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而告之,悲而默之,惟覺時是什麼意思

2021-03-03 23:05:13 字數 4980 閱讀 4809

1樓:zjc**座

(原文)「喜而告之,悲而默之,惟覺時」

(譯文大意)「很高興之時就願意告訴別人,悲傷之時而是沉默著,只有睡覺之時沒有了感情的流露。」

怎麼解釋 人言者,動也。己默者,靜也。因其言,聽其辭。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必出

2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是別人說話,是活動;自己緘默,是靜止。要根據別人的言談來聽他的辭意內涵。如果其言辭有矛盾之處,要反覆地追問他,對方(真正)的答辭就會出現。

這幾句話出自戰國著名道家,縱橫家鼻祖「鬼谷子」王詡的《鬼谷子》。

所謂以靜制動,是指在靜中做好一切迎敵準備,以自己的安定、鎮靜來應付對手的浮躁不安,趁勢借力,化引對方,待對方失去重心後以全力發之。

《鬼谷子》成書於戰國時期,書中以黃老為主滲透出儒家、陰陽家、兵家等諸家學說的思想內涵,集諸子百家學說之大成。對《鬼谷子》的研究,可以清晰地瞭解先秦時期的百家思想,從而對各家學派能有一個全面而系統的掌握,清晰地瞭解春秋戰國文化史。

《鬼谷子》是研究先秦諸子文學有重要的史料價值,通篇行文風格簡要精煉,講究論說技巧,觀點鮮明,講理步步遞進,讓人由簡入繁,體味到書中的哲理精華;條條分明,清晰瞭然,使人能多角度去直觀地理解書中所蘊含的道理。

3樓:新一代男

人言者,動也。己默者,靜也。因其言,聽其辭。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必出。

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觀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辭也。

以無形求有聲。其釣語合事,得人實也。其猶張罝網而取獸也。

多張其會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釣人之網也。常持其網驅之。其言無比,乃為之變。

以象動之,以報其心,見其情,隨而牧之。

己反往,彼復來,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襲之、反之、復之,萬事不失其辭。聖人所愚智,事皆不疑。

上面我們批評司馬光「明於史而昧於時」。明於史相對來說還是容易的。因為我們現在所說的「史」都在文獻裡。

文獻裡記載的歷史,都是被梳理過的。記錄者認為不相干的,或者關係不大的事件,都被梳理掉了,所以「明於史」相對來說比較容易。而不「昧於時」就比較麻煩了。

我們身處其中的社會現實錯綜複雜,這要靠你自己去「審定有無與其虛實」,去判斷出那個「動靜虛實之理」,這確實很難。

如何對現實的情況有個正確的認識和把握呢?鬼谷子講了三個方法:

一是人言己默。「人言者,動也。己默者,靜也。因其言,聽其辭。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必出」。

這句話的意思是,他人說話了,是他的心思被撥動了;我默默地聽,是因為靜下心來才能體察到對方的真意。所以我們要「因其言,聽其辭」。對方的話不合理數或者我沒有搞清楚時,就要反覆探求,一般用反向推理詢問或類似於出難題的方式,令對方不得不回答。

達到這種境界,他就必然會有所反應做出回答了。

二是利用象比。「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觀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辭也」。

象與比,是鬼谷子獨創的名詞。象是一幅影象,就是說話的人,所說的任何事情,都像一個故事。一個故事,如果在電影或舞臺上演出,就是一個個的畫面。

總的來說,就是一幅影象。別人在那裡說,聽者的頭腦裡就在呈現一個個的畫面。如果畫面動人,能把人感動得把持不住,無論是悲是喜。

比是比擬,比例援引。人在看見了畫面之後,就一定有所感觸。就把腦子裡儲存的資料,搬出來,一一比照,於是產生一種理解。

詮釋了出來,便是理論。理論再和理論作比較,經過一連串的繁忙過程,可能得出一個或多個結論。這些結論,可能就是說話者所希望得到的效果。

運用象比是一個重要的聽取、分析的方法。對方語言所描述的現象是法象於現實的,現實的事情是有參照物進行比較的,把握了這個規律才能分析判斷出他說的正確與否,很多話經過縱橫上下的對比才能發現破綻,這樣我們才能進一步考察他所說的事情及其下一步的發展變化。

三是巧施釣語。「以無形求有聲。其釣語合事,得人實也。其猶張罝網而取獸也。多張其會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釣人之網也」。

如何做才能撥動對方,使其應必出呢?鬼谷子說:「以無形求有聲。

」無形是指事物存在、發展的原理或者規律。「其釣語合事,得人實也」,釣語要符合事情中包含的無形的規律,用調動對方的語言來引導對方,以求「有聲」,其聲必應,意為其真實的思想必能流露出來,就像用網捕捉兔子一樣,多將網設在兔子經常出沒的地方。「其猶張口綱而取獸也。

多張其會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釣人之綱也」,使對方反應必出的祕訣應該在此了。

「常持其綱驅之,其不言無比,乃為之變」。如果對方不言不語,致使原策略不起作用,就應當及時調整改變,「以象動之,以報其心,見其情隨而牧之」,調整改變的原則是合其心、見其情,並跟隨他的內心真情慢慢培養他敞開心扉的基礎。

「己反往,彼復來,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這樣,彼我雙方你來我往,反覆反覆,而且語言有「象」有「比」,因此就可以在反覆的交談中判斷出事物的真實情況,確定基本的策略。

「重之、襲之、反之、復之,萬事不失其辭。聖人所愚智,事皆不疑」。「重之、襲之、反之、復之」,就是反反覆覆的意思。

反反覆覆的運用上面的方法,周密稽核,使自己的言辭和各類事物的真情相符合,沒有悖謬,這就叫「萬事不失其辭」。如此,則「聖人所愚智,事皆不疑」,鬼谷子的意思是說,聖人誘導愚人和智者,雖然在方法上不一樣,但都可以取得成功,沒有疑惑。

為了理解這一段的意思,我們下面引用《資治通鑑》中「范雎說秦王」的例子加以說明。

初,魏人范雎從中大夫須賈使於齊,齊襄王聞其辯口,私賜之金及牛、酒。須賈以為雎以國陰事告齊也,歸而告其相魏齊。魏齊怒,笞擊范雎,折脅,摺齒。

雎佯死,卷以簀,置廁中,使客醉者更溺之,以懲後,令無妄言者。范雎謂守者曰:「能出我,我必有厚謝。

」守者乃請棄簀中死人。魏齊醉,曰:「可矣。

」范雎得出。魏齊悔,復召求之。魏人鄭安平遂操范雎亡匿,更名姓曰張祿。

范雎很早就以辯才聞名諸侯,原在魏國大臣須賈手下當跟從。一次隨主人出使齊國,齊襄王仰慕范雎的才能私下給了他一些禮物,這一事件成為須賈打擊范雎的口實。於是須賈便誣陷范雎得到齊王的禮物是由於把****洩露給了齊王,魏國的丞相魏齊聽後非常震怒,便下令痛笞范雎,以致肋骨斷裂,牙齒脫落。

范雎佯裝死亡,被捲入草蓆放到側所裡,魏齊還讓那些喝醉的賓客往范雎身上撒尿,藉此警示他人,不要隨便對外講話。

須賈告范雎是魏國一大冤假錯案。范雎是人才,所以齊王要與他交結,史記記載中范雎回絕了齊王的禮物。范雎之所以受到齊襄王青睞,就是因為他出使期間為魏國利益表現出色,他出色的工作不但沒受到上級的獎勵反而遭致冤枉。

秦謁者王稽使於魏,范雎夜見王稽。稽潛載與俱歸,薦之於王,王見之於離宮。雎佯為不知永巷而入其中,王來而宦者怒逐之,曰:

「王至。」范雎謬曰:「秦安得王!

秦獨有太后、穰侯耳!」王微聞其言,乃屏左右,跽而請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

」對曰:「唯唯。」如是者三。

王曰:「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范雎曰:

「非敢然也!臣,羈旅之臣也,交疏於王;而所願陳者皆匡君之事。處人骨肉之間,願效愚忠而未知王之心也,此所以王三問而不敢對者也。

臣知今日言之於前,明日伏誅於後,然臣不敢避也。且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苟可以少有補於秦而死,此臣之所大願也。獨恐臣死之後,天下杜口裹足,莫肯鄉秦耳!

」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今者寡人得見先生,是天以寡人溷先生,而存先王之宗廟也。

事無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願先生悉以教寡人,無疑寡人也!」范雎拜,王亦拜。

這時,正巧秦國謁者王稽出使魏國,範睢深夜前去求見。王稽把他暗中裝上使車,一起帶回國,推薦給秦昭王。我們看這一段裡,范雎在見秦王之前和宦者說的那句話,就是釣語。

范雎先是假裝不識路,而進入秦王必經的宮中巷道。秦王來了,宦者驅趕范雎:「趕緊走開,沒見大王來了嗎?

」范雎不但沒走,反而對驅趕他的宦者說:「秦國**有大王,秦國只有王太后和穰侯而已!」這話范雎其實是說給秦王聽的。

以范雎對當時秦國的瞭解,秦國的當權派是以穰侯和太后為首的宗室勢力,而且穰侯和太后仍然沒有歸權的意思,而秦昭王已早有掌權的雄心,這對矛盾的存在是范雎介入秦國政治的立足點。但秦昭王當下是否敢於違抗穰侯和太后的意願,范雎的心理並沒有底,而自己為秦國的謀劃恰和當權的太后、穰侯背道而馳。所以,范雎設下這一釣語,來試探秦昭王的虛實。

鬼谷子說:「其釣語合事,得人實也。」釣語如果和事理相合,就可以得出事物的真實情況。

結果,范雎的釣語一出,秦王只「微聞其言」,聽的還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就屏退左右隨從,「跽而請曰」,跪下來請求范雎:「先生有什麼指教我的?」秦昭王為什麼反應如此強烈,這說明範雎的話正中秦昭王的痛處。

魚上鉤了,范雎反倒不急了。「對曰:唯唯。

如是者三」。「唯唯」是答應的很含混的意思。答應了但又不說話。

秦昭王如此請求了三次,范雎就如此「唯唯」了三次。這就是鬼谷子說的「人言己默」之法。「人言者,動也。

己默者,靜也。因其言,聽其辭」。范雎不僅以此來確定秦昭王的心意,也以此來確定自己對情勢的判斷確當與否。

直到秦王說:「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你真的不肯教我嗎?

范雎才回答:「非敢然也」。范雎說,我之所以三次對大王「唯唯」,是因為「臣,羈旅之臣也,交疏於王」。

我是一個流亡在外的人,和大王沒有什麼交往。「而所願陳者皆匡君之事。處人骨肉之間,願效愚忠而未知王之心也,此所以王三問而不敢對者也」。

而我想向您陳述的又都是糾正您失誤的大事,關係到您骨肉親人。我即使願意一效愚忠,卻還不知大王的真心,所以大王三次下問我都不敢回答。

范雎接著說,我知道今天在您面前說出,明天就有處死的危險,但我還是不敢迴避。死,是人人都無法免除的,如果我的死能對秦國有所裨益,就是我最大的願望了。我只怕我被處死之後,天下的賢士都閉口不言,裹足不前,不再投奔秦國了。

范雎的這段話,是運用了象比的方法。指出我今天的話一出口,就可能招致殺身之禍,這可以說是「象」。但殺了我,恐怕天下的賢士都會閉口不言,不敢再為秦國效力了。

這可以說是「比」。范雎運用象比之法,以最後確定秦王的心意。這就是鬼谷子所說「己反往,彼復來,言有象比,因而定基」的意思。

「王跽曰」,秦王又跪下來了。「先生,是何言也」!先生你怎麼能說這樣的話呢?

今天我能見到先生,是上天認為我混濁,為了儲存秦國的祖業宗廟而把您賜給我的。無論事情大小,上及王太后,下至大臣,希望您都一一對我指教,不要再懷疑我的真心了!

范雎如此「重之、襲之、反之、復之」,反覆運用己默、象比、釣語的方法,達到了鬼谷子所說「萬事不失其辭。聖人所愚智,事皆不疑」。至此,「范雎拜,王亦拜」,范雎贏得了秦王的完全信任,他的遠交近攻之策,也得到了徹底的執行。

棄你非吾之所願,而汝之所言失望之 不得以而擇之 是什麼意思

放棄你不是我願意的 但是你所說的話讓我失望至極 我在迫不得已才做了這樣的選擇 汝之所向,吾之所願,予爾一世縱容 是什麼意思?你所想要的,就是我的願望,我會縱容你一生 你想要什麼,我都會為你做到 人生天地間不過白駒過隙。以詩詞應答。以佛經應答,悟徹常樂淨我即是六塵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希望以後不再相見,世...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真正對我們生命最重要的元素,世人卻不知它的存在與重要性。如太陽 大地 流水 空氣 虛空。沒有那些元素,我們都活不了。對我們生命存在重要性屬於次一等的,世人就會喜歡親近 讚譽 追隨。如父母 有道的國君 有智慧的老師 再次一等,對我們生命有威脅 威嚴的,世人會對他畏懼 敬畏。如嚴父 者 帝王 再其次,對...

常無慾以觀其妙,形而示之以弱,能而示之不能是什麼意思

第一局出自道德經第一卷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萬物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自兩者同出而異名 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 至於你問的這句話 是怎麼連起來的?這句話的斷句一直有爭議第一種斷句是 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第專二種是 常無慾屬,以觀其妙 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