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點菸話寂寞
中國文化的更新歲唯迭代是必然的事情,原因如下:
1.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需要: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的需求和價值觀也在不斷變化。
新的科技、經濟、社會形態的出現,推動了文化的更新和發展。中國作為乙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納雀知,其文化也需要與時俱進以適應社會的變化洞消和需求。
2.交流和互動的趨勢:當今世界處於全球化的時代,國際間的交流和互動空前頻繁。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在加強,這促使了各個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和借鑑,從而推動了文化的更新和迭代。
3.歷史演變和轉變:歷史上,中國文化也經歷過多次重大的變革和轉變,如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漢唐文化的繁榮、宋明時期的文化發展等。這些歷史演變和轉變是文化更新迭代的必然結果。
4.文化創新和創造力的推動:不斷推動文化創新和創造力的發展,對於文化更新迭代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中國文化的傳統和經典是寶貴的資源,但也需要通過創新和創造力的推動,將其與現代社會相結合。
總之,中國文化的更新迭代是必然的事情,因為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需要、交流和互動的趨勢、歷史演變和轉變以及文化創新和創造力的推動都推動著中國文化的不斷發展和更新。
2樓:帳號已登出
文化的更新迭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每個年代或和流行的東西都不盡相同,國家越來越開放,年輕人可以接觸的東西趨向咐拍全球化,沒有東西方文化的區別,只有越加統一的文化。以前,我們可以通過服裝,打扮,生活習慣去判斷乙個人是**人,但現在我們穿的都是zara,剪的都是差不多的髮型,一天內可以在同乙個城市吃到壽司,披薩,蛋糕,火鍋。
無論生活在國內還是國外,是**人,看起來都沒什麼差別。
我特別羨慕老一輩的他們生活的時代,有著濃濃的中國味道。幾乎每乙個人都熱愛用文字表達,文化高點的會寫詩,一般水平的也會給朋友寫寫信。穿衫簡盯著整齊樸素的他們,總愛串門,跟鄰居的關係比親戚還要好。
吃的,用的,無論是名字還是造型都是充滿寓意的。活得像詩,大概就是這副模樣吧。
新文化運動時期,大師倍出,思想活躍,其影響至深至遠,您認為新文化運動給當代中國留下的主要遺產是什麼
3樓:小小綠芽聊教育
1)政治方面:
帝國主義加緊侵略;
軍閥統治,日趨黑暗,必須繼續進行反帝反封建鬥爭。
2)經濟方面:一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登上政治舞臺,強烈要求實行民主政治,發展資本主義,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
辛亥革命後,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傳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北洋軍閥(袁世凱為復辟帝制)推行尊孔復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觀念和尊孔復古逆流勢不兩立)。更為重要的是當時的人們對於辛亥革命失敗的反思。
經過辛亥革命,先進的知識分子認識到,革命失敗的根源在於國民腦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識,必須從文化思想上衝擊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識,通過普及共和思想來實現真正的共和政體。
4)階級方面: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在中國實行民主政治。
因此,新文化運動的出現既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也是近代中國經歷長期的物質、思想準備基礎上的必然結果。
4樓:小青清愛生活
1、新文化運動的真正價值在於確立現代中國政治文化的基礎在於民主、科學。
由於新文化運動主要代表大都在日本、在歐美留過學,受過系統的西方教育,因而他們幾乎能將自己認同的西方現代思想理論同步輸入中國,這與戊戌變法時期的維新派、辛亥革命時期的革命派相比有很大進步。
2、新文化運動給我們的啟示仍是如何在中西文化結合的基礎上,創造一種新文化。
過去我們存在一種誤解,以為繼承本國的傳統文化與輸入西方的近現代文化,雙方存在一種對立而不能兩存的關係。其實這是乙個極大的誤區,兩者之間並不存在這種矛盾。隨著歷史漸行漸遠,傳統文化已成為越來越稀缺的資源,對傳統文化我們當然應該珍惜。
5樓:匿名使用者
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弘揚。中國知識分子在新文化運動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學思想的洗禮。這就為新思潮的傳播開闢了道路,也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事業的發展。
有利於文化的普及和繁榮。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能夠使語言和文字更緊密地統一起來,為廣大民眾所接受,從而有利於文化的普及與繁榮。
新文化運動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全盤否定嗎
6樓:威海博銳化機
不是。新文化運動的價值取向是反傳統,這並不錯。但新文化運動並不是空穴來風,除了西方文化的衝擊和影響這一外部條件以外,還有中國人文傳統內部演變所提供的土壤。
新文化運動在「整理國故」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和中國古典**考證,魯迅的《中國**史略》,以顧頡剛為代表的「古史辨」討論,陳獨秀、錢玄同的文字學研究,都堪稱「整理國故」的實績。
他們的工作方法是科學的、近代的,受西方學術影響較大,因而所做「整理國故」,在方法、視野、擇題等方面往往有許多舊式學者所不及之處。
7樓:對方考慮看過
不是,是吸取精華,去其糟粕。
新文化運動是由胡適、陳獨秀、魯迅、錢玄同、李大釗等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當時稱為新式教育)的人發起的一次「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學革命運動。
1915年,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原名《青年雜誌》)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舊稱「德先生」與「賽先生」)。這次運動沉重打擊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傳統禮教,啟發了人們的民主覺悟,推動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
8樓:回yi成殤
是可以這麼說,陳李這批人的態度當時是比較激進的,打到孔家店什麼的就是這幫人乾的,對傳統文化傷害還是比較大的。
9樓:網友
是的,從所謂「打倒孔家店」等口號可以看出。不過是否真的被打倒或者打倒到什麼程度就比較難說了,但的的確確對舊文化造成了極大的衝擊甚至破壞。有的學者甚至主張「全盤西化」,這是很不理性的。
不過當時為了「沖決網羅」。亦是迫於無奈,零敲碎打只怕難以成事。在今天,我們或許覺得有些否定過於絕對化了,但應該原諒那些前輩,畢竟他們是為了打破乙個老文明的束縛。
在世界各種古老文化中,只有中國文化不曾中斷而一直延續至今,形成乙個自我更新、不斷發展而又相容幷包的
10樓:百里春嵐
c 試題分析:對待文化差異,有兩種不同的態度:一種是排斥,一種是溝通。
前者過分誇大本民族文化的價值,漠視甚至歧視其他民族文化的價值。後者既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價值,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價值,主張平等交流、相互學習。我們主張各國文化相互借鑑,共同繁榮。
的錯誤在於過分誇大本民族文化的價值,漠視甚至歧視其他民族文化的價值。②的錯誤在於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們要尊重自己的文化價值而不能摒棄。因此我們可以選出正確的答案。
點評:在這個點上考察比較多,需要同學們引起重視。
中國文化為什麼值得自信,如何看待中國文化自信
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崇高的價值追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頑強的奮鬥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息息相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發展中形成的價值觀念 理想人格 思維方式 倫理觀念 審美情趣等。是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 為政以德 和而不同 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 天下為公 義以為...
中國文化的源頭急 急,中國文化源頭是什麼
人類精神發展史可粗淺劃分為巫術,宗教和科學三個時期。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262376130 第一個時期從原始部落文化到公元前五世紀左右 第二個時期從公元前5世紀到15世紀 第三個時期從15世紀開始至今。巫術時期的特徵主要有兩點 1,萬物有靈的...
中國文化是怎樣影響世界的,中國文化軟實力是怎樣影響世界的
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關注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還要關注如何把經濟力量 政治力量轉化為文化力量,如何把對國際社會的經濟影響 政治影響轉化為文化影響。也就是說,我們要關注,這會對實現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的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起到助推作用。做到這一點,需要注意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