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什麼說十年寒窗,為啥叫十年寒窗

2025-07-19 13:05:08 字數 2813 閱讀 2974

1樓:姬思溪運英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這句話出自櫻辯顫鄭夔的《長江萬里圖》。它的意思是,乙個人在默默地努力地讀書,無人過問;一旦參加了科舉考試,一舉成名,便為脊敗天下人所知。

在古代,人們認為十年是相對較長的時間,用「十年」來表示長時間的努力和付出,而「寒窗」則表示讀書時的艱辛和寂寞。因此,「十年寒窗」這句話的含義是,乙個人長時間默默地努力讀書,不畏艱辛和寂寞,最終會得到回報灶好,一飛沖天。

這句話也常常被用來比喻乙個人在默默無聞的時候的努力和付出,一旦有了機會,便能夠展現自己的才華和能力,獲得成功和榮譽。

2樓:成大文化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許多的諺語和成語。其中「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就是對讀書的過程艱辛的描寫。那為什麼要用「十年」呢?

首先,古代科舉時期,科舉從童試、鄉試、會試、殿試幾個步驟,最後中狀元。而其中鄉試並不是每年都舉行,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會試也是每三年舉行一次,在加上童試及之前的準備,一般最少十年才能夠進入殿試。這也就是為什麼十年寒窗了。

其次,10年與現在的學習來講也是差不多。目前,我國的基本學制是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共12年。其實這也不是從來就是這樣的,我讀書的時候,也就是80年代,我國小學就是5年制的,那個時候讀到大學也就是11年,與10年也就沒有多大差別了。

最後,到現在來講,這個「十年」並不是乙個完全的實數,並不是真的是準確的10年,古語有云「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難道我們真的需要100年來培養乙個人嗎?100年人都死掉了還怎麼培養?其實這說的是人才培養的長期性,人才培養文化的形成。

其實,別說人,就是物棚亂樹木,也不罩檔是10年就能夠成林的。比如說,樟樹,10年幾乎還不能稱為材。

3樓:娜美月圓雪花飄

古人常說「十年寒窗」,意思是形容乙個人經過艱苦長期的學習、磨鍊,最終成為了才華橫溢、學富五車的高才生。古人之所以用「十年」來比喻這種時間的長短,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

首先,古代的教育體系是非常嚴格的,無論是在私塾還是在官府學校,都需要經過一系列的選拔和考試才能夠進入,而且進入後仍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學習各種文化知識和技能。其次,十年的時間對於乙個人來說,也意味著需要克服無數的艱辛和挑戰,包括健康問題、家庭壓力、學業困難等各種因素。只有經過長時間的堅持,才能夠取得優異的學業成績,成為乙個全面發展的人才。

進一步來說, 「寒窗」則是乙個寓意,體現出學習的環境的皮悄惡劣和艱苦。一直到現在,燃灶渣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很多刻苦拼搏的學子勤奮學習的場景,從圖書館到自習室,每個人都在為了自己的未來而努力,這些亦可稱為「寒窗」。

在當今社會,儘管我們生活的條件和教育的手段都得到了巨大的改善,但十年寒窗的精神依然值得我們去學習和掌握。我們應該珍惜每一刻的學習時光,不斷磨鍊自己的學習辯譁能力和思維方式,追求更高、更廣泛的知識和技能。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成為乙個受人尊敬的人才。

總之,「十年寒窗」的寓意是:學習是需要長期堅持和不斷努力的,只有經過艱苦磨練,才能夠取得真正的成就。<>

4樓:娛樂暢聊人生

說求學為「十年寒窗」是把比較切合實際最大數的單音詞「十」選來和「一」對比,這樣就使「十年」成了長年艱苦讀書的標誌。十年並非實指,而是約數。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是很多人都熟悉的一句早判諺語,意思是長期艱苦讀書,備嘗辛苦卻無人理睬,一朝成名後則聞名天下,由此形成強烈反差。於是,說到讀書艱苦常常多用「十年」之數。

現在的十年寒窗:

法定的義務教育階段就是九年,現在孩子大多三歲就開始譁睜告上幼兒園,而有的幼兒園早早就亂明開始了一些算數和識字的學習,再加上家長給報的班,可謂是義務教育階段一結束,就已經是十二年寒窗了。所以,現在誰還敢當眾炫耀自己「十年寒窗」。

我國的學生大多也要經歷十二年的寒窗。根據教育部公佈的資料,我國2019年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已經達到了,也就是說,每1000人當中,有895人能接受到高中階段教育。

為啥叫十年寒窗

5樓:

<>十年寒窗"是指學生從小學一直到高中畢業,共計10年的求學過程。這個詞語源自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當時每年只有少數人可以通過科舉考試獲得進入官場的機會,因此很多人會花費大量時間在讀書上面。而在那個時代,由於沒有現代化的取暖裝置和良好的教育條件,判源祥學生們必須在乙個沒有供暖的屋子裡讀書,即使是在冬天也要忍受極低的溫度。

因此,「十年寒窗」這個詞語就成為了形容讀書人歷經苦難、付出艱辛的代名詞。溫馨提示:科舉是中國封建社會進行**選拔的制度,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朝。

科舉制度中分為三個等級,分別是鄉試、會試和殿試。鄉試是全國普通讀書人參加的考試,合格者可參加下一級的會試;會試是在省內範圍內進行的考試,合格者可參加最後一級的殿試;殿試是在皇帝面前進行的考試,通過者即可被任命為**。在科舉制度中,只有少數人能夠獲得**的資格,因此很多人會花費掘搏大量時間和精力來備考。

這也就是為什麼「十年寒窗」這裂褲個詞語不僅指代了讀書人經歷的艱辛,還體現了那個時代學術和社會地位的重要性。

古代為什麼叫十年寒窗苦讀

6樓:圓圓冰冰

十年寒源廳槐窗苦讀」的「十年」是指在古代窮人求學之路是艱辛的,冬天也要在寒冷的窗前讀書,而且需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堅持,所以才有了「十年寒窗」表示讀書人長年刻苦讀書,「十年」表示時間很長。

十年寒窗」出自元·劉祁《歸潛志》卷七:「古人謂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白話譯文:

這就是古代人說的在伏蘆窗下刻苦讀書十年也沒有人知道,一次科舉登第成名後天下就都知道這個人了。

由童生到進士,往往需要經歷8到9個年頭,這還是在比較順利的情況下,更不用提那些屢試不第的了,如康有為十六歲時便雹友是秀才了,哪想到失意科場二十載,36歲時才中舉,更有甚者,60多歲了還只是個童生,由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范進中舉之後的癲狂了。<>

十年寒窗的故事,十年寒窗有啥故事(古代的)

古人云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 我自知未 一朝成名 而作為一名出身偏遠大山村的漢子,試想伴著寒冬夜下這枚閃亮的燈光,遙想那十年求學路途中串串腳印.八十年代初期,我出生在大巴山邊緣的一個山村。由於深受幾千年沉澱下來的某些思想影響,在已有兩個女兒的情況下,父親差點決定放棄讓我的出世,而終究經不住...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是什麼意思

曦月 出自 元 劉祁 歸潛志 第七卷及元代高明 琵琶記 理解 本句用來形容十年苦讀歷經艱辛,一舉成名後身價倍增。我認為此句的隱含意思有三 其一,十年寒窗無人問。一個人在奮鬥之初,是沒人愛搭理的,即便有困難找人幫忙,也多拒之千里,甚至落進下石,要不怎麼叫 無人問 呢?其二,一舉成名天下知。一旦功成名就...

請對 十年寒窗造就莘莘學子路?

十載相思了無趣,大好光陰化雲煙。一路走來,我只想擁你入懷,給你我的溫暖,還有我家門上的那把鑰匙,讓你成為我的一嬌,藏在心鎖在屋,你我相伴直到地老天荒。一路走去,你卻始終不懂我情知我意,我追你,你追夢,風來雨去幾多情意,隨風飄,終成無花果。這就是現實,我在這場追逐裡的失敗,是因為我想要的,卻並不是你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