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的典故歷史由來有哪些,一鼓作氣的典故

2021-08-04 08:24:17 字數 4572 閱讀 4690

1樓:月影vs狐狸

相傳黃帝在征伐蚩尤的涿鹿之戰中曾九戰九不勝,後受元女之教,造“夔牛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連震三千里,

以鼓聲“象雷霆”大壯軍威,終於擒殺了蚩尤。在現存的文獻中,關於鼓的傳說很多,如《山海經·中山經》中有:

“首山魁(神)也,其祠用徐……幹舞,置鼓。”說明鼓是祀神“幹舞”的伴奏樂器。《山海經·大荒東經》中載:

“……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在這則神話中記述了鼓是皮面,用鼓棰擂它,聲音遠傳,

有威震天下之功能。

源於《周禮》的“六鼓四金”一詞,所表達的雖是三千年前周代的鼓樂形式,但它和今日中國各民族的鼓舞,卻有著一定的源流關係。按《周禮》規定:“六鼓”的鼓名與用途是:

雷鼓、鼓神祀,靈鼓、鼓社祭,路鼓、鼓鬼饗,fen鼓、鼓軍事,gao鼓、鼓役事,晉鼓、鼓金奏。“四金”是:以金綽和鼓,以金錨節鼓,以金饒止鼓,以金鐸通鼓。

這些古字、古義雖難讀、難懂,又屬於古代舞蹈史的研究範疇,但可以幫助我們對今日鼓舞源流的探索。如山東“鼓子秧歌”每年開演前要先到土地廟前表演鼓舞以祭社,要沿途撒香包、小米、紙錢。此 風習就有“鼓祭社”“鼓鬼饗”的古俗遺意。

土鼓是鼓的起源,革鼓與鼓舞代表黃河流域農耕文化的型別,中國西南出現的銅鼓與銅鼓舞有長江流域楚文化的色彩,用整段樹幹挖空製成木鼓與木鼓舞是原始農耕文化的遺存。源於薩滿教的抓鼓與抓鼓舞則是草原文化型的鼓與舞的形式。隨著國內各民族之間、中國與周邊國家之間交往日益頻繁,鼓的造型與製作工藝,鼓舞的表演形式更加豐富多彩。

現在流傳的鼓舞中,鼓的質地有土(陶)、木、銅、鐵、竹之分,並因其造型與表演形式之不同又有各種名稱。如:木鼓舞(佤族等)、銅鼓舞(壯族等)、鐵鼓舞(維吾爾、藏族)、陶質的蜂鼓舞(壯、瑤族)、竹筒舞(哈尼族)、象腳鼓舞(傣族等)、單鼓(漢、滿、蒙族)、手鼓舞(維吾爾族)、長鼓舞(瑤族)、猴鼓舞(苗、瑤族)等。

中國各民族中流傳的鼓舞,多是唐宋以來盛行一時的舞蹈形式,有些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有些在漢族中已經失傳。值得注意的是:失傳的唐代“杖鼓”在朝鮮族民間仍有單人或集體演奏技藝精湛的“杖鼓舞”俗稱長鼓舞的風習。

失傳的宋代“花腔腰鼓”在壯、瑤、毛南等民族中仍有流傳,這種腰鼓鼓腔用陶土燒製,中部細如蜂腰,當地稱作“陶鼓”“蜂鼓”。 農業社會初期鼓的數量不多,當社會發展畜牧業興起,充足的皮革**使革鼓與鼓舞相應進入發展的新階段。各種鼓舞,是以鼓為道具或作為主要樂器,在鑼、鑔、鈸等打擊樂配合下進行,且具有濃郁的地域民族色彩。

反映出北方農民的豪邁,江南田園生活的情趣,或尚帶有原始文化遺存的古拙民風。若從功能上看,各種鼓舞無非是用於祈年、祭祀、耕作、戰爭以及悅神娛人活動,正是“六鼓四金”中“以節聲 樂,以和軍旅,以正田役”古風的延伸與發展。鼓舞開農耕舞蹈文化先河,伴隨中華民族走過漫長的艱辛之路,不僅儲存了古老的樂器、樂舞,還儲存著純樸的民風,如今又激發人們迎接輝煌的明天。

在制鼓時,選料考究,什麼樣的材料發什麼樣的音。為了使製出的鼓鼓聲純正,鼓廠嚴把材料關,努力使每製成的一面鼓都是精品,也是我省目前制鼓行業最專業的制鼓廠家之一,所制產品美觀大方,質量上乘,物美價廉,產品銷遍全國各地,深受顧客青睞。

金盃鼓廠提供望採納

2樓:妥妥滴

鼓是我國傳統的打擊樂器,按《禮記·明堂位》的記載,在很早的傳說中,“伊耆氏”之時就已有“土鼓”,即陶土作成的鼓。由於鼓有良好的共鳴作用,聲音激越雄壯而傳聲很遠,所以很早就被華夏祖先作為軍隊上助威之用。相傳黃帝征服蚩尤的涿鹿之戰中,“黃帝殺夔,以其皮為鼓,聲聞五百”(《太平御覽》卷五八二引《帝王世紀》)。

[1]上古時代的戰鼓,皆由鱷魚皮製成,而鼓皮選用鱷魚皮,是取鱷魚的凶猛習性以壯鼓聲。到了周代,據《周禮·地官司徒》之載,已專門設定了“鼓人”來管理鼓制、擊鼓等事。[1] 鼓人所管理的有各種用途的鼓,如祭祀用的雷鼓、靈鼓、樂隊中的晉鼓等。

其中,專門用於軍事的叫“汾(音)鼓”,據《說文》的解釋,這是一種長八尺,鼓面四尺,兩面蒙革的大鼓。此外,路鼓、晉鼓、等也用於軍旅,這些鼓以後發展為各種規格的戰鼓,在軍事上得到普遍地運用。

一鼓作氣的典故

3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時,齊國的軍隊違背了盟約,出兵攻打魯國。魯莊公和曹劌共乘一輛兵車,與齊國的軍隊交戰於長勺。魯莊公將擊鼓準備進擊,曹劌阻止說:

「不可以。」等到齊軍敲過了三通鼓後,曹劌才說:「可以擊鼓進攻了!

」魯軍戰鼓一響,激起了士兵們高昂的士氣,大家勇往直前,銳不可當,結果齊軍大敗,狼狽而逃。

這時魯莊公想乘勝追擊,卻又被曹劌阻止說:「還不可以!」接著就下車仔細觀察地面上齊軍兵車留下的軌跡,又登上車前的橫木,瞭望齊軍退走的情形,然後說:

「現在可以追擊了!」於是魯軍乘勝前進,追趕落敗的齊軍,把齊軍趕出了魯國,獲得最後的勝利。

魯莊公就詢問曹劌這麼做的原因何在?曹劌說:「打仗是憑著一股勇氣,第一通鼓響時,士兵的勇氣最旺盛,第二通鼓響,士氣就會稍微衰退,等到第三通鼓響,應戰的勇氣就已經消失殆盡了!

這次和齊軍作戰,他們擊了第三通鼓,我們才擊第一通鼓,正是敵人的勇氣大減,而我們士氣最旺盛的時候,所以我們才能打敗敵人。然而像齊國這樣的大國,用兵是很難猜測的,我擔心他們會有埋伏,所以下車檢視,看到他們的車跡混亂,旗幟也散亂地倒下時,可以斷定他們是真的被打敗了,才敢放心地乘勝追擊。」

古代作戰時,第一通鼓最能激起戰士們的勇氣。語出春秋·左丘明《左傳.莊公十年》。後用「一鼓作氣」比喻做事時要趁著初起時的勇氣去做才容易成功。

一、一鼓作氣近義詞:

一氣呵成 [ yī qì hē chéng ]

釋義:比喻完成整個工作的過程中不間斷,不鬆懈;亦比喻文章的氣勢首尾貫通。

出處:明·胡應麟《詩藪》:“而實一意貫穿;一氣呵成。”

翻譯:實際上是一個主旨貫穿全文,氣勢首尾貫通。

二、一鼓作氣反義詞:

一敗塗地 [ yī bài tú dì ]

釋義:形容失敗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今置將不善;一敗塗地。”

翻譯:假若安排不當,就會失敗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4樓:ll棒棒冰

春秋時代,齊國派兵攻打魯國。魯國的國王魯莊公帶著謀士曹劌指揮作戰。齊軍第一次擊鼓以後,魯軍準備發起進攻。

曹劌說:“不行。”齊軍三次擊鼓以後,曹劌才說:

“現在可以進攻了。”結果齊軍大敗。戰鬥結束後,魯莊公問曹劌勝利的原因。

曹劌說:“打仗要考勇氣。第一次擊鼓,士氣十分旺盛;第二次擊鼓,士氣有些衰落;第三次擊鼓,士氣就消耗盡了。

敵人士氣耗盡,我們發起進攻,所以取得了勝利。”

後來,“一鼓作氣”形容鼓起勁頭,一下子把事情幹完。

5樓:feathers翎

讀音( yī gǔ zuò qì )

釋義 “鼓”,敲戰鼓;“作”振作。指戰鬥剛開始時士氣最旺盛,現比喻做事要趁大家情緒高漲,勁頭十足時,一下子做完。含有鼓勵的意思。

出 處 《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 三而竭。”古代作戰擊鼓進軍,擂第一通鼓時士氣最盛。後多喻趁銳氣旺盛之時一舉成事或鼓足幹勁,一往直前。

用 法 緊縮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近義詞 一氣呵成、趁熱打鐵

反義詞 一敗如水、一敗塗地、偃旗息鼓

歇後語 水裡的**

燈 謎 通風;風箱;皮老虎

英 文 press on to the finish without letup

典故春秋時,齊國發兵攻打魯國(兩國都在今山東省境)。當時齊國強大,魯國弱小,雙方實力懸殊。可是結果魯國卻以弱勝強,把齊軍打得大敗。

據《左傳》載,這次魯國的勝利,與曹劌的精明策劃有很大關係。

曹劌既非武將,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齊國發兵來犯,魯莊公準備抵抗,便主動要求面見莊公。他的親友鄰人勸他:

“國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著,你何必瞎操心?”曹劌說:“那些大官目光短淺,不會有深謀遠見。

”曹劌見了莊公,首先提出:取信於民,是戰前重要的政治準備,也是獲勝的保證。並要求作戰時允許他一起去,於是莊公便叫他同車出發。

在長勺的地方,齊、魯兩軍相遇。雙方列成陣勢,戰鬥即將開始。只見齊軍大擂戰鼓,準備進兵。

莊公也準備擂鼓迎擊。曹劌阻止道:“等一等。

”齊軍見魯軍沒有反應,又擂了一通鼓。這樣齊軍擂鼓三通,魯軍總是按兵不動。直到齊軍三通鼓罷,曹劌才說:

“現在可以進兵了!”魯軍戰鼓一響,下令衝殺,士兵們一聲吶喊,直撲敵陣,猛不可當。齊軍大敗,狼狽而逃。

莊公正想下令追擊,曹劌卻又阻止,並下車細看地面齊軍兵車輪跡,又攀上車前橫木,注意暸望敵軍退走的情形,然後說:“現在可以追擊了!”莊公當即下令追擊。

魯軍乘勝前進,把齊軍全部趕出國境。

這次獲勝,魯莊公卻不明由曹劌為什麼這樣指揮。曹劌說:“戰,勇氣也。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戰鬥,主要是靠勇氣。第一通鼓時,士兵們勇氣最足,到再擂鼓時,勇氣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氣更全部消失了。

敵軍勇氣消失,我們則一鼓作氣,鬥志昂揚,所以打敗了他們)”。曹劌又說:“齊**力不能低估,說不定會設下伏兵,詐敗引誘我們。

我‘視其轍亂,望其旗靡’,這才放心追擊”。(“轍亂”,輪跡混亂;“旗靡”,旗幟倒掩,說明倉皇逃竄。)

“一鼓作氣”、“再衰三竭”和“轍亂旗靡”,出處即《左傳》所載“曹劌論戰”的故事。

做任何事情,趁一開始情緒高漲、幹勁旺盛時全力以赴,這叫“一鼓作氣”。一鼓作氣,把進攻的目標攻下,叫做“一鼓而下”。如果事情老幹不好,原有的勇氣和力量逐漸衰退而盡,就叫“再衰三竭”。

出處《左傳·莊公十年》

成語故事一鼓作氣的含義,一鼓作氣的成語故事

一鼓 第一次擊鼓 作 振作 氣 勇氣。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幹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出自 左傳 莊公十年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一鼓作氣的成語故事 成語典故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 隊攻打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莊公召見他。他的同鄉說 大官們會謀劃這件事的...

一鼓作氣是什麼意思成語一鼓作氣是什麼意思

一鼓作氣的意思是 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幹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讀音 y g zu q 1.解釋 一鼓 第一次擊鼓 作 振作 氣 勇氣。2.出自 左傳 莊公十年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3.示例 初聽這話,還是 的。清 李寶嘉 官場現形記 第四十八回 4.語法 ...

一鼓作氣,二而衰,三而竭。意思,「一鼓作氣,二而衰,三而竭」是什麼意思?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誰能沒有疑惑。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擂一通鼓,勇氣振作起來 擂兩通鼓,士氣就衰弱了 擂三通鼓,勇氣就完結了。甘瓜苦,地天下物無全美。再甜的瓜,瓜蒂也是苦的,天下物無十全十美。種樹者比培其根,種德者比養其心。種樹必須培養根,叫人有美好的品德就必須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