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前12章裡有哪些演變為現代成語?

2025-05-10 01:55:11 字數 4058 閱讀 5742

1樓:網友

很多吧 雖然字詞各異 但不離其中。

現代成語 是類似 喜大普奔、人艱不拆、不明覺厲、累覺不愛、男默女淚、細思恐極 吧 其實跟文言文 成語一樣 異曲同工 都是把一句話縮短了說 或是把十句話 用一句話說完 這就是 古人 明達則言略。

舉例說明。古人說話敏伏)白頭如新 傾蓋如故。

不古不今人說話)已相識 不相知 不相識 已相知。

今人說話)有些人啊 相處一輩子尚覺陌生 有些人呢 三言兩語就倍感親切學歷越高 說話就越簡單 最橋衫攜高境界可以不用一字 就讓人覺悟 覺悟這個詞 是乙個佛家用語 大家可以看一看 覺悟這兩個字的寫法很有意思 覺是下面乙個見字對吧 悟是什麼呢 豎心 乙個吾 也就是說 悟 其實就是我的心 覺悟 用我們今天的話說 就是看見我的心 這種覺悟我們問問自己 終其一生 有幾個人看見了自己的心 你可以瞭解整個世界 你可以瞭解他人 這塌談個世界太難了解 就是看見我的心 這才是覺悟 而覺悟在佛家禪宗的開悟中 被描述為兩個階段 覺是乙個階段 比如說你聽了某種知識 有乙個人跟你說了一句話 所謂醍醐灌頂 茅塞頓開 撥雲見日 突然之間眼界通透 這叫有所覺 但是你長長的一生的修為 遇到任何乙個事情 做反觀內心 去考慮突然之間 又明白一點什麼 這個長長的感受 和參化的過程叫做悟 也就是說 覺是乙個瞬間 悟是乙個過程。

《論語十二章》中演化下來的成語有哪些?

2樓:著手成春

出自《論語十二章》中的成語有:老橋溫故知新、一息尚存、三十而立、不惑之年、隨心所欲、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不恥下問、巧言令色、言而有信、眾星拱月、一言逗前以蔽、見義勇為、是可忍孰不可忍、既往不咎、盡善盡美、朽侍指猛木不可雕、三思而行、愚不可及等。

希望能幫到你。

論語十二章**現的有哪些成語?

3樓:歸秋梵暄

出自《論語十二章》的成語有:不恥下問、隨心所欲、溫故知新、三十而立、不惑之年、逝者如斯、擇善而從、不捨晝夜、匹夫不可奪志、三省吾身、不亦樂乎。

1、不恥下問:

讀音:bù chǐ xià wèn

解釋:樂於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意思。

出處:《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隨心所欲:

讀音:suí xīn suǒ yù

解釋:隨:任憑;欲:想要。隨著自己的意思,想要幹什麼就幹什麼。

出處:《論語·為政》:「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3、溫故知新:

讀音:wēn gù zhī xīn

解釋:溫:溫習;故:舊的。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

出處:《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漢·班固《東都賦》:「溫故知新已難,而知德者鮮矣。」

4、三十而立:

讀音:sān shí ér lì

解釋:指人在三十歲前後有所成就。

出處:《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5、不惑之年:

讀音:bù huò zhī nián

解釋: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為40歲的代稱。

出處:《論語·為政》有「四十而不惑」的說法。

《論語》中逐漸演變為成語的句子有哪些?

4樓:勤奮的小芊芊兒

誨人不倦 [ huì rén bù juàn ]釋義:教導人特別耐心,從不厭倦。

造句:孔夫子是乙個誨人不倦的教育家。

出處:《論語·述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學而不厭 [ xué ér bù yàn ]釋義:學習總感到不滿足。形容好學。

造句:在學習上,我們要做到學而不厭。

出處:《論語·述而》:「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溫故知新 [ wēn gù zhī xīn ]釋義: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

造句:學習必須堅持溫故知新的態度才能獲得紮實的知識。

出處:《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盡美盡善 [ jìn měi jìn shàn ]釋義:極其完善,極其美好。形容事物完無缺。

造句:他們那「貧富階級見疆場、盡美盡善唯解放」的必勝信念,成為共產黨人永恆的精神財富。

出處:《論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舉一反三 [ jǔ yī fǎn sān ]釋義:比喻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他許多事情。

造句:凡事能舉一反三,正是他學習快速的原因。

出處:《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道聽途說 [ dào tīng tú shuō ]釋義:路上聽來的、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造句:道聽途說的訊息往往是不可靠的。

出處:《論語·陽貨》:「道聽而塗(途)說;德之棄也。」

論語十二章中演化下來的成語有哪些

5樓:書卷多情

《論語十二章》中演化下來的成語有很多,具體如下:

逝者如斯shì zhě rú sī,意思是時間就像這奔騰的河水一樣,不停地流逝。形容光陰如流水一去不返。

擇善而從zé shàn ér cóng ] 基本解釋 從:追隨,引伸為學習。指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

三十而立 sān shí ér lì 指人在三十歲前後有所成就。

不惑之年bù huò zhī nián通常是指中年人的年紀。意思是,人到中年,經歷了很多事,也想通了很多事,不會像青年那樣困惑了。

不捨晝夜bù shě zhòu yè,意思是不放棄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繼日。

造句逝者如斯,我們更應該珍惜時間,努力奮鬥。

同學們都是我們的老師,我們應該擇善而從。

三十而立啊,我也到了乾點正事的年紀了。

張哥已是不惑之年,做人做事成熟多了。

時光像流水一樣流走,不捨晝夜。

論語十二章中不少句子已經演變成成語

6樓:網友

【論語十二章】中不少句子已經演變成成語的有以下十個:

1、【不亦樂乎】不是很愉快嗎?

2、【三十而立】人在三十歲時就應該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

3、【從心所欲】和隨心所欲的意思差不多。隨自己的心意和愛好,想怎樣便怎樣。

4、【溫故知新】經常複習學過的知識,從而能獲得新的知識。也指吸取歷史經驗,更好地認識現在。

5、【疏食飲水】吃吃粗糧,喝冷水。(在上文中不小心打錯了)6、【擇善而從】採納正確的建議或選擇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實行。

7、【三人行必有我師】三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做我老師的。

8、【不捨晝夜】日夜不停。

9、【逝者如夫】流失的時光就像這個流水。

10、【匹夫不可奪志】男子漢不可被奪去志氣。

7樓:21世紀第一聖人

《論語十二章》選取的內容中演變出成語的情況如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不亦樂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一日三省。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從心所欲(隨心所欲)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溫故知新。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這段話中沒有演化出成語。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這段話也沒有演化出成語。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這段話中同樣沒有演化出成語。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富貴如雲。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子罕》——逝者如斯夫。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三軍可奪帥, 匹夫不可奪志。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最後這段也沒有演化出成語。

論語12章的註解?論語12章意思

自己買一本,什麼問題都沒有了。論語章意思 論語 十二章的意思 孔子說 學了知識然後按時溫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做困嗎?人家不瞭解我,我卻不惱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嗎? 曾子說 我每日多次進行自我檢查 替人謀劃事情是否竭盡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的...

論語12章所有譯文。論語12章的翻譯。

論語 十二章。先秦 佚名。原文 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子曰 溫故...

誰知道論語顏淵第十二的成語,論語十二章有哪些成語

克己復禮,非禮勿視,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論語十二章有哪些成語 從心所欲 拼音 c ng x n su y 釋義 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樣便怎樣。出處 論語 為政 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例句 他遇事從心所欲,弄得大家都對他有意見。溫故知新 拼音 w n g zh x n 釋義 溫 溫習 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