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斑徽噠
淮河流域屯田種水稻是主因。中國古代歷史中經濟的發展經歷了由西北往東南逐漸轉移的過程,從商周時代關中平原的開發及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關隴地區的政權一直能主導全國。後來由於黃河中上游過度開發植被稀少,黃河含沙量逐漸增高,水土流失嚴重,經濟開發轉移到黃淮平原一帶。
在戰亂及環境的雙重主導之下,經濟中心逐漸由西北移到江淮地區。冷兵器時代國與國之間的對抗的最重要的指標就是糧食和人口。自王莽篡漢以來黃河一般決堤都是往北進入齊河等流域對南部的淮河沒有多大的影響。
至東漢末年群雄爭霸,最終勢力消長形成魏蜀吳三國紛爭的局面,其中曹操的魏國佔據的疆土最大,人口最多,耕地面積也最大。勢力最小的是劉備的蜀國,開始的時候佔據成都平原、漢中平原、江漢平原等地,由於關羽沒有做好與孫吳聯盟關係。在水淹七軍生擒于禁威震華夏的局面只存在了短暫的時間,並且沒有與劉備另一路出關中的諸葛亮北伐部隊進行聯動,最終丟了最重要的前進基地荊州。
魏國能在三國之中國力第一,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全力開發淮河流域種植高產水稻。當時古代的五穀中水稻產量是明顯高於小麥、小公尺和高粱的。在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時候,在河南許昌釋出屯田令,當年就得到穀物數百萬鬥。
許昌屯田的成功經驗被逐次推廣到其他地區,在山猜控制的睢陽、汝南、梁國、沛國及淮南等淮河中下游地區陸續屯田。但是種植水稻需要大量水,於是在鄧艾的建議下廣開溝渠,將種植水稻與利用漕運結合起來,這樣既可以收穫糧食,另外通過廉價的水運將兵員等物資運到各地。
當時的鹽城、南通大部分地區都不存在,揚州還是距離東海非常近的,只是後來黃河奪淮才有了衝逗喚型積平原。因為三國時候淮河直接流入到東海,距離海面較近,氣候比現在要潮溼多雨,在當時的蕭縣碭山等地都可以種植水稻。
陳登在揚州、淮安等地方大興水利,經營幾十年很有成效。建安初年夏侯惇在睢縣附近的睢水支流築堰種稻,賈逵在汝南攔住溪水種稻,開鑿了兩百里長得通運渠,史稱賈侯渠。由睢陽渠、廣漕渠等地開鑿,溝通了淮河與長江、黃河的航運。
由於大興水利,並引進牛耕、鐵犁等先進農業工具,使得江淮地區的經濟實力一躍而上,後期的唐朝和隋朝,定都洛陽後也先後開鑿通濟渠等運河,方便將江淮地區的物鏈褲資運往西部,這種局面到了北宋末年由於杜充掘黃河往南奪淮而告終,最終在宋金拉鋸戰中雙方都無力治理水利,最終經濟中心也轉移到江浙地區。
2樓:次元小拾
主要還是因為魏國佔據了大片土枯告地,又是水土肥沃的中原地區,所以魏國境內的生產力很弊中高,發展自然快,再加上魏國坐擁的軍隊也是最多的,自然國力最沒卜明強。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那個國家都分別受到誰賞賜的「九錫」
吳候孫權受魏封吳王加九錫 曹操受東漢封魏王加九錫 司馬炎受魏封晉王加九錫。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都有哪些名將?你去看三國志。被記載的都是有名的人。魏蜀吳三國在哪一年又統一成了乙個國家 三國後期,魏國實力增強,吳 蜀兩國日漸衰落。諸葛亮死後,蜀國朝政混亂,魏國乘機滅掉蜀國。年,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稱帝代魏...
三國時期各國領地,三國時期魏蜀吳領地分別有多大?
幽州 北京 天津 河北北部 遼寧 冀州 河北南部 幷州 山西中南部 青州 山東東部 司隸 洛陽以西的河南西部及關中 兗州 河南東部及山東西部 豫州 河南中部及安徽北部 徐州 江蘇省長江以北 荊州 河南南部 南陽盆地 湖北 湖南揚州 安徽南部 江西 浙江及江蘇省長江以南益州 四川東部 重慶 雲南 貴州...
魏蜀吳三國,最後統一的為啥不是劉備的蜀國,你能猜得到嗎?
因為劉備的蜀國實力是三國中最弱的乙個國家,後來劉備去世,劉禪更是沒有能力統一了。劉備佔據的蜀地,地理位置相對比較封閉,後如果荊州丟失,限制蜀國發展。因為劉禪十分昏庸,他很早就已經投降了,因此蜀國也是三個國家中最先滅亡的國家。能猜到。因為劉備本身沒有什麼太大的本事,只有乙個假仁假義的特點。三國時期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