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為什麼沒被自身炸燬,恆星為什麼會爆炸?

2023-02-14 14:00:13 字數 6047 閱讀 1968

1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個問題很好回答,因為萬有引力將整個太陽上所有的物質束縛住了。因為太陽的引力很大,因此被炸飛的物質絕大部分很快就落回太陽上去了。

第二個問題就比較為難了。

首先,核聚變的直接條件並不是溫度足夠高,而是原子核之間的距離足夠近。只有在溫度非常高的情況下,原子核才能獲得足夠大的動能。在原子核相互碰撞時,才有可能在特定情況下克服原子核之間的電磁斥力相互靠近到足夠近的距離,進而發生聚變。

而溫度越高發生聚變的概率越大,但是即使溫度到達十億度,核聚變也不是絕對發生的。而是以一個極小的概率發生,這個概率小到你不可想象的程度,只不過太陽中的氫原子非常多,即使是極小的概率,發生核聚變的原子數量也非常可觀了。

其次,核聚變反應的過程並不是四個氫聚變成一個氦那麼簡單。恆星中的核聚變反應通常是質子迴圈或者碳迴圈,其間經過聚變,裂變,衰變等多次反應,最終才形成氦元素。每一種迴圈的反應過程都是極其漫長的,可以長達幾千萬年以上。

當然,我們要搞清楚,並不是說每四個氫原子聚合成一個氦原子都需要幾千萬年,而是平均需要幾千萬年才能完成反應。於是,在每一個瞬間,仍然會有雖然概率極小但是數量極大的氫原子完成聚變。

關於氫彈

目前所說的氫彈實際上都是三相彈,只有中子彈才是教科書上所說的那種「氫彈」。

三相彈的原理是這樣的。首先是鈾235的裂變**,裂變**產生的高溫引發聚變材料(鋰7,氚等)發生核聚變,產生高速中子,也就是所謂的「熱中子」。熱中子轟擊氫彈最外層的鈾238,生成鈽239等裂變物質,接著發生裂變反應。

實際上氫彈**中的大部分能量(70%以上)是由第三步裂變反應產生的。

繼續回答你的問題。原子核發生聚變的條件是原子核之間的距離足夠近,這個距離需要達到飛米級。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

簡單的說比一個原子的直徑小差不多一百萬倍。太陽中的壓力確實很高,但是其中原子核之間的平均距離仍然遠遠超過核聚變需要的距離,至少也要相差幾萬倍。原子核都是帶正電的,相互之間由於電斥力的作用,一旦相互靠近,就會彼此彈開,正常情況下是不可能達到聚變需要的距離的。

除非原子核的動能足夠高(動能足夠高就是溫度足夠高),兩個原子核迎頭撞擊,才有可能克服電斥力的作用,達到聚變所需要的距離。

在太陽中,儘管平均溫度達到1500萬度以上,但是核聚變所需要的溫度實際在十億度上下,載太陽中也只有極少數的原子核能夠達到這一個動能水平。

因此,核聚變的條件就變成兩個,溫度足夠高,壓力足夠大。只有溫度足夠高,才有足夠多的原子核能夠擁有足夠大的動能。當壓力足夠大,氣體的體積被壓縮,原子核之間的平均距離就會減小,相撞的概率才會足夠大。

簡單的說,雖然太陽中的原子核平均溫度非常高,壓力非常大,但是隻有極少數的動能極高的原子核,而且在極小的概率下相互碰撞的情況下才能發生核聚變。

2樓:匿名使用者

太陽內部的壓力極大,所有不會一下子聚變完,聚會的產物還會繼續聚變成更重的元素。

3樓:匿名使用者

恆星產生核聚變是為了抵禦自身的引力收縮趨勢,是恆星自身的引力作用使得恆星不會一下子聚變完;

恆星上的確在進行大量的核聚變,但這還有一個概率的問題,原子之間不會一下子聚變完的,何況,即使氫聚變為氦的過程進行完了,還要聚變更重的元素。

4樓:匿名使用者

我曾經考慮過這個問題,不知道我的猜想是不是有點道理。

熱導致聚變,聚變又產生熱,兩者互相促進,這個過程迴圈下來,恆星肯定很快**了。

但是隻有恆星核心才有足夠高的溫度引發聚變,核心產生的熱量又迅速散失到太陽外層,這導致太陽的核心大小是有限的。當熾熱核心的氫耗盡,外層的氫很難進來。

所以太陽核心實際處於原料短缺狀態,基本上是一個氦球,太陽的燃燒速度,就處決於外層氫向核心擴散的速度。

這就是恆星相對穩定的原因。

5樓:

頂樓說的最好,其他的說了這麼多,大多是廢話

6樓:滄海冰晶

太陽吧……本來就不是固體,是一個熾熱的氣體球。而且又那麼巨大,引力很大,所以被炸飛的物質相對於太陽根本沒飛多遠就被吸引回來了

恆星為什麼會**?

7樓:行走的藝術行為

恆星最小的質量大約為太陽的百分之幾,最大的約有太陽的幾十倍.太陽質量為1.98×10^30kg。

所有恆星都是些靠引力維持在一起的氣體球。如果唯一起作用的力只有引力,那麼恆星會因自身巨大的重量很快向坍縮,要不了幾小時便會消亡。沒有發生這種情況的原因在於向內的引力被恆星內部溫度特別高的壓縮氣體產生的向外的巨大壓力所平衡了.

在這樣高的溫度下,氫的同位素一直在進行聚變,聚變成氦是為恆星提供能源的主要反應,這種反應要求很高的溫度來克服作用於核之間的電斥力。聚變能可以使恆星維持幾十億年,不過核燃料遲早會越來越少,從而使恆星反應堆開始萎縮。

恆星是在進行激烈的核聚變,即h2+h3=he4+n1(質子),溫度約7000度。像有很多連續不斷的氫彈一樣在進行**聚合反應一樣,所以才能發光的。

8樓:匿名使用者

一些大質量的恆星,它的內部像一個巨大的不斷燃燒著的熱核反應爐。其裡層,即星核以氫為燃料,氫燃料耗盡後,氦開始燃燒,其後是碳、氧,直到矽。每當恆星核心一種燃料用完後,星核缺少能量時便開始收縮,收縮時釋放出更大的引力能,使星核內部達到更高的溫度,一直高到下一種燃料的點火溫度,接著開始新的燃燒。

到恆星的晚年,變得越來越不穩定,熱核反應一輪接著一輪,溫度越來越高,反應的速率一次比一次加快。當內部燃料耗盡、燃燒停止時,恆星的核心開始發生災難性的坍縮,坍縮的過程極為短暫,幾乎不到一秒鐘。這突發的坍縮引起巨大的內部壓力,就像突然用猛力擠壓一個氣球一樣,逼迫著恆星星核的包層,包層被迅速加熱,危及著包層內的「火藥庫」--氧、氫、氖等輕元素,這些輕元素正是恆星**所需要的核燃料,最終導致整個恆星**,從而形成超新星**。

恆星**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9樓:帳號已登出

核內聚變,聚變時產生了鐵,鐵不再釋放能量而是吸收能量,恆星沒有能量了,就向內坍縮,然後就**了。

所以真正原因是聚變。聚變產生了它,同時又毀了它。

10樓:瘋狂後的失落

恆星的歸宿,可分為兩大類:一是紅巨星、一是超新星

紅巨星:一般是質量較小(例如太陽,火更小的)恆星演變來的,是恆星內部核燃料逐漸燃燒殆盡,自身質量變小,向內的引力收縮作用越來越弱,從而吸引不住自身核聚變所釋放的巨大的向外擴張的力,最終恆星外層向外擴散。

太陽就會變成紅巨星,屆時擴散的熾熱外層,會將地球甚至火星軌道吞噬,地球將會被燒掉一層,剩下的行星殘骸將繼續圍繞中心運轉,中心就是白矮星

當然這並不算**,下面就說真正的**-超新星爆發

超新星與紅巨星正好相反,是由於質量比太陽大8倍以上的大質量恆星,由於自身質量很大,向內收縮力十分巨大,在中心不斷形成一層層新元素,最後形成了鐵元素,反應不再繼續,核反應向外擴張的力量迅速變小,使恆星快速向內收縮,密度、壓強、能量都陡然劇烈增大,最後發生**

超新星具體可分為:

普通超新星

1-a型超新星:雙恆星系統中的一個恆星吸取了相鄰伴星的物質,使自身不斷加重,最終爆發

超超新星:極大質量的恆星**,**後可能會產生黑洞

由於超新星內部的高溫高壓,所以產生了一些重元素,我們今天地球上、其他星球上的重元素就是由超新星加工而來,在**後播撒到廣闊的空間裡,而形成在星球基本物質裡的

超新星**後也會形成一個小殘骸,就是中子星或黑洞

依恆星的質量不同,會有普通中子星、脈衝星、磁星等多種中子星生成

恆星在穩定時期,向內與向外的兩種力是平衡的,一定拿這種平衡發生大的變化,恆星也就即將結束了

11樓:油茶物語

必須夠一定的質量,恆星的核聚變燃料耗盡後在自身引力下會坍縮,使中心溫度越來越高,重新燃起核聚變,產生新元素。最後變成超新星**,這是他的終結……

12樓:匿名使用者

分合法則:當恆星聚變成重物質後會發生砃塌,其過程為從有到無,即從正物質到暗物質的過程。最終以能量的方式爆

為什麼恆星**是炸成一張紙而不是一個球

13樓:匿名使用者

恆星有四大類,所以分四類方式走向死亡.

一、小質量恆星,如紅矮星,當其氫核聚變完成氫完全耗盡後內部壓力與溫度不足以讓氦核產生聚變,因此它們不會發生膨脹形成紅巨星,而只會慢慢地冷卻下去,最後變成黑矮星。

二、黃矮星及以上直到藍矮星的恆星,當氫核聚變完成後急劇膨脹變成紅巨星,開始進行氦核聚反應.直到恆星中以鐵為主時無法再形成錳以前元素的聚變,恆星塌縮成白矮星。

三、藍白巨星及藍巨星類恆星,塌縮時有劇烈的能量大釋放,從而形成超新星,最後演變中子星。

四、沃爾夫-拉葉類極熱恆星,塌縮時會出現伽馬暴,直接成為黑洞。

距離地球65光年內,有沒有恆星有可能日後形成新星或超新星**?

14樓:匿名使用者

天狼星,距離地球8光年由一個主序階段的藍巨星和一個白矮星組成。藍巨星質量是太陽2.2倍,白矮星質量和太陽相近。若干年後,藍巨星會爆發成為超新星然後解體或者成為中子星。(重點)

織女星距離地球26光年,質量是太陽2倍,半徑是質量2倍,晚年會成為超新星。伸宿四,中子星的有力候選者

天鵝座阿爾附近 離太陽系最近的黑洞,阿爾法圍繞著一個質量是太陽25倍的無法看見的東西轉,連線其半徑不到1光年,無疑是黑洞!

恆星變成中子星的首要條件為質量是太陽1.44倍。成為經典黑洞的條件之一就是,中子星的質量為太陽的4倍直徑130千米內。

15樓:

汗==!

lz所說的「日後」讓我很費解啊。。

這麼說吧,離我們最近的恆星太陽在50一年後就會進行超新星爆發。。那時不用說爆發了,太陽是紅巨星時就足以吞掉水星金星和地球了,更不用說爆發了。。

請lz放心。。那時如果人類還沒滅絕的話肯定已經擁有三類文明瞭(星系級文明),肯定能夠想出辦法的,咱們這代是肯定看不到了。。

附近的星系也沒有在短時間內會滅亡的恆星,lz大可不必操心了

16樓:匿名使用者

沒有那麼誇張吧,那個作者亂說,哪本書,第多少頁,第幾句話,說的?

17樓:艾特獵

過那本書說的倒是實話 = = 太陽不就會成一個紅巨星嗎

恆星和行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同樣都是大**產生的,是什麼原因造成他們的不同的? 5

18樓:匿名使用者

很有意思的問題。希望能幫助你。

行星與恆星的不同的原因就在於它們的質量。

恆星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宇宙大**之後,創生出來大量的物質,其中大多數是氫,以及少量的氦,鋰。這些物質就像**後的塵埃一樣散在各處。

每個粒子之間存在這萬有引力。單個粒子的萬有引力有可能微不足道,但是大量的粒子的萬有引力疊加起來就相當可觀了。於是,這些宇宙塵埃漸漸凝聚在一起,分別形成一個個氣體團。

萬有引力不斷地將它壓縮,經過十分漫長的時間,它的中心的壓力也在不斷變大,溫度不斷升高……最後,氫原子被擠破,原子核被強行聚合成氦,聚變反應發生了,放出了巨量的熱——就這樣,一顆恆星被點燃了。

而行星是怎麼形成的呢?

像我們的太陽系,就是先有恆星再有行星的。其實我們的太陽已經不是第一代恆星了。像剛才所說的大**之後首先形成的恆星都是第一代恆星。

當他們即將燃盡核燃料時,將會發生大**,把自己身上的部分物質拋射出去。這些丟擲去的殘骸又慢慢聚合在一起,重複這上述形成恆星的過程。我們的太陽上的物質,就是前幾代恆星的殘骸。

太陽系最初是一個旋轉著的星雲,這片星雲很大。大部分物質被吸到星雲中心,形成太陽。而少數的塵埃沒有被吸進去,他們繼續繞著太陽轉。

它們雖然不被吸到太陽上,但是他們之間也會像恆星形成之初一樣慢慢聚到一起,中心的溫度因為被壓縮而升高。但是,他們的質量太小了,產生的萬有引力無法把它們壓縮至發生聚變反應,它們就無法被點燃成恆星。最典型的是木星。

它由大量的氫組成,它身上幾乎是液態氫的海洋。但是他質量不夠,中心的氫無法發生聚變,它就只能形成行星了。木星只要再大上十倍,就有可能被點燃成恆星。

這就是恆星與行星不同的原因。

木星是由較輕的元素組成的,沒有硬的「地面」,這類行星被稱為類木行星,體積通常較大,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就是類木行星。而地球是由較重的元素組成的,有著硬的岩石地表,這類行星被稱為類地行星,體積通常較小,水星,金星,火星就是類地行星。

希望我的解答對你有用!!!

大星星(包括恆星 行星等)為什麼是圓的,矮行星為什麼不是圓的

是這樣的,星體質量大,執行時產生的表面張力大,足以使自身形狀接近圓形。樓主可以回用月球 答做參考,月球是很扁的橢球體,朝向地球方向的半徑比自轉方向的半徑大得多,這是因為受地球引力的影響,月球的表面沒有足夠大的張力使自身形狀更接近球體。回樓主 執行時的表面張力,可以理解為水平旋轉一杯水,那麼水會向杯壁...

為什麼宇宙的恆星和行星都是球體。為什麼

看看地球為什麼是圓的,你就知道宇宙中的天體為何大都是圓的了。不光地球是圓的,宇宙中的大部分天體都是圓的。看見過荷葉上圓圓的水珠沒有?液體物質在自身的引力下必然要收縮成球形,這就是宇宙間最基本的物理法則,只有收縮成球形才能達到這個物體內部的引力的平衡。換句話說,當這個物體內部引力平衡之後,必然會成為球...

恆星 行星等為什麼能「懸浮」在宇宙中?

對於恆星 行星等為什麼能 懸浮 在宇宙中呢之話題,我個人觀點認為,這是恆星磁場的磁性作用所引發的一種自然現象。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宇宙是由數之不盡的恆星及其恆星系所構成的,每一顆恆星都是主宰著本星系物質週期迴圈運動的核體,擁有巨大的質量和體積,巨大體積中蘊藏著一個不可視見的巨大的磁場,其磁場的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