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職業生涯磁力場
赤潮,也被稱為紅潮,是一種由浮游生物(通常是浮游植物,如藻類)大量繁殖引發的水體現象。赤潮通常會導致水體呈現紅色或其他顏色的現象,這是由於浮游生物體內的色素所致。赤潮主要分為有毒赤潮和無毒赤潮,根據引起赤潮的生物種類不同,赤潮的影響也會有所不同。
有毒赤潮:有毒赤潮是由產生有毒物質的浮游生物引起的。有毒赤潮中的浮游生物會釋放毒素,對水生生物、人類和其他生物造成危害。
例如,有毒赤潮可能導致大量魚類死亡、海洋哺乳動物和鳥類中毒、人類食用受汙染的貝類後出現中毒症狀等。
無毒赤潮:無毒赤潮是由不產生有毒物質的浮游生物引起的。雖然無毒赤潮不會直接危害生物健康,但其大量繁殖可能導致水體中溶解氧含量降低,影響水生生物生存。
赤潮的成因複雜,可能涉及多種因素,主要包括:
營養物質過剩:過多的營養物質,如氮、磷等,會導致水體中浮游生物(尤其是藻類)大量繁殖。這些營養物質可能來自農業化肥、養殖排放、城市汙水等。
水溫上公升:水溫對浮游生物生長和繁殖具有重要影響。當水溫適宜時,浮游生物的生長速度加快,可能引發赤潮。全球氣候變暖也可能加劇赤潮現象。
水流條件:水流對赤潮的形成具有一定影響。水流緩模仿核慢、水體停滯的區域容易導致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此外,海水上公升流、潮汐等現象也可能影響赤潮的旦掘發生。
浮游生物種群動態:不同浮游生物之間的競爭、捕食關係以及環境適應性等因素會影響赤潮的發生。大桐在某些條件下,某些浮游生物種群可能佔據優勢地位,導致大量繁殖和赤潮現象。
人為活動:人類活動對赤潮的發生具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例如,過度開發、破壞自然生態環境、排放大量汙水等活動都可能導致赤潮的發生。
綜上所述,赤潮的成因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環境條件、水體營養物質、水流條件、浮游生物種群動態及人為活動等。為了減少赤潮的發生,需要採取綜合措施,包括加強環境保護、減少汙染排放、保護生態平衡、加強監測和預警等。
2樓:培根雞肉卷
赤潮是海水中某些微小的態明微型藻、原生動物或細菌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爆發性增殖或聚集在一起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生態異常現象。這一概念最早是因海水變紅而得名,現在已成為各種赤潮的統稱。
赤潮一般可分為有毒赤潮與無毒赤潮兩類。有毒赤潮是指赤潮生物體內含有某種毒素或能分泌出毒素的生物為主形畢閉衡成的赤潮。有毒赤潮一旦形成,可對赤潮區的生態系統、海洋漁業、海洋環境以及人體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毒害。
無毒赤潮是指赤潮生物體內不含毒素,又不分泌毒素的生物為主形成的赤潮。無毒赤潮對海洋生態、海洋環境、海洋漁業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危害,但基本不產生毒害作用。
從赤潮發生的地理特徵來說,也可分為外海(外洋)型赤潮和近岸、河口、內灣型赤潮。前者是指在外海或洋區出現的赤潮。後者分別指發生在近岸區、河口區或內灣區等水域的赤潮。
我國遼東灣、大連灣、膠州灣、杭州灣、深圳灣及黃河口、長江口、珠江口、廈門港等海域發生的赤潮均屬於後者。
據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局長張有份介紹,赤潮形成的原因比較複雜,但多數學者認為,赤潮生物的存在和水體的水質手做汙染(富營養化)是形成赤潮的主要原因。海區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徵、水文、氣象、海流、海況等,是形成赤潮的自然因子。在海水流速緩慢或停滯的內灣,較封閉海灣的交匯面、峰面及排汙口附近沿岸,海水出現上層溫躍層,中間有逆溫層或有上公升流的海域,或因季風影響,出現無氧缺氧水團,強颱風、大暴雨之後,鹽度下降,均可成為赤潮形成的條件。
花崗岩的成因分類,花崗岩類的成因及成因分類
1.傳統成因分類 人們最早認識和研究花崗岩類時,尤其是對花崗岩進行填圖時,大都認為一個巖體一般只經歷了一次岩漿分異並上侵就位形成的,雖然認識到了花崗岩類成巖過程中的分異作用,但沒有將這種分異與岩漿的上侵和就位相聯絡。20世紀60 70年代,隨著構造 岩漿旋迴的概念建立,才開始注意到按構造旋迴對花崗岩...
關於湖泊請問湖泊的成因型別以及相關分類
按其成因可分為以下九類 構造湖 是在地殼內力作用形成的構造盆地上經儲水而形成的湖泊。其特點是湖形狹長 水深而清澈,如雲南高原上的滇池 洱海和撫仙湖 青海湖 新疆喀納斯湖等。湖泊按成因可分為構造湖 火山口湖 冰川湖 堰塞湖 喀斯特湖 河成湖 風成湖 海成湖和人工湖 水庫 等。按洩水情況可分為外流湖 吞...
關於環保的小知識少點字哦,環保小常識(要簡短的)
兩個環保小知識 1棵生長了50年的樹 每年可生產出價值31250美元的的氧氣和價值2600美元的蛋白質,同時可以防止大氣汙染 62500美元 涵養水源 促進水分再迴圈 37500美元 防止土壤侵蝕,增加土壤肥力 31250美元 還可以為鳥類及其他動物提供棲息環境 32150美元 這些綜合價值計算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