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論語中孔子的志向是這樣表述的

2021-08-29 03:22:30 字數 4715 閱讀 4028

1樓:天使的星辰

《論語·公冶長》:“子路曰:‘願聞子(孔子)之志。

’於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這幾句表現了孔子以仁信對待所有人的志向,顯出他廣大的胸懷。可以作為人們生活的志向和修養的目標,也可以作為統治者施行仁政的具體要求。

子路向孔子說:“願意聽聽您的志向。”孔子說:“(我的志向是)讓年老的安心,讓朋友們信任我,讓年輕的子弟們得到關懷。”

孔子能把心中的理想社會當作自己個人的志向,可見孔子的胸襟,而將“老者安之”列在首要,也可以反映出那個時代看重從生心理兩方面的養志和敬老,這一理念是在家庭這一最基本實施單位中開始實踐,最基本人際互動是從家庭的親子關係做起,有這樣的想法,敬老的傳統,也必然就成為中國強調家庭倫理的孝道文化的張本。

2樓:浮生若夣

孔子的志向是“天下大同”

《論語》中孔子同**談論志向問題的記載有兩處,一處是《公冶長》篇中,——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

“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

”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另一處是《先進》篇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伺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

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對曰:

“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

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

“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

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

“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

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孔子的志向是“天下大同”什麼是大同社會呢?

有篇文章運用了孔子的話”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為大同.

”《禮記·禮運》.

孔子的這段話,描繪了一個不分彼此,各得其所,沒有爭鬥的和諧社會.這種“天下為公”、“選賢舉能”的社會,是儒家學者津津樂道的理想社會,他們稱之為“大同之世”.

那什麼又是小康呢?

孔子說:“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

大人世及以為禮,域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以功為己.

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

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大同之說,**於《禮記禮運》篇.

文章記載孔子出遊, 有所感嘆.當時,**子游在側,問孔子為什麼嘆息. 孔子遂表述了自己對大同社會的看法,大致的意思是:

大道實行的時候,以及夏、商、週三代英賢,他都沒有 趕上,但是,他非常向往那個時代.他說,大道之行 就是天下為公,在那個時代,選賢能,講誠信,人們不 獨親其所親,不獨撫養自己的子女,而是普遍相愛,使 老者有所終,壯者有所用,幼者能夠順利成長, 寡、孤、獨及殘疾者生活都有依靠,男子有一定的職 分,女子都能找到合適的人家.人們不必把財貨攫為已 有,只怕貨財被丟棄而不用;人們在勞動中都能各盡其 力,但不是為自己,並且鄙棄那種只為自己而勞動的行 為.

所以,奸邪之謀、盜賊之事都不會發生,夜不閉 戶,那才是太平盛世呢.

因為普天之下都如此,所以孔 子稱那個時代為“大同”.

孔子接著說,後來不同了.大道消失了,天下變為 一家的私有物,人們各親其親,各撫養自己的子女,盡 力攫取貨財為已有.而那些大人物,如天子各侯,世代 相傳,築城邦、挖溝池以自固,並以禮義為治世法則, 以此來規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的關係,使君臣有 序,父子相親,兄弟相睦,夫婦相合.

同時,設立制 度,規定田地、閭里界限,以勇者知者為賢,以能給自 己辦事的人為有功,因而奸詐陰謀並起,戰爭也由此而 起.

孔於又指出:歷史上的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 王、周成王、周公都非常重視禮,並用禮來表彰那些做 對了事的人,人有過失則予以規勸,講求仁愛、禮讓, 教人懂得必須重視禮的道理.凡是做不到這些的,即使 是有權有勢的人,也要被趕**.

不過,這些人雖然重 視禮,能夠約束人們的行為,但他們的時代已經比不上大同時代了,只能算是小康時代;而小康時代,遠不如大同時代.

上述內容表明,孔子生當亂世,既嚮往小康,更向往大同的政治理想.

“大同”社會的理想家 孔子比耶穌更具人性化

在寫《孔子》時,我的眼前總是浮現一個憂鬱的孔子,他坐在車上,有怨尤有擔心有愛意地注視著人類,他是一個真正的哲人,與耶穌同在,但他比耶穌更實在,

更具體,也更人性化.他與耶穌的根本不同,是他真正是一個人.” 文中標點悉依原刊

讀著上面這段文字,我努力想像著這個“比耶穌更實在更具體也更人性化”的孔子會是一個什麼樣子.但是,越想,我腦子裡的孔子形象就越模糊,模糊得好像一團濃濃的霧.

高光先生告訴我們:孔子“真正是一個人”.這話當然不錯.

說“他比耶穌更實在,更具體”.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吧 至於說孔子比耶穌“更人性化”,不知如何比法 孔子“人性化”的程度怎麼樣,耶穌“人性化”的程度又怎麼樣,有誰知道 我只知道,孔子的由他的**和再傳**記錄整理的《論語》中,找不到“人性”一詞.可見孔子當時,連“人性”的概念都還不曾有,又怎麼談得上“人性化”呢 更不必說比誰誰誰“更人性化”了.

就我所見面論,先秦諸子中最先講“人性”的是孟子,和比孟子年輕的告子 名不害 .孟子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觀點,是“人性善”.孟子這個人性觀,告子不贊成.

他找上門去和孟子辯論.他開門見山地說:“以人性為仁義 按:

指孟子的性善論 ,猶以杞柳為棲栳 杯盤 .”他的意思是:杞柳被製作成杯盤,而杯盤**是杞柳的本性呢 他又說:

“性猶湍水也,決之東方則東流,決之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 流 也.”孟子反駁說:

“水信無分於東西.然無分於上下乎 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 往低處流 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爭論到最後,告子無話可說了,沒頭沒腦地說了一句:“食色,性也.”不知為什麼,孟子沒有再駁他.

其實,告子的“食色性也”論是大,大的豁邊了.如果說“食色”即人性,那豈不把人性與動物性等量齊觀了

孟子之後五六十年,有荀子.他與孟子不同,持的是“人性惡”的觀點.荀子認為:

“人之性惡.”人生性“好利”、“好聲色”,如“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 教 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

”孟子和荀子,一個主“性善”,一個主“性惡”.好像南轅北轍,背道而馳.臨了卻殊途同歸,歸到了教化,即後世所謂的教育.

孟子認為,人性本來是善的.如果不教育,則可能受到社會上不良思想的浸染而變壞.所以必須進行教育,使“人性”保持善的品質.

這就是明朝時出現的啟蒙讀本《三字經》開頭說的:“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遷.”荀子則認為:

人性本惡.但必須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這樣,本來是“惡”的人性,就變為“善”的了.

孟子和荀子,雖然都使用了“人性”一詞,但都侷限於人性的善惡之辨,而沒有更多實質性的內涵.因此我以為,僅憑這些,還遠不能說兩人是什麼“人性論”或“人性化”者.至於孔子則是連“人性”二字都沒有使用過的.

我們有什麼根據說他是一個“比耶穌更人性化”的人呢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公元前5世紀的孔子,卻確確實實是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家了.這決不是筆者胡吹,是有書為證的.這書,就是儒家經典之一的《禮記》.

在《禮記·禮運》篇,一開頭就是:喜愛的學生言偃,聽了也一言不發.但是,孔子這篇談話之所以能儲存下來,被戴氏父子編入《禮記》,置於《禮運》篇首,我以為恐怕還得歸功於言偃的.

因為,孔子說這番話時,高高的“觀”上,除了言偃,並無第三者在場啊 所以我以為,這107字的《大同篇》①之所以能被載入儒家經典《禮記》.兩千幾百年後又為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先生等人所賞識、所利用,這還得歸功於言偃的.

總之,我以為,說孔子比耶穌更人性化,是沒有根據的.而孔子的“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則是有時間 魯國大祭“臘祭”結束之後 、有地點 祭殿外面大門兩側的“觀上” 、有人證 孔子**言偃 、有文字記載、有書證 《禮記》《大同篇》 的.雖然,注《禮記》的元人陳說:

此“非孔子之言也.”卻是空口說白話,一點根據也沒有.而且他也說不出,“非孔子之言”又是或可能是誰之言呢 可見陳之言其實是不值一駁的.

由於孔子這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理想實在太先進、太超前了.所以一直不為世世代代的儒家之徒所理解、所信奉,更不要說付諸實踐了.直到兩千幾百年後,民主革命的浪潮湧起.

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就很讚賞孔子的《大同篇》.他寫下了“天下為公”四個大字,作為民主革命的終極目標.並請一位**家作了一支《三民主義歌》,開頭四句是:

“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以進大同.”可見,孫中山先生“致力國民革命”的長遠目標,是要建立孔子理想中的“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

誠然,孫中山和孔子一樣,這只是一個美好的理想.真要建成這樣一個社會,還得多少輩人的努力和奮鬥啊!

論語孔子說的活,《論語》中孔子說過那些話?

人生態度 1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不知老之將至 2 飯疏食 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3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4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5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

孔子的交友之道是什麼 求答案,論語中的 交友之道 具體什麼意思?

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僻,友柔善,友便佞,損矣 論語中的 交友之道 具體什麼意思?論語 中的交友之道。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這一句人人耳熟能詳的話裡無不滲透著朋友對於一個人的社交生活的重要意義。然而也顯示著我們對朋友的選擇也應有著一定的原則。常常聽到這樣一句話 孔子說,交友有三益亦...

竹石中詩人的志向是什麼,竹石中詩人的志向是什麼?

竹石 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註釋 1.竹石 是一首題畫詩。2.咬定 比喻根扎得結實,像咬著不鬆口一樣。3.磨 折磨。堅勁 堅定強勁。4.爾 那。這句意思說 隨那東南西北風猛刮,也吹不倒它。解說 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題畫詩。首二句說竹子紮根破巖中,基礎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