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一份朦朧詩的賞析,跪求十首朦朧詩及賞析

2021-03-03 21:02:46 字數 5771 閱讀 7909

1樓:匿名使用者

——兼 談《 痴 情 》

朦朧詩古已有之,最有名的恐怕就是李賀、李商隱。中國現代朦朧詩最早震驚文壇的,是二十年代從法國留學歸來的李金髮。他的第一首詩《棄婦》在《語絲》雜誌上發表後,就被人議論紛紛。

他的詩集《食客與凶年》、《為幸福而歌》出版後,更是招致了絕大多數人的反對、譏諷和抨擊。「晦澀難懂」,「邏輯混亂」,「語無倫次」,「故弄玄虛」,幾乎成了詩壇眾口一致的評價。「詩人的墮落」,「詩壇敗類」,「反動詩人」,「文字遊戲」等等,也不絕於耳。

不管三七二十一,「詩怪」這頂帽子,從此便永遠地、牢牢地戴在李金髮頭上了。也許李金髮所承受的壓力太大了,也許只停留在對法國象徵主義詩派的照搬和移植,枯竭了「詩怪」的詩源,反正沒過多久,李金髮就如曇花一現,永遠在詩壇銷聲匿跡了。然而,李金髮的影響卻從來沒有消失,三十年代的「現代詩」,四十年代的「九葉詩人」,五十年代的臺灣詩壇,都或多或少有其回聲;八十年代的「朦朧詩」,更是名噪一時。

得名於「朦朧」,最直接的原因是一般人讀不懂,感到詩的內容、含義像在雲裡霧裡,似可捉摸,但又把握不準;另外覺得它「不按常規出牌」,在遣詞用語方面,在技巧方面,都怪怪的,難於一下子接受。中國人的文化積澱造就了傳統的欣賞習慣和思維定勢,一旦與此相悖,就焦躁起來,很難靜心、耐心、專心、細心另闢蹊徑,找到解決問題的鑰匙,努力去破解,而訴諸斥責與排擠,批判一通,大獲全勝。這種「精神勝利法」導致了固步自封,缺乏「拿來主義」的胸懷和氣魄,怎麼能廣泛汲取外來有益營養,不斷進取和創新呢?

中國現代朦朧詩可以說是直接吮吸外來乳汁長大的,其營養元素很龐雜。把朦朧詩簡單劃歸某一流派,不啻膠柱鼓瑟;但分不出主次輕重,也難免如瞎子摸象。

首先,朦朧詩的創作方法主要是象徵主義,它與傳統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都大相徑庭。象徵主義依賴「意象」而不是單純的形象(具象)、喻象來構築詩意。既然是意象,它比字面的含義更廣泛,更深刻。

舉例來說,「拂曉,我們登上長城。」這是寫實。「長城」是實實在在的,是此地而非彼處。

「象黃河一樣偉大,象長城一樣堅強」,這是比喻,「長城」在這兒成了喻象。取「長城」的堅固、挺立而比喻堅不可摧。這些,在一般的詩歌中是常見的。

「萬里長城永不倒」,很顯然,這裡的「長城」就不是實指,也不是比喻,而是民族精神、民族氣節等等的象徵了。

讀朦朧詩,不能夠停留在詞句的表面含義上,要明晰它的象徵含義。

這樣看來,朦朧詩必須通過「暗示」來傳遞其真實資訊。詩人以外在的詞句「暗示」讀者,讀者第一要明確這是暗示,第要接受暗示,第三要調動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靠悟性深刻理解。這與傳統的被動閱讀、被動接受大不一樣,再加上其「暗示」的含義是多義的,不象字面上的意思那麼單一, 那麼固定,須費心琢磨,所以,耐不住性子的讀者罵一聲「什麼爛詩,無病呻吟」就束之高閣,當然也就失去了鑽研與收穫的樂趣了。

其次,朦朧詩基本的表現手段之一 ——「通感」(也稱「感官錯位」),也是對傳統的叛逆和突破。視覺只管看到什麼,聽覺只管聽到什麼,嗅覺只管聞到什麼……,這,好象天經地義。一旦聽到了色彩,聞到了聲音……,那不是奇談怪論嗎?

朦朧詩打破了感官功能的界限,一切都暢通無阻。「怪」,「邏輯混亂」,「語無倫次」,「結構失控」,「語病滿篇」……的指責與「通感」有很大關係。

第三,朦朧詩不大講究「結構嚴謹」,常常運用「斷裂式跳躍」,即上下句之間不連貫,跳躍幅度很大。一般的詩歌也運用跳躍,但往往只在同一空間,同一場景中。如「豔陽高照,河山妖嬈,田野碧綠,羊兒蹦跳」這是在同一視覺、同一場景內從高到低,由遠及近的跳躍。

朦朧詩則不然,它的跳躍從一個平面直奔另一個平面,呈立體狀。雖有內在聯絡,表面卻似乎毫無關係。「邏輯混亂」,「語無倫次」也與大跳躍有關係。

掌握了這些,《痴情》就很容易解讀了。

詩人一開始就用「望夫石」這個極具象徵性的意象,以「腳步」(程序)「綠了」(復活)暗示作者萌發了戀情,而且到了痴迷的地步。「白雲蒼狗」是一成語,天上雲彩變換:白呀,灰呀,紅呀,黃呀;形狀也是一會兒馬呀,一會兒山呀,一會兒狗呀……,喻經歷豐富。

這句是作者的自嘲,意為歷盡滄桑,自感很有理智和辦法,卻躲不過丘位元(愛神)之箭的射擊,其實自己還「嫩」得很呀。這裡倒有魯迅「靈臺無計逃神矢」的意味。「痴」是「病態」,但也是珍貴的幸福體驗。

八面玲瓏、左右逢源的人不會感染這種「病」,患此「病」者必然像孩子那般天真單純。「兒時」「笑靨」被「拽」了出來,童心未泯,自然很容易陷入情網之中。

「痴情」之人對時間都是非常敏感的,度日如年的況味勢必體會頗深,「一日何止 十二時辰?!」是他們共同的由衷感嘆。一「痴」當然要胡思亂想,自己折磨自己,如「泥雪濡夢」。

無論如何,巴望對方有明確的表示,這是「痴」者最迫切的願望,也是**「痴」的靈丹妙藥。「叩響 清風朗月」,暗示默求對方別讓自己受熬煎了,痛痛快快回個話吧。這倒和電視劇《人間四月天》徐志摩的「徽徽,許我一個未來吧!

」有異曲同工之妙。看來,這位老兄「痴」得太執著,太投入,也太難過,

「有時也 淚語紛紛」。注意,這裡是「淚語」,不是「淚雨」,詩人有意將視感和聽感揉在一起,一邊流淚一邊喃喃自語,倒也蠻逼真的。

《痴情》最後一段,不大朦朧,其實也不須一味朦朧。牛郎織女被無情地阻隔在天河兩邊,他們痴痴地凝望,等待七夕相會。這是痴情的一種結局。

古時一個叫尾生的小夥,依約在藍橋下等情人。情人遲遲不來,河水卻暴漲起來。尾生抱住橋墩石柱不肯離開,怕失去和情人相見的機會(估計這次約會千辛萬苦才爭取到),最後竟被淹死。

這種「痴」,也算痴到極點了。這也是一種結局。無論與意中人能否終成眷屬,詩人對自己的痴情是無怨無悔的。

喋喋不休的表白,逢場作戲的示愛,都不配步入「情痴」的行列。「沉默是金,真愛是金」,這是情感世界的至理。

不恥冒昧,將己見公開,不知詩壇高手是不是在暗中發笑?拋磚引玉,交流提高乃在下誠意,歡迎切磋。

附: 痴 情

「望夫石」下腳步

綠了白雲蒼狗, 依然稚嫩

鳶花叢中拽出 兒時

笑靨一日何止

十二時辰?!

泥雪濡夢 叩響

清風朗月

有時也淚語紛紛…

天河邊對視

藍橋下斷魂

我心悠悠----

沉默是金

跪求:十首朦朧詩及賞析

2樓:匿名使用者

「望夫石」下腳步

綠了 白雲蒼狗, 依然稚嫩

鳶花叢中拽出 兒時

笑靨 一日何止

十二時辰?!

泥雪濡夢 叩響

清風朗月

有時也淚語紛紛…

天河邊對視

朦朧詩古已有之,最有名的恐怕就是李賀、李商隱。中國現代朦朧詩最早震驚文壇的,是二十年代從法國留學歸來的李金髮。他的第一首詩《棄婦》在《語絲》雜誌上發表後,就被人議論紛紛。

他的詩集《食客與凶年》、《為幸福而歌》出版後,更是招致了絕大多數人的反對、譏諷和抨擊。「晦澀難懂」,「邏輯混亂」,「語無倫次」,「故弄玄虛」,幾乎成了詩壇眾口一致的評價。「詩人的墮落」,「詩壇敗類」,「反動詩人」,「文字遊戲」等等,也不絕於耳。

不管三七二十一,「詩怪」這頂帽子,從此便永遠地、牢牢地戴在李金髮頭上了。也許李金髮所承受的壓力太大了,也許只停留在對法國象徵主義詩派的照搬和移植,枯竭了「詩怪」的詩源,反正沒過多久,李金髮就如曇花一現,永遠在詩壇銷聲匿跡了。然而,李金髮的影響卻從來沒有消失,三十年代的「現代詩」,四十年代的「九葉詩人」,五十年代的臺灣詩壇,都或多或少有其回聲;八十年代的「朦朧詩」,更是名噪一時。

得名於「朦朧」,最直接的原因是一般人讀不懂,感到詩的內容、含義像在雲裡霧裡,似可捉摸,但又把握不準;另外覺得它「不按常規出牌」,在遣詞用語方面,在技巧方面,都怪怪的,難於一下子接受。中國人的文化積澱造就了傳統的欣賞習慣和思維定勢,一旦與此相悖,就焦躁起來,很難靜心、耐心、專心、細心另闢蹊徑,找到解決問題的鑰匙,努力去破解,而訴諸斥責與排擠,批判一通,大獲全勝。這種「精神勝利法」導致了固步自封,缺乏「拿來主義」的胸懷和氣魄,怎麼能廣泛汲取外來有益營養,不斷進取和創新呢?

中國現代朦朧詩可以說是直接吮吸外來乳汁長大的,其營養元素很龐雜。把朦朧詩簡單劃歸某一流派,不啻膠柱鼓瑟;但分不出主次輕重,也難免如瞎子摸象。

首先,朦朧詩的創作方法主要是象徵主義,它與傳統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都大相徑庭。象徵主義依賴「意象」而不是單純的形象(具象)、喻象來構築詩意。既然是意象,它比字面的含義更廣泛,更深刻。

舉例來說,「拂曉,我們登上長城。」這是寫實。「長城」是實實在在的,是此地而非彼處。

「象黃河一樣偉大,象長城一樣堅強」,這是比喻,「長城」在這兒成了喻象。取「長城」的堅固、挺立而比喻堅不可摧。這些,在一般的詩歌中是常見的。

「萬里長城永不倒」,很顯然,這裡的「長城」就不是實指,也不是比喻,而是民族精神、民族氣節等等的象徵了。

讀朦朧詩,不能夠停留在詞句的表面含義上,要明晰它的象徵含義。

這樣看來,朦朧詩必須通過「暗示」來傳遞其真實資訊。詩人以外在的詞句「暗示」讀者,讀者第一要明確這是暗示,第要接受暗示,第三要調動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靠悟性深刻理解。這與傳統的被動閱讀、被動接受大不一樣,再加上其「暗示」的含義是多義的,不象字面上的意思那麼單一, 那麼固定,須費心琢磨,所以,耐不住性子的讀者罵一聲「什麼爛詩,無病呻吟」就束之高閣,當然也就失去了鑽研與收穫的樂趣了。

其次,朦朧詩基本的表現手段之一 ——「通感」(也稱「感官錯位」),也是對傳統的叛逆和突破。視覺只管看到什麼,聽覺只管聽到什麼,嗅覺只管聞到什麼……,這,好象天經地義。一旦聽到了色彩,聞到了聲音……,那不是奇談怪論嗎?

朦朧詩打破了感官功能的界限,一切都暢通無阻。「怪」,「邏輯混亂」,「語無倫次」,「結構失控」,「語病滿篇」……的指責與「通感」有很大關係。

第三,朦朧詩不大講究「結構嚴謹」,常常運用「斷裂式跳躍」,即上下句之間不連貫,跳躍幅度很大。一般的詩歌也運用跳躍,但往往只在同一空間,同一場景中。如「豔陽高照,河山妖嬈,田野碧綠,羊兒蹦跳」這是在同一視覺、同一場景內從高到低,由遠及近的跳躍。

朦朧詩則不然,它的跳躍從一個平面直奔另一個平面,呈立體狀。雖有內在聯絡,表面卻似乎毫無關係。「邏輯混亂」,「語無倫次」也與大跳躍有關係。

掌握了這些,《痴情》就很容易解讀了。

詩人一開始就用「望夫石」這個極具象徵性的意象,以「腳步」(程序)「綠了」(復活)暗示作者萌發了戀情,而且到了痴迷的地步。「白雲蒼狗」是一成語,天上雲彩變換:白呀,灰呀,紅呀,黃呀;形狀也是一會兒馬呀,一會兒山呀,一會兒狗呀……,喻經歷豐富。

這句是作者的自嘲,意為歷盡滄桑,自感很有理智和辦法,卻躲不過丘位元(愛神)之箭的射擊,其實自己還「嫩」得很呀。這裡倒有魯迅「靈臺無計逃神矢」的意味。「痴」是「病態」,但也是珍貴的幸福體驗。

八面玲瓏、左右逢源的人不會感染這種「病」,患此「病」者必然像孩子那般天真單純。「兒時」「笑靨」被「拽」了出來,童心未泯,自然很容易陷入情網之中。

「痴情」之人對時間都是非常敏感的,度日如年的況味勢必體會頗深,「一日何止 十二時辰?!」是他們共同的由衷感嘆。一「痴」當然要胡思亂想,自己折磨自己,如「泥雪濡夢」。

無論如何,巴望對方有明確的表示,這是「痴」者最迫切的願望,也是**「痴」的靈丹妙藥。「叩響 清風朗月」,暗示默求對方別讓自己受熬煎了,痛痛快快回個話吧。這倒和電視劇《人間四月天》徐志摩的「徽徽,許我一個未來吧!

」有異曲同工之妙。看來,這位老兄「痴」得太執著,太投入,也太難過,

「有時也  淚語紛紛」。注意,這裡是「淚語」,不是「淚雨」,詩人有意將視感和聽感揉在一起,一邊流淚一邊喃喃自語,倒也蠻逼真的。

《痴情》最後一段,不大朦朧,其實也不須一味朦朧。牛郎織女被無情地阻隔在天河兩邊,他們痴痴地凝望,等待七夕相會。這是痴情的一種結局。

古時一個叫尾生的小夥,依約在藍橋下等情人。情人遲遲不來,河水卻暴漲起來。尾生抱住橋墩石柱不肯離開,怕失去和情人相見的機會(估計這次約會千辛萬苦才爭取到),最後竟被淹死。

這種「痴」,也算痴到極點了。這也是一種結局。無論與意中人能否終成眷屬,詩人對自己的痴情是無怨無悔的。

喋喋不休的表白,逢場作戲的示愛,都不配步入「情痴」的行列。「沉默是金,真愛是金」,這是情感世界的至理。

不恥冒昧,將己見公開,不知詩壇高手是不是在暗中發笑?拋磚引玉,交流提高乃在下誠意,歡迎切磋。

藍橋下斷魂

我心悠悠----

來一首朦朧詩原創的啊有文采的,來一首朦朧詩 原創的啊 有文采的

1.墓床 我知道永逝降臨,並不悲傷 松林中安放著我的願望 下邊有海,遠看像水池 人時已盡,人世很長 我在中間應當休息 走過的人說樹枝低了 走過的人說樹枝在長 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 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 我想在大地上畫滿窗子,讓所有習慣黑暗的眼睛都習慣光明。也許 我是被媽媽寵壞的孩子 我任性我希望 每一個...

跪求一份綁紮鋼筋的方案跪求一份綁紮鋼筋的方案

鋼筋工程施工方案 一 施工準備 1.技術準備 1 熟悉 校核施工圖與結構圖 規範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0333037 圖集等技術資料。2 按圖紙和操作工藝標準向班組進行安全 技術交底,對鋼筋綁紮安裝順序予以明確規定 l 鋼筋的翻樣 加工 2 鋼筋的...

跪求一份愛護公物的情景劇劇本開班會急用!十億火急啊

還魂後的老方丈仍為申公子身份,但性情大變,積德行善,常閉目誦經,最終離家出走,返回長清寺,托起瓦缽,再做主持。感恩父母 我們沐浴著愛的陽光長大 我們滋潤著人間的真情成長 得剛上小學的時候,我對學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由於這個原因,在課堂上,我就是知道問題的答案,也總是猶猶豫豫不敢舉手。您也許覺察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