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萬之馬文言文翻譯及註釋

2025-04-30 03:40:06 字數 2003 閱讀 2799

1樓:遠景教育

張尚書之萬,畜一紅馬,甚神駿,嘗日行千里,不喘不籲。有軍人見而愛之,遣人來買,公不許。固請,之萬無奈,遂牽而去。

未幾,馬送回,之萬怪之,詢其故,曰:「方乘,遂為掀下。連易數人,皆掀墜。

此乃劣馬,故退之。」之萬求之不得,遂退金收馬。比公乘之,馴良如故。

蓋此馬願從主也。

翻譯:尚書張之萬,畜養了一匹紅色的馬,非常地神氣,速度非常快,曾經在一天內奔跑數千裡,大氣不喘。乙個軍人看見了就非常地喜歡它,派人前來買下那匹馬,張之萬不答應。

他堅持請求,張之萬沒有辦法,(把馬賣給了他)於是那軍人就拉著馬離開了。不久,馬被送了回來,張之萬為此感到很奇怪,詢問(把馬送回來的)原因,說:「剛剛騎上去,就被(馬)踢翻了下來,連續換了幾個人,都被甩得掉了下來。

這是隻性子暴躁的馬,所以把它退了回來。」張之萬對於此事求之不得,於是就馬上退回了賣馬的錢收回了這匹馬。等到他騎上馬去,馬仍像從前一樣溫順善良,原來是這馬希望跟隨(自己原來的)主人!

1、尚書:職官名稱:相當於今之部長。

2、畜:畜養。

3、遣:派。

4、許:答應。

5、固 :堅持。

6、未幾:不多時。

7、詢 :問。

8、蓋:原來是。

9、比:等到。

10、怪之:以之為怪。怪:感到奇怪。

11、從:跟隨。

12、故:原因。

13、籲:嘆氣。

14、喘:喘氣。

張之萬市一紅馬,甚神駿,嘗日行千里,不喘不籲。有軍人見而憐之,遣人來買。公不許,固請,之萬無奈,遂牽而去。不見日,馬送回,之萬怪之,詢其故,說:「是馬方。

乘遂為掀下,連易數人,皆墜,此乃劣馬,故退之。」之萬求之不得,乃退金收馬。比公乘之,馴良如故,蓋此馬願從主也。

張之萬之馬文言文翻譯

2樓:穎子

張之萬之馬文言文翻譯如下:

尚書張之純雀萬,畜養了一匹紅色的馬,非常地神氣,速度非常快,曾經在一天內奔跑了數千裡,也不氣喘吁吁。乙個軍人看見了就非常地喜歡它,派人前來買下那匹馬,張之萬不答應他就親自上門請求,張之萬沒有辦法,賣給了他於是那軍人就拉著馬離開了。

不久,馬被送了回來,張之萬為此感到很奇怪,詢問把馬送回來的原因,說:「剛剛騎上去,就被馬翻了下來,連續換了幾個人,都被翻得掉做正早了下來這是匹壞馬,所以把它退了回來。」張之萬對於此事求之不得,於是就馬上退回了買馬的錢收回了馬。

等到他騎上馬去,溫順善良仍像從前一樣,原來是這馬希望跟隨自己原來的主人。

作者簡介:

陳其元(1812-1882),字子莊,號庸閒,浙江海寧人。清朝學者。咸豐時期,起家詹事府主簿,累遷泉州知州。

因事淪為江蘇候補道員,受到江蘇巡撫丁日昌青睞,先後治理南匯縣、青浦縣、上海縣。年老辭官,僑居於武林。

光緒八年,去世,時年七十一歲。著有《庸閒齋筆記》十二卷。《庸閒齋筆記》內容相當豐富,俞樾《序言》也說:

庸閒齋筆記》一書,首述家門盛跡,清鍵先世軼事,次及遊宦見聞,下逮詼諧遊戲之類,斐然可觀。」

張之萬之馬文言文翻譯

3樓:頂級酒店海景房

譯文。張尚書張之萬,養了一匹紅馬,非常神勇,曾經日行千里,卻沒有氣喘吁吁。有乙個軍人看見非常喜愛,派人來買,張之萬不答應。

那悉旁人一定要買,張之萬無奈,於是讓那人牽了去。沒過幾天,馬被送了回來,張之萬很奇怪,詢問緣故,那人說:「剛剛騎上去,就被馬掀了下來。

連連換了幾個人,都被掀了下來。這匹馬是劣馬,於是退回來。」張之萬求之不得,於是退回了錢收回了馬。

等到張之萬乘馬時,非常溫馴,和以前一樣。原來是這匹馬希望跟隨主人。

原文。張歲則尚書之萬,畜一紅馬,甚神駿,嘗日行千里,不喘不籲。有軍人見而愛之,遣人來買,公不許。

固請,之萬無奈,遂牽而去。未幾,馬送回,之萬怪之,詢其故,曰:「方乘,遂為掀下,連易數人,皆掀墜。

此乃劣馬,故退之。」睜雀橡之萬求之不得,遂退金收馬。比公乘之,馴良如故,蓋此馬願從主也。

文言文《水仙》水仙文言文翻譯及註釋

水仙文是什麼意思 水仙文的解釋 水仙文的意思是來自乙個希臘神話。美少年那瑟西斯因非常自戀自己的美貌而經常在水邊欣賞自己的倒影,他不喜歡任何女子,只是痴戀自己水中的影子。最終縱身跳入水中,從此與影子朝夕相伴。後來,湖邊開出了一朵孤單的水仙花。 水仙,是多花水仙的乙個變種。是石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水仙...

梅花嶺記文言文翻譯及註釋

梅花嶺記原文及翻譯 梅花嶺記原文及翻譯如下 順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圍急。督相史忠烈公知勢不可為,集諸將而語之曰 吾誓與城為殉,然倉皇中不可落於敵人之手以死,誰為我臨期成此大節者?副將軍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 吾尚未有子,汝當以同姓為吾後。吾上書太夫人,譜汝諸孫中。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諸將果爭...

文言文之鑿壁偷光翻譯,鑿壁偷光文言文翻譯

譯文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鄰家有蠟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牆壁上鑿了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讀書。縣裡有個名文不識大戶人家,但家中富有,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但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 我希望讀遍主人家的書。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借給匡衡書 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