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的生平事蹟
1樓:金果
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
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
孟浩然生當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後,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歸隱終身。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遊長安,應進士舉不第。
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開元二十五年(737)張九齡。
招致幕府,後隱居。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
並稱為「王孟」,有《孟浩然集》
三卷傳世。<>
孟浩然的一生?
2樓:思念浪漫的歌
孟浩然,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漢族,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字浩然,世稱「孟襄陽」,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以寫田園山水詩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襄陽南門外背山臨江之澗南園有他的故居(武后永昌元年),唐代一位不甘隱居。
壯年時曾往吳越漫遊,後又赴長安謀求官職,但以「當路無人」,只好還歸故園。開元二十八年(七四零)詩人王昌齡遊襄陽,和他相聚甚歡,但此時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瘡,據說就是因為「食鮮疾動」,終於病故,年五十二歲。
孟浩然的一生,徘徊於求官與歸隱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釘子才了結了求官的願望。他雖然隱居林下,但仍與當時達官顯官如張九齡等有往還,和詩人王維、李白、王昌齡也有酬唱。
孟浩然前半生主要居家侍親讀書,以詩自適。曾隱居鹿門山。40歲遊京師,應進士不第,返襄陽。
在長安時,與張九齡、王維交誼甚篤。有詩名。後漫遊吳越,窮極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
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而亡。孟浩然詩歌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題材不寬,多寫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容。雖不無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
他和王維並稱,其詩雖不如王詩境界廣闊,但在藝術上有獨特造詣,而且是繼陶淵明、謝靈運、謝眺之後,開盛唐田園山水詩派之先聲。孟詩不事雕飾,清淡簡樸,感受親切真實,生活氣息濃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秋登萬山寄張五》、《過故人莊》、《春曉》等篇,淡而有味,渾然一體,韻致飄逸,意境清曠。
孟詩以清曠衝澹為基調,但衝澹中有壯逸之氣,如《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一聯,精力渾健,俯視一切。但這類詩在孟詩中不多見。總的來說,孟詩內容單薄,不免窘於篇幅。
現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詩263首,但竄有別人作品。新、舊《唐書》有傳。與王維稱為王孟。
孟浩然墓在襄陽市襄陽城(襄城區)東風林南麓。孟浩然(689——約740),襄州襄陽(今 湖北襄陽市)人。唐代著名詩人,世稱孟襄陽。
早年隱居鹿門山,年四十應進士不第,在江淮吳越漫遊數年。後為荊州長史張九齡幕僚,不久歸隱。所作詩風格恬淡,意境清遠。
多表現田園逸情,與王維齊名,時稱「王孟」,為李白、杜甫所稱讚。有《孟浩然集》。《湖北通志》載:
其墓在唐德宗年間(780——805)有所「癉壞」,節度史樊澤「乃更為刻碑」與「封寵其墓」。清末存土冢。現高1公尺餘,底徑約3公尺。
儲存尚好。
孟浩然一生中有意思的故事
3樓:紫魂念
在17歲時默默然再加上考試中取得了不錯成績,這裡父親進了一步在17歲時默默然再加上考試中取得了不錯成績,這類父親計劃又進了一步,但他決定止步不進了,它的日心在考試這件事上表現的淋漓盡致,他不參加考試,是朝廷做事。
4樓:我是蛹兒
嗯,孟浩然有點兒任性。
5樓:網友
這可以提煉出什麼好的觀點。
孟浩然的生平事蹟?
6樓:網友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現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
孟浩然的簡介,孟浩然的資料簡介
孟浩然 689年 740年 名浩,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 今湖北襄陽 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世稱 孟襄陽 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 孟山人 孟浩然的一生經歷比較簡單,他詩歌創作的題材也比較單一。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但是...
孟浩然的詩句,孟浩然最著名的詩詞
孟浩然bai 詩詞 1 春曉 春眠不du覺曉,處處聞啼鳥zhi dao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版。2 過權 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全文3 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4 夜歸鹿門歌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人隨沙岸向江村,餘亦乘...
孟浩然寫的送別詩有哪些,李白寫給孟浩然的送別詩?
送杜十四之江南 送王昌齡之嶺南 等。一 送杜十四之江南 1 原文 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淼茫。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2 翻譯 兩湖江浙緊接壤,河道縱橫水為鄉。您去正值春江滿,煙雲瀰漫水茫茫。暮色深沉天已晚,孤舟一葉停何方?心隨友人望天涯,無限思念痛斷腸。二 送王昌齡之嶺南 1 原文 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