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思路分析]從東漢統一政權到三國鼎立。
歷史是進步的。
解題過程]從東漢統一政權到三國鼎立,歷史是進步的。這是因為,東漢中後期以來,統治黑暗,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土地兼併。
嚴重,豪強地主勢殲坦巖力膨脹,民不氏御聊生。黃巾起義。
以來,東漢政權名存實亡。特別是董卓之亂以後,軍閥割據。
混戰連年,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魏、蜀、吳統治者在軍閥混戰中脫穎而出,完成了各自境內的相對統一,並採取了一些穩定社會、恢復和發展生產的措施,人民生產生活狀況有所好轉。從這些史實看,從東漢統一政權到三信腔國鼎立,既有利於統一局面的重新出現,也有利於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社會的發展,因此,我們說這一過程中,歷史是進步了。
2樓:匿名使用者
從歷史的方面講,我認為既不是進步也不是退步,因為鼎力局面形成後早孝仿,當時各國的社會性質沒有變化,社會主要矛盾也沒有變慎散化,如果說大國吞併了小國,這樣的話從總體上看算的上是進步,但鼎力只表明三國的勢力從此相對均衡,並不意味著朝統一方向發展。但是鼎力後混戰局面暫時結束,客觀上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的恢**展,這點不可否認。
樓上有兩陸纖個人說歷史總是前進的,你們的說法我很不同意,歷史總體上是前進的,但不意味著總是前進的,難道兩次世界大戰(尤其是二戰)也能算是歷史的進步麼?
3樓:匿名使用者
進步吧,因為東漢末年整治腐敗,又不進行改革,混亂的狀態也就不可避免了,而黃扒悉巾起義也說明了這一點,而曹操的襪此租興起也是是天下趨於平靜,逐漸恢復生產的條件,三國時期,雖然戰亂不斷,但是各國都很注意對經濟的發展告兆,帶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4樓:匿名使用者
是進步 形成了南北的融合 是的中國的南北文化得以交流 是的北方的先進文化流向南方。
東漢滅亡後,三國的歷史是怎樣的?
5樓:supper小風隱
諸侯爭霸後分三國最後三國歸晉。
為什麼東漢末年分三國
6樓:昆明有點牛傳媒
三國指的是魏國,蜀國,吳國。
三國又叫三國時期,是因為當時天下由「魏、蜀(漢)、吳」三個勢力所建立。
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西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時期。
擴充套件資料。東漢末年是指從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184年-220年)指東漢末年亡國前夕,直至曹丕篡漢或三國鼎立(東吳孫權於229年稱帝)結束,持續36年(或以東吳建國計,為45年),這段時間內軍閥割據,彼此混戰。
東漢末年,由於土地兼併越加尖銳,地主豪強擁有自己的私人武力,加上****政治黑暗,皇權虛弱無力,對地方過度放權,因而造成群雄割據的局面。而這些割據勢力又有著不同的興起過程與發展脈絡,反映出那個動亂時代的多元面向。
7樓:匿名使用者
東漢末年,外戚專權,宦官秉政,政治腐敗,天災不斷。漢靈帝中平元年(西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從此開始了近一百年的戰亂時代。黃巾起義被鎮壓後,外戚、宦官在內鬥中失去權柄。
永漢元年,董卓控制了朝廷。後來董卓被呂布所殺,李傕、郭汜又控制了東漢王朝。地方州郡長官在反董卓戰爭及後來的相互攻伐中逐漸壯大實力,形成了地方軍閥割據。
曹操經過多年的南征北戰,先後消滅呂布、袁術等割據勢力。降張繡、逐劉備,控制了兗州、豫州、徐州以及司州等地,後來又在官渡之戰中以少勝多、擊敗了河北強大的割據勢力袁紹,最終統一了北方。再後來曹操乘劉表病亡、荊州不穩之時,徵荊州,劉琮束手,寄身荊州的劉備被迫退守夏口。
曹操對江東虎視眈眈。在劉備謀士諸葛亮與孫權謀士魯肅的共同推動下,孫劉結盟。其後孫劉聯軍大敗曹軍於赤壁,曹操被迫退守北方。
劉備乘勢佔據荊州五郡,在分別奪得益州和漢中,勢力達到了極盛時期。延康元年冬,曹丕篡漢稱帝,建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黃初二年劉備為了延續漢朝、興復漢室,於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或季漢」。
劉備為報孫權奪荊州、殺關羽之仇,在稱帝同年,就率數萬大軍東討孫權,次年被陸遜敗於夷陵,蜀漢元氣大傷,之後數十年再也沒恢復國力,成為三國中最弱小的一國。孫權於建興七年在武昌(今湖北鄂城)稱帝,國號「吳」,改元黃龍元年,史稱「東吳」。後又遷都建業,自此三國正式鼎立。
8樓:辛忠人
東漢末年分為三國就是曹操的魏國,劉備的蜀國,以及孫權東吳。
9樓:瀉在任直
東漢末年分三國,魏蜀吳征戰不停,之後才是晉朝的天下。
10樓:網友
天下大勢所趨,漢朝末年,皇帝的影響力日漸式微。特別是桓靈二帝更是民不聊生。所以群雄並起。
11樓:網友
一切原因都是黃巾軍惹的,要不然劉備就不會桃園三結義了,曹操就要挾不到天子了,至於孫堅他也不會因為滅黃巾軍有功而公升官而稱霸江東了了。。。
12樓:網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13樓:逯運
東漢末年,農業生產出現嚴重的土地兼併現象,直接導致地方豪強勢力的崛起。
由於****政治黑暗,十常侍橫行朝野,對地方的控制越加衰弱,造成土地兼併問題日益惡化,而人民飽受此現象的苦果,加上天災與瘟疫的雙重打擊,他們於是紛紛起來造反,發動大規模的叛亂,最著名者是黃巾之亂。
時代的動盪不安,也使地方豪強有了崛起的機會,他們一開始靠著自己的財力組織自己的武裝軍隊保衛家園,後來就逐漸演變成擁有私人武力的軍閥,如曹操、劉備等人都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嶄露頭角,****由於不修政事,對於這樣的情況,也是無能為力,反而需要他們維持地方穩定。
三國和東漢末年區別
14樓:劍隔春秋
曹丕廢漢建魏,漢滅亡,蜀、吳相繼建國,之後才是三國。
所以三國開始的標誌性事件是西元220年,曹丕廢漢建魏。
15樓:疾風
史學界一般以184年即黃巾起義作為漢末的開始,至220年曹丕代漢自立,東漢結束,三國時代正式來臨。狹義上的三國時代開始於220年即魏國建立,終止於265年即西晉建立。廣義上則始於184年黃巾起義,止於280年西晉滅吳。
16樓:網友
東漢滅亡是220年漢獻帝禪讓。
三國開始標誌是孫權稱帝222年。
換句話說關羽和曹操都不是三國時代的人!
17樓:dear燈芯
簡單點講,不是乙個朝代,東漢以後是三國,具體分界線是西元220年曹丕廢漢建魏,220以前為東漢,後為三國。
18樓:熙少gg丶
東漢末年是漢朝的末年。
當時社會混亂,群雄割據,到最後割據為三大政權,就是魏蜀吳。漢朝從漢獻帝把帝位禪讓給曹丕就結束了,此後吳蜀紛紛稱帝,於是三國便開始了。
不過自董卓之亂後漢朝就名存實亡了,理論上天下諸侯就剩3個的時候就可以叫三國了。
19樓:深院鎖清秋
東漢末年是東漢的末期黃巾起義到曹魏盜取政權這一時期,中平元年(184年), 三國鼎立圖。
黃巾起義爆發,從此開始了近一百年的戰亂時代。
三國是220年正月曹丕奪取東漢政權建立魏國直到晉滅東吳這個時期。
為什麼東漢末年分三國?
20樓:滄海一粟滾滾紅塵
東漢末年,時間上,是指從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西元184年-西元220年)。 事件上,是指從東漢末年亡國前夕,直至曹丕(cáo pī)篡漢稱帝結束,持續36年的這段時間。--赤壁》
21樓:奮鬥買
那時候的大漢已經名存實亡了,曹操挾天子,劉備在西南,孫權在東南,他們都不歸大漢管了,
22樓:罕信
東漢未年分三國猜三數字。
23樓:考試考考考考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 。各路諸侯割據。 。又有人崛起。 。互相爭地盤,打來打去,就剩下三個。
最牛的是同一北方,有背景,有才幹的曹操,是為曹魏也。。。
然後是已歷三世的東吳,據長江天險,割據江東一方。 。
然後就是鳳凰男的逆襲故事,白手起家,靠「仁義」當上皇帝,最後佔據蜀漢的 劉備。 從這點上來說,劉備真的很牛。 。
24樓:網友
熟悉lol可口可樂了了。
三國時期李典的生卒年問題,歷史考據達人進
四種說法。李典的生卒年有多種說法,但大都是終年三十六歲,具體資料如下 辭海 歷史分冊。中國古代史 李典 三國山陽鉅野 今屬山東 字曼成,初招集宗族賓客數千家,從曹操鎮壓黃巾起義軍 約 年,若李典生年正確,當不足二十歲 任中朗將,遷捕虜將軍。後與張遼,樂進屯合肥,擊破孫權的進攻。資治通鑑 年 八月,孫...
東漢末的混亂和三國鼎立與賈詡有多大的關係?賈詡在當時地位如何?
三國幾乎每一件大事都與賈詡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轎粗賈詡起初是張繡的下屬。賈詡絕對算的鬥帆喊上是三國頂尖的謀士,他在未卜先知上,空野甚至比諸葛亮更高一籌。賈詡受到大家如此追捧還有一點,就是他的謀士學說。三國時期,許多標榜的謀士都有一整套謀士理論,但賈詡謀士理論在我看來十分有趣。能夠被追捧為三國第一賀族...
三國重要的歷史事件
赤壁之戰標誌三國鼎立局面形成,也是傳統意義上的 三國時代 的開始 三國的主要戰役 宛城之戰 東漢獻帝建安二年,曹操徵荊州,來到宛城,張繡迎降。曹操甚為歡悅。但因曹操納了其叔嫂鄒氏.用賈詡之計成功偷襲了曹軍,導致曹操的愛將典韋 長子曹昂 侄子曹安民等人戰死,兵馬損失慘重。易京之戰 袁紹於此戰中基本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