人才集中到優秀的組織

關於去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的抉擇, 覺得優秀的人才是集中到優秀的組織的。就一般情況而言,處於生存狀態的中小企業,培養的人往往什麼都會,但是什麼都會就等於什麼都不會,面上的全才站不到職場的高階;而有著系統培訓計劃和成型的企業戰略、人力資源戰略的大企業,更有利於優秀人才的成長。但是,如果一個沒有什麼核心競爭力的人去了這樣的大企業,更有利於優秀人才的成長。

但是,如果一個沒有什麼核心競爭力的人去了這樣的大企業,往往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在從學生向職業人轉變階段,有的人有意識地轉化,去學習職場知識、職場禮儀和規則,因此往往用委短的時間甚至幾個月就能成功完成蛻變,大多數人是不自覺地接受組織的薰陶而實現轉變,常常需要五六年時間,還有的人搞拒這種轉變,留戀校園那種單純的生活和環境,這種人是最危險的,會面臨被淘汰的危險。總之,主觀努力要和客觀選擇相結合,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一流的人才去一流的企業,二流的人才去二流的企業,末流的人才去末流的企業,不同層次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去大企業。

判斷一份工作是不是好工作,可以參考以下標準:

符合個人自身特點。

一份工作好與不好,因人而異,要看是否符合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是否有利於個人的優劣勢的發揮與避免,個人是否適合企業的風格或文化。

要充分了解自己,發現自己的內在需求。

要爭取進入適合自己的行業

很多大學生對社會的瞭解存在比較多的想象成分,對自己立志從事的行業存在一些主觀化的認識。要了解各個行業的特點,通過書籍、報紙、雜誌、行業性的資訊**、論壇等媒介可以有比較深入的認識,通過社會實踐或者向親朋好友瞭解某些行業的特點也是可行的,在此基礎上,瞭解行業的地域分佈特點,然後儘量去這個行業最發達的地方工作。

要有針對性地選擇用人單位

大型公司往往管理規範、培訓制度完善、行業經驗豐富、待遇豐厚,但是個人成長空間有限,而且學到的東西也侷限於很小的一個範圍,而在中小企業分工不是很明確,一個人往往要扮演多重角色,工作量也更大,但是能讓你得到更充分的鍛鍊,晉升機會也多,尤其是有助於你瞭解整個行業的知識,對於今後創業能打下良好的基礎。

同時,企業的壽命大致分為5個階段,即開發期,成長前期,成長後期,成熟期,衰退期。進入不同的企業,獲得的晉升空間、加薪機會、工作穩定性、風險與機遇都是不同的,應該謹慎選擇。

要選擇能鍛鍊能力的崗位

有些大學生在求職時,為了增加簡歷選中的可能性,向一家企業同時投遞好幾個職位,這會被企業看作不瞭解自己的表現,而這樣的人企業是不會青睞的。

現在由於就業壓力的存在,很多大學生接受了從基層幹起的觀念。但是,從基層幹起不等於從基層的每個崗位幹起。公交車售票員、搬運工、服務員這樣過於基層的崗位,雖然也能學到一些東西,也不排除從這些崗位走出一些成功人士,但總體來說,不能培養大學生的有效競爭力,因而也不能獲得較大的發展空間。

從基層做起,也不等於滿足於基層工作,不思進取的最終結果只能是碌碌無為。

不要害怕「雙失」(失學+失業)

大部分大學生在潛意識裡認為自己最遲應該在畢業離校以前找到工作,否則就是一個失敗的沒有能力的失業者,因此,病急亂投醫,到臨近畢業時,即使工作非常不滿意,也勉強簽約,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大的誤區。犧牲一兩個月的工資換取一份真正適合自己的工作,何樂而不為。畢業以後找工作,不用惦記畢業**、離校手續等這方面的事情,可以一心一意地求職。

而且,還少了違約帶來的種種不良後果。

不要侷限於地域依賴

不要侷限於專業對口

雖然跨專業求職越來越流行,但是仍有不少畢業生死抱著專業不放。如果是出於對專業的熱愛倒無可厚非,但更多的人只是因為不想浪費自己的專業知識,或者認為跨專業求職過於冒險。其實,如果工作不能給你帶來激情,而只是餬口的行當,無法成為一種事業追求,那怎麼指望你能有所成就呢?

而且,並非像一般人想象的那樣,學歷越高,工作競爭力越強,相反,學歷越高,就業面越窄,因此,研究生死抱專業不放,結果就是就業面更加狹窄。

不要只為眼前的工資工作

「錢途」是一個量化的現實,但前途卻難於把握。如果過於在乎工資的多少,那就很可能選擇一個並不適合自己的,或者是前景暗淡的行業和公司。雖然暫時能夠得到可觀的收入,但是發展空間受到很大的限制。

上海貝爾範星——換位思考是關鍵

對於大學生員工,企業常常會抱怨他們缺乏主人翁意識,沒能把企業的利益放在首位;做事不夠踏實認真,總好高騖遠,不願意做小事(其實工作無小事);遇到困難不是想辦法解決,而是抱怨,或者不停地向上級彙報,犯了錯誤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過失,而總是找藉口推託自己的責任;做事不夠主動,過於依賴別人來安排,缺乏集體榮譽感;對工作不夠敬業、負責。

誰能說說應屆畢業生找工作有哪些優勢?

2樓:中公教育

應屆畢業生找工作優勢如下:

1、大學生可塑性較強:剛走出校園的大學畢業生大多淳樸無華,較易適應企業的需求,包括技術要求、制度要求和文化要求,這樣的優勢是其他求職群體所不具備的。

2、大學生對企業的忠誠度較高:由於大學生的就業環境不盡如人意,在客觀上增強了其對崗位的熱愛程度。有調查資料表明,絕大多數應屆大學生對首次就業的企業存有感激和依賴感;在運作規範的企業中,應屆大學生的流失率遠低於社會平均水平。

3、大學生的薪酬要求較低:眼高手低曾是大學生的通病,但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已使他們的就業觀念日趨理性。前不久,上海市公安局招聘文職僱員,平均收入只有1200元左右,仍吸引3萬餘名求職者報名,其中許多都是應屆大學生。

企業人事經理也反映,現在和大學生談工資福利是最有彈性的。

4、大學生並非經歷「空白」:許多用人單位的決策者以為,只有參加工作兩年以上,才算有了經歷。這其實是一種認識誤區。

大學生雖沒有正式工作的經歷,但卻有學習知識的經歷和社會實踐的經歷。據瞭解,幾乎所有的大學生都抽時間參加了社會實習,有的學生還根據專業進行掛職實習,這些經歷都有助於大學生更好、更快地適應工作崗位的需要。

3樓:匿名使用者

只要能好好幹下去。應屆畢業生可塑性強。但決不能好高騖遠眼高手低!

4樓:萬人空巷

有學歷總比沒學歷要好的多。

5樓:匿名使用者

國家現在有規定要求企業和用人單位一視同仁,我們單位就有5個同事是國家分配來的應屆生,我進單位的時候還是考進來的~他們是分配進來的,很安逸。不過這也只是針對少數品學兼優的學生吧,畢竟現在我們國家也受到了金融危機的影響

6樓:龍躍戴天強

積極樂觀。不管僱主問你什麼,你都應該有一種能量和激情,並且保持樂觀。許多僱主會測試求職者,理由是他們壓力很大,經常出差。

如果你在這個時候猶豫,你會輸。無論如何,僱主必須看到你有資格做這份工作,願意去做,並且充滿無限能量。

思維敏捷。當僱主問你每一個問題時,他們應該清楚地表達你的觀點。你沒有工作經驗,但你可以向僱主展示你的學習能力。

例如,當你填寫簡歷時,你必須在填寫之前仔細考慮,不要填寫或修改。這會讓僱主覺得你很困惑。此外,在面試過程中,你必須流利流暢地表達,不要猶豫。

給僱主一個保證。僱主最害怕什麼?恐怕員工不能為此工作很長時間。

對僱主來說,培養新人並不容易。對於一個新員工來說,從對一切一無所知到完全熟悉公司經營狀況,至少需要一到兩年時間,在這兩年裡,僱主對你進行投資,並不斷培訓你。如果你不能安定下來工作,你總是想「換工作」。

這是僱主的損失。事實上,這也是你的損失。不要只是適應一個新的環境,這樣你就什麼也學不到,也不能獲得任何經驗。

你可以抓住僱主的心理,利用你家離僱主很近或者交通非常便利的事實,給僱主一個安慰。這會給你一個更好的就職機會。

對於應屆畢業生來說,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份工作,不管他們的薪水如何。因為你畢業後沒有工作經驗,你需要在早期階段豐富你的經驗,所以不要向僱主開口。此外,無論哪個家庭單位,從老闆的角度考慮都是為了省錢和獲取利潤。

少投入多收益是用人單位的原則之一。首先,你沒有實踐;第二,你沒有經驗。第三,你不能證明你的力量和能力。

大學生就業文章,大學生就業文章

現在在大學生中有句話挺流行 畢業即失業。這當然是誇張之語。但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確實困擾著眾多學生 學校和家庭。然而,也有不少院校開展了很有成效的學生就業工作,緩解了這一難題。據日前報載,青島大學學生就業率連續幾年超過90 他們的做法和經驗值得思考借鑑。青島大學在就業教育指導過程中發現,不少學生,由於...

大學生和職校生就業誰更有優勢,大學生和職校生比誰比較好找工作

說實話這個也是我困惑的,職校生出校門後雖然剛開始會苦點累點,但是畢竟有一技之長。但是一般大學生,特別是文科生,就會很尷尬。自己能做的,別人也能做。自己不能做,別人也能做。悲催 事無絕對,關鍵看個人的為人處事 大學生和職校生比誰比較好找工作?這個不好說 職校生的專業技能可能還強些 再說 單位認為職校生...

大學生就業真的那麼難嗎,大學生就業真的那麼難嗎?

在國外,如果有工作,但因為工資不理想,地點不理想,或是工作不理想而不去就業,就不能算作失業,而稱之為 自願失業 在我們國家,沒有找到工作的大學生中恐怕有不少是屬於這種情況。當然,作為大學畢業生,想找好一些 收入高一些的工作是可以理解的,但對不切實際的高要求,可能只能算入 自願失業 中去。在一個雙向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