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最早在什麼時候開始吃鹽,人們是什麼時候開始吃鹽的

2022-07-24 11:05:37 字數 6421 閱讀 9754

1樓:班門弄斧

中國關於食鹽製作的最早記載是海鹽。古籍記載,炎帝(一說神農氏)時的諸侯夙沙氏在山東膠東一帶首創用海水煮制海鹽,即所謂「夙沙煮鹽」。夙沙煮鹽可視為中國海鹽業的開端,夙沙氏是中國海鹽的創始人。

鹽資源的早期利用與傳說

人類在對鹽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積澱了豐厚的鹽文化,留下了無數美麗而富有詩意的傳說。

1、舜帝南風歌

相傳在虞舜時期,山西運城鹽湖周遍的人們發現並開發當地鹽池資源,取天然結晶鹽食用。舜帝來鹽池巡視,感慨萬千,曾撫琴歌唱:「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

」意思是說:夏季的南風,使解池沿岸的鹽水迅速蒸發,凝結成為鹽顆,她解除了百姓的淡食之苦;南風吹來,滋生鹽粒,朝取暮生,暮取朝復,取之不竭,成為當地百姓的主要財源。

2、夙沙煮鹽

中國關於食鹽製作的最早記載是海鹽。古籍記載,炎帝(一說神農氏)時的諸侯夙沙氏在山東膠東一帶首創用海水煮制海鹽,即所謂「夙沙煮鹽」。夙沙煮鹽可視為中國海鹽業的開端,夙沙氏是中國海鹽的創始人。

3、黃帝、炎帝與蚩尤為鹽而戰

據傳,炎帝與黃帝為了爭奪古代盛產池鹽的山西解池,雙方在阪泉(阪泉在山西解縣鹽池上源)打了三次大仗。最後,黃帝收服了炎帝,炎帝的部族併入黃帝部族,黃帝取代炎帝成為華夏眾部落的首領。此戰號稱「中華第一戰」。

炎黃部族為爭奪池鹽而戰,為爭奪池鹽而統一,成為中原地帶最強大的部落聯盟,也就成為中華民族的雛形。後來黃帝和蚩尤又在此交戰,並活擒了蚩尤。黃帝在解池附近戰炎帝、擒蚩尤等活動的傳說和遺蹟,正是氏族時代東方部落爭奪鹽池資源真實寫照,足見鹽在人類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4、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鹽宗廟宇——池神廟

在古河東解州安邑縣東南十里的鹽池北畔臥雲崗上,矗立著巍峨的池神廟,它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祭祀鹽宗的廟宇,唐以前,解池已建有盬宗廟。

據傳說,唐代宗大曆十二年(777年),因陰雨連綿使鹽池露天生產受到很大損失,當時兼任河東租庸鹽鐵侍御史的崔陲時祈禱天佑,天晴後鹽池裡竟然「紅鹽自生,盈掬傾筐,或繭或粟,形攢伏虎,色沏丹砂,古之未有」。戶部呈報給皇帝,唐代宗派人核查屬實,遂認為鹽池生紅鹽,上古未有,是「祥瑞之兆」,不但「編於史冊,薦於郊廟」,而且於冬十月,詔賜池名日「寶應靈慶」,並立鹽神廟,封池神為靈慶公。從現存史料及珍貴**上獲悉,鹽神廟前曾書有一副對聯:

「東海栽玉樹,西池生金霞」,傳說是呂純陽的手筆,橫批為「地接天寶」,傳說為韓湘子所書。呂純陽與韓湘子都是傳說中的仙人,他們的筆墨給古老的池神廟增添了無限的「縹緲仙機」。

人類採鹽最早使用的方法是從含鹽量高的乾涸河床或湖床刮下鹽結晶塊。但沒多久人們便發明了較複雜的產鹽方法。

第一種常用的鹽是海鹽。海鹽的取得主要是在氣候和地質條件適合的海邊開發鹽田,依靠日晒和自然蒸發,從而使鹽分析出。世界上許多地方的海邊都出產海鹽,如亞洲的中國、韓國、印度;大洋洲的澳大利亞;歐洲的地中海沿岸等是海鹽的大產地。

2樓:

人類最早何時開始食用鹽,迄今尚無史籍記載或考古資料可以確切說明。但是,可以想見,如同火的使用一樣,鹽的發現和食用,同樣經歷了極其漫長的歲月。當古代先民處於「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③a]的矇昧時代,尚不知何為鹹味,亦不知鹽為何物。

後世人們在祭祀用的肉湯中不加鹽,即所謂「大羹不致」[④a],以表示對古禮的遵循。司馬遷在《史記·樂書》中對這種古禮也作了記載:「大饗之禮,尚玄酒而俎腥魚,大羹不和,有遺味者矣。

」典籍的這些記載,都可視為古代先民原本不知鹽、不識鹽的佐證。因而可以推論,古代先民確實曾經歷過一個不知食用鹽的漫長的歷史時期。

人類飲食文化正是從品嚐萬物開始的,大自然賜與人類的萬物中,哪些能食用,哪些不能食用,都是通過人的親口品嚐的積累,才獲得食用經驗的。中國古代神話就有神農嘗百草的傳說,想這不會是古人毫無根據的編造。正是古代先民無數次地大膽品嚐,才構築起了人類飲食文化進步的階梯。

古代先民經過無數次隨機性地品嚐海水、鹹湖水、鹽巖、鹽土等,嚐到了鹹味的香美,並將自然生成的鹽新增到食物中去,發現有些食物帶有鹹味比本味要香,經過嘗試以後,就逐漸用鹽作調味品了。

3樓:蕜哀

人們吃鹽可以說就是大約50萬年以前。在早就是類人猿沒變智人時,自然界動物吃鹽就是生理的需要。有意識還是沒意識都要吃鹽。任何哺乳動物都要補充礦物鹽。

即使在現代,草食動物要不斷添食鹽類,肉食動物也從其他食物中補充鹽份,沒有什麼可考察的,自然界鹽到處都是,因為都是金屬與酸根的化合物。

人們是什麼時候開始吃鹽的

人們是什麼時候開始吃鹽的?

4樓:輝煌

20世紀50年代福建有文物出土,其中有煎鹽器具,證明了仰韶時期(公元前2023年~前2023年)古人已學會煎煮海鹽。

根據以上資料和實物佐證,在中國,鹽起源發生的時間遠在五千年前的炎黃時代,發明人夙沙氏是海水製鹽用火煎煮之鼻祖,後世尊崇其為「鹽宗」。

在宋朝以前,在河東解州安邑縣東南十里,就修建了專為祭祀「鹽宗」的廟宇。

詳細可見百科 食鹽 歷史記述

而作為食鹽的初步推斷,應該是人類從茹毛飲血轉變成刀耕火種後就出現了。

在舊石器時代,人類習慣狩獵,身體已適應了生食肉類帶來的微量元素組合。但是在新石器時代,隨著人類出現了耕種的痕跡(如半坡農耕文化與河姆渡農耕文化這種),人類對於鹽分和其他微量元素的攝入就從肉食轉向了菜蔬。

作為食鹽,就必須要從其他地方入手。

但在夏商周石器,通過《尚書》我們可以看到,食鹽是作為一種貢品出現的,《尚書·禹貢》記載,青州「厥貢鹽絺」

所以說,在此之前也會是如此,一般人不可能直接獲得結晶狀的鹽。而成記載的煮海為鹽也是在漢代鹽城,說文有記:「滷也,天生曰滷,人生曰鹽。」

那麼,一般人獲取鹽分的方法,只能是從鹽澤土或是鹽滷中獲取了,而這雖然無從記載,但從鹽土分佈範圍的廣泛性來看,這應該是唯一的可能了。

鹽文化

鹽土

記載中人類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吃鹽的?

5樓:匿名使用者

相傳巴蜀之地曾經生活著一個民族,被稱為「巴人」。他們驍勇善戰,在長江流域創造了古老的文明。然而兩千多年前,這個神祕的民族卻突然神祕的消失了。

有人說是因為戰爭,據說當地盛產一種井鹽,讓周邊強國分外眼紅,使巴人招來滅頂之災。在很久以前,這裡的人們經常看見一些動物到一眼泉水邊喝水。他們覺得非常奇怪,於是也去嚐了嚐那泉水,結果發現這眼泉水裡流淌出的都是鹹水,從此人們認識到有鹹泉存在。

這就是歷史上關於鹽的傳授故事。

而根據史書的紀錄,最早對於鹽得提煉最早發生在皇帝時代。《世本》記:「黃帝時,諸侯有夙沙氏,始以海水煮乳,煎成鹽。

其色有青、黃、白、黑、紫五樣。」宿(夙)沙是傳說中人,但說明中國最早的鹽是用海水煮出來的。「鹽」字本象是在器皿中煮滷,天生者滷,煮成者鹽。

《說文》:「天生曰滷,人生曰鹽。」開始煮鹽,當在神農氏(炎帝)與黃帝之間。

歷史上系統開鑿煉製井鹽的是在戰國時期,《華陽國志蜀志》講「周滅後 秦孝文王以李冰為蜀守 穿廣都鹽井」,時間應在公元前255至前251年間。春秋戰國時,有鹽,國就富。《漢書》:

「吳煮東海之水為鹽,以致富,國用饒足。」齊國管仲也設鹽官專煮鹽,以漁鹽之利而興國。漢武帝始設立鹽法,實行官鹽專賣,禁止私產私營。

歷史上鹽對於人而言是一種不可缺少的必須品,對於國家則是攸關興衰,甚至可以影響到一個國家的存亡。

6樓:匿名使用者

自從人類產生的時候就吃鹽,所以,歷史上對鹽的記載並不是人類吃鹽的開始。

7樓:匿名使用者

在有記載之前人類就已經吃鹽了。

人們從什麼時候開始知道要吃鹽的??

8樓:

猿人時代就應該有了吧。 因為猿人吃鹽所以他們才脫毛的。

9樓:々瞬間的放縱

估計在很久以前就開始吃鹽了把

況且是碘鹽啊

人類什麼時候開始吃鹽的

10樓:匿名使用者

根據史書的紀錄,最早對於鹽得提煉最早發生在皇帝時代。《世本》記:「黃帝時,諸侯有夙沙氏,始以海水煮乳,煎成鹽。

其色有青、黃、白、黑、紫五樣。」宿(夙)沙是傳說中人,但說明中國最早的鹽是用海水煮出來的。「鹽」字本象是在器皿中煮滷,天生者滷,煮成者鹽。

《說文》:「天生曰滷,人生曰鹽。」開始煮鹽,當在神農氏(炎帝)與黃帝之間。

11樓:匿名使用者

一、鹽的食用及鹽業起源考略

鹽在中國遠古時代就被當作調味品。《尚書·說命》就有:「若作和羹,爾惟鹽梅」的記載,說明在商代人們就已經知道用鹽做調味品,用來配製美味的羹湯。

再聯絡到《尚書·禹貢》有青州「厥貢鹽絺」的記載,即商代以前的夏代就有「貢」給奴隸主國家的鹽。這種鹽是做調味品用的,並且極為珍貴,當作貢物上交。因而中國關於食用鹽的最早記載時間,可以溯推至夏代。

及至周代,人們已經把鹹味作為「五味」(酸、苦、辛、鹹、甘)之一,並用於醫治疾病。《周禮·天官冢宰》中就有「以鹹養脈」的記載,這是周代人對鹽的醫療功用的新認識。戰國末秦相呂不韋集合門客編寫的《呂氏春秋》有「調合之事,必以甘酸苦辛鹹,先後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鹹而不減」的論述〔①a〕,這就更具體地談到了鹹味的調理方法。

其後,鹽的調味作用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漢代王莽稱鹽為「食餚之將」〔②a〕,更加突出了鹽在飲食烹飪中的地位。

人類最早何時開始食用鹽,迄今尚無史籍記載或考古資料可以確切說明。但是,可以想見,如同火的使用一樣,鹽的發現和食用,同樣經歷了極其漫長的歲月。當古代先民處於「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③a〕的矇昧時代,尚不知何為鹹味,亦不知鹽為何物。

後世人們在祭祀用的肉湯中不加鹽,即所謂「大羹不致」〔④a〕,以表示對古禮的遵循。司馬遷在《史記·樂書》中對這種古禮也作了記載:「大饗之禮,尚玄酒而俎腥魚,大羹不和,有遺味者矣。

」典籍的這些記載,都可視為古代先民原本不知鹽、不識鹽的佐證。因而可以推論,古代先民確實曾經歷過一個不知食用鹽的漫長的歷史時期。

人類飲食文化正是從品嚐萬物開始的,大自然賜與人類的萬物中,哪些能食用,哪些不能食用,都是通過人的親口品嚐的積累,才獲得食用經驗的。中國古代神話就有神農嘗百草的傳說,想這不會是古人毫無根據的編造。正是古代先民無數次地大膽品嚐,才構築起了人類飲食文化進步的階梯。

古代先民經過無數次隨機性地品嚐海水、鹹湖水、鹽巖、鹽土等,嚐到了鹹味的香美,並將自然生成的鹽新增到食物中去,發現有些食物帶有鹹味比本味要香,經過嘗試以後,就逐漸用鹽作調味品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已不再滿足於僅僅依靠大自然的恩賜所得到的自然生成的鹽,開始摸索從海水、鹽湖水、鹽巖、鹽土中製取。地球上鹽的儲量最多的是海水。中國關於食鹽製作的最早的記載是關於海鹽製作的記載。

古籍記載,炎帝(一說即神農氏)時的諸侯宿沙氏首創用海水煮制海鹽,即所謂「宿沙作煮鹽」〔①b〕。歷史上是否真有宿沙氏其人,尚不可斷定,但可以說,這位諸侯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用海水煮鹽智慧的化身。實際上,用海水煮鹽,也不可能是宿沙氏一人之所為,而是生活在海邊的古代先民經過長期摸索和實踐創造了海鹽製作工藝。

在當前尚無更新的考古發現和典籍可資證明的情況下,「宿沙作煮鹽」可視為中國海鹽業的開端,宿沙氏是中國海鹽業的創始人。

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對於鹽的成因也早有探索,並有先識之見,認為鹽的生成與水氣有很大關係:「水曰潤下,潤下作鹹」〔②b〕。這是對湖鹽生成長期觀察得出的結論。

湖鹽又稱「池鹽」,內陸的鹽湖(池),由於受乾燥氣候影響,能夠自然生成結晶體狀的鹽。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最古老的河東鹽池(亦稱「解池」,今山西省運城縣南、中條山北麓一帶),就是藉助風和太陽的蒸發作用,自然生成食鹽,歷史上稱為「解鹽」、「潞鹽」或「河東鹽」。關於「解池」的最早記載見之於《山海經·北山經》,其中有「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鹽販之澤」句。

據晉人郭璞釋雲:鹽販之澤,「即鹽池也」。〔③b〕現在我國青海省境內的察爾汗鹽湖、茶卡鹽湖即盛產這種池鹽,其中察爾汗鹽湖面積達1600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的鹽湖。

池鹽具有自然結晶的特點,晉人王廙著《洛都賦》雲:「河東鹽池,玉潔冰鮮,不勞煮沃,成之自然」。就是說池鹽不需煮制,自然可成。

「解池」地處黃河流域,由此可以想見,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古代先民,會很早就接觸到這種天然池鹽。

通過以上考證,我們很難確定池鹽與海鹽的發現及食用孰先孰後,因為海鹽也可由滯存淺灘的海水經風吹日晒,因蒸發作用而自然結晶生成。生活在海邊的古代先民也會很早發現並食用這種自然結晶生成的天然海鹽。總括來說,自然生成的池鹽和海鹽,以及露出地表的岩鹽,自然溢流外洩的鹽泉和隨地可得的土鹽,只要在生成這些天然鹽的地域內有人類活動,那麼古代先民總會或遲或早發現、認識和食用這些天然鹽。

但是,由於時代久遠,可考資料甚少,也就不易判定其發現和食用的時序先後。當然,可以肯定的一點是:煮制海鹽當在天然鹽被發現和食用之後。

因為煮鹽是一種進步的製作工藝,必須具備一定的煮制用的器具,比如象漢代煮鹽用的「牢盆」之類的器具。而這類器具用什麼材料製作,如何煮制等一系列問題均無從考證。但是,有一點可以斷定:

發現和食用自然生成的天然海鹽、池鹽、岩鹽、鹽泉、土鹽等是人類食用鹽的開端。這一點對於世界各國來說,應是共同的。

漆器最早在中國什麼時候開始出現,漆器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關於漆器最早出現的歷史無準確考證,從目前已經發行的證據來看,最少出現在4000年之前。1978年在浙江餘姚縣河姆渡村距今已有七千年的遺址中發掘到大量木器。據報道,第三文化層有一件木碗,造型美觀,腹部瓜稜形,有圈足,內外有硃紅塗料,色澤鮮豔。它的物理效能和漆相同 1960年前後,江蘇省文物工作隊在吳江...

人們是什麼時候開始普遍使用手機拍照的

應該是十年前開始的吧,我記得我就是08年開始的。那時候的攝像頭還不怎麼好,想拍好一點,還要用照相機。過了幾年以後,照相機就被淘汰了 15年以前就有手機拍照這一功能了。只不過產品是越來越再優化。現在的質量這些都很好。用什麼手機相機拍照顯示時間地點 反正蘋果手機相機拍照,是不顯示地點和時間。小米,不過智...

蟬花蟲草最早在什麼時候被人類應用

早在1500年前,南北朝時期雷斆所著 雷公炮炙論 凡使,要白花全者,收 專得後於屋下東角懸屬幹,去土後,用漿水煮一日至夜,焙乾碾細用之。這一段在 蟬花蟲草101問 中也有所提及,蟬花蟲草的歷史記載比冬蟲夏草早,但為何它的知名度遠不及冬蟲夏草?我覺得原因有三 1 蟬花蟲草的產量低於冬蟲夏草。一畝野生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