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哲學和休莫的哲學哪更合理一些

2021-03-03 20:51:58 字數 1865 閱讀 8500

1樓:

樓主,我沒有讀過趙敦華教授的西哲史,以下觀點乃是根據我對康德的著作的印象談的.未必正確,只供參考.個人認為,「不再以任何事物為條件的前提」與「自身不再是部分的整體」,哪個是世界,哪個是上帝,或許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觀點和理解——當然,按照現代哲學的觀點開看,這種問題已經是無意義的哲學問題,甚至連哲學問題都算不上了.

但是,如果從文字分析的角度來看,我認為您的觀點是出於對文字和哲學史背景的不瞭解.首先,康德對應於形式邏輯的概念、判斷和推理,把先驗邏輯中的先驗分析論的概念分析論確定為概念(範疇),原理分析論確定為判斷,先驗辯證論則是推理.當然,按照今天的觀點來看,康德的這些劃分肯定有點牽強附會.

至於康德為什麼說「假言三段式所指向的是一個不再以任何事物為條件的前提,這就是世界的概念」,這與康德時代的自然哲學思潮有關.所謂假言推理,即「如果……則……」,說的是條件關係.而由於牛頓力學的影響,當時西方的絕大多數科學家和哲學家都把宇宙和世界看成由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構成的因果鏈條,窮盡了所有條件,便是宇宙,便是世界.

所謂選言推理,說的是部分的集合:「或者……或者……或者……」,如果把所有的部分窮盡,就得到了一個包含一切的大全,是為上帝.宇宙當然也是包含著諸多部分,但是作為上帝的創造物,宇宙不可能是完滿的,只有上帝是完滿的,所以只有上帝可以看作是包含所有的東西的大全.

康德哲學也稱作下面哪一項哲學

2樓:頑皮萌寶

首先,勸告你一下,不要指望通過別人的介紹瞭解康德,如果你對康德有興趣,就應該先找本哲學史來讀,然後比較細緻地學習一下大陸理性主義與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家,如笛卡爾、洛克、休謨的著作,然後讀康德的「三大批判」和「導論」 不過,還是貼一點資料給你 康德哲學思想綜述 在康德所處的時代,歐洲哲學思想主要有兩種重要理論:由洛克、休謨等人發展出來的經驗主義,以及笛卡兒等人的理性主義。經驗主義者認為人類對世界的認識與知識**於人的經驗,而理性主義者則認為人類的知識來自於人自身的理性。

而康德則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兩者的觀點。康德認為知識是人類同時透過感官與理性得到的。經驗對知識的產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

把經驗轉換為知識,就需要理性(康德與亞里士多德一樣,將這種理性稱為「範疇」),而理性則是天賦的。人類通過範疇的框架來獲得外界的經驗,沒有範疇就無法感知世界。因此範疇與經驗一樣,是獲得知識的必要條件。

但人類的範疇中也有一些可以改變人類對世界的觀念的因素,他意識到,事物本身與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遠無法確知事物的真正面貌。在《純粹理性批判》一書中康德指出,沒有人可以相象一個存在於沒有時間與空間的世界中的物體,因此他強調沒有時間與空間,經驗就是不可能的,這兩者先於一切。此外康德也認為經驗必需來自於心靈以外。

也就是說,一個人可以感知、理解他周圍的世界,但永遠無法感知、理解自己本身,因為知識的產生需要時間、空間與範疇三個要件。 在因果律方面,康德也推翻了休謨的觀點。休謨認為因果律並不存在,人類只是由於習慣才認為兩個現象之間有關聯。

也就是說,我們只能感知白球與黑球的運動,但卻無法感知白球導致黑球移動的肇因。正是因為我們無法感知因果律本身,所以休謨認為我們無法證明因果律的存在。但是康德認為因果律是人類理性的結果,康德贊同休謨認為因果律不來自於經驗,但他相信可以證明自然法則,因為自然法則就是人類認知的法則。

因果律其實就是人類理性的表現。 倫理學方面,康德否定意志受外因支配的說法,而是認為意志為自己立法,人類辨別是非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而不是從後天獲得。這套自然法則是無上命令,適用於所有情況,是普遍性的道德準則。

康德認為真正的道德行為是純粹基於義務而做的行為,而為實現某一個個人功利目的而做事情就不能被認為是道德的行為。因此康德認為,一個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規範並不取決於行為的後果,而是採取該行為的動機。康德還認為,只有當我們遵守道德法則時,我們才是自由的,因為我們遵守的是我們自己制定的道德準則,而如果只是因為自己想做而做,則沒有自由可言,因為你就成為各種事物的奴隸。

康德哲學的簡介

伊曼努爾 康德 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 1804年2月12日 啟蒙運動時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同時,他也是天文學家 星雲說的創立者之一。在批判時期,批判 地研究人的認識能力及其範圍與限度,將世界劃分為 現象界 與 自在之物 世界 人的認識分為 感性 知性...

康德與加繆的哲學理論是否有相似的地方

如果真的要說康德的哲學與後世的存在主義有聯絡的話,倒也應該可以算是存在某種親緣關係吧。e69da5e6ba90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5343364 基本是經由康德,叔本華,尼采,最終影響了存在主義者的。康德的實踐理性批判無非就是告訴我們人要運用自己的理性為自己立法...

政治學與哲學的關係,“政治”和“哲學”的區別?

儘管存在著哲學與政治學分離的現狀,但是在更普遍的意義上,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應然與實然研究正從對立走向統一。無論是普遍性還是特殊性,都不應該被簡單地否定或者替換,因為二者既存在各自作用的合理空間,又存在彼此連線的過渡地帶。科學與邏輯不應是簡單地佔領意志與價值的解釋空間,而應嘗試解釋意志與價值產生及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