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滅亡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2025-05-31 11:30:23 字數 1741 閱讀 1398

1樓:筋動裝置世界

東吳滅亡。274年,陸抗病死。

咸寧五年,晉武帝瞎渣下令分六路大舉伐吳。晉軍勢如破竹,晉將王渾、杜預、王浚和賈充等人相繼擊破吳將張悌、沈瑩、孫震、張象、伍延、薛瑩、沈瑩、胡沖和孫歆等人,吳國防線快速崩潰。

太康元年,晉將杜預率領十萬大軍繼續前次的攻勢,孫皓緊急下令張悌率領七八千人抵禦,杜預破了張悌大軍,直逼建業,孫皓手下已無人為他賣命,自知大勢已去,便等西晉大軍攻來時,在石頭城上宣佈投降,至此,280年東吳滅亡,三國歸西晉。

根本原因:孫策踞於江東,孫策死後,孫權即位。赤壁一戰,又使曹操滅亡東吳的美夢化為泡影,因此,孫權對東吳政權的穩固立下了汗馬功勞。

赤壁之戰後孫權為了聯盟抗曹暫時將荊州借給劉備,但劉備取蜀後拒不交還荊州。東吳又與蜀如團漢的荊州爭奪戰中斬殺關羽,並在夷陵之戰重創劉備。得到荊州後東吳構築了一條完整的長江防線,使得東吳成為三國中最後乙個渣神橘滅亡的國家。

孫權晚年為了抑制東吳士家大族勢力以太子之位為誘餌,在二宮構爭中沉重打擊了以吳四姓為首的世家大族勢力,同時也嚴重削弱了東吳自身的實力,為東吳滅亡埋下了隱患。

2樓:匿名使用者

東吳被西晉所滅的原因,主要是:東吳末主咐激孫皓殘暴無道,東吳貴戚橫行穗簡賣,國力衰敗,百姓怨聲載道。當時,統一是大勢所趨,西晉猜逗必須要滅吳。

東吳是怎麼滅亡的 東吳如何滅亡呢

3樓:得書文化

1、三國東吳被西晉滅亡。西元279年,晉武帝下令,分六路大舉伐吳,東吳方面上下離心,疏於防備,無統一對策,以致節節失敗。晉軍勢如破竹,沒費多大氣力,便攻進建業城。

孫皓見大勢已去,只好脫掉衣服,命人將自己反綁起來,出城投降,東吳滅亡。

2、吳國(229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三國之一,是孫權在中國東南部建立的政權,國號為「吳」,史學界稱為孫吳。由於與曹魏、蜀漢呈鼎立之勢,所統治地區又在三國東部,故也稱東吳。

3、魏黃初二年(221年)八月,孫權名義上依附曹魏,被冊封為吳王。黃初三年(222年)十月,臨江拒守,宣佈獨立,改年號為黃武,成為獨立的吳王國,和曹魏、蜀漢三足鼎立。黃武八年(229年)四月丙申(5月23日),孫權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稱帝,孫吳正式建國,改年號為黃龍。

九月,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黃龍二年(230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率「甲士萬人」航海到臺灣(時稱夷洲),這是中國的政治勢力第一次達到臺灣。

4、孫吳全盛疆域包括漢末揚州與荊州大部地區及交州全境,後分交州東北部為廣州。孫吳大力發展經濟,對江南地區的開發做出了重大貢獻。

5、天紀四年(280年)5月1日,孫吳被西晉滅亡,標誌著中國漢末三國以來割據局面的徹底結束。孫吳是三國裡存在時間最久的國家,歷四帝,共歷經52年(如果自西元222年成為吳王算起是59年)。

東吳是被誰滅亡的?

4樓:心情粗

孫權被東晉所滅。在東漢末年那個天下大亂的時帶飢期,在經過一番激烈的爭奪和殘酷的較量之後,最終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首先是佔據北方大片土地的曹魏政權,然後是佔據西南部分土地的蜀漢政權,以及佔有江東土地的東吳的政權,在這三個政權中,存在時間最長的是由孫權所建立的吳國,一共存在了五十一年的時間,最後被東晉所滅。

孫權被滅的自身原因首先是孫權一直沒有立後,但是從他繼位一直到他去世,卻始終沒有立過誰蠢薯返為皇后。孫權在繼位人選上的猶豫不決,寵信孫魯班,他是孫權的大女兒,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全公主,這個人深得孫權手襲的寵溺,只可惜這是乙個心腸非常歹毒的人,導致東吳損失了一大批人才。

蜀漢滅亡之際,東吳為什麼不派兵救援呢

其實,蜀漢危機時,曾向東吳求救,而東吳也的確採取了緊急措施,一是由大將丁奉統兵進攻魏國的壽春,希望達到牽制作用,逼迫曹魏退兵 二是由孫異統兵西進入蜀,救援蜀漢。東吳對於蜀漢的救援,除了出於對聯盟協議的遵守外,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不希望曹魏得到益州,因為益州地處荊州 揚州上游,一旦曹魏得到這塊區域,將會對...

孫權怎麼被滅的東吳是怎麼滅亡的這些原因成為滅國

三國五虎都死孫權手,晚年為何變得昏庸無能,最終讓東吳走向滅亡 三國演義的東吳是怎麼滅亡的 三國中吳國是怎麼滅亡的 春秋時的吳國後來被越國滅亡,一個人道出了天機。三國裡面吳國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根本原因 孫策踞於江東,孫策死後,孫權即位。赤壁一戰,又使曹操滅亡東吳的美夢化為泡影,因此,孫權對東吳政權...

西周滅亡的原因,西周滅亡的原因和經過?

西周滅亡政治根因是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使得天下諸侯與周王室漸行漸遠,嚴重削弱了周王國實力 宗法制使得西周社會階層固化,底層沒有上升空間,頂層則日漸腐化墮落。這兩項制度,使得周王室到西周晚期後實力大大削弱。其中詳細分析,學術界已經 得非常多,不再詳述。西周滅亡,還有一項鮮為人知的經濟根因,就是藉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