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廬山真面目的面目是什麼,「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面目」是什麼意思?

2022-06-20 02:25:14 字數 4649 閱讀 4751

1樓:匿名使用者

比喻認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質。

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簡析]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遊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為什麼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侷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區域性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

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2樓:端木吟天

真面目:指廬山真實的景色。

註釋譯文

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牆壁上。西林寺在廬山西麓。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近、橫、側四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

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

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比喻對事物要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問題,就能得出答案。

也蘊含了深刻的哲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詞語註釋

題:書寫,題寫。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廬山。

橫看:從正面看。廬山總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

側:側面,從側面看。

各不同:不相同。題西林壁

不識:不能認識,辨別。

真面目:指廬山真實的景色。

緣:同「原」,因為;由於。

此山:這座山,指廬山。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面目」是什麼意思?

3樓:啾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面目」是指廬山的景色。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出自北宋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具體原文如下: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賞析: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

《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遊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為什麼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侷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區域性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

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不識廬山真面目的面目是什麼意思

4樓:大愚若智

這裡的面目是指:(廬山的)景色、形狀。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意思是: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自身處在廬山之中

5樓:危霞飛

這裡的面目是指廬山的真樣子。

6樓:匿名使用者

生當作人傑中的人傑的意思

7樓:北葵向暖與風相擁

不識廬山真面目的面目是指真實的景色、形狀。

出處:宋 蘇軾《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譯文: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自身處在廬山之中。

擴充套件資料

《題西林壁》賞析:

《題西林壁》是蘇軾於神宗元豐七年(2023年)由黃州(治所在今湖北黃岡)貶所改遷汝州(治所在今河南臨汝) 團練副使,赴汝州時經過九江,與友人蔘寥同遊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

結尾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之所以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侷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區域性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這兩句奇思妙發,整個意境渾然托出,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回味經驗、馳騁想象的空間。

不識廬山真面目,面目是什麼意思?

8樓:匿名使用者

面目:指廬山全貌。

比喻認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質.

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簡析]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遊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為什麼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侷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區域性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

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9樓:查米管和泰

詩句裡指的是景色,不知道廬山真正的景色,現在大多數用來表示感概,沒想到裡面是這樣的!

10樓:機潔靜

比喻認不出事物的真相和本質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的面目是什麼意思

11樓:柔鵾厚成仁

不知道廬山真正的樣子,只是因為自己就在這座山裡面.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簡析]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遊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為什麼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侷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區域性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

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12樓:程小軒轅巍奕

不知道廬山的真正的樣子,只因為身處在這山中.這是字面的意思,引申的意思就是:如果要認識一個事物的真面目,必須跳出去,從一個更高,更廣闊,更全面的視角來觀察它.

13樓:筱鳶

面目:指廬山的景色。

《題西林壁》

【北宋 】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譯文: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牆壁上。西林寺在廬山西麓。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近、橫、側四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

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

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比喻對事物要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問題,就能得出的答案。

也蘊含了深刻的哲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意思,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意思是什麼?

譯文 我剛到廬山時,山谷奇異又秀麗,是我平生從未看到過的,我的兩眼幾乎是應接不暇,於是就產生了不想要作詩的念頭。不久看到了山中的僧人,他們都說 蘇子瞻來了 我便不自覺做了首絕句 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遊。可怪深山裡,人人識故侯。但又暗笑前面說的荒謬,又再做了兩首絕句 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要識廬山面...

不識廬山真面目後一句是什麼,不識廬山真面目,下一句是什麼

只緣身在此山中。題西林壁 宋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下一句 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 作者 蘇軾 朝代 宋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譯文 註釋 從正面 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 山峰聳立,從遠處 近處 高處 低處看...

不識廬山真面目這成語的意思是什麼

不識廬山真面目 b sh l sh n zh n mi n m 生詞本基本釋義比喻認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質。出 處宋 蘇軾 題西林壁 詩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百科釋義成語 不識廬山真面目 形容由於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尚不全面,故不識事物其真正本質 微畫雕 不識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