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一統是吸收了儒家思想和發家思想綜合嗎

2021-03-04 07:05:18 字數 5376 閱讀 2463

1樓:可靠的桃花扇

春秋戰國時期吸收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墨家思想綜合

春秋大一統是主要吸納哪個學派的思想

2樓:中國**商助手

儒家。西漢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和春秋大一統是董仲舒提出的鞏固儒家地位的思想。

3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大一統」概念由西漢董仲舒提供,根本特徵是思想的統一,實質上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是迎合皇帝心理的,也是他推行儒家學說的一個表現,由此,董仲舒最終實現儒學獨尊的局面。

中文名春秋大一統

時 間

西漢人 物

董仲舒,漢武帝

相關文獻

《漢書·食貨志上》

春秋大一統 究竟是吸取了儒家思想還是儒家+法家??春秋是什麼意思?

4樓:亮艦深藍

第一個問題:春秋大一統嗎?秦始皇大一統吧,春秋時期還百家爭鳴呢

秦始皇統一中國如果真是受儒家思想影響的話,也就不會有後來的焚書坑儒了,從秦始皇的治國策略來看,主要還是受到法家思想影響的,至於儒家奠定統治地位還要等到漢武帝那會兒呢!

第二個問題:

1. 在古代是以農耕為主的時代,一年中春秋是重要的兩個季節,春種秋收,以春秋做為一年最重要的交替,所以春秋就是一年的代稱。因此《春秋》的字面意思就是歷史。

也泛指歲月和光陰。一說在古代懷疑最初沒有四季而只有春秋,故在古書中「一春秋」指一年。有時也代指人的壽終年齡,如春秋多少歲。

2. 泛指歷史:甘灑熱血寫春秋。

3. 時代名。因魯國編年史《春秋》得名。一般指前770年~前476年這個時期。

4. 儒家經典之一。編年體春秋史。相傳由孔子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而成,記載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間的史事,是中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

5. 古代史書的通稱,有時也可引申出一種文筆,即「春秋筆法」。

5樓:歷史答人

春秋大一統 應該是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

董仲舒把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人教版必修三)

春秋可以說是一個時間段(公元前771—公元前476),也是我們的聖人孔子在春秋時期所編的一本編年體史書。

董仲舒作為儒學在西漢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是《公羊春秋》、《春秋繁露》

董仲舒的學說有一個特點,就是必從「天意」和《春秋》那裡找依據。他作為漢代儒家公羊學派的宗師,一生以治《春秋》為主業。他說「春秋,大義之所本也」(《春秋繁露?

正貫》。以下所引《春秋繁露》只注篇名),以為「不學春秋,則無以見前後旁側之危,則不知國之大柄」(《俞序》)。他的社會理想正是通過闡述《春秋》大義而得出的,它立足於現實卻又高於現實。

雖然董仲舒社會理想的基礎是現實社會,但他從不盲目讚揚現行的社會制度,而總是以理想社會的標準來批評和要求改進現行制度。

董仲舒的社會理想是一個大一統的和諧安定社會。大一統是他所述《春秋》的根本含義。他說:

「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漢書•董仲舒傳》。以下引此書只注篇名)他認為《春秋》最重「元」,「謂一元者,大始也。

」(《玉英》)「元」就是大一統的開始,並且還認為「唯聖人能屬萬物於一而系之元」(《重政》),因此他希望漢武帝是聖人,能成就建立封建大一統帝國的功業。大一統的根本特徵是思想的統一。董仲舒在他的賢良文學對策中,向漢武帝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建議,主張「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董仲舒傳》)。

漢武帝採納了這一建議,於是儒學便從此成為官學,上升到至尊的地位。

6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沒有一統吧,如果你說秦始皇一統天下的話,個人認為秦國完全實行的是法家思想,這也是後世儒家攻擊法家的證據之一。秦以後的王朝依賴的是儒家法家融合的思想

7樓:匿名使用者

儒家加法家,其實還有墨家,道家

儒家思想發展歷程

8樓:匿名使用者

1、春秋時期--孔子創立儒家思想: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仁」,主張以愛人之心調節與和諧人際關係。維護周朝的「禮」,主張貴賤有序。

主張以德治民,反對苛政與任意刑殺,指出統治階級要愛惜民力、取信於民、正身律己。

2、戰國時期--孟子思想的發展:政治上主張實行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主張「政在得民」,反對苛政、「虐民」「暴民」。主張給農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的勞動時間,寬刑薄稅。

3、西漢--董仲舒的新儒學成為統治思想:董仲舒以儒學為基礎,以陰陽五行為框架,兼採諸於百家,建立起具有神學傾向的新儒學。新儒學以「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為核心。

4、宋代的新儒學--理學:特點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集大成者朱熹的觀點:

他認為理是第一性的,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主張「存天理,滅人慾」。實際上為封建等級制度辯護。

5、明朝理學走向極端--王陽明的心學

①創立背景:明朝中期,社會動盪不安。

②目的:「破心中之賊」,維護封建統治。

③主要觀點:認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外無善」,主張通過「內心反省」,克服「私慾」,以「致良知」,即恢復內心固有的封建道德觀念,忍受封建統治的壓迫。

④評價:使理學由客觀唯心主義向主觀唯心主義演變,走到了極端。

擴充套件資料

周公對儒家思想的創立:儒家思想的起源成書於周公時代。周公也,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姓姬名旦。武王代紂後不久過世,傳位於周成王,即武王之子;由周公輔助。

孔子對儒家思想的發展:孔子,名丘,春秋時魯國人。平王東遷後,春秋戰國時代開始,說明王室的勢力變弱,各諸候國開始強盛,從而有了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等逐鹿中原。

在這個混亂的時代,產生了大量的思想家,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思想與治國方針,史稱:諸子百家。

孟子對儒家思想的發展:孟子,名軻,戰國時鄒城人,今山東鄒城,也是生活在齊魯大地。從小聽到孟子的故事是「孟母三遷」及「子不學,斷機杼」,說明孟子從小的家庭教育還是比較重要的。

9樓:匿名使用者

一、春秋時期——儒學的開創

開創者孔子

1、核心思想是「仁」,即「愛人」、「克己復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協調人際關係的倫理學說;他反對當時社會上普遍出現的苛政**,要求統治者「以德治民」、「為政以德」、「節用而愛人」,包含民本思想。

2、提出「禮」。針對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他又強調以「禮」來規範約束自己的行為,號召「克己復禮」,即恢復理想中西周時期的禮樂制度,以實現社會穩定,同時以中庸思想和「和而不同」來協調禮和仁的關係。

3、教育方面:創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等,打破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擴大的教育物件的範圍;他以「**」、「君子」為教育目標,提出「因材施教」等諸多重要教育原則。

4、文獻方面:他整理編訂文獻「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有利於文化事業的發展和傳承。

二、戰國時期——儒學得到豐富和發展

代表人物孟子、荀子

孟子:1、提出了以「仁」、「義」、「禮」、「智」為基本內容的道德規範體系,以「仁義」為最高道德原則。同時把人倫關係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2、發展了孔子「仁」、「以德治民」的觀點,提出較為完整的「仁政」理論,要求統治者停止兼併戰爭,減輕賦稅,制民之產,尊賢使能。

3、發揮了「民本」思想,提出了以「民貴君輕論」為代表的民本學說,成為其思想體系中最為寶貴的成份。最典型的是言論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4、倫理觀上主張「性向善」,實行仁政來回復和擴充人的善性。

荀子:1、天人關係: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強調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觀能動性,主張「治天命」、「裁萬物」、「騁能而化之」的思想。

荀子明確的宣稱,制天命而用之,認識天道就是為了能夠支配天道而宰制自然世界。

2、認為學習的最高目標是掌握「禮」;認為治國應以禮教為主,強調禮法並用;。

3、君民關係:舟水之說(君舟民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4、主張「性惡論」。

三、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代表人物董仲舒

1、針對**集權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2、針對加強君權的需要,提出「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應」;

3、針對土地兼併嚴重的現實,發揮儒家的仁政思想;針對為人處世標準,提出「三綱五常」、孝道。

四、宋明時期儒學上升到新高度

北宋時期儒家學者融合佛道思想解釋儒家義理,將儒學上升到新高度即理學:

程朱理學(客觀唯心主義)

1、程顥、程頤(北宋):理是萬物的本源,理的核心是「仁」;人倫道德、尊卑等級都是天理;仁是與萬物俱生的。

2、朱熹(南宋):建立了龐大而嚴密的理學體系,是理學的集大成者

主要觀點有:理氣論(理和氣渾然一體,不可分離)、「存天理,滅(或去)人慾」、心性論(性無不善,情也應當從善)。

陸王心學(主觀唯心主義):反對理學的繁瑣迴歸本心。

1、陸九淵(南宋)心學的創立者:「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2、王陽明(明代)心學的集大成者:宣揚「心即理也」「心外無物」等;致良知;知行合一。

五、明清之際的儒學新發展

明清時期儒學新發展的表現:反正統反權威;反對君主**;反對重農抑商,提倡工商皆本。

1、李贄(明後期)否定儒家經典和孔子的權威,認為人人都有權做出自己的判斷;批判道學家的虛偽說教,肯定人的正常需要,認為「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

2、黃宗羲:批判君主**,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提出君臣平等,限制君權,保證人民的基本權利;反對傳統的重農抑商,認為工商皆本。

3、顧炎武:批判君主**,提出「眾治」的主張,梁啟超歸結其思想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主張經世致用,注重實學。

4、王夫之:「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歷代帝王把天下作為私產的做法,提出耕者有其田;尊重物質運動規律的自然史觀和社會史觀,唯物主義者。

擴充套件資料

儒家影響:

儒家是中國古代自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最有影響的學派。做為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一般來說,特別是先秦時,雖然儒家是最有影響的學派,但也只是諸子百家之一,與其它諸子百家一樣地位本無所謂主從關係。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中國人代代傳授的不外《四書》、《五經》。

中國人基因中的責任思想(以天下為己任)、忠孝思想(仁、義、禮、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倫理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與**統治結合的結果。因此,儒家思想到現在還是華人的主流思想。

儒家對中國科技以及世界文明的貢獻特別巨大。據《世界自然科學大事年表》記載,16世紀以前,影響人類生活的重大科技發明約有300項,其中175項是中國人發明的。

正是這些重大的發明(包括髮現),使中國的農耕、紡織、冶金、手工製造技術長期處於世界先進水平。而儒家也留下了一大批世界知名的科學著作如《考工記》、《天工開物》等等。

漢代思想大一統的背景和影響,漢代思想大一統的背景和影響

背景 西漢初,社會經濟殘破,百廢待興。秦末農民戰爭和楚漢相爭,當時的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 漢高祖推行休養生息政策 漢初的統治者吸取秦亡 重稅 酷刑 徭役兵役繁重 的教訓,採取了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影響 恢復和發展了經濟,鞏固了新生的西漢政權,使西漢初年社會迅速恢復元氣,為漢武帝時期國家的強盛奠定了堅...

漢武帝大一統局面條件是什麼?為了鞏固大一統局面漢武帝採取了哪

條件 經漢初時的休養生息政策,遭戰爭破壞的社會經濟逐步恢復,漢朝國力增強 措施1.政治上任用賢人,削弱諸侯國勢力,頒佈 推恩令 以加強 對地方的控制.在 設立司隸校尉,在地方,將全國分為13個監察區域,稱為 十三州部 每個州部派刺史一人,負責監督地方 2.在思想上,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

漢武帝的大一統漢武帝大一統的原因是什麼

漢武帝時,西漢王朝進入全盛時期,社會經濟繁榮,為推行和鞏固大一統準備了物質基礎 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為推行和鞏固大一統打下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原因 1 客觀上 景帝后期的經濟繁榮 為後期的大一統打下基礎 2 主觀上 汗武帝雄才大略,善於用人 歷史條件 漢武帝時,西漢王朝進入全盛時期,社會經濟繁榮,為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