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是意識還是物質

2023-02-04 02:20:04 字數 1779 閱讀 4374

1樓:慕夏侯煙

菩薩既是意識,也是物質的東西。菩薩者,本來在這個世界上就是不存在的狀態。菩薩是一種關係和聯絡的修為體現。

而關係和聯絡會形成狀態、形勢、氣象和格局。成形、成器為用,為容。為用、為容是為物。

中文的文字義理是這麼說的。而事物的道理也是從這裡來的。狀態、形勢、氣象和格局就是消長、變化或發展等等的影響和作用的另一種說法。

受到影響和作用的一方,是以把狀態、形勢、氣象和格局等等樣貌稱之為事件、事情、事變或事態。而反過來施加影響和作用的一方,是以把狀態、形勢、氣象和格局等等樣貌稱之為事物、事業、事理或事功。無論是事件、事情、事變或事態,或者是事物、事業、事理或事功,全都是我們俗稱為事物或物質的東西。

我們也都是用事物或物質這些概念來稱呼它們。因此既然造成關係和聯絡的狀態都是完成了的狀態,也惟有完成了的狀態才生產出物質或事物的等等形貌,那麼物質自然也就是因為完成了的狀態才能夠成就或者實現。物質或事物是之指著的是完成了的狀態。

在文字或記號裡,賦予一個完成了的狀態以署名,這種署名即為概念。所謂完成了的狀態,當然是關係或聯絡的合宜、協調或者善美狀態,否則形勢、氣象或格局就會變形。既然變形,不成形狀,那麼也就全無物質或事物可言。

既為完成了的圓融善美,那就是明明白白和清清楚楚。事物的消長、變化或發展等等的影響和作用,就是事物之間的陳列、排比成就的條理狀況。陳列、排比成就的條理狀況是為明白、曉喻的義理。

陳列、排比成就的條理狀況當然也同樣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意思。把這種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放進心裡,心裡即得了然和理解。因而讓事物成就或完成,獲得這種圓融善美狀態,以精神的方式表述出來,是為修德。

德即得也。心裡的瞭然或理解,也就是知道之謂。知道為知識的意思。

知識即意識、思維、思慮、思考或思想等等的另一種說法。思、慮、想、考、維等等的文字義理,在中文裡是以釋訓紀、絲、繹、縷或理等等意思。那麼意識無非是物質在精神上的表現,或者物質在精神上的另一種說法。

意識和物質自是差異、重複狀態。也就是說,它們根本是同一,也是相同。惟不過是因為質的替換表現,才讓它們不同。

菩薩是修為的表現或體現。修為就是積德為善。積德為善是成就事物。

成就事物是為得理為善。無論是理或善,都是圓融善美的狀態。積德為善也就是精神上的事物表現或體現。

積德為善只有放在心裡才成就瞭然和理解,而德或善無它,只能是精神狀態。也就是說,只有放在心裡,才有所謂的德或善。心,是之在中文裡被訓為「總包萬慮」。

也就是這樣,菩薩在中文的義理裡也被說成是有情、從簡或瞭然之謂。《柳宗元.無姓和尚

客觀規律是物質還是意識

客觀規律是一種客觀存在,它是可以通過意識來認識的,但又是以物質具體運動形式來體現的,客觀規律離開物質如海市蜃樓,而意識與物質是二個概念範疇,好比一個硬幣的正反面,只不過客觀規律由於意識認識的不斷深入使物質的運動形式漸入佳境,甚至可能會創造新的宇宙文明史觀!都不是,我認為。說它客觀規律是一種必然的因果...

是意識先存在還是物質先存在

如果按bai照唯心理論在哲學基du本問題上主張zhi精神 意識第一dao性,物質 第二性,版即物質依賴意權識而存在,物質是意識的產物的話,就是先有精神 如果按照唯物理論認為在意識與物質之間,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基本觀點概括為物質第一性 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精神是物質...

物質和意識的辨證關係是怎樣的,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係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能動地反映並反作用於物質,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係。一方面,物質決定意識。物質世界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存在的,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是對物質的反映。另一方面,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和在意識指導下改造世界。正確的意識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客觀事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