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為何稱之為君,春秋戰國時期的君主,為什麼有的稱為「公」有的卻稱為「王?

2021-05-05 05:11:15 字數 5000 閱讀 1726

1樓:大朗

戰國時期,爵位的一種。

戰國時期盛行的封君制是春秋時期分封卿大夫的繼續。「君」是卿大夫的一種新爵號。《儀禮·喪服》篇講:

「君,至尊也。」鄭玄注:「天子、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

」唐賈公彥又疏道:「以其有地則有臣故也。」這裡指出了稱君的兩個條件,一是據有土地;二是屬有臣子。

戰國時,天子逐漸失去權威,各諸侯紛紛自封為「王」,在「王」之下,分封的最高等級的爵位就是「君」。其格式類似於皇帝封「王」。「君」的爵位在秦之後多隻用於女性王族後裔封號了,在朝鮮延續供王室男性封號使用下來。

大家比較熟知的「君」中國的有戰國四公子「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孟嘗君」等,朝鮮的如「大院君」。

戰國時期盛行的封君制是春秋時期分封卿大夫的繼續。「君」是卿大夫的一種新爵號。《儀禮·喪服》篇講:

「君,至尊也。」鄭玄注:「天子、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

」唐賈公彥又疏道:「以其有地則有臣故也。」這裡指出了稱君的兩個條件,一是據有土地;二是屬有臣子。

戰國時,天子逐漸失去權威,各諸侯紛紛自封為「王」,在「王」之下,分封的最高等級的爵位就是「君」。其格式類似於皇帝封「王」。「君」的爵位在秦之後被其他爵位替代了,但仍有少數保留:

一是女性爵位,如縣君,類比縣侯,漢武帝時有修成君金俗,歷代王室女性均有縣君、鄉君、郡君的封號;二是朝鮮封爵,由於朝鮮國王之外不能封王,也不能擅自封公侯,這些都要請示**朝廷,因此採取了封君的做法,君的封號不比封侯低,也不在、**朝廷限制之內。

大家比較熟知的「君」中國的有「平原君」,「信陵君」等,朝鮮的如「大院君」。請採納

2樓:太麻煩

古代大夫以上據有土地的各級統治者的通稱。

封建制度的一種尊號,尤指君主國家所封的稱號或封號。

如:平原君;春申君;武安君

3樓:

君這個字有一個意思是對對方的尊稱,比如張君、王君,諸君等等,所以從這個意思來講,每個男子可以稱君。

但是平原君、信陵君、龍陽君的君可不是剛剛我們說的這個意思,而是一種封號,和候一樣,只有諸侯分封給封號的人才能稱君,才能稱候。

眾所周知,周朝實行的是分封制,周天子分封的公、侯、伯、子、男各路諸侯到戰國時候就各自稱王了,比如秦昭襄王,趙孝成王等等,各路諸侯王劃出一塊地封給某個人,賜個封號就是什麼君、什麼候。

想要被封為君候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麼你天生貴胄,是諸侯王的親人、親家、倖臣等,有可能被封為君候,比如王族的平原君趙勝、信陵君魏無忌,親家如穰侯魏冉,倖臣如龍陽君(不知道叫什麼名字)、長信侯嫪毐等等;當然如果你不是生的好的話,也可以憑自己的本事、對國家做出巨大貢獻也有可能被封為君候,比如文官有商君商鞅、文信侯呂不韋,武將有武安君白起,馬服君趙奢等等。

當然被封為君候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一旦被封為了君候,在自己的封地裡你的權力還是比較大的,擁有經濟特權,可以豢養門客,比如四君子個個食客三千,他們屬於你的家臣,吃你的飯,拿你的錢,當然要為你賣命,齊國的孟嘗君和齊王鬧翻了以後,他的封地直接演變成了他的私人領地,所以一旦被封為君候,你就發達了。

春秋戰國時期的君主,為什麼有的稱為「公」有的卻稱為「王?

4樓:手機使用者

讀過春秋戰國的朋友肯定都知道,那個時候還沒有皇帝這個稱謂。當時名義上的最高領導人是周天子,被尊稱為「天王」,而其他被分封在各處的諸侯,按理說是不允許自稱為王的。當時的君主有的稱為「公」,還有小一點的諸侯君主稱為「侯」或者「伯」,同一時期可能這個封地的君主被稱為「公」,別的封地的君主就叫「侯」了,而到了戰國時期,又幾乎所有的諸侯都變成「王」了,這是怎麼回事?

周天子分封的稱號,有公、侯、伯、子、男,這五個等級。當時的諸侯國君主理論上最高可以被封為公,而且一般是比較重要的諸侯國,很有名的像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但是有一個國家早在西周時期就稱王了,這個國家就是楚國。

楚國一開始是被封為子爵,後來楚國國君向周天子請求更高階的爵位但被拒絕,之後索性直接稱王。在那個時代,稱王,就代表著和周天子平起平坐,將其視為僭(jiàn)越,為周天子和其他諸侯所不容,所以在周厲王時期,迫於壓力,楚王去了王號,後來楚武王在位時期,西周已亡。周王室的影響力與日俱減,楚國國君再次稱王。

周天子也無力將胳膊伸到楚國那麼遠的地方,也號召不了各國一同伐楚,楚國就這麼稱王一直到秦國統一六國。

除了楚國稱王,大家一定聽說過吳王夫差越王勾踐,所以比較熟悉的就是吳越兩國,吳國在壽夢時期,開始稱王。楚國為了牽制吳國崛起,支援越國,越國國君允常一看吳國國君稱王了,不久自己也稱了王。但是,中原各國把楚、吳、越這些南方之地視為蠻夷,並不承認他們的王位。

在當時中原留下的史書裡,仍然把他們記為「子」爵。

隨著春秋時期的戰亂與兼併,到了戰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更是形同虛設了,剩下的諸侯也少了。但同時這些諸侯實力都不弱,也都有著更大的野心。其中,由三晉之一的魏國和剛由田氏取代姜氏的齊國這兩個新興國家帶頭,於公元前334年,在徐州舉行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就是魏惠王和齊威王。

史稱「徐州相王」。之後不久,在當時看來更為瘋狂的舉動出現了,蘇秦倡導六國合縱抗秦,由於當時齊楚魏三國已經稱王,而燕國稱公,趙韓兩國君主仍舊以侯來稱呼,六國索性從此一起稱王,平起平坐。

秦國作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國君也在公元前324年稱王,就是後來平定巴蜀的秦惠文王。

後來,連不屬於戰國七雄的宋國也稱了王,就是稱霸一時的宋康王。至此,幾乎所有的諸侯都以「王」自稱,周天子本來實力微弱,連統治之名都蕩然無存,徹底淪為傀儡。

春秋戰國時期的君主,為何有的稱為「公」有的卻稱為「王?

5樓:如晴似雨

這個要追溯到周朝的封號制度。周朝給諸侯的封號有五個等級,分別是公侯伯子男。所以就出現了這麼一種情況,有的諸侯國的國君叫公,有的叫侯,當然也有的叫伯。

比如說秦孝公、齊桓公、鄭莊公等。這五個等級都是周天子分封出來的結果。但是王不可能是周天子封的,因為周天子他自己也只是一個王,能分封的最高等級也只有公。

王的出現有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個是楚國,楚王被封為子爵,這是倒數第二的頭銜。這與楚國的實際國力不成正比。因此,楚國後來就乾脆稱自己為王。

周厲王時期,國君的封號被取消。然而,隨著西周的滅亡,東周天子成為擺設,楚國就這麼一直稱王到了最後。

第二個是吳越。吳國和越國都遠離中原。雖然他們長期自稱為越王和吳王,但他們基本上僅限於自我認知。在中原的歷史記載裡,給他們記錄的依然還是子爵。

第三個是徐州相王和五國相王等歷史事件。戰國時期,周天子已完全淪為擺設,周天子的分封制度也早已瀕臨崩潰。此外,剩下的附庸國都很強大。

這時候很多諸侯就自立稱王了。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相遇,互認為王。不久,齊國、楚國、魏國、燕國、趙國和韓國都同意互相稱王,平等相待。公元前324年,秦惠文王在位時,秦國正式加冕為王。

也就是說,被周朝國王封為諸侯的諸侯們擺脫了原來的制度,自己當上了王。再後來宋國也稱王了,在這之後幾乎所有的諸侯都是王了。

6樓:遠方巧之鶴

周武王伐紂勝利後,分封功臣,按照功勞大小給於不同的封地和爵位,有公候伯子男五等,只有天子稱王。後來周天子實力越來越小,許多諸侯僭越稱王,秦王統一後覺得王太多了,不能代表天子的尊貴,所以稱皇帝。

7樓:我愛巧克力

在春秋戰國時期,這些叫法都是按照等級來排的,等級高的叫王,等級相對較低的叫公。

8樓:嘟嘟的

因為周朝的封號制度給諸侯的封號有,公侯伯子男這五個等級。所以就出現了這麼一種情結,有的諸侯國的國君叫公,有的叫侯,也有的叫伯。

9樓:小林是吧

當時沒有皇帝這個概念,只有周天子才是「王」,而其他諸侯根據等級大小,有些是某公,有些是某侯。

10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戰國時期,朝代實施諸侯國分封制,權勢不大的只能城公,權勢大的才為王。

11樓:博君一肖

春秋戰國時期,實行的是諸侯國分封制。諸侯國勢力不大,不能自稱為王,所以稱為公,實力強大的周天子才自稱為王。

12樓:雲起天瀾

在春秋戰國時期,被分封在各處的諸侯國勢力不大,不允許自稱為王,所以它們稱為公。而當時實力強大的周天子自稱為王。

13樓:你的遠方

讀過春秋戰國的朋友肯定都知道,那個時候還沒有皇帝這個稱謂。當時名義上的最高領導人是周天子,被尊稱為「天王」,而其他被分封在各處的諸侯,按理說是不允許自稱為王的。

14樓:降維世界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君主,比如我們熟悉的春秋五霸:齊恆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當然春秋五霸的版本較多,一直沒有定論,這只是其中一個版本。這些君主有的稱為「公」,有的又稱為「王」,這是為什麼呢?

這要從周朝說起,春秋戰國的各國起初都是周朝的諸侯國,因此這些諸侯國君主稱號都是周王朝封賞的,周王朝給各諸侯封號有公、候、伯、子、男這五個等級,像衛國、宋國是公等,齊國、晉國是候等,秦國、鄭國是伯等,楚國是子等。因此宋襄公確實可以稱為公,而晉文公、秦穆公在歷史書上的記載其實並不是公,一般記載的是晉侯、秦伯,當時的稱呼也是這個,比如應該聽過的一句話: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這裡對晉國和秦國的君主的描述才是當時正確的稱呼。

而後人所稱的晉文公、秦穆公這些都是諡號,是後人對其生前的評價給予的尊稱。

此外我們後世對君主「皇」的稱呼是從秦始皇開始的,在此之前最大的君主都只稱為「王」,春秋戰國時期,齊、晉、秦、楚這些都只是諸侯國,當時能被稱為「王」的只有周朝的君主,像周武王、周幽王等。楚國當時只是子等諸侯,爵位等級屬於五個等級的倒數第二位,但楚國實力強勁,不願屈居於子等爵位,曾向周王申請提高其爵位等級但被拒絕,一怒之下直接稱王,有與周朝平起平坐之意,但這被視為僭越,周朝號召其他諸侯國一起對楚國施壓,楚國無奈之下去掉王號,之後周朝逐漸沒落,楚國再次稱王,周朝也無力鉗制,因此直至楚國滅亡,其君主一直被稱為王。此外還有吳國、越國等遠離中原地區,也早早自立為王了。

戰國後期分封制度趨於崩潰周天子已經淪為擺設,各諸侯國實力增強,多國約定一起稱王,因此戰國後期各國君主基本都稱為王了,比如秦惠文王、魏惠王 、齊威王。

因此公來自周朝的封號,王來自於各自的稱霸。

春秋戰國時期名人有哪些,春秋戰國時期歷史人物

春秋戰國時期抄,出襲現了老子 孔子等許多著名思想家老子 是春秋晚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創始人,他的學說和思想對後世有深遠影響,代表作 道德經 老子學說的核心是 道 孔子 政治思想 核心是 仁 他解釋 仁者,愛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在階級社會裡,這種普遍的愛當然是不存在的,但在奴隸主不把奴隸當人看待的奴...

有關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春秋戰國時期歷史故事有哪些?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 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

春秋戰國時期的牛逼人物和簡歷,春秋戰國時期歷史人物

孫子 白起 智伯 趙簡子!孫子 扁鵲 孟子 屈原 商鞅 晉文公 伯牙 孫武 西施。春秋戰國時期歷史人物 春秋戰國時期歷史人物有 老子 孔子 鬼谷子 莊子 齊桓公等等。1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諡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出生於周朝春秋時期陳國苦縣 中國古代思想家 哲學家 文學家和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