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政治理論是什麼

2021-03-03 20:32:47 字數 4595 閱讀 1907

1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體是仁禮學說,仁與禮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範疇

1、關於仁

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前期人們把尊親敬長、愛及民眾,忠於君主和儀文美德都稱為仁。孔子繼承了前人的觀念,並且把它發展成為系統的仁說。

什麼是仁?孔子在《論語》提到仁有一百餘處,涵義甚廣,但其基本涵義有二:一是愛人。

他的**樊遲問孔子什麼是仁,孔子問答說:"愛人"。《說文》有個解釋:

"仁,親也,從二人",甚合孔子思想。仁,就是人與人的關係,要友善相親,相互幫助。愛有差等。

按孟子的說法是:"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是先愛自己的親,然後普及到民,再推廣到物;是先已後人,先內後外,既有次第又有厚薄。

這是一種從人"自然本性"出發的"仁愛差別"。

2、關於禮

仁的第二個涵義是克己復禮。在答覆**顏淵時,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顏淵》)。

"克己"是自覺地約束自己。"復禮"是一切言行要納於禮。這裡強調的是人的道德自覺,人們通過剋制自己,達到自覺守禮的境界,達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視聽言動都合於禮,這也就是仁的境界。

"禮"也是一個古老的概念,周公就制定周禮。不過,孔子則是從多方面進行論述的第一人。什麼是禮?

禮的含義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屬於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規定。《左傳》隱公十一年載:

"禮,務國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後嗣者也。"這是說,禮是治理和安定國家,鞏固國家的制度和維護社會所需要的秩序。孔子又說禮是"王之大經也"(《左傳》昭公十五年),是進行統治的根本法規,治國之綱。

因此,"壞國喪家亡人必失去其禮"(《禮記·禮運))。丟掉了禮,就要失去一切。可見孔子這裡說的"禮"實際是"社會秩序和社會制度"。

二是禮儀上的規定,就是有關朝廷的祭祀、出征、朝聘,以至婚喪嫁娶,侍人接物到生活細節,按不同等級、身分,都有不同的禮儀規定,這叫"儀"。這裡的"儀"實際是"社會秩序和社會制度"的具體形式。

孔子認為:禮和儀又是統一的,禮是根本的,儀是從屬的,儀是禮的"節文"或形式,或者說儀是用行動規範和禮節的形式來鞏固和體現社會的秩序和制度。因此,禮的實現既靠強制的力量,又靠習俗力量,是內外結合,所以禮又和樂相連。

孔子,"克已復禮"實際上是主張建立如周朝一樣的"禮儀社會",即"秩序和制度社會"。

孔子主張禮仁結合,納仁於禮,用仁來充實禮。這是孔子的創新。"關於禮仁關係,他認為,仁是禮的內在精神,禮是仁的表現形式。

仁是禮的最高境界,禮是實現仁的途徑。就仁和禮的本質來說,仁,歸根到底,反映的是根源於血緣關係的人與人之間的仁愛關係;禮,主要是規範社會的政治秩序和制度。孔子的思想體系中,注重仁和禮的結合,實質上是注重了人道與政治的結合,從而對周禮作了重大的修改。

仁與禮並不矛盾,因為仁是內容,禮是形式,二者的結合,才是一種制度的完善。

3、關於德治主張

同孔子的仁說和禮說相聯絡,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實際上已打破了傳統的禮不下庶人的信條,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實行德治的具體辦法:

1)重教化,輕刑罰。孔子認為要治理好一個國家,必須在滿足百姓生活富裕的基礎上,加強教化。在禮刑問題上,孔子主張禮教是根本的,不得已而用刑,必須慎用。

認為寬猛相濟,政事才會諧和。寬猛結合,就是文武兩手並用,德治與刑治都要。

2)反對過度榨取,主張"使民也義"。義者,宜也,就是役使老百姓不要過分,要適宜。

孔子看到了當時兩極分化、貧富懸殊過大的現實,認為這是造成社會不安、國家顛覆的基本因素,因而提出來平均主義的經濟主張。他說:"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季氏》)

3)為政需正己。孔子認為要治國正人,必先正已,正己才能正人。他說: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路》)所以孔子主張統治者一定要是德高望重、身體力行的"君子",這樣,為政者起表率作用,就會上行下效,自然就會政通民和國家得治。

孔子對為政者提出一定的道德水平要求。

4)舉賢才。與孔子的德治思想相聯絡,他認為國君要治平天下,就必須舉賢任能,發現和提拔優秀人才,參與國事。關於賢才的標準,孔子認為應該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述而》)就是要有政治理想和奮鬥目標,要依據仁的精神和擁有高尚的品德,還要能善於憫熟地運用業務知識和技能。簡言之,賢才就是要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和治國才能。這是一個德才兼備標準。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孔子的政治理論是什麼?

2樓:小芯9月6日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體是仁禮學說,仁與禮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範疇1、關於仁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前期人們把尊親敬長、愛及民眾,忠於君主和儀文美德都稱為仁。孔子繼承了前人的觀念,並且把它發展成為系統的仁說。

什麼是仁?孔子在《論語》提到仁有一百餘處,涵義甚廣,但其基本涵義有二:一是愛人。

他的**樊遲問孔子什麼是仁,孔子問答說:"愛人"。《說文》有個解釋:

"仁,親也,從二人",甚合孔子思想。仁,就是人與人的關係,要友善相親,相互幫助。愛有差等。

按孟子的說法是:"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是先愛自己的親,然後普及到民,再推廣到物;是先已後人,先內後外,既有次第又有厚薄。

這是一種從人"自然本性"出發的"仁愛差別"。

2、關於禮仁的第二個涵義是克己復禮。在答覆**顏淵時,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顏淵》)。

"克己"是自覺地約束自己。"復禮"是一切言行要納於禮。這裡強調的是人的道德自覺,人們通過剋制自己,達到自覺守禮的境界,達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視聽言動都合於禮,這也就是仁的境界。

"禮"也是一個古老的概念,周公就制定周禮。不過,孔子則是從多方面進行論述的第一人。什麼是禮?

禮的含義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屬於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規定。《左傳》隱公十一年載:

"禮,務國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後嗣者也。"這是說,禮是治理和安定國家,鞏固國家的制度和維護社會所需要的秩序。孔子又說禮是"王之大經也"(《左傳》昭公十五年),是進行統治的根本法規,治國之綱。

因此,"壞國喪家亡人必失去其禮"(《禮記·禮運))。丟掉了禮,就要失去一切。可見孔子這裡說的"禮"實際是"社會秩序和社會制度"。

二是禮儀上的規定,就是有關朝廷的祭祀、出征、朝聘,以至婚喪嫁娶,侍人接物到生活細節,按不同等級、身分,都有不同的禮儀規定,這叫"儀"。這裡的"儀"實際是"社會秩序和社會制度"的具體形式。

孔子認為:禮和儀又是統一的,禮是根本的,儀是從屬的,儀是禮的"節文"或形式,或者說儀是用行動規範和禮節的形式來鞏固和體現社會的秩序和制度。因此,禮的實現既靠強制的力量,又靠習俗力量,是內外結合,所以禮又和樂相連。

孔子,"克已復禮"實際上是主張建立如周朝一樣的"禮儀社會",即"秩序和制度社會"。

孔子主張禮仁結合,納仁於禮,用仁來充實禮。這是孔子的創新。"關於禮仁關係,他認為,仁是禮的內在精神,禮是仁的表現形式。

仁是禮的最高境界,禮是實現仁的途徑。就仁和禮的本質來說,仁,歸根到底,反映的是根源於血緣關係的人與人之間的仁愛關係;禮,主要是規範社會的政治秩序和制度。孔子的思想體系中,注重仁和禮的結合,實質上是注重了人道與政治的結合,從而對周禮作了重大的修改。

仁與禮並不矛盾,因為仁是內容,禮是形式,二者的結合,才是一種制度的完善。

3、關於德治主張

同孔子的仁說和禮說相聯絡,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實際上已打破了傳統的禮不下庶人的信條,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實行德治的具體辦法:

1)重教化,輕刑罰。孔子認為要治理好一個國家,必須在滿足百姓生活富裕的基礎上,加強教化。在禮刑問題上,孔子主張禮教是根本的,不得已而用刑,必須慎用。

認為寬猛相濟,政事才會諧和。寬猛結合,就是文武兩手並用,德治與刑治都要。

2)反對過度榨取,主張"使民也義"。義者,宜也,就是役使老百姓不要過分,要適宜。

孔子看到了當時兩極分化、貧富懸殊過大的現實,認為這是造成社會不安、國家顛覆的基本因素,因而提出來平均主義的經濟主張。他說:"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季氏》)

3)為政需正己。孔子認為要治國正人,必先正已,正己才能正人。他說: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路》)所以孔子主張統治者一定要是德高望重、身體力行的"君子",這樣,為政者起表率作用,就會上行下效,自然就會政通民和國家得治。

孔子對為政者提出一定的道德水平要求。

4)舉賢才。與孔子的德治思想相聯絡,他認為國君要治平天下,就必須舉賢任能,發現和提拔優秀人才,參與國事。關於賢才的標準,孔子認為應該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述而》)就是要有政治理想和奮鬥目標,要依據仁的精神和擁有高尚的品德,還要能善於憫熟地運用業務知識和技能。簡言之,賢才就是要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和治國才能。這是一個德才兼備標準。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大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有何作用

說實話,真的沒多大用處因為沒有會關心臺上的在講什麼 去了,不過是因為無聊或者湊個人數而已 大學生為什麼要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原因 1 培養學生了解並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內容。2 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3 擁護黨 擁護社會主義的實際行動。4 培養現代社會的公民意識。思想政治...

綜合政治理論作文 大學生如何實現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

作為一名大學生,現代青年,我們應練就過硬本領,努力學習專業知識,積極投身實踐活動,開展創新,嚴格要求自己,不說不利於團結的事,不幹不利於團結的事。新疆實現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主 大學生應該怎麼做 大學生,呵呵,說實話,很多大政策,你大學生手無縛雞之力,無實權,能幹什麼?好好學好專業知識,保持一顆熱愛...

談談你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認識?會追分

要求 從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看,需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結合起來。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中,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相結合的途徑與方法是 通過優化人文社會科學課程體系來實現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 把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與校園文化建設實踐教育活動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