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異同簡述孔子和孟子君子觀的異同

2021-03-03 21:09:45 字數 5474 閱讀 9327

1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孟子、荀子的相同點是「仁」和「民本」思想.但是他們的人性論各異,孔子的人性論是性相近、孟子人性論是性善論、荀子的人性論則是性惡論.

思想主張

孔子 提出「仁」與「禮」的學說,主張在人人道德自覺的基礎之上建立一個禮樂文明的社會. (孔子注重政治與人事,對鬼神抱著敬而遠之的態度.孔子死後,其言論被編纂成《論語》一書.)

孟子 繼承併發揮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學說.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從而提出了「君輕民貴」的思想.

荀子 ①在天人關係上,一方面強調「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②繼承並深入討論了儒家「禮」的思想.他說,學習的最高目標是把握「禮」.

簡介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年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者。名丘,字仲尼,魯國人。 首先,他提出「仁」的學說,即要求統治者能夠體貼民情,愛惜民力,不要過度壓迫剝削人民,以緩和階級矛盾。

其次,他主張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孟子(前372-前289)戰國時思想家。名軻,字子輿,鄒國人。 孟子認識到人民的力量不可輕視,說:

「民為貴」,「君為輕」。他主張實行「仁政」,讓農民有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的勞動時間,並放寬刑罰,減輕賦稅。但孟子又宣揚「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這是一種為統治階級辯護的思想。

荀子(前313-前238)戰國後期思想家。名況,趙國人。 荀子是一位唯物主義思想家。

他認為星墜日食,颳風下雨,春生夏長,是自然界的變化,自然界的變化又是有一定規律的。人力能夠征服自然,應該利用自然為人類服務。這是一種人定勝天的思想,它反映了戰國時期人們對自然鬥爭力量的加強。

簡述孔子和孟子君子觀的異同

2樓:奔跑的窩牛的家

二、孔子的君子觀

孔子是一個十足的奴隸社會的擁護者和改良者,他希望在基本不觸動奴隸主階級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在政治上進行改良,以「德」、「禮」取代「政」、「刑」,他提倡「泛愛論」、「使民以時」,他要求統治者必須注重「賢」、「德」的修養,積極提出「舉賢才」。孔丘的「政治方案」就是所謂的「長治久安」的治國安邦的方略。眾所周知,孔子的這一思想是不被當時的急於奪取政治權利的新興地主階級所青睞,也沒有被那些對自己的前途喪失了信心的沒落奴隸主當權派所採納,是一張不能兌現的支票,儒家思想不能用於打天下,但對於已經成功奪取天下的統治者來說他的思想不愧為一種治國安邦的優選策略。

這種思想在漢代以後的封建統治者中得到了很好的宣揚。

基於孔子的治國安邦的思想,他提出了培養「篤信好學,守死善道」的君子,後來孔丘把它發展成為一個符合奴隸制道德標準的理想人格。君子即一個奴隸制的衛道士。孔丘根據奴隸主階級的利益和需要,他對培養君子提出了下列的具體規格和標準:

第一:必須把維護奴隸主作為終身的政治理想;

第二:必須堅持做一個「篤信好學,守死善道」的堅定分子;

第三:要能夠堅定完成奴隸主階級統治者所給予的政治使命;

第四:要掌握一些為奴隸主階級服務的本領。

但是孔丘對學生的要求與當時一些知識分子只謀求個人的功名利祿還有一些不同。他更注重的是階級的利益,希望通過做官從政的機會,實現他所謂「德政」的政治方案,以實現挽救奴隸制制度免於滅亡的願望。

「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幫不如,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切貴焉,恥也。」

意思就是,要堅信自己的「道」,並努力學習它,以生命來保全它的完善。不進入政治不穩定的國家,不居住在叛亂的國家。天下太平就出來做官;不太平就隱居起來。

政治清明,而自己貧賤,是恥辱;政治黑暗而自己富貴,也是恥辱。可見,孔丘理想中要培養的「士」、「君子」,並不是一個單純只圖富貴名利的知識分子,而是一個堅定地維護奴隸制的衛道士。

三、孟子的君子觀

孟子,孔子的嫡傳**,以孔子思想繼承人自居。孟軻重視和熱愛教育事業,他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列為「君子三樂」之一,他在儒家的地位僅次於孔丘,被稱為「亞聖」。孟軻十分重視教育的作用,他認為:

「善教民愛之」,「善教得民心」。統治者要以教育為手段,把統治階級的政治信仰和道德規範灌輸到人們的意識中去,人們自然會心悅誠服,孟軻這種重視「教化」的主張,比起其他一些地主階級思想家來他是看得更遠一些,因為他是從維護封建地主階級的長遠利益出發的。

而在教育上,孟軻要培養的也正是這種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君子」,即「勞心者」的精神貴族。孟軻要培養「勞心者」的君子到底是怎樣一種人呢?有一次孟軻的門徒公孫丑引用《詩經》中的一句話:

「不素餐」②!可是君子不種莊稼卻吃飯,為什麼呢?孟子回答說:

「君子居住在一個國家,國君信用他,那麼國家就會太平、富足;國君就會尊貴而有聲望。年輕人跟從他,就會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盡忠心而守信用。什麼不白吃飯,還有比這更重要的嗎?

」孟軻和他的門徒的這段對話很形象的勾畫了孟軻所培養的「君子」就是一些專門靠勞動人民供養的剝削分子。他們學習和依靠的就是那一套封建地主階級的所謂「治國安民」之術,並宣揚「孝、悌、忠、信」這些道德規範來束縛人們的思想行為。這就是「勞心者」的「君子」的階級實質。

四、孔子和孟子君子觀的異同

孔子在辦學的過程中,提出了培養君子作為他的教育目的,明確的要求他的學生要立志做一個「君子」式的人物。培養「篤信好學,守死善道」的君子,一方面要學習一套「禮、樂、詩、書」的古代奴隸制文化知識,精通它,作為從政的資本;另一方面要「修己」,「修己」指的是「君子」的道德修養。從階級實質上來看,所謂「君子」就是一個對自己能夠以奴隸主階級的道德準則來修身養性、盡忠竭力地充當奴隸主階級的衛道士;對奴隸和勞動人民,則能夠有一套「使民服」的統治權術。

由此可見,孔子培養的君子是以德為主,但他也十分注意才的培養。沒有一定的才幹,就無法完成由「士」到「仕」的過渡;要完成應當擔負的使命,沒有過硬的本領是不行的。所以孔丘他的私學中是很重視造就象政治、外交、語言、文學、理財等方面的專門家。

孟子的治國思想是在保證人們最低限度的物質生活的基礎上,他把教育的任務確定為「明人倫」,他認為這是自古以來統治階級的歷史經驗。所謂「明人倫」實質就是對人們實施「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封建主義人倫道德教育,並要求人們必須嚴格地恪守這些道德規範。「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只要在上的統治者能夠躬行人倫,在下的被統治者自然就受到他們的「感化」而擁護他們了。

那麼封建社會的統治秩序就能夠長治久安。所以他說:「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如果「仁、義、禮、智」這些道德教條能夠在人們心中紮根,那麼人們就自然不會產生「犯上作亂」的思想。因而,孟軻把這些道德準則視為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命根子。誰破壞了君臣父子這些人倫關係,那就是犯了最大的罪過。

孟學後來所以在封建社會長期受到尊崇,正是由於這個學說合乎封建地主階級的政治需要。   孟軻又承襲了儒家的一貫主張,把社會上的人分成「君子」和「野人」兩種,「君子」是統治「野人」的,是「勞心」的。他並把所謂「勞心」的剝削者依靠「勞力」的生產者養活,勞動人民供養剝削者這種不合理的現象,稱之為「天下之通義。

」可見孟軻這個觀點完全是站在統治階級,剝削階級的立場講話的。

闡述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論並比較異同 10

3樓:暮紫淺淺

孔子、孟子、荀子的相同點

是「仁」和「民本」思想.但是他們的人性論各異,孔子的人性論是性相近、孟子人性論是性善論、荀子的人性論則是性惡論. (1)孔子

提出「仁」與「禮」的學說,主張在人人道德自覺的基礎之上建立一個禮樂文明的社會.

(孔子注重政治與人事,對鬼神抱著敬而遠之的態度.孔子死後,其言論被編纂成《論語》一書.)

(2)孟子

繼承併發揮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學說.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從而提出了「君輕民貴」的思想.

(3)荀子

①在天人關係上,一方面強調「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②繼承並深入討論了儒家「禮」的思想.他說,學習的最高目標是把握「禮」.

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有何異同

4樓:暴走少男

孔子、孟子、荀子的相同點是「仁」和「民本」思想。但是他們的人性論各異,孔子的人性論是性相近、孟子人性論是性善論、荀子的人性論則是性惡論。

1、孔子提出「仁」與「禮」的學說,主張在人人道德自覺的基礎之上建立一個禮樂文明的社會。

2、孟子繼承併發揮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學說。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從而提出了「君輕民貴」的思想。

3、荀子在天人關係上,一方面強調「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繼承並深入討論了儒家「禮」的思想。他說學習的最高目標是把握「禮」。

擴充套件資料:

一、孔子思想: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

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的完足思想體系。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都是適用的。

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孔子晚年時期的最高理想稱之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裡,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為親,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兒女為愛,而是相互敬愛,愛天下所有的人。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孩子們都能獲得溫暖與關懷,孤獨的人與殘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滿意的歸宿。

天下沒有欺詐,沒有盜賊,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人講信修睦,選賢舉能,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二、孟子思想: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覆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

孟子贊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推翻政權。正因此原因,《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國的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

到南宋的孝宗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併成為「十三經」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滿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刪節《孟子》中的有關內容。

三、荀子思想:

荀子對各家都有所批評,唯獨推崇孔子的思想,認為是最好的治國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繼承人自居,特別著重的繼承了孔子的「外王學」。

他又從知識論的立場上批判的總結和吸收了諸子百家的理論主張,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於天人之分」的自然觀、「化性起偽」的道德觀、「禮儀之治」的社會歷史觀,並在此基礎上,對先秦哲學進行了總結。

在荀子看來,天為自然,沒有理性、意志、善惡好惡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陰陽風雨等潛移默化的機能叫做神,把由此機能所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

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萬物自身運動的結果。

孔子和孟子思想有什麼不同

孔子與孟子思想上有不同,孔子重視克己復禮為仁,凡事都要符合禮,合禮了一切就好辦了 而孟子認為君王治理國家要以民生為重 民貴君輕 一 治民思想比較 孔子認為,上對下的基本原則是 君使臣以禮 八佾 孔子語 所謂禮,即孔子所謂 周因於殷禮 殷因於夏禮 的禮 見 為政 亦即夏代草創 殷代發展 周初成熟的宗法...

孔子的教育哲學有哪些,孔子思想的哲學和教育在今天有什麼作用

一 中庸思想。孔子說 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論語 雍也 中庸回 說 仲尼曰 答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 並不是調和,折中。而是 中庸 說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是站在宇宙萬物,人...

孔子思想對當今社會有哪些影響,孔子的思想在當今社會有什麼意義?

基本沒有影響,而且我非常討厭那些說什麼解釋孔子思想的什麼書,我承認也有好的書但我沒看到,而且那也不是孔子的思想,想學習孔子的思想就去看論語,看不懂原文就看翻譯就這麼簡單。1,孔夫子的思想可是很多的 不過他最主要的貢獻還是儒家思想。2,儒家總體說來就是講究 忠,孝,禮,義,節。3,忠 現階段的表現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