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說》在語文書上的翻譯,韓愈的《馬說》原文和翻譯。

2022-08-05 14:55:19 字數 5331 閱讀 1544

1樓:angle冷亭秋月

1.辱:指受屈辱而埋沒才能   2故:

所以   3於:在。   4 奴隸人:

古代也指僕役。    5 駢(pián)死:並列而死。

駢,兩馬並駕,引申為一起。   6 駢死於槽櫪之間:(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裡面。

  7 槽櫪:喂牲口用的食器。 櫪:

馬棚、馬廄   8 不以千里稱也:意思是不以千里馬著稱,即人們並不認識這是千里馬。   9 以:

把。   10一食:吃一頓。

食,吃。   11 或:有時   12 盡:

全,這裡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   13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糧食。

石,容量單位,十鬥為一石。   14 食(sì):通「飼」,餵養。

  15 其:指千里馬,代詞。   16 是:

這樣,指示代詞。   17 能:才能。

  18 外見:表現在外面 見:通「現」,表現;顯現。

  19 且:猶,尚且。   20 欲:

想要。   21 等:等同,一樣。

  22 不可得:都做不到。   23 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

  24 安:怎麼,**,疑問代詞。   25 策之:

鞭打馬。   26 策:名詞,馬鞭。

前後有名詞時,策字名詞活用作動詞。   27 之:指千里馬,代詞。

  28 以其道:按照(驅使千里馬的)辦法。   29 道:

正確的方法。   30 食之:食,通「飼」,餵養它。

  31 盡其材:竭盡它的才能。這裡指餵飽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發揮出來。

  32 材:通「 才 」,才能。   33 鳴:

馬叫,   34 之:無意義。   35 通其意:

通曉它的意思。   36 臨:面對   37 嗚呼:

表示驚歎,相當於「唉」。   38 其(1):難道,表反問語氣。

  39 其(2):恐怕,表推測   40 邪:同「 耶 」,表示疑問。

  41雖:故雖(即使)有名馬 雖(雖然)有千里之能   42知:懂得。

2樓:匿名使用者

175頁(1)選自《韓愈文選》(人民文學出版社2023年版)中的《雜說》《雜說》共四篇,《馬說》是其中第四篇。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現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學家。(2)[伯樂]:

本名孫陽,春秋時人,擅長相(xiàng)馬。(3)[祗(zhǐ)]只是。(4)[駢(pián)死於槽櫪(lì )之間](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之間。

駢:兩馬並駕。駢死,並列而死。

槽櫪,喂牲口用的槽。(5)[不以千里稱]意思是不以千里馬著稱。即人們並不認識這是千里馬。

(6)[一食]吃一頓。(7)[食(sì)]通「飼」,喂。下文」而食「「食之」的「食」,都念sì。

176頁(1)[外見]表現在外面。見,通「現」。(2)[且]猶,尚且。

(3)[策之]鞭打馬。策,作鞭子打。(4)[以其道]按照(驅使馬的)正確方法。

道,正確的方法。(5)[盡其材]竭盡它的才能。指餵飽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發揮出來。

材,通「才」。(6)[通其意]通曉它的意思。(7)[臨]面對。

(8)[嗚呼]表示驚歎,相當於「唉」。(9)[其真無馬邪]真的沒有(千里)馬嗎?邪,能「耶」,表示疑問,相當於「嗎」。

韓愈的《馬說》原文和翻譯。

3樓:sy素年傾城

原文:雜說四·馬說

【作者】韓愈【朝代】唐代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翻譯:世上(先)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貴的馬,只是辱沒在僕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之間,不以千里馬著稱。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餵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馬一樣)來餵養它。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現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做不到,怎麼能夠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鞭打它,餵養它卻不能竭盡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拿著鞭子面對它,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

大概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

4樓:匿名使用者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馬說原文翻譯

5樓:oo冰天百華

原文: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zhǐ)辱於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於槽(cáo)櫪(lì)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盡粟(sù)一石(dàn)。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

譯文: 世上有伯樂,這以後才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貴的馬,也只能在僕役的手裡受到埋沒,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裡,不以千里馬著稱。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盡一石糧食。飼養馬的人不懂得根據千里馬日行千里的特點來餵養它。這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飽,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不能顯現出來,想要和一般的馬一樣尚且不可能,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驅使它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方法,餵養它不能竭盡它的才能,馬鳴叫但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拿起馬鞭面對千里馬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

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能識別千里馬吧!

這篇《馬說》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這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

很可惜有「憂天下之心」的他,終未被採納。後來又相繼依附於一些節度使幕下,鬱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他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食馬者:食——飼,喂

才美不外見:見——現,表現

食之不能盡其材:材——才,才能

其真無馬邪:邪——耶,表疑問,相當於「嗎」

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最終被埋沒,揭露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埋沒人才的現象,也表達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意。

6樓:冰魂冷霜

馬說(1) 韓愈

世有伯樂(2),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3)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4),不以千里稱(5)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6)或(7)盡粟一石。食(8)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9),且(10)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11)不以其道(12),食之不能盡其材(13),鳴之而不能通其意(14),執策而臨(15)之,曰:「天下無馬!」嗚呼(16)!其真無馬邪(17)?其真不知馬也。

(1)選自《韓愈文選》,《雜說》。韓愈,字退之。唐代文學家。

(2)[伯樂]本名孫陽,春秋時期,擅長相馬。(3)[祗]只是。(4)[駢死於槽櫪之間]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之間。

駢,兩馬並駕。駢死,並列而死。(5)[不以千里稱]意思是不以千里馬著稱。

(6)[一食]吃一頓。(7)[或]有時。(8)[食]通「飼」,喂。

(9)[外見]表現在外面。見,通「現」,表現。(10)[且]猶、尚且。

(11)[策之]鞭打馬。策,馬鞭,這裡是鞭子打的意思。(12)[以其道]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

道,正確的方法。(13)[盡其材]竭盡它的才能。材,通「才」,才能。

(14)[通其意]通曉它的意思。(15)[臨]面對。(16)[嗚呼]唉。

(17)[其真無馬邪]真的沒有千里馬嗎?邪,通「耶」,嗎。

7樓:

這篇《馬說》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這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

很可惜有「憂天下之心」的他,終未被採納。後來又相繼依附於一些節度使幕下,鬱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他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食馬者:食——飼,喂

才美不外見:見——現,表現

食之不能盡其材:材——才,才能

其真無馬邪:邪——耶,表疑問,相當於「嗎」

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最終被埋沒,揭露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埋沒人才的現象,也表達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意。

8樓:果木木果

世間有了伯樂,然後才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不會經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馬,也只是辱沒在僕役的馬伕的手裡,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的裡面,不因為日行千里而出名。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吃完糧食一石。餵馬的人不知道它能夠日行千里,而沒有餵養。所以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優點不能從外面表現。

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都做不到,怎麼能要求它能夠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方法,餵養它不能夠充分發揮它的才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著馬鞭站到它的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

恐怕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啊!

9樓:雲love妖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世上有伯樂,這以後才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貴的馬,也只能在僕役的手裡受到埋沒,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裡,不以千里馬著稱。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盡一石糧食。飼養馬的人不懂得根據千里馬日行千里的特點來餵養它。這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飽,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不能顯現出來,想要和一般的馬一樣尚且不可能,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驅使它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方法,餵養它不能竭盡它的才能,馬鳴叫但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拿起馬鞭面對千里馬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

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能識別出千里馬吧!

馬說的翻譯是什么,馬說的翻譯是什麼??

原文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 zh 辱於奴隸人之手,駢 pi n 死於槽 c o 櫪 l 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 shi 或盡粟 s 一石 d n 食 s 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s 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 sh 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x...

韓愈的龍說表達了作者什麼感情,龍說與馬說表達了作者的什麼思想感情

馬說 千里馬默默無聞的存在於常馬之間,不被注意,食不飽力不足,沒有伯樂來賞識。表現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與壓抑。表達了作者主借千里馬為喻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行為的思想感情 千里馬默默無聞的存在於常馬之間,不被注意,食不飽力不足,沒有伯樂來賞識。表現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與壓抑...

初中語文《馬說》,初二下冊語文第23課「馬說」的全文翻譯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這一章節中,孟子闡述了他的人才觀 1 人才都是經過磨難和歷練而成的。2 人才的實際能力與他被髮掘前的社會地位沒有必然的聯絡。3 人才的發掘需要伯樂的慧眼。馬說 藉助伯樂和千里馬為喻,對在位者的不能識別人才以及摧殘人才,埋沒人才,表達了強烈的憤慨。在韓愈看來,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