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和語言的關係是什麼,試論述文字和語言的關係

2021-03-04 01:51:27 字數 5394 閱讀 7932

1樓:匿名使用者

(一)  語言是一種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這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語言與文化相互依賴、相互影響。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對語言有制約作用。

不少語言學家認為文字只是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系統,文字本身並不屬於語言系統。有「現代語言學之父」之稱的瑞士語言學家費爾迪南•德•索緒爾在其代表性著作《普通語言學教程》中就曾這樣說過:「語言和文字是兩種不同的符號系統,後者唯一存在的理由在於表現前者。

」亞里士多德提出:文字是「語言符號之符號」。我國著名語言學家、語文教育家張巨齡先生也認為文字「只是記錄語言的工具,是工具的工具」。

自古以來,語言學家們都試圖從多方面對語言進行**,形成了許多語言學流派。歸納起來,現代語言學主要**於兩大傳統:語文學傳統和人類學傳統。

語文學傳統從比較語言學和歷史語言學開始,根據文學作品和書面文獻的研究對語言進行分析和比較。

在語言和文化的研究方面有兩種提法:「語言與文化」和「文化中的語言」。為了界定語言與其它文化現象的關係,有的語言學家將文化分為兩大範疇,「大文化」和「小文化」(bright,1976)。

其中,語言與大文化的關係是從屬關係,與小文化的關係是並列關係。

(二)從小文化角度來看,語言和文化是同步發生的,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語言是文化形成和發展的前提,文化的發展也促進了語言的豐富的發展。有了語言,人類就有了文化。

語言是人類區別與動物的重要標誌。

在文化結構中,語義的基本單位是「義素」。義素是詞位通過文化結構表示語義的基本單位。一種語言中的詞位和義素之間的關係是基本穩定的。

一種語言的語言結構是一個完整的語音符號系統和書寫符號系統,是一種語言區別於另一種語言的根本所在。不瞭解一種語言的語言結構,就無法辨認該語言的語音或書寫的符號,並從中獲取語義。

文字並非「語言符號的符號」,它也是一種語言符號。也就是說,語言作為適應人類交際需要的一種表義的符號系統,它包括兩大子系統,一是音義結合的聽覺語言(適用於口耳交際),一是形音義結合的視覺語言(適用於書面交際)。視覺語言和聽覺語言應該是同屬於語言系統的兩大子系統。

如果說語言就是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的話,那麼,文字作為形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它也應該屬於語言系統,是語言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無論怎麼說,文字與語言之間存在的只能是真包含於關係,即文字包含於語言之中。

試論述文字和語言的關係

2樓:水又一族

文字與語言的關係問題

文字是人類語言的可視平面符號(盲文雖是可觸控符號,但它是為盲人以手代目設定的)。與此相對而言,語言就是可聽的資訊符號。

人類的任何一種語言,都應當而且可以有一種與之科學地對應起來的文字的。所謂「科學對應」,就是像電工學上說的「匹配」,當輸入裝置與輸出裝置完全匹配了,可以達到用最省的能量實現最好的效果。如果匹配不好,效果就不佳:

要麼輸出裝置不能正常工作,要麼窩存下過多的能量被閒置無用,造成浪費。如果文字與語言完全匹配了,那麼這種文字對講該種語言的廣大人民群眾來說,就會易學好用,普及時間短,所花費用少;文字和其對應的語言可以同步地無限擴張,即單詞、詞語可以無限擴張。反之,就是匹配不好。

每一種文字要達到與其語言最好地匹配,並不是很容易的,往往需要經過千百年的千萬人的不斷探索,不斷改進,才能實現。

當然,語言與文字之間的匹配程度的好差,是相對而言的。當前有些人不認識有這種匹配程度的區別,或對這種區別的衡量標準不統一,就造成了對文字本質的說法的不同;也造成了對漢字要不要改革?怎樣改革?

等問題的爭論。

以多音節單詞為主的語言(極少出現同音異義詞---一詞多種解釋除外),用拼音文字與之對應,是最科學的對應。也就是說,可以達到很好的匹配。因為用拼音字母來表示語音可以用最少的文字表示無限的語音,是一種最科學的方法。

以單音節詞為主的語言(必然會出現大量的同音異義詞---一詞多解除外),用一個個獨立的可以按照該種語言的語法自由重組新詞的方塊字與之對應,是最科學的對應。也就是說,可以達到很好的匹配。因為撇開有限的單音的侷限性,用有限的表義的單詞來表示無限的詞彙,也是一種最科學的方法。

這兩種方法各有特定的對應規律,是不能互相套用的。

按照這種認識,比較當今世界各種文字與其語言的對應情況:文字與語言匹配程度好的,應當首推拉丁文與拉丁語之間的匹配;而在拉丁語系中,匹配最好的並不數英文。與拉丁文的匹配相比,漢字與漢語的匹配程度,就不如拉丁文與拉丁語的匹配程度好。

那些移植別人文字的民族,在開始階段匹配程度肯定很差,不經過幾代或幾十代人的磨合,是達不到較好的匹配的。

由於漢語以單音詞為主,由此造成漢語的語法也和多音詞為主的語言的語法不同。這種語法,適與調動單字隨意活動。單音詞既是組句的元素,也是建立雙音詞和多音詞的元素。

而且任何人只要按照漢語語法規則和單音詞之間的詞義關係,都可以隨意造出雙音或多音詞來,並能夠不用註釋地立刻被其他人所理解。就像用磚塊砌牆一樣,可以做出任何一種牆。所以,漢語詞彙是無限的,漢語究竟有多少詞,誰也統計不盡,這完全對應了漢語的既簡練又豐富的特性。

例如:「適」,可以組成:適合、適當、適才、適逢、適遇、適有、舒適、不適、適可而止、等等。

「失」,可以組成:失當、失色、失去、失語、失逢、失算、丟失、損失、遺失、馬失前蹄、失之交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等等。

漢語的同音詞雖然很多(有的多達200個以上),但是在人們的口頭對話時和書面交流時,並沒有造成誤解。這是什麼原因呢? 這是在口頭對話時,由現場環境和語言上下文的關聯性及對話者的知識條件的作用,予以分清的;在書面交流時,由每個漢字的表意效能和語言上下文的關聯性,予以分清的。

例如,一天有兩個釣魚夥伴在約定的釣魚河邊見面了,一見面時,甲問乙:「夥計,今天帶的什麼魚餌?」乙答:

「豬肝」。乙問甲:「你呢?

」。甲答:「酒和麵」。

在這種現場環境和語言上下語的關聯下及當事人的知識條件下,甲不會把「豬肝」誤解成「竹竿」,乙也不會把「酒和麵」誤解成「九和麵」---用九種麵粉混合而成的面。在漢字表示上「豬肝」與「竹竿」、「酒和麵」與「九和麵」的筆畫迥然不同。假如漢字只是表音的,在書面交流時,就必然造成大量的誤解,根本無法交流。

所以,只有表意為主的漢字,才能與單音詞為主的漢語相匹配。

這裡所講的「匹配」,是從基本的方面說的,並不是說已經達到完全地匹配了。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現在的漢字缺少了一個重要部分,這就是聲音(聲和調)。

由於缺少了這一部分,就造成了漢字還帶著如下的重要缺點:難記難寫,學習週期很長,學習費用很高,不利於大眾普及;不能作為中國語言統一的工具;對外沒有吸納性,不利於對外交流;不便於電腦(當代文書處理的主要工具)處理,等等。如果現在的漢字改為意、音雙表的漢字,就可以克服以上的缺點,其匹配程度要遠優於拉丁文與拉丁語的匹配程度。

對於漢字的以上缺點,是大家都看到的。百年來,有人提出對漢字的全盤否定的觀點,有人提出對漢字進行改革的觀點,有人提出保衛漢字的觀點。爭論至今不止。

為什麼?因為人們至今沒有找到令人滿意的改革方案。

有些人看到拉丁文字與拉丁語言匹配程度遠強於漢字與漢語的匹配程度,於是就用拉丁字組建漢字。這種做法,首先在理論上違背了「單音節詞為主的語言必須用表義文字與之匹配」的規律。就象把自行車的輪胎硬要裝到汽車的輪轂上一樣,怎麼能行?

其次,用26個英文字母所組建的表音表意漢字,其表音的部分當然好記,而表義的部分就太抽象難記了,而且靈活性和無限擴張性較差;在實質上,就是一種美式鍵盤**。再者,完全割斷了中國的文化歷史,這是大多數中國人無法接受的。再次,人們的習慣也是不可忽視的。

所以,漢字拉丁化方案雖然很多,也提倡了近百年,就是得不到人們的支援,就是這個原因。

文字不是別的,是廣大人民群眾的一種實用工具,任何一種人類工具都是應運而生、逆運而息的。任何一種工具,要想讓廣大人民群眾接受,就不能割斷歷史,不能忽視人們的習慣勢力。否則,這個工具再好,人們也不會接受。

例如:電腦主機電路板,由於新材料、新部件、新工藝發展很快,設計版本也就跟著更新很快。新版本的主機板即使已經不再使用前代版本的某些外接部件了,但仍必須保留著前代版本的一些連線插口,不然,電腦組裝廠就不會立即前來購買。

為什麼呢?因為電腦組裝廠的大量庫存舊件不能繼續使用了。所以,即使新版本的主機板比舊的效能好,**便宜,廠家也要等庫存舊件用完了後才來購買。

再如,電子液晶手錶不論在讀數上、**上、準確性上,製造工藝上、使用壽命上和維修上,都優於機械手錶,已經興起近50年了,可是至今仍然有很多人習慣使用機械手錶,逼得手錶生產廠家不得不生產機械樣式的電子手錶。

有人用簡化法和並字法來解決漢字難寫難記的問題,但這是一種拆了東牆補西牆的方法,使這一 點似乎匹配了,卻引起另一點更不匹配,總體上的匹配程度還不如原來的。

有的人用自創的一些方法和筆畫組建漢字,實現了意、音並表,但仍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缺點,總體看來,匹配程度也不如現有的漢字。

因為以上的情況,就使一些人感到,漢字改革,越改越糟,不如保持現狀不改。

我認為,保持現狀是不對的,也是不可能的。漢字在歷史上已經改變多次了,每一次的經濟大繁榮帶動文書處理工具的改進,都會促使漢字發生改變。

當今全球經濟戰空前激烈,中國經濟出現了繁榮和躍進,電腦已經成為文書處理的主要工具,漢字處在中國國力總體框架的基礎位置,但是支撐能力很不相當。其次,漢字與電腦也很不匹配。所以漢字必須改革,以達到理想地匹配。

從文字自身發展的規律來看,也是朝著不斷增強匹配程度的方向前進的。現在關鍵的一點,就是能找到一種優良的匹配方式。如果能找到這種優良的匹配方式,使新漢字與漢語的匹配程度比現在的漢字匹配程度更強,那些認為「不如不改」的人們也就會改變觀點了。

有的人認為,漢字改與不改都不會影響中國的振興和發展,現在中國的發展不是很快嗎?是的。認為漢字需要改革的人,並不是認為漢字現在已經到了不能使用的地步了,漢字在總體上仍然是與漢語匹配的。

只是認為漢字在某些方面不匹配。這些不匹配的方面,與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總形勢不適應,與要求高速發展的中國經濟總框架不匹配罷了。

沒有對比當然無法看清。比如:從哈爾濱運送1000噸大豆到北京,可以用火車,也可以用汽車,也可以用馬車,也可以用人力車等等,都可以運到。

雖然最終效果都一樣,而效率卻大不一樣,它的附加效應(例如,對沿途路線的社會影響)也大不一樣。有人可能會問:只要效果一樣,還有必要計較效率高低麼?

要知道,在歷史上凡是效率低的落後國家,就都是挨吃的軟肉。如果我們今天把漢字改革了,9年普及教育的內容,大約4年就可以完成,節約下5年的時間和資金,用於進行高階技術教育,那將是一種什麼結果?

以上所講的看法,似乎是對各方面的同仁們作了全盤否定。其實,我並不是否定大家,我只是按照我看問題的角度坦誠地談點看法罷了。我是認為漢字應當改革的,並認為漢字改革應當沿著拼音形聲字的方向前進,並且也嘗試搞了個「意/音雙表漢字書寫法」方案。

對於這個方案,在字形組織上,我也不認為是理想的,就我現在的低水平,也只能做到這種程度了。也希望大家予以批評指正,讓我們共同來完成這個偉大的事情。要知道,事實上,歷史上的任何一次漢字的改變,都不是一個人所發明創造出來的,都是廣大群眾互相學習互相借鑑互相促進,集體創造出來的。

在對待現在漢字問題上,不論是認為漢字不必改革的也好、認為漢字必須改革的也好、支援漢字拉丁化的也好、支援漢字非拉丁化的也好,大家都是從同一個目標出發的------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振興,為了我們的子孫後代的幸福,為了不再受「華人與狗不準入內」的恥辱,為了不再出現南京30萬人無辜被殺的國恥,為了不再出現青島兒童的心肝被日本軍官作為獎品享用的慘狀。只是各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看法不同罷了。

語言與文化的關係是什麼語言和文化的關係

語言與文化相互依賴 相互影響。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對語言有制約作用。本文對語言的內在系統,從語言的形式和結構上作了分析,並對語言的社會功能和其它外在因素進行了 文化文化 culture 是非常廣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簡單來說文化就是地區人類的生活要素形態的統稱 即衣 冠 文 物 食 住 行等...

文學與語言,到底是什麼關係,語言與文學的關係是什麼意思

文學是建立在語言的基礎上的。語言與文學的關係是什麼意思 語言學和文學是相輔相成的關係,二者合稱語文.語言學是文學的基礎,文學是語言學的進階.就好比,理科是工科的原理,工科是理科的實踐,也是相輔相成的,二者合稱理工.簡單來說,漢語 言專業偏重於語言研究,漢語言文學注重於文學修養與內涵。1.就如學英語一...

課程與教育的關係是什麼,論述課程與教學的關係

由於人們認識角度的不同,所以對 課程 的內涵也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一般認為課程可分為狹義和廣義兩個方面 狹義的課程是指教學內容,主要體現在教科書 課程計劃 舊稱教學計劃 和課程標準 舊稱教學大綱 中 廣義的課程是指學生在學校中獲得的經驗,它包括學科設定 教學活動 教學程序 課外活動及學校的環境氣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