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當時的社會說蕭紅寫回憶魯迅先生不好

2021-03-04 04:50:33 字數 5058 閱讀 3695

1樓:du知道君

她寫的情感真摯,通過小事情,小細節來體現一代偉人的性格,也就是(魯迅)先生的生活中更加真實的一面,讓人有一種親切感。 讓人知道,(魯迅)先生並不是那麼的冷冰冰的人,並不是那個像拿著一把把鋼刀插進敵人的心臟的戰士,而是那個讓人溫暖的一個慈祥的導師,和藹的父親。

在當時的社會對蕭紅寫的《回憶魯迅先生》這篇文章有多少不同的想發,該不該這樣寫

2樓:匿名使用者

我感覺魯迅的親朋對他的描述大同小異,周作人也說魯迅是和氣的,臉上常有笑影,並批評共產黨喜歡塑造金剛怒目的魯迅雕像,小兄弟周建人乾脆說一輩子就沒見大哥發脾氣,嘿嘿這個口氣夠絕對的。

至於敵對的一面,那就說什麼的都有了,當然多數並不能親近魯迅,根據魯迅公開的言動,以己之心度人之腹罷了。

根據兩地書裡許廣平的看法,魯迅很不喜歡與研究系現代系等不合胃口的人相處,但是對自己這邊的親朋和青年人,好的再好沒有的。

關於蕭紅《回憶魯迅先生》中的問題

3樓:塵來

我們可以根據魯迅的書信、日記與有關回憶錄,作這樣一個排列:

1 月 28 號,這一天魯迅寫了凱綏 · 珂勒惠支的版畫的選集的序目,並且親自設計發行廣告。

2月,蘇聯版畫展覽會由南京移至上海展出,魯迅寫了《記蘇聯版畫展覽會》。

3月,魯迅正在病中,他作了《〈城與年〉插圖本小引》。《城與年》是蘇聯作家斐定寫的一部**,由著名版畫家尼古拉.亞力克舍夫作插畫,魯迅在《小引》中為畫家的早逝感到 「 悲哀 」 ,並且表示: 「 和我們的文藝有一段因緣的人,我們是要紀念的 」 。

3 月 16 號,魯迅為他自己編印的《死魂靈百圖》寫的廣告發表在《譯文》新1卷第1 期。

4 月 7 號,魯迅身體稍微好一點,專門跑到良友圖書公司編輯部去審定《蘇聯版畫集》的作品。據當事者回憶,魯迅 「 對每幅版畫都細細的玩味,先放近前看,然後又放遠看。有時臉上浮起一陣滿意的笑容;有時凝神靜思,長久地默不做聲 ……」3

4 月,在《寫於深夜裡》一文中,再一次提到了珂勒惠支的畫是如何傳入中國。

5 月 15 號以後,魯迅就長臥不起了。但在 6 月份的時候,在病中的魯迅沒有力氣寫文章,仍然口述《〈蘇聯版畫集〉序》,由許廣平記錄。《序》中說:

「 這一個月來,每天發熱,發熱中也有時記起了版畫。 」

7 月份,《死魂靈百圖》由魯迅出資,以三閒書屋名義出版。

8 月31日,魯迅專門託內山完造給在柏林的武者小路實篤寫信並寄《珂勒惠支版畫選集》一本,請他轉送給珂勒惠支本人。

10 月 8 號,魯迅參觀 「 中華全國木刻第二回流動展覽會 」—— 這是他最後一次出現在公開場合。 4

可以說繪畫是伴隨著魯迅生命最後一程,甚至是最後一刻的。其實魯迅一生都跟繪畫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或許我們正可以從這個角度來切入,來探尋魯迅的藝術世界與內心世界。

大家可能會注意到,在 1936 年魯迅有關繪畫的活動當中,他提到最多的是珂勒惠支的繪畫。珂勒惠支這個畫家非常重要,可能大家不熟悉,這是一位德國的女版畫家,魯迅於她有極強的共鳴。我們看一看,魯迅是怎樣評價、怎樣介紹珂勒惠支的畫的。

魯迅在《〈凱綏 · 珂勒惠支版畫選集〉序目》這篇文章裡面,對珂勒惠支的畫一幅一幅地作了講解。欣賞珂勒惠支的畫是 「 進入魯迅 」 的很重要的一個途徑;現在請大家一邊看**,一邊聽魯迅的介紹 ——

「 《自畫像》。 …… 這是作者從許多版畫的肖像中,自己選給中國的一幅,隱然可見她的悲憫,憤怒和慈和 」 。

「 《窮苦》。 …… 我們藉此進了一間窮苦的人家,冰冷,破爛,父親抱一個孩子,毫無方法的坐在屋角里,母親是愁苦的,兩手支頭,在看垂危的兒子,紡車靜靜的停在她的旁邊。 」

「 《死亡》。 …… 還是冰冷的房屋,母親疲勞得睡去了,父親還是毫無方法的,然而站立著在沉思他的無法。桌上的燭火尚有餘光, 『 死 』 卻已經近來,伸開他骨出的手抱住了弱小的孩子。

孩子的眼睛張的極大,在凝視我們,他要生存,他至死還在希望人有改革運命的力量。 」

「 《耕夫》。 …… 這裡刻劃出來的是沒有太陽的天空之下,兩個耕夫在耕地,大約是弟兄,他們套著繩索,拉著犁頭,幾乎爬著的前進,像牛馬一般,令人彷彿看見他們的流汗,聽到他們的喘息。後面還該有一個扶犁的婦女,那恐怕總是他們的母親了。

」「 《**》。 …… 男人們的受苦還沒有激起變亂,但農婦也遭到可恥的**了;她反縛兩手,躺著,下頦向天,不見臉。死了,還是昏著呢,我們不知道。

只見一路的野草都被蹂躪,顯著曾經格鬥的樣子,較遠之處,卻站著可愛的小小的葵花。 」

「 《磨鐮刀》。 …… 這裡就出現了飽嘗苦楚的女人,她的壯大粗糙的手,在用一塊磨石,磨快大鐮刀的刀鋒,她那小小的兩眼裡,是充滿著極頂的憎惡和憤怒。 」

「 《反抗》。 …… 誰都在草地上沒命的向前,最先是少年,喝令的卻是一個女人,從全體上洋溢著復仇的憤怒。她渾身是力,揮手頓足,不但令人看了就生勇往直前之心,還好像天上的雲,也應聲裂成片片。

她的姿態,是所有名畫中最有力量的女性的一個。也如《織工一揆》裡一樣,女性總是參加著非常的事變,而且極有力,這也就是 『 這有丈夫氣概的婦人 』 的精神。 」

「 《婦人為死亡所捕獲》。 ……『 死 』 從她本身的陰影中出現,從背後來襲擊她,將她纏住,反剪了;剩下弱小的孩子,無法叫回他自己的慈愛的母親。一轉眼間,對面就是兩界。

『 死 』 是世界上最出眾的拳師,死亡是現社會最動人的悲劇,而這婦人則是這全作品中最偉大的一人。 」

「 《麵包!》。 …… 飢餓的孩子的急切的索食,是最碎裂了做母親的心的。

這裡是孩子們徒然張著悲哀,而熱烈地希望著的眼,母親卻只能彎了無力的腰,她的肩膀聳了起來,是在揹人飲泣。她揹著人,因為肯幫助的和她一樣的無力,而有力的是橫豎不肯幫助的。她也不願意給孩子們看見這是剩在她這裡的僅有的慈愛。

」最後一幅畫: 「 《德國的孩子們餓著!》。 …… 他們都擎著空碗向人,瘦削的臉上的圓睜的眼睛裡,炎炎的燃著如火的熱望。誰伸出手來呢?這裡無從知道。 」

這裡,珂勒惠支的畫與魯迅的文字已經融為一體,這是東西方兩個偉大民族的偉大生命的融合,是世界上最強有力的男性與同樣強有力的女性生命的融合,是真正具有震撼力的。在我看來,這是繼《野草》以後最有魯迅式的魅力的文字,卻不被人們所注意,這真是奇怪而令人遺憾的事。

因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這位德國女畫家在魯迅心目中的地位 —— 這是他終於找到的可以與之進行真正藝術家之間的對話的精神姐妹。

魯迅如是說: 「 在女性藝術家之中,震動了藝術界的,現在幾乎無出於凱綏 · 珂勒惠支之上的 —— 或者讚美,或者攻擊,或者又對攻擊給她以辯護。 」

魯迅引用羅曼 · 羅蘭的話,說 「 凱綏 · 珂勒惠支的作品是現代德國的最偉大的詩歌,它照出窮人與貧民的困苦和悲痛。這有丈夫氣概的婦人,用了陰鬱和纖穠的同情,把這些收在她的眼中,她的慈母的腕裡了。這是做了犧牲的人民的沉默的聲音。

」魯迅說: 「 只要一翻這集子,就知道她以深廣的慈母之愛,為一切被侮辱和損害者悲哀,**,憤怒,鬥爭;所取的題材大抵是困苦,飢餓,流離,疾病,死亡,然而也有呼號,掙扎,聯合和奮起。 」5

魯迅在《寫於深夜裡》這篇文章裡還深情地回憶到:在柔石犧牲以後,想到 「 他那雙目失明的母親,我知道她一定還以為她的愛子還在上海翻譯和校對 」 ,就選了一幅珂勒惠支的畫,刊登在《北斗》雜誌上,算是 「 無言的紀念 」 : 「 是一個母親,悲哀的閉了眼睛,交出她的孩子去 」—— 這是最早介紹到中國來的珂勒惠支的作品。

魯迅說她的作品裡,有著 「 一切 『 被侮辱和被損害的 』 的母親的心的影象。這類母親,在中國的指甲還未染紅的鄉下,也常有的,然而人往往嗤笑她,說做母親的只愛不中用的兒子。但我想,她是也愛中用的兒子的,只因為既然強壯而有能力,她便放了心,去注意 『 被侮辱的和被損害的 』 孩子去了。

」 魯迅還說, 「 有了這畫集,就明白世界上其實許多地方都還存在著 『 被侮辱和被損害的 』 人,是和我們一氣的朋友,而且還有為這些人們悲哀,叫喊和戰鬥的藝術家。 」

魯迅在《死》這一文章裡還這樣介紹了史沫德黎女士對珂勒惠支的介紹:她的作品 「 有兩大主題支配著,她早年的主題是反抗,而晚年的卻是母愛,母性的保障,救濟,以及死。而籠照於她所有的作品之上的,是受難的,悲劇的,以及保護被壓迫者深切熱情的意識。

」魯迅他的心是和珂勒惠支相通的。可以說魯迅對珂勒惠支的評價,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他自己的夫子自道,是他的自我定位。我想我們是可以這樣來評價魯迅的:

他同樣是一位以巨大的愛,為被侮辱的和被損害者 「 悲哀、叫喊和戰鬥的藝術家 」 。而且,他的作品的風格,也同樣是 「 雖有憎惡和憤怒,而更多的是慈愛和悲憫 」 。請注意這一評價:

憤怒,慈愛和悲憫。 —— 我們往往注目於憤怒的魯迅,卻忽略了悲憫和慈愛的這一面。作為憤怒的魯迅,也正像他所稱讚的珂勒惠支的作品一樣,充滿了一種力的美,用魯迅的話來說,是一種動人的力:

能打動人的心,震撼人的靈魂。在另一方面,正像有的研究者說的那樣,我們讀魯迅的作品,常常感覺到有一種佛的廣闊的胸懷與悲憫,因為他是為整個人類的被壓迫者、弱小者進行搏鬥的。 6 我想這種感覺是有道理的,魯迅是把這種悲憫的情懷,和尼采的那樣的生命的強者的力量融合在一起的,這大體上也可以概括魯迅的風格,人的風格與作品的美學風格。

同樣,史沫德黎對於珂勒惠支的作品的主題的概括,也適用於魯迅:反抗,愛與死。或者借用魯迅對珂勒惠支作品的描述:

「 人間至愛者 」「 為死亡所捕獲 」—— 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魯迅作品的母題,象徵和縮影,而且魯迅自己就是 「 人間至愛者 」 當中的一個,魯迅可以說是把最大的愛的熱烈和死的冷峻兩個極端交織在一起,這構成魯迅的性格特徵,也構成魯迅的心理特徵。我們在 「 開場白 」 裡所說的《臘葉》給我們的感覺,那紅的,綠的,絳色的,斑斕色彩中那雙黑色的眼睛,其實就是愛和死的外化。這形象是高度濃縮了,象徵了魯迅的整個的藝術,他的人格,他的思想,他的性格,他的感情以及他的作品的風格,現在回過頭來想想,這最初的 「 第一感 」 其實是直逼魯迅的本體的。

這裡我還想講一點,魯迅對繪畫的愛好或者修養其實也是反映魯迅的本質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他對 「 美 」 的特殊的敏感,對美的沉湎,美的沉醉,美的趣味,美的鑑賞力。這表現魯迅作為真正的藝術家的本質。可能因為他的思想家的特點太突出了,人們往往注目於作為思想家的魯迅,而常常忽略了魯迅藝術家的天性。

其實只要看看《野草》這樣的作品,你就可以感覺到魯迅的藝術家氣質:不僅是繪畫,還有**,極強的**感,這也是我們長期所忽略的,在以後的講課中,我還會這個問題。這文字與繪畫、**的相通,是顯示了作為藝術家的魯迅的特點的。

我猜想,這就是為什麼魯迅臨死時候,他會喜歡那幅畫,那個披著長頭髮的,穿著長裙子的在風中奔跑的女孩,那是美的象徵,愛的象徵,健全的活的生命的象徵。魯迅生命最深處是這個東西,這是魯迅的 「 反抗 」 的底蘊所在。

為什麼我家的鸚鵡不會說話,我家的鸚鵡不會說話,怎麼辦

鸚鵡學舌需要方法及訓練 不少人應該都會好奇為什麼鸚鵡能夠模仿人類說話,只是我們一般不會去深究而已。雖然鸚鵡能夠學舌,但是也需要飼主掌握正確的訓練方法。不同的鸚鵡學習能力也有很大的差異,這需要飼主又足夠的耐心。有的飼主因為心急可能採用一些偏門或者極端的方式,這是不可取的。還是應當掌握好的方法並且順其自...

魏源的思想反映了當時的什麼樣的社會現象

海國圖志 在中國近代史學史上,是第一部較為詳盡較為系統的世界史地著作。海國圖志 的劃時代意義,還在於給閉塞已久的中國人以全新的近代世界概念。明末清初,西洋傳教士利瑪竇等人來華,帶來了世界知識的新東西,但卻不被人們所重視。鴉片戰爭爆發前,妄自尊大的清廷皇帝和顯官達貴,竟不知英國在何方?為什麼成為海上霸...

為什麼說太會說的男生往往不靠譜,會說話的男人是不是不太可靠啊?

在兩個人的感情當中想要檢驗對方是否靠譜,很多時候都需要看對方在日常生活當中的相處,之所以會說喜歡說甜言蜜語的人,非常的不靠譜,是因為這樣的人永遠都不能夠拿出實際行動對待每一個人,都能夠用甜言蜜語來迷惑對方。這樣的人不靠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因為太會說的男生往往很會撩人,這樣的男生會招惹很多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