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道路制度,兩宋路制的路制變遷

2025-05-06 08:50:14 字數 1551 閱讀 8603

1樓:匿名使用者

宋朝汲取了唐朝藩鎮割據的教訓,一級行政區劃改為「路」(唐朝為「道」)。至道三年(997年)始定為十五路,包括空指京東、京西、河北、河東、陝西、淮南、江南、荊湖南、荊湖北、兩浙、福建、西川、峽、廣南東、廣南西五路。鹹平四年(1001年)分西川為利州、益州二路,分峽路為夔州、梓州二路。

天禧四年(1020年)分江南路為東、西二路。熙寧五年(1072年)分京西路為南北二路,分淮南路為東西二路睜虧洞,分陝西為永興軍、秦鳳二路。之後又將河北路分為東西二路,分京東為東、西二路。

崇寧五年(1106年)又將開封府公升為京畿路悉枯。宣和四年(1122年)宋金盟約,約定滅遼後宋得燕山府路和雲中府路。結果後來並未設定。

建炎南渡後,宋朝設立兩浙東、兩浙西、江南東、江南西、淮南東、淮南西、荊湖南、荊湖北、京西南、成都府、潼川府、夔州、利州、福建、廣南東、廣南西十六路。宋朝的行政區劃設定與地方政治制度可謂重內輕外,**高度集權。雖然避免了藩鎮割據的局面,但導致地方防務貧弱,也讓終宋一代外患不止。

2樓:匿名使用者

道是路的前一級,這是行政區劃,應該就是這樣的呢!!

兩宋路制的路制變遷

3樓:網友

南宋建炎元年(1127),諸路遍設安撫司,掌一路兵民之政,南宋路分,皆指安撫司路而言。南宋初年,有兩浙東、兩浙西京西南、淮南東淮南西、江南東、江南西、荊湖南、荊湖北、成都府、潼川府、利州、夔州、福建、廣南東廣南西等十六路。建炎四年,江南東、西兩路合為一,則為十五路。

紹興元年(1131),江南復分為東、西兩路,仍為十六路。紹興十四年,利州分為東、西兩路,則為十七路;乾道四年(1168)又合為一路,仍為十六路;淳熙二年(1175)復分兩路,三年又合,五年復分,紹熙五年(1194)再合,慶元二年(1196)又分,嘉定三年(1210)複合。帥、漕、憲三司治所往往不一。

兩宋路制的介紹

4樓:摯愛魚子醬桌繑

宋代全國劃分若干路作為府、州、軍、監以上**派出監察轄區的制度。自宋太祖趙匡胤乾德以後,設定諸道轉運使,以總財賦,分全國為十三道,宋太宗趙太平興國二年(977)以後,「邊防、盜賊、刑訟、金谷、按廉之任,皆委於轉運使」,轉運使遂成為北宋****派遣至各路掌管財賦和監察之官,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始定為:京東、京西、河北、河東、陝西、淮南、江南、荊湖南、荊湖北、兩浙、福建、西川、峽西、廣南東、廣南西等十五路。

兩宋路制的設定歷史

5樓:手機使用者

宋真宗鹹平四年(1001),又分西川為益州、梓州二路,分圓粗拍峽西路為利州、夔州二路,成為十七路。天禧四年(1020),又分江南為東、西二路,成為十八路。宋仁宗趙禎嘉四年(1059),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

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京西分為南、北兩路,淮南分為東、西兩路,陝西分為永興軍、秦鳳兩路,則為二十一路。六年,河北分為東、西兩路。七年,京東分為東、西兩路,為二十三路。

宋徽宗趙佶崇寧四年(1105),復增京畿路,凳褲則成二十四路。

北宋二十四路圖(政橘羨和元年1111年)]南宋十七路圖(嘉定元年1208年)]

宋代監察制度建設的主要內容,概括宋代監察制度改革的特點

宋代監察機構隨著封建 主義的發展而加強。沿襲唐制,御史臺仍設三院。地方如設通判,與知州平列,號稱監州,有權隨時向皇帝報奏,成為皇帝在地方上的耳目。此外,路一級的轉運使 提點刑獄公事等,也負有監察州縣的責任。為保證監察御史具有較多的從政經驗,宋代明確規定,未經兩任縣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職。按規定,御史有聞...

內閣制和宰相制的差別,宰相制度與內閣制度的不同??

宰相制與內閣制的區別 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牢固。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諮詢機構,並無決策權。內閣制只是皇帝服務機構,沒有決策權,宰相能為皇帝分擔國家大事,甚至可以左右皇帝。宰相制度與內閣制度的不同?宰相制和內閣制,軍機處的相同與不同 歸納一下明朝內閣制度與之前丞相制度的區別.宰相制與內閣制...

宋代科舉制的變化對文化發展的影響

科舉制度在宋朝得到極大的發展和完善,對宋朝的文化和社會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 科舉制度重文官 輕武將,有效地鞏固了皇權。北宋建國後,就逐漸採取許多措施,嚴格考試程式,增加錄取名額,提高被錄取人的待遇。從宋太祖後期起,舉人經禮部試之後,必須再通過皇帝親自主持的 殿 試 才算合格。這樣,被錄取的人便成為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