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沒有紙,為何趙括被稱為紙上談兵

2022-07-27 08:45:21 字數 5572 閱讀 3586

1樓:仵秋榮

因為直到清朝時期,「紙上談兵」才正式成為成語,但含義僅指書生用兵,空談理論,跟趙括也沒關係。

2樓:o姐林語菡

因為紙上談兵這個詞是後來的人用來形容趙括的,形容他只會理論不會實戰。

3樓:匿名使用者

紙上談兵是在清朝上正式成為成語,它是指用兵空談理論,跟趙括沒關係。

4樓:孤獨的yu呀

這是後人對他的描述,由此引申出了這個成語,並不是當時的人對他的描述

戰國沒有紙,那麼趙括為什麼「紙上談兵」?

5樓:匿名使用者

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了

從兩方面解決:

1、紙是從什麼時候出現的;

2、紙上談兵是什麼時候有這個成語的

1、造紙是一項重要的化學工藝,紙的發明是中國在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上,所做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是中國化學史上的一項重大的成就。

在紙還未發明之前,甲骨、竹簡和絹帛是古代用來供書寫、記載的材料。但由於西漢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甲骨和竹簡不能滿足發展的需求,從而促使了書寫工具的改進。

當時人們已開始應用小塊的絲綿製成的紙,因為考古學家於2023年在新強羅布淖爾發現了一張古紙,它是」麻物、白色,作方塊薄片,四周不完整,長約40釐米,寬約100釐米,質甚粗糙,不勻淨,紙 面尚有麻筋,蓋初做紙時所做,故不精細也〃由於古漢時的紙張是由麻縷和絲綿,加上製法粗糙,所以紙張的質量不太好。而麻縷和絲綿都有其本身的作用,如要把它們用作造紙的原料,就必然會受到很大的限制,而難以得到迅速的發展,來滿足文化生活上對紙張的要求。

在新的客觀形勢要求下,蔡倫的出現便為造紙術帶來新突破,在《東漢觀記》卷二上記載:」蔡倫·有才學,盡忠重慎,每次休沐,閉門以絕賓客,曝體田野。典作尚方,造意用樹皮及敝布、魚網作紙。

元興元年奏上,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天下鹹稱蔡侯紙〃。從以上看來,蔡倫是用樹皮、破布、魚網造紙的。

雖然在蔡倫之前也有紙的存在,但是原料左身就有很大的侷限,而蔡倫對新原料的發現,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破布、破魚網早已結束了它們本身的任務,成了廢物而又用作做原料,對造紙工業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新原料的使用必然提出新技術的要求,但是由於典籍流失,實際的操作如何,已缺乏記載,無從考知,但大概是先張布或網撕破或剪斷,然後放在水裡浸漬相當長的時間並且需要加以舂搗,才能做成紙漿。用樹皮做紙張,困難更大一些.除初步切短和後部舂搗外,中間還需要烹煮和加入石灰漿之類的促爛劑。

由此看來,紙遠在蔡倫造紙以前就出現了。

2、出 處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

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由此可知,這個成語可能是在史記出現之後,而史記是漢武帝時候出版的,紙上談兵也不一定是從戰國的時候提出的。

回答完畢,嘿嘿。

6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說他只會說,而實際不會用.就是說沒達到學一致用

7樓:匿名使用者

可能是後人根據這種行為總結出的這個成語的吧。

在趙括的年代沒有紙,但成語為什麼叫紙上談兵

8樓:民生為本

戰國時沒紙,作史記時紙未廣泛應用,這就很明顯,這個成語不可能是戰國時的,也不可能是司馬遷所作.

紙上談兵的雛形大約出現在唐宋,正式作為成語最早是在清代,但都是指書生用兵,跟趙括一點關係都沒.連《東周列國志》也沒有這個說法.

關於所謂趙括紙上談兵的最早記載,應該是《上下五千年》第40節「紙上談兵的趙括」,這是評價趙括為紙上談兵,評價是否正確不提,但這顯然不能說這個成語源自趙括.

至於該觀點的發明,大概就是《現代漢語詞典》的功勞了,這本書是明確把該成語的出處定義在長平之戰的,依據說不定就是《上下五千年》.

戰國沒有紙為什麼會留下「紙上談兵」這個成語?

9樓:吉原櫻

(作者王政冬編輯李欣燃校對陳立贏)

1.戰國沒有紙,為什麼會留下「紙上談兵」這個成語?

紙上談兵指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事,不知變通,結果被秦軍打敗。

但是戰國時沒有紙,何談「紙上談兵」呢?

戰國時無紙,司馬遷作《史記》時紙也仍未被廣泛應用,很明顯,這個成語不可能是戰國時出現的,也不可能是司馬遷所造。馬伯庸先生專門考證過這個成語,紙上談兵這一成語的雛形大約出現在唐宋時期,在清代已經作為成語被使用,如《紅樓夢》中便出現過此成語。但這些都是指書生用兵,跟趙括一點關係都沒有。

《東周·列國志》中也並無這種說法。

所以紙上談兵這個成語還是有很大錯誤的,準確地說應該是竹上談兵、木上談兵、帛上談兵。現在的考古學家發現最早的紙在出現在西漢,而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還在看竹簡,比他早的趙括更是不知道紙為何物的。

2.阿房宮到底有多大,真的如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所形容的「覆壓三百餘里」「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嗎?和北京故宮有可比性嗎?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開始營造朝宮,即阿房宮。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為複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

」但2023年社科院考古隊經過漫長的考察,在每平米五個探洞這樣密集程度的探查下,除了發現土夯之外,沒有其他收穫。

說從時間上來講,阿房宮雖歷時數年,但中間頗多曲折,並沒有最終建成。秦始皇三十五年「先建前殿阿房」,三十七年七月秦始皇病死於巡遊途中,工程暫停。秦二世元年四月重修阿房宮,九月陳勝、吳廣起義。

秦二世二年冬義軍攻入關中,工程大部分修建者被徵發入伍。當年丞相李斯上書皇帝請求停止工程,未許。次年秦亡。

《漢書·五行志》裡也有記載:「復起阿房,未成而亡。」所以阿房宮並未建成。

杜牧《阿房宮賦》的描述,更多的是一種文學想象。阿房宮只是秦始皇規劃的一座巨集偉建築的前殿,如果整個宮殿群工程全部建成,其規模應該遠超北京故宮。

王政冬,長春市圖書館青年館員,吉林大學歷史學碩士,在《中國史研究》、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等期刊和學術**發表過多篇歷史考證類文章。澎湃新聞私家歷史版塊《戰國新論》系列的撰稿人,澎湃問吧嘉賓。

注:**來自於網路

10樓:區蔚譚潤麗

戰國也沒有成語,後世用紙上談兵來形容光有理論只有空談而已。

漢朝才出現紙張,為何戰國時就有「紙上談兵」這個成語?

11樓:廣東省高考蔡老師

因為有不負責任的書商,直接把紙上談兵安在了戰國的趙括身上,這樣的時代差誤導了大家n久了。加上漢朝的蔡倫是改進造紙術,不是發明紙,紙在漢朝之前就存在了,所以戰國時期的人折騰出這個成語就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了。

首先我們都知道紙上談兵這個成語流傳非常廣,每次大家說到紙上談兵都會以為說戰國時期的趙括,可是我們都知道漢朝才出現了紙,跟趙括生活的時代差有點大了,估計有小夥伴會說趙括穿越了?

其實不是的,只是我們固定的思維導致的,要知道漢朝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可是紙上談兵最先開始不是說趙括呀,加上紙不是漢朝才有,之前都已經存在了,所以歷史上說到蔡倫,都是說他是改進紙而不是發明了。

接著我們要知道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其實是古人自己折騰出來,古人借成語來比喻一個人整天只是知道說理論,不去解決實際問題了,雖然跟趙括的帶兵打仗可能有點關係,但是一定不是說趙括了。那麼肯定就有小夥伴不懂了,那麼為什麼紙上談兵會跟趙括有關係呢?

那是因為某些不負責責任的書商,直接在講趙括的時候,把紙上談兵放在趙括身上了,導致後人的人都以為紙上談兵就是說趙括了。也正如我們現在輔導小學生作業,要是遇到題目問什麼戰國時期有紙上談兵這個成語,估計很多父母或者七大姑八大姨都會說,這是什麼題目,太難了。

12樓:知名劍三玩家

紙上談兵的意思是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跟紙張沒有關係。

13樓:

因為紙上談兵這個紙跟我們現在用的紙是沒有關係的。

14樓:高中陳老師

當時的紙是指竹簡,而現在我們說的紙是薄薄的紙張,是不一樣的。

15樓:aa66就是這樣

在那個年代所說的紙,和我們現在說理解的紙的概念是不一樣的,那個時候說的紙就是當時使用的竹筒。

趙括在什麼紙上談兵?那個時候有紙嗎?

16樓:匿名使用者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

七年,秦與趙兵相距長平,時趙奢已死,而藺相如 病篤,趙使廉頗將攻秦,秦數敗趙軍,趙軍固壁不戰。秦數挑戰,廉頗不肯。趙王信秦

之閒。秦之閒言曰:「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為將耳。

」趙王因以括為將,代廉頗。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

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趙王不聽,遂將之。

後來明朝劉如孫根據趙括的故事,寫了一首詩

《湘南雜詠》,

「遣使頻年赴帝京,名為計事豈真情。

鄂垣僅有湘南地,朝野猶誇紙上兵。

諸鎮一如唐末歲,孤忠誰是李長城?

山河依舊天如水,愁聽寒鴉日暮聲」。

後來,人們便引申出「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用來比喻只會空談教條,卻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17樓:歲月不寒

你說的沒錯,現在發現的最早的紙是西漢時期,而戰國時沒有紙,只有竹木簡和錦書。這個成語是後人根據趙括只讀書沒有實踐,總結出來的:)

紙上談兵,最早出自《史記》,但史書上也沒提到紙,是我們後人總結出來的。

18樓:

沒有,這是比喻句。

該典故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後人(紙成為常用品之後)引用該典故創造的這個詞,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19樓:匿名使用者

那時沒有紙,因為他是在兵書上談論兵法,故後人利用該典故創造出這個成語。

20樓:天地遊魂

暈,紙上談兵這句成語是指趙括他只會談論兵法,而實際運用在戰場只會照搬教條。並不是指他在紙上寫出來和你談某某兵法啊。

你還是看看紙上談兵的故事和寓意吧

21樓:鄭瑋城

沒有紙,估計是羊皮吧!紙是東漢的一個叫蔡倫的造的,而紙上談兵是春秋戰國時的啊

22樓:千龝萬歲

那時沒有紙,指趙括只會談論兵法,而實際運用在戰場只會照搬教條

23樓:匿名使用者

造紙術是在東漢才發明的,也就是說從東漢以後才有紙的,

24樓:柴石

趙括的是典故

成語是後人發明的

表達的是那個意思,只會空講,不懂實踐

25樓:匿名使用者

那時候沒紙 怎麼拉屎

紙東漢時期發明的,為何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紙上談兵」的典故呢

關於 上下五千年 這本書,它的誕生時間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而這個時期的紙張早已經成為一種十分普遍的東西。也就是說,與 紙上談兵 這個成語相關的歷史典故雖說發生於戰國時期,但是這個成語的誕生時間並非是戰國時期且二者之間的聯絡則要更晚一些。這便是沒有紙張的戰國時期為何有 紙上談兵 這一成語的原因。作為中...

春秋戰國時期為何稱之為君,春秋戰國時期的君主,為什麼有的稱為「公」有的卻稱為「王?

戰國時期,爵位的一種。戰國時期盛行的封君制是春秋時期分封卿大夫的繼續。君 是卿大夫的一種新爵號。儀禮 喪服 篇講 君,至尊也。鄭玄注 天子 諸侯及卿 大夫有地者皆曰君。唐賈公彥又疏道 以其有地則有臣故也。這裡指出了稱君的兩個條件,一是據有土地 二是屬有臣子。戰國時,天子逐漸失去權威,各諸侯紛紛自封為...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何都喜歡去戚城會盟,戚城究竟有什麼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何都喜歡去戚城會盟,並不是說戚城究竟有什麼好的寶貝啊,而是這個地方代表了各個諸侯國在一個固定的地方來商討政治,經濟大事的一個佔據點。而且這個 地方的 量也比較大,人來人往,經濟繁盛,條件不錯,還有個原因就是這個地方早在之前都一直被用作各國諸侯來商議大事的地方,習慣了吧。戚城會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