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美蘇怎樣一種關係?

2025-06-17 07:40:24 字數 1589 閱讀 5507

1樓:匿名使用者

二戰後美蘇關係的演變過程如下:

年3月5日,英國時任首相溫斯頓·邱吉爾在美國富爾頓發表「鐵幕演說」,正式拉開了冷戰序幕。

年3月12日,美國杜魯門主義上臺,標誌著冷戰開始。

年華沙條約組織成立標誌著兩極格局的形成。

4、從50年代到60年代,美、蘇關係仍處在冷戰的發展時期,但是雙方的政策已有了相當大的變化。這一時期美蘇爭霸的特點是雙方既有緩和又有爭奪,優勢在美國。由於美蘇力量對比的消長,赫魯雪夫謀求蘇美合作,與美國平起平坐,開始以緩和姿態處理同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關係。

年華約解散,之後蘇聯判遲解體,說明了蘇聯模式的失敗,標誌著冷戰結束,同時也標誌兩極格局結束,前後共44年。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世界格局變為世界多極化程序中的「一超多強」。

美蘇冷戰對世界的影響為:

1、美蘇冷戰是雙方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遊賀化以及意識形態等多個領域的對抗,觸及雙方國家生活的內裡,貫穿國際社會各個方面,並形成了一種特殊的國際關係架構。

2、在冷戰大環神衝派境下,因美蘇雙方勢均力敵,所以兩方都在極力的避免戰爭,所以在近半個世紀裡避免了新的大規模戰爭(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3、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在長期共存中都程度不同地從對方身上借鑑了經驗,吸取了教訓,並用於內部調整和改革,推動了世界的整體發展。

4、面對兩極格局對峙局面,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組成不結盟運動(七十七國集團),逐步發展壯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5、促進了世界格局多極化的形成,同時也推動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展。

2樓:網友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美純鬧鬧國和蘇聯因為期望和平的共同利益,結成戰時同盟關係;

3、二戰結束後,蘇聯和美國都有獨霸世界的野心,了長期的冷戰關係,雙方對峙但做罩沒有爆發戰爭;彎鄭。

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美蘇爭霸結束,美國勝出。

美蘇戰後關係發生了什麼變化?

3樓:網友

二戰期間,雙方因為共同的反法西斯目標而結成聯盟,共同對抗法西斯。但是在戰後,由於意識形態的根本對立以及出於爭奪世界霸權,美蘇開始走向對立。1947年,美國為防止歐洲被「共產主義化」而實施了馬歇爾計劃。

蘇聯出於對抗,丟擲了「經濟互助委員會」。1949年北約成立,標誌著美蘇冷戰開始形成,而1955年「華沙條約」組織的成立,標誌著世界兩極格局的最終形成。50年代的韓戰以及六七十年代爆發的韓戰和越南戰爭,其實都是冷戰背景下的區域性衝突。

美蘇關係跌到最低谷的可以說是1962年發生的「古巴飛彈危機」,雙方曾一度準備開展大規模的核戰爭。

在70年代以前,由於蘇聯的經濟、軍事一直處於劣勢,因此美國佔據了上風,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以蘇聯撤走飛彈為結局說明了蘇聯在綜合實力上仍未能與美國分庭抗禮的事實。但是70年代勃列日涅夫上臺之後,由於美國深陷越戰泥潭,因此蘇聯在軍事上的實力大體追趕上了美國。當時蘇聯每3位科學家中,就有1位在研究飛彈和坦克。

80年代美國的里根**提出了「星球大戰」計劃,與蘇聯了全面的軍事競賽。而蘇聯因為阿富汗戰爭以及本身體制的弊端,終於被拖垮,並於1991年宣佈解體。

總體來說,美蘇戰後的關係是從戰時盟友到爭奪霸權的對手的轉變。隨著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的崩塌,這種關係也就隨之消失了。

二戰期間和戰後,美蘇關係發生了怎麼變化,為什麼

二戰期間,美蘇是盟友,二戰後,美國蘇聯的共同敵人倒下,意識形態問題上升到主要矛盾,開始敵對。二戰後德法關係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二戰期間和二戰後,美蘇之間關係發生了什麼變化?原因是什麼?由合作變為對抗,原因是copy因為二者意識形態不同,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二戰時期美蘇聯手對抗共同...

美蘇爭霸是指爭奪世界霸權嗎,二戰後,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爭奪世界霸權,導致蘇聯解體,說明的主要問題是 ( ) A 大國之間的軍事訛

這個不準確。世界霸權包裹,經濟政治文化軍事。世界霸權就是指稱霸世界。算是美蘇爭霸就是指1947年至1991年之間,美國 北約為主的資本主義陣營,與蘇聯 華約為主的社會主義陣營之間的政治 軍事鬥爭。1946年3月,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在美國富爾頓發表 鐵幕演說 正式拉開了冷戰序幕。1947年美國杜魯門主義...

二戰後的德國簡介,為什麼二戰後德國分為東德和西德?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作為戰敗國,被當時國際兩大陣營的老大 美國和前蘇聯接管,從中修起一面柏林牆,把德國分成了東德和西德,美國控制的是西德。不過90年以後柏林牆被推倒,東德西德又合併,於是成為現在的德國。雖然合併,但是東西德經濟差距還是不小,每年前西德要補助給前東德500億歐元左右的資金。194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