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楊繹先生寫的《我們仨》的讀後感

2021-03-04 09:23:18 字數 5509 閱讀 2878

1樓:匿名使用者

哀而不傷,抄不慍不火。。襲

不是很贊同這樣的體會。在《我們仨》中,有幾段話是在描述楊絳面對女兒的離去,丈夫的死時的心境的,那種痛,大抵是真真切切的。

我們仨對楊絳有多重要,那麼楊絳就該有多痛。但是,經歷過漫長的一生,有太多的關於「我們仨」的美好的記憶,有太多值得微笑去回憶的人事物,楊絳怎能只是傷悲地去看待。我們仨,一起走過的人生是充實的,是真實,是美好的。

只有經歷過人生冷暖,生離死別,才逐漸有了抵抗一切人生難題窘境的力量。楊絳,雖是一人,但她知道,她是在等待,走完人生的最後路途,走向歸家的路,我們仨的再次相聚......

2樓:匿名使用者

我沒看過這本書,不過我知道,每個人看後都會有不同的體會,這隻能看你自己的理解了。

楊絳 《我們仨》讀後感

3樓:理裡行天下

這個暑假,我讀了楊絳的《我們仨》、《洗澡》等一些著作。有一些感觸,寫在這裡,是一種總結,也算是一種回顧。 楊絳是錢鍾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

在這些故事裡,每句話,每個字,都透著濃濃的親情氣息。

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內容是作者與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說明什麼,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但當我看到後面的內容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後一段人生路的寫照。

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閱讀的興趣。

楊絳的寫作風格和我以往見到的許多作家的風格不同,前一段時間我看餘秋雨的文章比較多,他的文章總是在表象中尋找內涵,尋找風景之後的文化,尋找大背景、大道理的。他追求的是「大」,還有許多作家群起效之,結果卻都丟了自己的風格,又學不到他的「大」,所以餘秋雨得以聞名。而楊絳不一樣,她注重細節,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為她文章中的亮點。

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可以把它們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鍊。她不直接抒發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敘述,將那些她家裡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緻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這本書的內容我也比較喜歡,字裡行間滿滿的全是要溢位來的親情。我很珍惜親情,很愛我的爸爸媽媽,很喜歡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這本書的內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別喜歡。

楊絳的書我還在找著看,她的作品風格是我比較喜歡的風格。我從她的書中也學到了很多。的確,珍珠每個人都有,但是項鍊卻是珍貴的。

因為許多人都對自己的珍珠視而不見,任它們散落,卻不會將他們串起來。所以我正在學,學會了串珍珠,就擁有了項鍊。

《我們仨》讀後感

4樓:瘋狂的王老闆

讀《我們仨》有感

或許應該感謝老師佈置了這麼一份暑假作業,否則,也許真的會與這麼一本好書失之交臂。

說實話,這本早就躺在了當當的購物車裡,卻到今天才到手,才翻開第一頁,才真正定下心去讀,是因為我對楊絳先生的瞭解絕大部分仍止於錢鍾書先生,而對於錢老先生的瞭解絕大部分僅限於《圍城》,出於一種對大家的敬畏,我遲疑不已。可就在翻到目錄的一瞬間,我知道這次它給我的感觸將不同以往。 第一部:

我們倆老了。 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

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一個先後痛失愛女和愛人的老人,在其最後的年月中孤單前行,並終於將這個溫馨又歷經挫折的家庭用樸實的文字展現在我們面前。 書中的前兩部分,寫的是「夢」。

這第一個夢裡,「我」夢見鍾書自顧撇我而去。於是醒來時便向他埋怨,鍾書只是說,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於是鍾書似乎記著「我」的埋怨,叫我做了個長達萬里的夢。

這第二個「夢」裡,便是「我」 最艱難最痛苦又長達萬里的時光。奔波於雙雙病重的丈夫和女兒之間,「我」惶恐地走在人生的驛道上。愛女的先行一步已是對人生的重大打擊,而愛侶的日漸衰弱更加讓人心緒難平。

「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兒走,讓我一程一程送,儘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這我願意。

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

但是我陪他走的愈遠,愈怕從此不見。」人果然是一種矛盾體,短暫相聚卻又意味著長久分離,到底是快刀斬亂麻還是抽絲剝繭般依依不捨,對於每一個作此抉擇的人怕是都是一樣的萬般痛苦,書中滿含割捨不斷的親情、愛情讓每一位讀者都深陷其中,感慨不已。

看到第三部分,,作者的筆觸漸漸集中到這個小家庭「我們仨」的幸福時光。艱難困苦也罷,穩定安逸也好,生活中總是不乏快樂與滿足,從英國到法國,從上海到北京,路途漫漫,但有了家便有了一切。志趣相投的夫妻倆,乖巧可愛的女兒,他們好像總是可以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趣來,比如飯後遛彎兒是「探險」,而彼此分享所見所聞又稱「石子」,看到這些精彩的生活細節,我總是忍俊不禁。

他們一個人要扮演多個角色,爸爸在學術上是老師是巨人,在生活中卻和女兒是兄弟甚至只是弟弟。媽媽總要把房間打掃得乾乾淨淨把毛巾折得有稜有角,可還是會半夜怕鬼怕得要死,只有女兒在才敢走夜路。 多溫暖的小家庭,多溫馨的「我們仨」。

他們不求名份不求富貴,他們擁有最溫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過最艱難的社會壓力,在學術上苦心鑽研,享受生活中樂趣,就是這樣,走過了普通卻又不平凡的六十多年。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失去了「家」,屋子也僅僅是客棧,是暫時的棲身之地。

書中字句平淡,細細品味,卻是滿滿的美好,作者穿梭在夢境、回憶與現實之中,讓人不忍打斷,我想,楊絳先生「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的心情,也許需要用很久的時間和深厚的閱歷才能夠領悟。

楊絳先生在文末說,家在**,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文章至此,在淡淡的哀婉語調之中卻又透露出希望,不執念,認真生活,這亦不失為一種作者給予讀者的財富。

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境遇,但「家」永遠是溫暖的代名詞,把握當下,珍惜眼前,愛自己,愛自己的家人。

5樓:對符合人

《我們仨》這本書有三個部分從我們倆老了到我們仨失散了到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第一二部分在寫夢,一個萬里長夢。在夢中的古驛站上他們相遇相失。正如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分分合合。

書中這樣寫到:「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態龍鍾。他沒有力量說話,還強睜著眼睛招待我。

我忽然想到第一次船上相會時,他問我還做夢不做。我這時明白了。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

他現在故意慢慢兒走,讓我一程一程送,儘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這我願意。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

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遠,愈怕從此不見。

」於是楊絳先生便娓娓道來這個萬里長夢。

第三部分是回憶這個家的點點滴滴。楊絳先生一家好像總是可以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趣來,比如飯後遛彎兒是「探險」,而彼此分享所見所聞則稱之為「石子」。楊絳先生也描寫許多當時如火如荼運動,但這並不是楊絳先生的筆下的核心內容,她將眼光放在了運動中的人,在頻繁的政治運動下,他們一家人的遭遇以及在遭遇中如何廝守在一起才是她要說的她想說的,狂風暴雨也變成了那和風細雨,她寫的依然是生活中的瑣事,比如他們如何完成工作,如何數次搬家,如何離群索居遠離政治運動,看是平淡,可是平靜何嘗不是他們一家的生活態度。

他們不求名份不求富貴,他們擁有最溫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過最艱難的社會壓力,他們有的只是學術上的鑽研和追求,甚至還略帶呆板之氣。可他們就是這樣,走過了普通卻又不平凡的63年。楊絳先生被稱為「最賢的妻最才的女」,這又怎麼樣在此之前她是一名母親,一位妻子。

而她卻在短短的一年內失去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兩個人。正應了那一句話,世間好物不堅牢,琉璃易碎彩雲散。

楊絳先生在書中寫到,人間不會有**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雜著煩惱和憂慮。

人間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家在**,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

楊絳先生的這本書沒有大起大落的情節,她的幸福和那難以言表的親情和憂傷瀰漫在字裡行間,令讀者無不動容。那安定於無常世事之上的溫暖親情和相濡以沫如親情般的愛情已經把他們仨永遠聯結在一起,家的意義也在此書中得到了盡情的闡釋。她用文字回憶一家三口的點點滴滴。

雖然忍受著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慟,雖然親人愛人先自己而去,雖然在這個無法稱之為家的寓所獨自生活,楊先生還是在筆下尋到一點慰藉。我想擁有回憶的人是幸福的。大家可以在閒暇之餘翻閱一二,體會期中平淡的幸福。

6樓:mu牧羊君

一、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後感的關鍵。

二、要密切聯絡實際,這是讀後感的重要內容。

三、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係,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

《我們仨》經典語錄:

1、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2、他發願說:從今以後,咱們只有死別,不再生離。

3、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

4、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雜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

5、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態龍鍾,他沒有力量說話,還強睜著眼睛招待我......他現在故意慢慢兒走,讓我一程一程送,儘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這我願意,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遠,愈怕從此不見。

6、老人的眼睛是乾枯的,只會心上流淚。

7樓:理裡行天下

這個暑假,我讀了楊絳的《我們仨》、《洗澡》等一些著作。有一些感觸,寫在這裡,是一種總結,也算是一種回顧。 楊絳是錢鍾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

在這些故事裡,每句話,每個字,都透著濃濃的親情氣息。

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內容是作者與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說明什麼,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但當我看到後面的內容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後一段人生路的寫照。

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閱讀的興趣。

楊絳的寫作風格和我以往見到的許多作家的風格不同,前一段時間我看餘秋雨的文章比較多,他的文章總是在表象中尋找內涵,尋找風景之後的文化,尋找大背景、大道理的。他追求的是「大」,還有許多作家群起效之,結果卻都丟了自己的風格,又學不到他的「大」,所以餘秋雨得以聞名。而楊絳不一樣,她注重細節,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為她文章中的亮點。

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可以把它們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鍊。她不直接抒發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敘述,將那些她家裡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緻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這本書的內容我也比較喜歡,字裡行間滿滿的全是要溢位來的親情。我很珍惜親情,很愛我的爸爸媽媽,很喜歡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這本書的內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別喜歡。

楊絳的書我還在找著看,她的作品風格是我比較喜歡的風格。我從她的書中也學到了很多。的確,珍珠每個人都有,但是項鍊卻是珍貴的。

因為許多人都對自己的珍珠視而不見,任它們散落,卻不會將他們串起來。所以我正在學,學會了串珍珠,就擁有了項鍊。

求楊絳《我們仨》的讀後感左右求楊絳《我們仨》的讀後感!!!!!!600字左右

楊絳 我們仨 的讀後感 我們仨 講的是一個塵世中三個奇妙的組合 爸爸是錢鍾書,媽媽是楊絳,女兒是錢媛。60年間的緣起緣滅,因為離合,就成就了一段段的故事。92歲的老人,夫逝女亡,靜思追憶往事,而全書卻哀而不傷,讓人讀來心生溫暖,總是類中帶笑。這篇文章令人感動。平實 自然 以感情帶動文字。楊絳雖為文學...

我人思念我們仨讀後感,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讀後感

這本書其實是作者對錢鍾書 楊絳 錢瑗一家人的親情回憶,記敘了一個知識精英家庭大半個世紀的家庭故事。這本書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 我們倆老了 只有兩頁 第二部分 我們仨失散了 用意識流寫的夢境,冥冥濛蒙,虛虛實實,亦幻亦真,我看不太懂,可能是屬於 後現代主義 的文學吧。第三部分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是著墨...

楊絳的《我們三》怎麼樣,楊絳先生的我們仨的寫作背景

這是楊絳對他們一家三口生活的回憶錄,作者寫這部 的時候錢鍾書先生和他們的女兒錢媛已經逝世,書中回憶的生活情節雖然很平凡,但是真的很感人,非常值得一看!準備看看。還沒看,有看過的沒 楊絳先生的我們仨的寫作背景 寫作背景 1998年,楊絳的丈夫錢鍾書逝世。一生的伴侶 女兒相繼離去,楊絳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