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念珠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東亞和印度。在佛教和道教的宗教實踐中,念珠被使用計數祈禱的手段。據信,首次出現念珠的地點是印度或中國,但具體時間和地點無法確定。
在中國,念珠也被稱為「佛珠」,在佛教的宗教實踐中被廣泛應用,包括唸經和求神祈福。在中國古代,念珠一般採用檀香木、瑪瑙、中御卜水晶、龍涎香等材料製作,被列為禮儀用品。在日本,念珠被稱為「數珠」,在佛教的宗教實踐中非常重要。
據傳念珠傳入日本是由一位名叫空海的僧人帶回的。空海將念珠引入了賣穗日本的密宗宗派,使其在日本的佛教文化中發揚光大。念珠也被廣泛應用於天主教和東正教的宗教實踐中,被用作傳統的祈求禮儀。
在現代社拆巧會,念珠已經成為一種時尚文化符號,現代人或多或少地都會佩戴或拿著念珠,裝飾品或護身符。
念珠的由來佛典故事
2樓:世紀網路
佛陀駐錫在靈鷲山說法的時候,附缺絕近有乙個弱小的國家,經常受到鄰國的侵凌知世,加以國內瘟疫流行,內憂外患,人民非常苦惱,國王更是憂心忡忡。
有一天,國王悄悄地來頂禮佛陀,請求佛陀告訴他如何修行才能脫離苦惱。
佛陀於是將一百零八顆木槵子串成一環,教國王從這環木槵子的一頭撥起,每撥一顆木槵子,從心裡念一聲佛號,週而復始,一直唸到二十萬遍的時候,身心不亂,自然安樂。
佛陀將這串念珠親手授給國王,國王歡喜納受。回到王宮後,馬上依樣做了千串的'念珠,分贈六親眷屬及人民,國王每天手不離數珠,誠心念佛,大街小巷也可以看到持珠誠心念佛的人搭扮肢。經過一段時日後,不可思議地,國境漸漸安定,瘟疫也不再流行了,國王從此更是精進向道,全國洋溢著一股安詳和平的氣氛。
這就是念珠的由來。
念珠的作用
3樓:天然槑
念珠的作用主要是幫助修行者收攝心意,消除妄念,專注修行。同時也使修行人完成每日規定的課誦不致懈怠,記數而用。
木穗子經》中,佛陀開示毗琉璃王「欲滅煩惱障報障者,當慣木穗子一百八,以常自隨,若行,若坐,若臥,恆常至心無分散意,稱念佛陀、達摩、僧伽名、乃過一木穗子,如是漸次度木穗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干,乃至百千萬,若能滿二十萬遍,身心不亂,無諸謅曲者,捨命得公升第三焰摩天,衣食自然,常安樂行;若復滿一百萬遍者,當得斷除百八結業,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承斷煩惱根,獲無上果。」
佛說校量數珠功德經》說「受持數珠校量中功德,獲益差別,若有誦唸諸陀羅尼及名號,為欲自利及護他人」《金剛頂瑜珈念珠經》中載金剛薩壎菩薩偈曰:「靜慮思念心專注,念諸如來菩薩名,當獲無量勝功德,所求勝願皆成就。」
一粒粒念珠,圓潤飽滿,象徵著菩薩圓滿的正果。用線貫串起來,是表示菩薩的種種功德,串珠中的一粒母珠(俗稱佛頭)是表示彌陀佛的無量光明無量壽。念珠是串起來的,但也可以分開和斷結,這表示以菩薩的種種殊勝功德來斷除眾生的種種煩惱。
念珠又被有些人稱之為「栓馬索」,是比喻人心如狂奔的野馬,雜念紛紜,剎那不停,所謂「心猿意馬」。唐玄奘曾上表唐太宗謂:「願託慮於禪門,澄心於定心。
制心猿之逸燥,系意馬之賓士。」手掐念珠有助於遏制妄念,收攝心猿,栓系意馬,增加定力,專注一心,不生懈怠,精進修行,斷除報障,公升起智慧,利已擴人,成就菩提。
手掐念珠,口誦佛菩薩真言或聖號(如淨上宗以行住坐臥不離唸誦「南無阿彌陀佛」以收攝身心:藏地居民隨時隨地念誦觀音菩薩的心咒,即六字大明真言「嗡嘛呢唄美哄。」)心想諸佛菩薩的莊嚴慈悲德相,久而久之,煩惱自然減少,心地自然清淨。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同時,據《數珠功德經》中曾說,若有人手持數珠,雖不念誦佛名及陀羅尼者,此人亦獲福無量。而《金剛頂念珠經》偈雲:「若安項髻淨無間,由戴項上滅四重。
手持臂上除眾罪,能令行人速清淨。」
如何正確的使用念珠
1 新買回來的念珠需放在密封袋裡放置在陰涼的地方兩週,適應下當地的環境。2 之後佩戴白手套進行盤玩,手指一粒一粒碾過去,均勻盤到每個部位,動作輕柔舒緩,特別孔道的部位必須盤到。3 每天按照前一步堅持盤玩,注意前20天每次盤玩後都要放回密封塑料袋繼續密封,不要著急把念珠暴露在空氣中。4 20天后油脂已...
怎麼會引起口腔念珠菌,口腔念珠菌感染的原因,口腔念珠菌感染怎麼引起的
您好 白色念珠菌病首先是一種細菌感染病 平時如果注意口腔衛生的話不容易感染 只有全身抵抗力低下例如感染hiv病毒 的時候才會容易患病 具體口腔表現是 大面積白色斑塊 化膿 出血另外口腔醫生比較容易患病 通常是接觸患者的血液或者唾液如果您去看口腔醫生的話 最好注意預防傳染 讓他注意消毒器械 操作時候要...
鼓的典故歷史由來有哪些,一鼓作氣的典故
相傳黃帝在征伐蚩尤的涿鹿之戰中曾九戰九不勝,後受元女之教,造 夔牛鼓 八十面,一震五百里,連震三千里,以鼓聲 象雷霆 大壯軍威,終於擒殺了蚩尤。在現存的文獻中,關於鼓的傳說很多,如 山海經 中山經 中有 首山魁 神 也,其祠用徐 幹舞,置鼓。說明鼓是祀神 幹舞 的伴奏樂器。山海經 大荒東經 中載 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