芻談高職教學中如何實現語文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

2021-03-04 08:01:23 字數 5053 閱讀 8939

1樓:我是山西人呵

摘 要:在教育過程中,語文教育是開展人文教育的重要學科之一,語文教育不僅能對經典的人文知識進行深化,同時對於提升學生的文化內涵也將起到十分重要的影響。開展語文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對學生的人文素養進行提升。

高職院校在對學生進行語文知識的教學過程中,要探索怎樣將語文教育和人文教育進行融合。在對高職院校的學生進行培養的過程中,不僅要加強對學生專業技術能力的培養,同時還需要對學生的人文素養進行提升。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就將下文中對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工作研究,進一步分析語文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結合,從而為今後高職院校教育工作的開展起到更大的幫助作用。

當前我國語文教育教學模式變得越來越豐富,經過筆者的實際研究,發現當前在語文教育模式中,一項比較成功的模式就是「人文-審美-工具」這種模式,在此種模式的教育過程中,最需要引起關注和重視的就是人文性。在當前社會發展過程中,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不斷變化,學生人文教育水平也得到了相應的提升,這對於高職院校語文教學模式的完善和培養出更多的人才將起到十分重要的影響[1] 。從一些比較經典的文學作品中可以發現,在開展語文教育的過程中,更注重的是對人們心靈的陶冶和性格的完善。

這就要求在進行高職語文教育的過程中,要追中對語文課程教學價值的分析和挖掘,以便對學生心靈深處的人文意識進行激發,進一步對學生的品質和性格進行完善。

一、當前高職語文教育在對人文教育進行融合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在教育改革工作落實以來,我國整體教育質量和水平都得到了十分明顯的提升,但是在筆者的實際研究中發現,我國高職語文教育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沒能得到有效解決,特別是在對語文教育和人文教育進行的融合的過程中,問題更是明顯,經總結,發現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1.沒能實現語文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充分結合

從當前教育的實際情況上來說,很多高職院校中的語文教學仍然比較傳統,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相對比較古板,很少在語文教學環節中涉及到語文課程之外的人文教學。這就造成在教學工作中沒有將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進行充分結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語文教學工作的開展。高職院校中大部分語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往往都停留在工具性的操作上,但是並沒有對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方面進行有效延伸。

2.網際網路文化對於語文知識的滲透和衝擊較為明顯

在當前的高職院校教育過程中,學生不僅充分的享受著網際網路的給我們生活和學習帶來便利,同時也有很多學生無法抵抗網路的**,沉迷於網路世界。在大學語文教育過程中,受到網路技術的影響較為嚴重,顯得十分陳舊和乏味。很多經典的知識或是文章難以獲得學生的共鳴。

因此在這種背景下,學生很容易喪失自身的學習和發展方向。

二、對高職語文教育和人文教育進行融合的措施

1.在語文教學制度改革環節中對人文教育理念進行融合

在語文教學制度的改革過程中,需要藉助教育層面的支援和幫助。所以,在對高職院校的教學改革工作中,更需要對人文教育理念進行貫徹 。經過筆者對一些優秀學校的發展史上來說,人文教育理念不僅對語文學科的開展有著重要作用,同時對於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也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所以對人文教育理念和語文教育理念進行融合,也是今後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發展方向。所以這也要求教育改革要從教育改革的設計環節出發,進一步強化對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視程度。

2.從人文教育特徵出發,為學生配備優秀的師資隊伍

對人文教育進行推進的過程中,要為學生配備具備優質人文精神的教師隊伍。高職院校在對師資資源進行配置上,應該儘可能對高素質的人才和具備優異人文素質的教師進行培養。特別是語文教師,對於學生思想的啟迪和引導將起到十分重要的影響。

對於大部分剛進入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很多語文教師對於學生也有著十分特殊的影響,如果在學生剛進入學校的時候就對其開展人文教育,取得的教學效果也十分明顯。所以在對語文教師的配置進行選擇的過程中,要從對學生負責的角度上出發,為學生能力的提升提供更有效的幫助。

3.在對學生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培養正確的三觀

在高職院校教育過程中,由於學生需要面臨著畢業和就業的雙重壓力,甚至關乎未來的發展,所以很多學生都顯得十分不自信。其實,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情況就是因為學生沒有建立起相應的評判標準。針對學生的這種情況,希望廣大教師實際教學的過程中,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重視程度,詳細研究和分析學生的實際思想狀況。

通過在課堂中對語文課文的學習,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念和意識,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學生對自身的思想認知結構進行完善和優化,在此種背景下學生的甄別能力也將得到明顯提升。所以在高職院校的教育過程中,要求教師對學生的三觀進行正確認識,進一步幫助學生挖掘語文課堂的價值,為學生建立完善的社會認知體系也將起到重要的影響。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對學生進行高職語文教學工作中,不應該僅僅將教學停留在語文知識的教學上,而是著重對學生的人文素養進行提升。所以這也要求廣大教師在對高職院校學生進行培養的過程中,不僅要加強對學生專業技術能力的培養,同時還需要對學生的人文素養進行提升。在語文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感受到更多文學知識,這對於豐富學生精神領域將起到十分重要的影響和幫助。

因此希望在本文的研究下,廣大教學工作者對於人文教育能有正確的認識,為實現語文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奠定良好基礎。

語文課程中的人文教育有什麼特點

2樓:和藹的拉拉

一、注重語文教育的豐富內涵,注意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二、增強了語文課程的現代意識,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

三、根據學生語言和身心發展的特點,確定階段目標,選擇教學策略.

四、兼顧不同的教學需求,具有較強的包容性的適應性.

3樓:抄淑敏玄嬋

語文這門課程是需要長期積累的,心田花開學校的核心課程「情商語文」便是如此,

「情商語文」的內涵,是在傳授語文知識、培養語文能力、薰染文化素養的母語教育中,運用科學、高效的方法技巧,達到提高學生的成績和情緒智商的目的,「成績好」與「情商高」二者互為因果、互相促進,學生才能夠獲得適應自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彰顯人文教育

4樓:冷眼觀娛樂圈

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文

素養。語文教師自身要積澱一定的人文底蘊。《學記》說:

「能博喻,然後能為師;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學高為人師,身正為人範。語文教師的作用,說到底,就是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腹有詩書氣自華」,教師若能厚積薄發,自然會對學生產生深遠影響。教師要有人文關懷意識,善於在不斷地學習中拓寬眼界,要熱愛生活而又超越日常生活對人各方面的束縛;要樂於嘗試自己並不熟悉的事物,具有探索精神;敢於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要有奮鬥意識;責任意識、奉獻意識等都是我們教師必備的人文素質

什麼是語文課程的人文性?

5樓:丫頭

關於「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一部分「課標性質與地位」中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 ——這一表述澄清了大討論最激烈的人文性論與工具性論之爭統一起來,這一新的理念,解決了關於語文教育最重要最關鍵的問題。

關於工具性問題,20世紀50年代末,全國範圍的極左思潮影響到語文教育,從60年代初開始在語文界了一場關於語文課是上成政治課 、文學課 、還是上成語文課的討論,最後,語文界的三位泰斗,也就是後來大家稱之為「三老」的葉聖陶先生 、呂叔湘先生 、張志公先生掛出了「免戰牌」,主張語文課不能上成政治課或文學課,應該上成真正的語文課,這種觀點很快在全國達成了共識,因而確定了語文學科工具性基本性質,認為語文學科應該加強語文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即當時的口號「加強雙基教學」),切實使學生打好語文基礎,培養語文能力,掌握語文這個工具,以適應將來工作和繼續學習的需要。因而,60年代初至「文革」以前,教育部幾次頒佈「語文教學大綱」都把工具性定為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對此,「三老」都曾有文章和講話進行闡述,另一位前輩語文教育專家 、全國中語會會長 、建國以來一直參加和主持語文教材編寫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劉國正先生曾說:

「語文教學討論的一個重要理論收穫,就是肯定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到了「文革」時期,語文教育又在極左思潮、的影響下,否定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語文課本不成語文教材,語文課大量學習當時的報刊文章,學生寫作也是寫極左的「大字報」,語文課基本上成了政治課,整個語文教育亂了套。「文革」結束後,2023年教育部撥亂反正,重新頒佈了「語文教學大綱」,重又確定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性質,使語文學科恢復了「語文」的本來面目,語文教學逐步走上了正確的軌道。

綜上所述,本人認為,從60年代開始,把語文學科的性質定為工具性,從時代背景看,應該說是正確的,並且具有一定的歷史性的積極意義。近年來,在語文教育大討論中,有人一概否定工具性,說「把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頂為工具性是歷史性的錯誤」「工具性把語文呢教學引上了死衚衕」,這種觀點無視歷史的特定時代因素,不作實事求是的歷史分析,起碼是有失偏頗。對此,最近新的「語文課標」重新肯定了工具性,明確指出: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並且在新編的高中語文課本(第六冊)中專門編入了一篇〈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作者葉蜚聲 、徐通鏘 )。從新的「語文課標」到新編語文教材,澄清了全盤否定語文工具性的模糊認識。

關於人文性問題,在最近這一場大討論中,有些人提出「人文性才是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認為語文課的任務應該是通過語言的學習和感悟,培養情感,陶冶審美情操,巨集揚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給學生打下一個精神的底子。本人認為,這種新的觀點具有時代的積極意義。本來這種觀點在「大討論」的開始是表述為「語文教學不應忽視人文教育,應該加強人文性」,後來發展到有些人走向極端,把人文性與工具性對立起來,進而全盤否定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認為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是人文性。

應該肯定人文性是語文呢教學的基本特點之一,語文教學應加強人文性。後來對人文性極端化的認識,在部分教師中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例如曾一時形成了「人文至上」「文學至上」思潮,似乎「人文」「文學」是語文教育的一切,由此而漠視 、淡化甚至排斥對祖國語言的學習和培養讀 、寫 、聽 、說語文能力,致使有些「語文」課成了缺乏「語文」因素的不倫不類的課,以致有人質疑「這是語文課嗎?」

新的「語文課標」,即肯定了以前的工具性,又吸納了人文性的新觀點,把二者統一起來,在語文教學的發展史上首次提出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本人認為,這一新的理念,即繼承了語文教育應該使學生切實掌握語文這個工具性打好語文基礎這一傳統的正確觀點,又反映了語文教育應該體現固有的人文精神加強人文精神的新的時代觀點,同時,澄清了工具性人文性各執一端的片面認識。應該說,這是語文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

這一關鍵問題的解決,為語文教育端正了方向,把語文呢教育指向了健康發展的正確道路。

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指 語文習程培養主 義情 社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積極態度確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由看語文教與審美教育關係密決 定朗讀教語文教審美教育主陣教處於主體位教師更應注重審美能力培養 語文課程標準 指出 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 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國學經典教育

小學 語文新課程標準 指出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國學經典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先賢智慧與民族精神的載體,其中蘊含的豐富哲理可以成為孩子受用一生的文化資產。在課程多樣化的今天,融國學經典於語文教學,...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理念

人是自然生命 精神生命和智慧生命的統一體,缺乏關愛生命終極意義的教育,無疑只能讓生命停留於生物的層次。加強生命教育,強化生命意識已成為當今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語文的人文性賦予了它生命教育的深刻內涵。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進行完整的 人文的生命意識的培養,引導個體認識生命的意義,追求生命的價值,活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