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起源和演化,太陽系怎麼起源的?

2022-01-29 02:58:19 字數 5035 閱讀 6767

1樓:望宇宙的閒人

在拉普拉斯[星雲說]中,星雲收縮碰撞形成了行星,這不詳細。我認為行星不是撞出來的,是象滾雪球一樣滾出來的。在以不穩定橢圓軌道運動的質點不會在碰撞過程中變大的,只會撞成碎片。

只有當這些碰撞的碎片以相對穩定,近似圓軌道執行的星雲環產生後,在環的邊緣象滾雪球一樣,才能形成行星胚胎。 為什麼行星胚胎只能在星雲環邊緣形成呢?大家知道:

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大於地球內部的重力加速度,故同樣道理,星雲環邊緣的質點受到的合力大於環內的質點,所以星雲環邊緣收縮快,密度大,容易象滾雪球一樣形成行星胚胎。我認為八大行星是經過兩次收縮過程形成的,第一次收縮形成了類木行星的星雲麵包圈,在這個麵包圈的內外也有少量的星雲物質,在類木行星形成過程中又有大量碎片落入內圈,這時在內圈就產生了第二次收縮,又形成了類地行星的星雲麵包圈,故類地行星和類木行星是兩個不同系統不同時期產生的。在兩次收縮過程中,類地行星和類木行星之間必然會剰下一些物質,這就是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環。

這些觀點有理論根據,記得十幾年前,無意中看到水杯中的沉澱物隨水旋轉時的有趣現象:沉澱物旋轉時,邊緣會象滾雪球一樣逐漸增大,這個現象給了我靈感和啟發,根據這個現象,經過不懈的努力,尋找其原因,最終通過計算得出星雲環只有在邊緣才能形成行星胚胎。所以行星形成的順序是有規律的,行星是從星雲環的內外兩側開始形成的。

太陽系中行星形成順序是:類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從第一次收縮的星雲環的內外兩側開始形成行星胚胎,內側角速度大,形成速度快,先後形成了木星,土星,外側角速度小,形成速度慢,只形成了海王星,最後天王星形成。在形成類木行星的過程中,類地行星也開始孕育,形成順序與類木行星相似:

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即從第二次收縮的星雲環的內外兩側開始形成行星胚胎,內側角速度大,形成速度快,先後形成了水星,金星,外側角速度小,形成速度慢,只形成了火星,最後剩下的環帶形成了地球和月亮。我還估計這個最後剩下的環帶內圈形成了月亮胚胎,外圈形成了地球肧胎,兩個胚胎互相吸引逐漸靠近,最後月亮被地球俘獲,形成了特殊的地——月雙行星系統。

2樓:

揭祕太陽系的起源之謎!它是怎樣形成並演化成至今模樣的?人類探索歷程揭露驚人真相!

太陽系怎麼起源的?

3樓:乾三老師

太陽系是在銀河系的區域運動中起源的。談及我們所處的地球,這是宇宙中,毋庸置疑的「文明搖籃」。我們都知道,地球上的各種生態環境,簡直得天獨厚適合文明的生長,時至今日,nasa的科研人員,也只發現了六顆「類地行星」而已。

但是,很多人缺乏瞭解的是,太陽系這個空間,其實比「地球」更加少見。至少,我們道現在為止還沒有發現任何和「太陽系」有著高度相似的小型星系。

如此珍貴的太陽系,它又是從何而來的呢?這還要追溯到宇宙大**之後八十億年。我們都知道,現有的宇宙,起源於「史瓦西奇點」受到外界刺激的大**;**之後,宇宙空間內經過了三十億年的發展,逐漸出現了各種大型星系,星雲,天體;

而銀河系,就誕生在這個時期。銀河系一共直徑二十萬光年左右,經過了四五十億年的演變,在遠離銀河系的核心部分,也就是「銀心黑洞」十五萬光年左右的位置,太陽系開始出現雛形。

起初,太陽系所在的區域,充斥著各種原子核,電子,和離子;是這些元素,在銀河系的引力系統影響下,逐漸的結合,才有了「太陽」這顆黃矮星的誕生。隨後,八大行星逐漸成型;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在水星,也就是太陽的宜居帶附近,其實存在著至少四十多個如同地球一樣的「類地行星」。它們之所以都在歷史長河中湮滅,還要歸咎於「木星」這個不速之客。

木星並不是太陽系土生土長的行星,而是從外部闖入,最終被太陽的引力系統同化的行星。在它到來之際,碾碎了那幾十顆類地行星;因此,太陽系才成了如今的樣子。這件事,大概發生在距今三十億年之前。

4樓:易書科技

因為太陽同人類的關係太密切了,所以兩個多世紀以來,許多傑出的思想家都**過太陽系的起源。關於太陽系的起源問題,200年來因為沒有一種權威說法,因此人們提出了一種又一種假說,累計起來,已經有40種之多,但其中影響比較大的,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災變學說:這個學說的首創者是法國的布封。20世紀前50年,又有一些人相繼提出太陽系起源於災變。

這個學說認為太陽是先形成的。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一顆恆星(或彗星)從太陽附近經過(或撞到太陽上),它把太陽上的物質吸引出(或撞出)一部分。這部分物質後來就形成了行星。

根據這個學說,行星物質和太陽物質應源於一體。它們有「血緣」關係,或者說太陽和行星是母子關係。他們都把太陽系起源歸結為一次偶然撞擊事件,而不是從演化的必然規律去進行客觀的**,因為銀河系中行星系是比較普遍的,太陽系絕不應是惟一的行星系,只有從演化的角度去探求才有普遍意義。

就撞擊來說,小天體如果撞擊到太陽上,它的質量太小,不可能把太陽上的物質撞出來,小天體必被太陽吞噬掉。2023年彗星撞擊木星就是極鮮明的例證。21塊蓄核對木星發起連續的攻擊,在木星表面僅引起小小一點漣漪,消化掉的是彗星。

如果說恆星與太陽相撞,這種機率就更小了。因此,曾提出災變學說的一些人,後來也自動放棄了原有的觀點。

星雲說:這種觀點首先由德國偉大哲學家康德提出來,幾十年以後,法國著名數學家拉普拉斯又獨立提出了這一問題。他們認為,整個太陽系的物質都是由同一個原始星雲形成的,星雲的中心部分形成了太陽,星雲的外圍部分形成了行星。

然而康德和拉普拉斯也有著明顯差別,康德認為太陽系是由冷的塵埃星雲的進化性演變,先形成太陽,後形成行星。拉普拉斯則相反,認為原始星雲是氣態的,且十分灼熱,因其迅速旋轉,先分離成圓環,圓環凝聚後形成行星,太陽的形成要比行星晚些。儘管他們之間有這樣大的差別,但是他們大前提是一致的,因此人們便把他們捏在一起,稱「康德——拉普拉斯假說」。

俘獲學說:這個學說認為太陽在星際空間運動中,遇到了一團星際物質。太陽靠自己的引力把這團星際物質捕獲了。

後來,這些物質在太陽引力作用下加速運動。類似在雪地裡滾雪球一樣,由小變大,逐漸形成了行星。根據這個學說,太陽也是先形成的。

但是,行星物質不是從太陽上分出來的,而是太陽捕獲來的。它們與太陽物質沒有「血緣」關係,只是「收養」關係。

儘管各種假說都有充分的觀測,計算和理論根據,也都有致命的不足,所以一直也沒有一種被普遍接受的假說。太陽系在等待著新的假說。

太陽系的起源是什麼?

5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太陽也有自己的系,那就是太陽系,而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那麼,太陽的起源究竟在**呢?我們可能從一些科普書上有個大概的瞭解。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系統地瞭解一下太陽系的起源吧。

2023年,波蘭科學家哥白尼在《天體執行論》中提出了日心學說。隨後,哥白尼的這種無畏的科學精神一直在鼓勵著人們對太陽系的認知和對自然界本原的探索。

2023年,法國科學家笛卡爾(r.descartes)在《哲學原理》中認為,太陽系是由物質微粒逐漸獲得漩渦流式運動而形成太陽、行星及衛星的。

2023年,法國博物學家布封(g.l.l.

de.buffon)在《一般和特殊的自然史》中第一次提出災變說。他認為,質量巨大的物體,如彗星,曾與地球發生過碰撞,太陽物質也飛散出太空,後來才形成了地球與其他行星、衛星。

2023年,德國天文學家康德在《自然通史與天體理論》提出系統學說,星雲假說。太陽系是一團瀰漫星際物質,在萬有引力作用下聚集而成。太陽系的中心就是太陽,由於斥力的增加,使得周邊微粒在斥力的作用下形成團塊,小團塊再形成行星、衛星。

2023年,法國天文學家拉普拉斯(p.s.delaplace)在《宇宙體系論》也提出了星雲說。

他認為,太陽系所有天體是由同一塊星雲形成。原始星雲是氣態,溫度很高,並且在緩慢自轉著。而後,星雲逐漸冷卻、收縮;隨之自轉加快,使星雲越來越扁,當離心力超過向心力時,便分離出旋轉氣體環。

再次重複,繼而生成多個氣體環。這樣就在星雲中心形成太陽,而各環則形成行星,熱的行星同理形成衛星。

在科學界,人們將早期的星雲說統稱為康德—拉普拉斯說。這一學說在十九世紀佔據太陽系起源的統治地位。由於該學說不能解釋行星排列的質量分佈問題和太陽系角動量特殊分佈問題而遇到了困難。

因此,人們又將目光轉向了災變說。

2023年,美國地質學家張伯倫(t.c.chamberlain)提出了關於太陽系起源的星子說。

隨後,摩爾頓(f.r.moulton)發展了這一學說。

有一顆恆星曾經運動到距離太陽幾百千米處,使太陽正、背面產生巨大潮汐,而拋射出大量物質,凝整合小團塊質點,稱為星子。星子是行星的胚胎,而後聚合成行星和衛星。後來,金斯(j.

h.jeans1916)提出的「潮汐假說」與上面提出的星子說略有相同。

關於太陽系起源的假說,真可謂多種多樣。這也說明了人類始終都沒有放棄對太陽系的探索。二十世紀以來,人們的天文學知識越來越豐富。

並且認識到,在廣闊的宇宙中,發生恆星相遇情況的可能性極小。五十年代以後,科學家們又提出了許多新的學說,這些學說大部分都是以星雲假說為基礎的學說。下列是六個影響最大的學說:

1.卡米隆(a.g.w.cameron)學說。卡米隆的這一學說主要是從力學、化學等方面對地球起源進行了認真地**,並通過湍流粘滯理論計算了星雲盤的演化。

2.戴文賽學說。五十年代,戴文賽提出了角動量斥力圓盤理論。

3.薩夫隆諾夫(в.с.сафронов)和林忠四郎(c.hayashi)的學說。他們的這一學說主要是湍流形成圓盤、環的理論。

4.普倫蒂斯(a.j.r.prentice)—新拉普拉斯說。他提出了新的冷星雲湍流說。

5.烏爾夫遜(m.m.wolfson)的浮獲說。他提出了小質量恆星天體相遇災變說。

6.阿爾文(h.alfv閚)的電磁說。這一學說是以太陽早期存在強磁場作用的行星形成理論的。

以上這些理論各具特色。但是,一直都沒有得到公認。那麼,能夠令人信服的太陽系起源說必需闡明下列主要問題:

1.原始星雲的由來和特性。

2.原始星雲或星子的形成過程。

3.行星的形成過程。

4.行星軌道的特性: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圓性。

5.提丟斯—波得(titius~bode)定則。

6.太陽系的角動量分佈。

7.三類行星:類地、巨行、遠日行星的大小、質量、密度方面的差別。

8.行星的自轉特性。

9.衛星及環系的形成。

10.小行星的起源。

11.彗星的起源。

12.地-月系統的起源。

自從八十年代後期以來,科學家們對太陽系起源也就有了一個傾向性的認識。我們將這個傾向性的認識合理地細分為若干個演化階段,加上深入地分析。這樣以來,太陽系的起源問題就能夠很清晰地展現在人們面前。

太陽系中若去掉行星天體,請問太陽系運動面積會變嗎

太陽系是繞銀河系中心運動的,運動軌跡和自身的質量無關 列運動方程,質量可以消掉 你可以認為要去掉的那個行星和太陽系的其他部分是兩個相鄰的整體,兩個整體互不影響 對於太陽系的整體運動來講,影響可以忽略 其實行星之間的影響是極小的 除了海王星和天王星 研究行星繞太陽運動時一般可以其它行星的影響,即使去掉...

太陽系真的存在第九號行星,太陽系邊緣真的存在第九大行星嗎?

長期以來,科學界一直對 九號行星 的定位很模糊,因為我們不知道它具體是什麼樣子,也不知道它存不存。有人建立在理論的基礎上表示,第九大行星在較大概率是存在於太陽系之中的。然而,如今更多的結論卻都是在推翻九號行星存在的可能性。因為,越來越多的天文學家認為,太陽系根本不存在 九號行星 並且,在未來的時間裡...

銀河系大還是太陽系大,太陽系和銀河系哪個大?

銀河系大。太陽系屬於銀河系。銀河系,是太陽系所在的棒旋星系,包括1000 4000億顆恆星和大量的星團 星雲以及各種型別的星際氣體和星際塵埃,從地球看銀河系呈環繞天空的銀白色的環帶。銀河系總質量約為太陽的1.5萬億倍,隸屬於本星系群,最近的河外星系是距離銀河系4.2萬光年的大犬座矮星系。太陽系是以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