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假設的重要性,會計基本假設的意義

2021-03-03 20:55:55 字數 6100 閱讀 3411

1樓:匿名使用者

財務基本假設,即會計

核算基本前提。

1.會計主體假設。指會計工作所服務的特定單位或組織。它是對會計工作的空間範圍所作的限定。

2.持續經營。指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企業將會按照當前的規模、狀態持續經營下去。這是對會計工作的時間範圍的限定。

3.會計分期。指將企業持續不斷的生產經營過程人為地劃分為若干連續、等距離的時間"間隔"。

4.貨幣計量。指會計主體在會計核算過程中採用貨幣作為統一的計量單位。它是對會計計量手段、方法的限定。

會計假設的設立是為了引申出相應的會計原則,如:持續經營假設可說是最重要的假設,它是資產計價的最重要的基礎,衍生了歷史成本、折舊、資本保持等會計原則。它使會計的重心轉向了未來,資產計價應依據公司的長期收益能力,除非資產價值的變化對持續經營價值產生影響。

否則就沒有必要對資產進行再估價。加上幣值穩定假設,歷史成本就成為資產價值的一種重要形式;固定資產的購置為了長期使用,應採用折舊的形式,按使用期限將固定資產的價值分期轉換為費用;由於股份公司必須保持資本完整,才能確保經營的連續性,而為了保全資本,企業只能從累計利潤支付股利,又導致了精確區分資產和費用的必要。會計分期假設首先為持續經營提供了技術的可行性,其次產生了本期與非本期的區別,以計算定期收益,使成本與收配比的問題。

又如權責發生製假設,要在交易或事項發生時而不是在收到和支付現金時確認其影響,並將它們記入相聯絡的期間的會計記錄並在財務報告中予以反映。由此導致了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的原則,同時又要考慮應計和遞延費用以精確計量利潤。

會計基本假設的意義

2樓:百度使用者

會計工作所處的經濟環境十分複雜。受很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而會計基本假設是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前提,是對會計核算所處時間空間環境等所作的合理假定。會計假設雖然有人為假定的一面,但是並不因此影響其客觀性。

事實上,作為進行會計活動的必要前提條件,會計假設是會計人員在長期的會計實踐中逐步認識,總結而形成的,絕不是毫無根據的猜想或簡單武斷的規定。離開了會計假設,會計活動就失去了確認,計量,記錄,報告的基礎,會計工作就會陷入混亂甚至難以進行。

會計主題假設的意義是

3樓:匿名使用者

1.會計主體假設,是指會計人員面對變化不定的社會經濟環境所做出的一些合理推論(亦稱環境假設),是收集,加工處理會計資訊所需依據的基礎觀念.

2.會計主體假設的意義在於:經營上或經濟上具有獨立性或相對獨立性的單位.

如果是盈利性經濟組織,就是一個企業;如果是非盈利性的單位,就是一個事業、機關、團體單位.會計主體假設把會計處理的資料和提供的資訊,嚴格地限制在這一特定的空間範圍,而不是漫無邊際的,同時也從根本上確認了會計資訊系統立足於微觀,主要為微觀經濟服務的屬性.

財務工作對於一個公司的重要性

4樓:匿名使用者

對內:為企業管理層提供決策資訊.比如事前的投資決策、納稅籌劃、融資方案等;事中的經營活動的記錄;以及事後收益計算、盈利彙總及**的資料等.簡單說即監督、管理和控制。

對外:為企業財務資訊外部使用者提供其所需的資訊.比如**部門、債權人、潛在投資者等.他們需要相關資訊來做出合理的決策。

財務管理是組織資金運動,處理同有關方面財務關係的一項經濟管理工作。它是一種價值管理,滲透和貫穿於企業一切經濟活動之中。企業的資金籌集、使用和分配,一切涉及資金的業務活動都屬於財務管理的範圍。

企業的生產、經營、進、銷、調、存每一環節都離不開財務的反映和調控,企業的經濟核算、財務監督,更是企業經濟活動的有效制約和檢查。

財務管理是一切管理活動的共同基礎,它在企業管理中的中心地位是一種客觀要求。

5樓:匿名使用者

(**)

在現實經濟生活中,「財務」與「會計」像是一對孿生兄弟,是那樣密不可分,經常成對出現。過去,我們有國家統一制定的財務制度和會計制度。如「兩則兩制」包括《企業財務通則》、《企業會計準則》以及分行業的財務制度和會計制度。

財務與會計各司其職。財務定政策,解決對經濟業務事項的確認和計量問題,如固定資產的標準、計提折舊的方法等都由財務制度規定;會計定方法,解決對經濟業務事項的記錄、報告問題,規定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的設定,具體經濟業務應借記(或貸記)什麼會計科目以及會計報表專案的口徑和列示。

現在,國家出臺了統一的會計核算制度,如《企業會計制度》、《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即將出臺《小企業會計制度》釋出了一系列具體會計準則,新的會計制度和具體會計準則不僅包含對會計要素的記錄和報告內容,還包括對會計要素確認和計量內容,恢復了會計制度的本來面目。也就是說新的會計核算制度涵蓋了原來財務制度的內容。同時,近年來在社會上形成了一股會計熱,會計打假、不做假賬的呼聲很高,在一些人的觀念中,似乎會計已經取代了財務,財務的概念已經淡漠甚至含糊不清了。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近年來,在實際工作中,一些從事財務管理的同志理不直,氣不壯了。特別是隨著國有企業改革和轉換企業經營機制的深入,進一步擴大企業理財自主權,財務管理有進一步弱化的傾向。那麼,什麼是財務,什麼是會計,兩者到底有無區別與聯絡呢?

財務與會計的關係給我們帶來許多困惑和不解。

一、財務與會計的區別

筆者認為,財務與會計應有一個客觀的界限,其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概念不同。財務是在一定的整體目標下,關於資產的購置、投資、融資和管理的決策體系。而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採用專門方法,對單位經濟活動進行完整、連續、系統地核算和監督,通過對交易或事項確認、計量、記錄、報告,並提供有關單位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資訊資料的一種經濟管理活動。

2.職能作用不同。會計基本職能是核算和監督,側重於對資金的反映和監督。而財務的基本職能是**、決策、計劃和控制,側重於對資金的組織、運用和管理。

3.依據不同。會計核算的依據是國家的統一會計制度,具體會計政策、會計估計的選用由企業根據國家統一會計政策,結合企業實際情況選定的。而財務管理的依據則是在國家政策法律允許範圍內,根據管理當局的意圖。

單位制定內部財務管理辦法,享有獨立的理財自主權。自主決策權。

4.面向的時間範圍不同。會計是面向過去,必須以過去的交易或事項為依據,是對過去的交易或事項進行確認和記錄。而財務是注重未來,是基於一定的假設條件,在對歷史資料和現實狀況進行分析以及對未來情況**和判斷的基礎上,側重對未來的**和決策。

經濟業務或事項應不應該發生、應發生多少,是財務需要考慮的問題。

5.目的和結論不同。會計的目的是要得出一本「真賬」,結論具有合法性、公允性,一貫性,相對來講結論是「死的」,不同的人對相同的會計業務進行核算,在所有重大方面不應存在大的出入。而財務的目的在於使企業財富的最大化或價值最大化,其結論相對來講是「活的」,它沒有極值,只有恰當的、合理的,其結果不是唯一的。

不同的人,由於經驗、取捨、偏好等的不同,得出的結論可能差異較大。需要說明的是,財務管理是一門科學,但不是一門硬科學,而是一門軟科學。有理性一面,也由非理性的成分。

因為它賴以存在的基本條件都是假定的,是經驗值(如平均資金成本)。財務難就難在要對不確定性的東西,要依據經驗、判斷、推理做出決策。

6.影響其結果的因素不同。會計結論主要受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的影響。企業選定的有關會計政策、會計估計,既受到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的限制,同時受到會計人員專業判斷能力的制約。

而財務管理目標實現的程度,主要受到企業投資報酬率、風險,以及投資專案、資本結構和股利分配政策的影響。

7.分類不同。會計包括財務會計(對外報告會計)和管理會計(對內報告會計),財務分為出資人財務和經營者財務。這裡的出資人是指獨立於經營者之外的投資者、債權人,既包括現實的出資人,也包括潛在的出資人,如尚未出資但準備對某單位進行投資或借款的人。

出資人往往關心被出資單位對外提供的財務會計資料,而經營者在按要求對外提供財務會計資料的同時,更關心內部管理會計資料。

二、財務與會計的聯絡

財務與會計既有區別,但同時又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絡。其聯絡主要體現在:

1,兩者都是為特定物件服務的。即存在財務主體和會計主體,作用的物件都是單位資金的迴圈與週轉,主要對價值形態進行管理。

2.會計是財務的基礎,財務離不開會計。會計基礎薄弱,財務管理必將缺乏堅實的基礎,財務**、決策、計劃和控制將缺乏可靠的依據。新的具體會計準則和新會計制度普遍採用謹慎性和實質重於形式的會計原則,有利於為企業財務管理和決策提供客觀、真實、完整的會計資訊資料,減少財務決策風險。

3.財務與會計在機構和崗位設定上有交叉現象,在內容上沒有明確的界限,單位在機構、崗位的設定上,除不相容職務以外,財務與會計崗位可以重疊。單位會計機構負責人(會計主管人員),同時也可以是單位財務負責人。有的財務部門或計財部門包括會計機構,同時履行財務、會計的職能。

單位會計人員可以根據單位要求,獨立或參與單位財務計劃的編制、利潤分配方案的制定,以及財務管理和重大財務的決策。實務中,單位內部財務管理與內部會計控制可有機結合。

4.會計從業人員必須掌握有關財務知識,熟悉單位的內部財務規定,如差旅費,醫藥費等報銷的規定等。,每年註冊會計師、會計師考試科目,都包括財務成本管理內容。同樣,財務人員必須懂會計,能熟練分析和運用相關會計資訊資料。

三、明確財務與會計的區別與聯絡對實際不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1.便於區分財務責任和會計責任。財務與會計的職能是不同的。在某些情況下,分清財務與會計的概念,明確財務、會計的職責,是非常重要的。

如實行**記賬的單位,必須明確會計**機構與被**單位的責任,處理好財務與會計的關係。目前正在廣泛推行的以**記賬為基礎的**會計集中核算,其基本前提就是單位理財自主權不變。單位實行會計集中核算後,會計核算從單位獨立出來,由核算中心**會計核算工作,但財務管理職能仍屬於單位,單位資金的籌措、分配、使用的財務管理權沒有變,單位債權、債務關係沒有變,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單位的一切開支必須經單位同意,核算中心才能處理。

按照《會計法》的要求,單位的會計責任主體仍是單位。核算中心是**記賬,履行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的責任,會計核算中心不能越權、越位,更不得平調單位資金。

2.有利於更好地指導財務與會計的改革與實踐工作。當前的會計改革抓住了會計工作面臨的熱點難點問題,特別是會計假賬問題。全國人大、***、財政部出臺了一系列會計法規制度,特別是《會計法》及其配套法規,包括一系列新準則、新制度,強化了會計核算和監督,加大了對違法違規行為的打擊力度,廣泛應用了謹慎性和實質重於形式的會計核算原則,從制度上消除假賬產生的原因,成效顯著。

下一步還需進一步完善準則和制度體系,關鍵是抓好《會計法》以及新制度新準則的貫徹落實。

通過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擴大企業理財自主權,企業財務管理實現了由過去國家大包大攬、代替企業理財到還權於企業的重大轉變。但這並不意味著財務管理不重要或輕鬆了。財務面臨著如何重新構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財務管理體系問題。

筆者認為,構建新的財務管理體系,涉及兩個以下層面的財務管理:

第一,經營者財務管理。從經營者的角度講,企業理財自主權擴大了,企業財務管理的重心由國家轉移到了企業,企業必須徹底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學會在市場中找財源,加強企業財務管理。今年財政部制定的《關於企業實行財務預算管理的指導意見》就是加強企業財務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

第二,出資人財務管理。出資人財務管理的特點明顯不同於經營者。這裡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出資人——國有投資者的財務管理,我國建國以來,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通過不斷積累,形成了巨大的國有資產存量,是我國經濟建設中的重要力量,如果一味強調放權,放任國有及控股企業財務管理,勢必導致國有企業資產流失,甚至國有企業「家底」被掏空,管理失控,影響經濟的發展。

作為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出資者——財政部門,不是要不要加強國有企業財務管理問題,而是怎麼管、管什麼、如何轉換角色的問題,這裡「管」不是要管死,不是要干涉企業理財自主權,走回頭路。 筆者認為,雖然還權於企業,但出資人必須重視和加強出資人的財務管理,以資本為紐帶,加強資本與財務的統一管理,注重資本營運,從總體上搞活國有資本,包括做好對國有資本的佈局、投向、變更、轉讓、收益、考核、評價等工作,理直氣壯地擔負起國有資產財務管理的應有職能。財政部出臺的《企業國有資本與財務管理暫行辦法》,對國有企業的資產與財務實行統一管理,是加強國有出資人財務管理的一項重要舉措和有益的探索。

當然,在實際工作中,必須處理好以上兩個層面的財務關係,防止從一個極端走向另外一個極端。

3.有利於搞好教學與科研工作。學校在學科設定、課程安排上,應合理安排財務與會計的教學內容,不能偏廢。學校培養的人才不僅要會算賬,而且要善理財。

在科研中,應加強我國財務與會計基礎理論與實務研究,在吸收國外先進的財務管理方法,與同際會計慣例接軌的同時,應充分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財務、會計的概念和法律法規框架。在內容上既要注重會計標準和會計職業道德等問題的研究,同時還要結合我國國有資產存量大的實際情況,將促進企業科學理財與加強出資人財務管理有機結合。

請回答財務會計在上市公司中的重要性

非常重要啊!是核心啊!企業上市的基本流程 一般來說,企業欲在國內 市場上市,必須經歷綜合評估 規範重組 正式啟動三個階段,主要工作內容是 第一階段 企業上市前的綜合評估 企業上市是一項複雜的金融工程和系統化的工作,與傳統的專案投資相比,也需要經過前期論證 組織實施和期後評價的過程 而且還要面臨著是否...

的重要性英語,英語的重要性

首先,我們要明白學習英語絕不是看一部動畫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想不下一番苦功夫 不費一點力氣就能學好英語,那是絕對辦不到的。因此,我們學習英語時,一定要有信心,要有耐心,循序漸進地堅持學習下去,這樣才會有收穫。第二,要想學好英語,就得先從聽 說入手。課上認真聽老師講,聽同學們說,自己積極舉手發言,...

會計實務中會計主體假設的目的是什麼

1.劃定會計所要處理的各事項的範圍 2.將會計主體的交易或事項與會計主體所有者的交易或事項以及其他會計主體的交易或事項區分開來。總之,一個核心目的就是圈定會計的核算範圍。會計主體假設的意義是什麼?會計主體的含義 進行會計核算,首先要明確其核算的空間範圍,即為誰記賬。會計主體假設是指假設會計所核算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