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寫的《論語》八則,孔子《論語》八則

2021-07-30 12:48:01 字數 5899 閱讀 2887

1樓:松竹小仙

[編輯本段]1、修養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學習需要不斷複習才能掌握。學了知識,按時複習,這是愉快的事。這裡既有學習方法,也有學習態度。朋,這裡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在一起**問題,是一種樂趣。

人家不瞭解,我卻不怨恨,是君子的風格。這是講個人修養問題。

[編輯本段]2、溫習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溫習舊的(已經學過的)知識,能有新體會.新發現。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編輯本段]3、學習方法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這裡闡述了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係,也是講學習方法的。

[編輯本段]4、對待事物的正確態度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孔於說:“子路,教給你正確認識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這段說的是對待事物的正確態度。

[編輯本段]5、勤學好問

子貢問曰: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麼叫‘文’呢?”孔子說:

“他聰敏而又愛好學刁,並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因此用‘文’做他的諡號。”這裡借回答於貢的問話,借題發揮,教育**要勤學好問。

[編輯本段]6、教學態度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

這一則是孔子的自述,講的是學習態度和方法。要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裡,不斷積累知識。“學而不厭”,講的是好學精神,學無止境,從不感到滿足。

“誨人不倦”,講的是教學態度,要熱情地教導學生。孔於一生都是這樣做的,所以他說:“對我來說,有什麼呀?

”表現了孔子的自信。

[編輯本段]7、虛心求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這裡說的是隻要虛心求教,到處都有老師。

[編輯本段]8、育人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想弄明白卻不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舉出一個方角卻不能由此類推出其他三個方角,就不在教他了。

2樓:爾de噯俄吥稀罕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學而》)

學習需要不斷複習才能掌握。學了知識,按時複習,這是愉快的事。這裡既有學習方法,也有學習態度。朋,這裡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在一起**問題,是一種樂趣。

人家不瞭解,我卻不怨恨,是君子的風格。這是講個人修養問題。

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複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3、子曰:“學而不思則閏;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這裡闡述了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係,也是講學習方法的。

4、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孔於說:“子路,教給你正確認識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這段說的是對待事物的正確態度。

5、子貢問曰: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麼叫“文”呢?”孔子說:

“他聰敏而又愛好學刁,並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因此用‘文’做他的諡號。”這裡借回答於貢的問話,借題發揮,教育**要勤學好問。

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

這一則是孔子的自述,講的是學習態度和方法。要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裡,不斷積累知識。“學而不厭”,講的是好學精神,學無止境,從不感到滿足。

“誨人不倦”,講的是教學態度,要熱情地教導學生。孔於一生都是這樣做的,所以他說:“對我來說,有什麼呀?

”表現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這裡說的是隻要虛心求教,到處都有老師。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孔子說:“(對待任何事業和學問)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這段主要講學習的三個層次,只有以之為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子罕》)

孔子站在河邊嘆道:“消逝的時光像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講的是珍惜寶貴的時光。

10、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孔於說:“我曾經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問題, (但並)沒有益處,還不如去學習。”

3樓:甲壽

1 )學而知習之,不亦說乎?友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學得的學問知識,時時加以鞏固,不是很喜悅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道來相聚,不是很愉快嗎?別人不瞭解自己也不怨恨,也不是道德高尚的人嗎?

(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對於知識)瞭解他的人不如愛好他的人,愛好他的人不如以學習只是為快樂的人。

(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幾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們學習的人。選擇其中好的人向他學習,把其中不好的人作為自己改正錯誤的借鑑。

(5)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也。

譯文:溫習以學習掌握的知識,學習接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足以成為他人的老師。

(6)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譯文: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時候,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謝的。

(7)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則大事不成。

譯文:不要求速成,不要貪圖小利。想要速成,反而不能達到目的;貪圖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8)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寑,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譯文:我曾經整日不吃,整夜不睡,(用這些時間)來思考,也沒有什麼益處,(與其這樣),不如去學習會更好。

4樓:匿名使用者

1、修養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學習需要不斷複習才能掌握。學了知識,按時複習,這是愉快的事。這裡既有學習方法,也有學習態度。朋,這裡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在一起**問題,是一種樂趣。

人家不瞭解,我卻不怨恨,是君子的風格。這是講個人修養問題。

2、溫習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溫習舊的(已經學過的)知識,能有新體會.新發現。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3、學習方法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這裡闡述了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係,也是講學習方法的。

4、對待事物的正確態度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孔於說:“子路,教給你正確認識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這段說的是對待事物的正確態度。

5、勤學好問

子貢問曰: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麼叫‘文’呢?”孔子說:

“他聰敏而又愛好學刁,並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因此用‘文’做他的諡號。”這裡借回答於貢的問話,借題發揮,教育**要勤學好問。

6、教學態度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

這一則是孔子的自述,講的是學習態度和方法。要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裡,不斷積累知識。“學而不厭”,講的是好學精神,學無止境,從不感到滿足。

“誨人不倦”,講的是教學態度,要熱情地教導學生。孔於一生都是這樣做的,所以他說:“對我來說,有什麼呀?

”表現了孔子的自信。

7、虛心求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這裡說的是隻要虛心求教,到處都有老師。

[編輯本段]8、育人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想弄明白卻不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舉出一個方角卻不能由此類推出其他三個方角,就不在教他了。

孔子《論語》八則

5樓:回去我苦

不要求快,不要貪求小利,求快反而大打不到目的,貪求小利,就做不了大師

《論語八則》全文

6樓:阿沾

⒈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習按時溫習不也是件高興的事嗎?有志向相同的人從遠方來相聚(互相切磋,增長學問),不也是件快樂的事嗎?別人不瞭解(我),(我)也不生氣,這不也是德才兼備的人嗎?

⒉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是智慧的。

⒊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瞭解(知識)的人比不上喜歡(知識)的人;喜歡(知識)的人比不上以知識為樂的人。

⒋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幾個人同行,在他們之中一定有我的老師在這裡。我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它,他們那些短處(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它。

5.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溫習舊的(知識)從而知道新的(知識),你可以憑藉這種方法做老師了。

6.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當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到來時,這樣以後,你便知道松樹、柏樹是在最後凋謝的。

7.子曰: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不能想要快,不能貪圖眼前的小利益。想要快,就不能達到目標;貪圖眼前的小利益,那麼大事就幹不成。

8.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我曾經整天不吃東西,整夜不睡覺,用(這些時間)來思考,沒有好處,還不如學習。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及其再傳**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還有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四書五經是古代的必讀書目。是中國古代文化書籍的合稱。包含了古代先哲們在政治、哲學、歷史、文化以及為人出事等方面的主張,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

《大學》《中庸》《孟子》《論語》合稱為四書,是官定的讀本。而《大學》《中庸》是《禮記》中的兩篇文章。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農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漢族人,魯國陬邑人。孔子是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魯源村);孔子逝世時,享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論語三則的論語三則,論語三則的原文 翻譯

1.學習到的東西,常常去練習 實踐,不是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2.學習過的知識進而又能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就可憑此做學習的榜樣 3.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 思考而不學習,就會因為迷惑而更加危險。回答您好,這邊已經看到您的問題了,這邊...

論語孔子說的活,《論語》中孔子說過那些話?

人生態度 1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不知老之將至 2 飯疏食 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3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4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5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

論語十則的翻譯,論語十則翻譯

孔子說 學習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溫習它,不也高興嗎?曾子說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替被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複習過了呢?孔子說 在溫習就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孔子說 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有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