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國際禮儀主要具有特點這些與我國禮儀,尤其是我

2021-03-03 21:38:28 字數 6226 閱讀 8824

1樓:甘雅

首先國外提倡紳士風度是女士優先,而中國是以老為尊。這在公交上很明顯,若你給花甲的外國老先生讓座。他會認為你是在侮辱。

再者古代的位序是以左為尊,西方是以右為尊。

最後我記不太清楚了,大概是用餐上的禮儀區別吧

2樓:冰魄

你好、我來為你解答:可見

簡述我國禮儀發展的歷史

3樓:匿名使用者

禮儀的起源與演變

禮儀與人類的文明相伴而生,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原始社會,就出現了禮儀的萌芽,

並經過不斷的演變發展,形成了現在的禮儀規範。

禮儀的起源:主要表現在4個方面

1\對天地、神靈、祖先的信仰與敬畏原始社會,人類處在變化莫測的大自然中,無法解釋千百萬化的自然現象和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認為天地神靈是主宰這一切的力量。所以就進行一些祭祀活動,以表示他們對天地、神靈、祖宗的敬畏,祭祈天地、神靈, 保佑風調雨順,祈禱祖先顯靈,拜求降福等等.為祈禱而舉行的儀式就成了古代禮儀的萌芽.

因此有了「禮立於敬而源於祭」的說法。

2.對家庭成員言行的規範

父母要撫養、關愛、教育孩子;**要贍養、照顧父母;兄弟姐妹之間要關愛。在舜堯

的時代,就對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做了明確規定: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稱之謂

「五禮」。

通過禮儀,對家庭成員的言行舉止進行了規範。

3.人們交往溝通的需要

在社會活動中,人類形成了最初級、最原始的禮儀。這種相互的呼應與模仿逐步形

成一種習俗,便成了最初的禮儀。

如在原始的狩獵、耕種、和部落之間的爭鬥中,人們用眼神、肢體語言等來表示他們的

想法,互相配合。

用擊掌、拍手、擁抱等方式表示收穫後喜悅、高興。

4.維繫等級差別的需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

生產與分工越來越細,

就出現了領導者和被領導者,

就出現了尊卑有

序、男女有別等。當大家聚會坐在一起時,就有了一定的座次(比如首領、一般人),通過

不斷增加新的內容,就不斷增加新的禮儀。就為等級差別的維繫提供更多方便和條件。

4樓:剎那尖芳華

一、中國禮儀的起源與發展

5樓:子友

中國一向以禮樂之邦著稱於世,禮樂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獨特傳統。在《尚書·舜典》的記載中,舜帝即位後「歲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覲東後。

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禮樂文化儼然屬於皇家獨霸的傳統。到後來的夏、商、週三代,又創造了輝煌的青銅禮樂文明,皇家的威嚴權勢盡現其中。在這個傳承有序的皇家傳統中,令我們現代人難以想象的是,古人將音律與曆法相提並論,並作為古代帝王們的「通天法寶」,這種傳統不僅在先秦的歷法應用中長盛不衰,而且還被秦漢以後正統的史書典籍大書特書,甚至在明代的朱載堉皇子、清代的康熙皇帝那裡仍舊被津津樂道,其中的奧祕究竟何在?

現在,我們終於從賈湖文化中初步找到了答案——原來正是賈湖人首先發明瞭骨笛來觀測日影,骨笛音孔和天上太陽遙相呼應,從而開創了律歷對應實驗的先河。後來上古聖人又發明了古琴,並將琴道與天道對應,還將十二律管與十二月相配,最終形成了律歷相配的傳統。從夏代的石磬禮樂文化,到商周時代的鐘鼎禮樂文化,都將這種傳統貫徹始終,彰顯出中華禮樂文明的輝煌成就。

6樓:王熙有

禮儀作為人際交往的重要的行為規範,它不是隨意憑空臆造的,也不是可有可無的。瞭解禮儀的起源,有利於認識禮儀的本質,自覺地按照禮儀規範的要求進行社交活動。對於禮儀的起源,研究者們有各種的觀點,可大致歸納為以下幾種。

  有一種觀點認為,禮儀起源於祭祀。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對「禮」字的解釋是這樣的:「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豊豊亦聲」。

意思是實踐約定的事情,用來給神靈看,以求得賜福。「禮」字是會意字,「示」指神從中可以分析出,「禮」字與古代祭祀神靈的儀式有關。古時祭祀活動不是隨意地進行的,它是嚴格地按照一定的程式,一定的方式進行的。

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指出:「禮之起,起於祀神,其後擴充套件而為人,更其後而為吉、凶、軍、賓、嘉等多種儀制。」這裡講到了禮儀的起源,以及禮儀的發展過程。

  有一種觀點認為,禮儀起源於法庭的規定。在西方,「禮儀」一詞源於法語的「etiguette」原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證」。古代法國為了保證法庭中活動的秩序,將印有法庭紀律的通告證發給進入法庭的每個人,作為遵守的規矩和行為準則。

後來「etiguette」一詞進入英文,演變為「禮儀」的含義,成為人們交往中應遵循的規矩和準則。   另外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禮儀起源於風俗習慣。人是不能離開社會和群體的,人與人在長期的交往活動中,漸漸地產生了一些約定俗成的習慣,久而久之這些習慣成為了人與人交際的規範,當這些交往習慣以文字的形式被記錄並同時被人們自覺地遵守後,就逐漸成為了人們交際交往固定的禮儀。

遵守禮儀,不僅使人們的社會交往活動變得有序,有章可循,同時也能使人與人在交往中更具有親和力。2023年《西方禮儀集萃》一書問世,開篇中這樣寫道:「表面上禮儀有無數的清規戒律,但其根本目的在於使世界成為一個充滿生活樂趣的地方,使人變得和易近人。

」   從禮儀的起源可以看出,禮儀是在人們的社會活動中,為了維護一種穩定的秩序,為了保持一種交際的和諧而應運產生的。一直到今天,禮儀依然體現著這種本質特點與獨特的功能。

中國古代禮儀的形成和發展是怎麼樣的?

7樓:暴走少女

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四種人生禮儀。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

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先師先聖、尊師鄉飲酒禮、相見禮、軍禮等。生活類禮儀的起源,按荀子的說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類之本」,「君師者治之本」。在禮儀中,喪禮的產生最早。

喪禮於死者是安撫其鬼魂,於生者則成為分長幼尊卑、盡孝正人倫的禮儀。

在禮儀的建立與實施過程中,孕育出了中國的宗法制(見中國宗法)禮儀的本質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見的鬼神在操縱,履行禮儀即是向鬼神討好求福。因此,禮儀起源於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種特殊體現形式。

「三禮」(《儀禮》、《禮記》、《周禮》)的出現標誌著禮儀發展的成熟階段。宋代時,禮儀與封建倫理道德說教相融合,即禮儀與禮教相雜,成為實施禮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禮為勸德服務,繁文縟節極盡其能。

擴充套件資料:

相關資料:

中國古代禮儀大全《禮記·曲禮上》對日常禮儀作了許多非常詳盡的規定,如「坐毋箕」。由席地而坐到箕踞是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所謂箕踞即是兩腳前伸,兩膝微曲而坐,狀若簸箕,故而得名。

這是一種極其不禮貌的行為。箕踞者多為剛愎自用、妄自尊大、目中無人的傲慢之徒。《戰國策·燕策》裡記載了一個著意的箕踞者,他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刺秦王者荊軻。

「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笑、踞、罵——三個字將一個視死如歸、豪情萬丈的荊軻形象躍然於眼前。

司馬遷在《史記·張耳列傳》中,寫張敖見漢高祖劉邦時曰:「高祖箕踞詈,甚慢易之。」劉邦是何等人物?別人箕踞是無禮無儀,而他簡直就是雄視天下的傲慢了。

司馬遷惜字如金,卻字字中的。可以想象,張敖見劉邦此等羞辱必定「齧其指出血」。劉邦對待英布,也是狡黠萬端,先以「踞床洗」挫英布的傲氣,然後再給予意外之喜,這樣英布就為他所用了。

難怪魯迅說:「漢的高祖,據歷史學家說,是龍種,但其實是無賴出身。」

回頭看今天,箕踞現象越來越多,它不僅僅是男人的專利,女子也敢箕踞了。這決不是我有半點重男輕女的思想。《韓詩外傳》記載,孟子撞見箕踞的夫人,頓時腦血衝頂,惱羞成怒。

立即稟報老孃說:「我老婆不顧禮儀,傷風敗俗,我要即刻休了她。」

孟母知曉事理,問清緣由後,便引經據典,批評兒子進房間不打招呼,讓自己老婆猝不及防。「真正不懂禮數的是你,而不是你老婆。你反而還要休妻,這不是侮辱了她嗎?」

如果這個情節出現在今天,我們一定會以為孟子有了外遇,想找個藉口休了妻子。其實不然,古人是非常鄙視箕踞的,尤其認為,女子箕踞傷風敗俗。其實女子何罪之有?要怪就怪古代女子穿的衣裳。

《說文解字》說:「上曰衣,下曰裳。」古代的裳就是裙子,而不是褲子。所謂上衣下裳、寬衣博帶。有的把裙襬放長,裁剪成三角形,顯得格外飄逸;

而裙子多是由粗麻製成的,夏天為了避熱,裙子都十分肥大,而古代人又少有**。因此,女子箕踞極易「春光乍洩」,所以為世俗所不容。

8樓:我最愛洪辰

1.禮儀的起源時期:夏朝以前(公元前21世紀前)

禮儀起源於原始社會,在原始社會中、晚期(約舊石器時代)出現了早期禮儀的萌芽。整個原始社會是禮儀的萌芽時期,禮儀較為簡單和虔誠,還不具有階級性。內容包括:

制定了明確血緣關係的婚嫁禮儀;區別部族內部尊卑等級的禮制;為祭天敬神而確定的一些祭典儀式;制定一些在人們的相互交往中表示禮節和表示恭敬的動作。例如:在舊石器時代人們尊崇男女有別的思想;在炎黃、堯舜禹的時代中,人們逐漸推出「三綱五常」的理論。

2.禮儀的形成時期:夏、商、西周三代(公元前21世紀~前771年)

人類進入奴隸社會,統治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把原始的宗教禮儀發展成符合奴隸社會政治需要的禮制,禮被打上了階級的烙印。在這個階段,中國第一次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國家禮儀與制度。如「五禮」就是一整套涉及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禮儀規範和行為標準。

古代的禮制典籍亦多撰修於這一時期,如周代的《周禮》《儀禮》《禮記》就是我國最早的禮儀學專著。在漢以後2 000多年的歷史中,它們一直是國家制定禮儀制度的經典著作,被稱為禮經。

3.禮儀的變革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1~前221年)

這一時期,學術界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以孔子、孟子、荀子為代表的諸子百家對禮教給予了研究和發展,對禮儀的起源、本質和功能進行了系統闡述,第一次在理論上全面而深刻地論述了社會等級秩序劃分及其意義。 孔子非常重視禮儀,把「禮」看成是治國、安邦、平定天下的基礎。也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孔子提出的「仁」的概念。

他認為「不學禮,無以立」「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他要求人們用禮的規範來約束自己的行為,要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倡導「仁者愛人」,強調人與人之間要有同情心,要相互關心,彼此尊重。 孟子把禮解釋為對尊長和賓客嚴肅而有禮貌,即「恭敬之心,禮也」,並把 「禮」看做是人的善性的發端之一。 荀子把「禮」作為人生哲學思想的核心,把「禮」看做是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禮者,人道之極也」。

他認為「禮」既是目標、理想,又是行為過程。「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 管仲認為禮關係到國家的生死存亡,把「禮」看做是人生的指導思想和維持國家的第一支柱。

4.強化時期:秦漢到清末(公元前221~公元2023年)

在我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裡,儘管在不同的朝代禮儀文化具有不同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特徵,但卻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一直為統治階級所利用,禮儀是維護封建社會的等級秩序的工具。這一時期的禮儀的重要特點是尊君抑臣、尊夫抑婦、尊父抑子、尊神抑人。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它逐漸變成為妨礙人類個性自由發展、阻撓人類平等交往,窒息思想自由的精神枷鎖。

縱觀封建社會的禮儀,內容大致有涉及國家政治的禮制和家庭倫理兩類。這一時期的禮儀構成中華傳統禮儀的主體。

5.近代禮儀的發展

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時期,中國出現「大雜燴」式的禮儀思想,關於禮儀的標準、價值觀念得到推廣和傳播。正在此時,西方與中國推崇的思想截然不同,西方推行自由、平等、解放的思想。相對於中國的思想而言,西方更顯得開放和自由,中國的思想略為保守。

6.現代禮儀的發展

辛亥革命以後,受西方資產階級「自由、平等、民主、博愛」等思想的影響,中國的傳統禮儀規範、制度,受到強烈衝擊。五四新文化運動對腐朽、落後的禮教進行了清算,符合時代要求的禮儀被繼承、完善、流傳,那些繁文縟節逐漸被拋棄,同時接受了一些國際上通用的禮儀形式。新中國成立後,逐漸確立以平等相處、友好往來、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為主要原則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社會關係和人際關係。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與世界的交往日趨頻繁,西方一些先進的禮儀、禮節陸續傳入我國,同我國的傳統禮儀一道融入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構成了社會主義禮儀的基本框架。許多禮儀從內容到形式都在不斷變革,現代禮儀的發展進入了全新的發展時期。各行各業的禮儀規範紛紛出臺,禮儀講座、禮儀培訓日趨紅火。

人們學習禮儀知識的熱情空前高漲。今後,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和國際交往的增多,禮儀必將得到新的完善和發展。

在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起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其內容十分豐富。禮儀所涉及的範圍十分廣泛,幾乎滲透於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面。近代以後,禮儀的範疇逐漸縮小,禮儀與政治體制、法律典章、行政區劃、倫理道德等基本分離,現代禮儀一般只有儀式和禮節的意思,去掉了繁文縟節、複雜瑣碎的內容,吸收了許多反映時代風貌、適應現代生活節奏的新形式。

現代禮儀簡明、實用、新穎、靈活,體現了高效率、快節奏的時代旋律。

中西社交禮儀主要表現在那些方面,禮儀主要表現在哪幾方面?

樓主,根據自己看的一些書籍和範智的 贏在舉手投足 禮儀主要表現在哪幾方面?禮儀主要表現在儀容 儀表 儀態 儀式 言談舉止等方面。禮儀是對禮節 禮貌 儀態和儀式的統稱,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為了相互尊重,在儀容 儀表 儀態 儀式 言談舉止等方面約定俗成的,共同認可的行為規範 不能只把禮儀定位在 社會交...

國際禮儀和傳統禮儀在在位次上有什麼區別

來自震澤古鎮勤勞的奇異果 距離與傳統禮儀在位置上啊有很大的區別的,因為國際上的禮儀根據各國的需要,傳統禮儀是根據各個國家的。 戊綺利 距離和傳統禮儀在位置上有很多的區別。 地理一和傳統禮儀在位誒,他倆之間有所不同,國際禮儀和中國的傳統禮儀,他倆是完全不一樣的 國際禮儀和傳統禮儀的位次有的區別。傳統禮...

現代國際禮儀的基本理念是什麼

重視人本,人的文化背景各有不同,共同的現代國際禮儀是共同的 約定行為言語 讓各國人的舉止交流順暢,彼此理解,感受世界人文關懷 傳統美德包括什麼 傳統美德包含如下內容 仁 義 禮 智 信 孝 悌 忠 廉 恥 勤 勇 敬 恕 謹 儉 忍 友 慈 和.傳統美德的內容可謂博大精深,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