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北方的「絲綢之路」有幾條

2022-03-21 10:53:39 字數 5569 閱讀 8400

1樓:我這風景獨好

3條絲綢之路是我國古代文明向西方傳播的重要渠道,是溝通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樑。

人們通常所說的絲綢之路是指西漢由張驀開闢的東起長安、西到羅馬的大陸通道,這條大陸通道有南北兩條支線,南道由敦煌出陽關西行,沿崑崙山麓過蔥嶺,西達大月氏-今新疆和阿富汗東北一帶-、安息-今伊朗-、條氏-今阿拉伯半島-,最後到達羅馬帝國。北路由敦煌出玉門關西行,沿天山南麓過蔥嶺,經大宛、康居-均在今蘇聯中亞境內-,再向西南行與南道匯合。這兩條線路通稱"陸上絲綢之路"。

另外,還有兩條絲綢之路卻是鮮為人知的。一條是"西南絲綢之路"。它由四川經雲南過伊洛瓦底江,至緬甸北部的孟拱,再渡親敦江到達印度東北的莫帕爾,然後,沿恆河流域轉入印度西北,至伊朗高原。

這條絲綢之路比陸上絲綢之路還要早得多。2023年,考古工作者在四川廣漢市發現了神祕的三星堆遺址,距今約三千多年,遺址出土了一批與西亞和希臘文化相聯絡的文物口其中,有長142釐米的金杖,高約4米的"神樹"和l大小不等的銅人、銅頭、銅面具等,專家們認為這些文物很可能是東西方文化交流時傳人的o如果這一觀點能夠成立,則這條絲綢之路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形成了。

還有一條絲綢之路,是從廣州乘船經滿刺加-今馬六甲-海峽,到錫蘭-今斯里蘭卡-、印度、東非。這條通道人稱"海上絲綢之路"。據東非索馬利亞等地出土文物證實,這條"海上絲綢之路"大約形成於我國宋朝。

"海上絲綢之路"將中國同世界主要文明古國和文化發源地連線起來,椎動f這些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被稱為"東西方對話之路"。

2樓:繼潤

只有一條。

「陸上絲綢之路」是連線中國腹地與歐洲諸地的陸上商業**通道,形成於於公元前2世紀與公元1世紀間,直至16世紀仍保留使用,是一條東方與西方之間經濟、政治、文化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幹道。它以西漢時期長安為起點(東漢時為洛陽),經河西走廊到敦煌。

從敦煌起分為南北兩路:南路從敦煌經樓蘭、于闐、莎車,穿越蔥嶺今帕米爾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達條支、大秦;北路從敦煌到交河、龜茲、疏勒,穿越蔥嶺到大宛,往西經安息到達大秦。 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

因此,當德國地理學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紀70年代將之命名為「絲綢之路」後,即被廣泛接受。

3樓:

中國古代北方的

「絲綢之路

」有幾條?

: 3條

列舉漢朝北方絲綢之路的途徑地點和另外兩條絲綢之路的名稱和起點

4樓:嘲笑三步顛

陸上絲綢之路起源於西漢(前202年—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線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2023年,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國》一書中,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這一名詞很快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並正式運用。

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漢武帝之時。從中國出發,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線,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線。與此同時,還有一條由中國向東到達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東海航線,它在海上絲綢之路中佔次要的地位。

關於漢代絲綢之路的南海航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武帝派遣的使者和應募的商人出海**的航程說:自日南(今越南中部)或徐聞(今屬廣東)、合浦(今屬廣西)乘船出海,順中南半島東岸南行,經五個月抵達湄公河三角洲的都元(今越南南部的迪石)。復沿中南半島的西岸北行,經四個月航抵湄南河口的邑盧(今泰國之佛統)。

自此南下沿馬來半島東岸,經二十餘日駛抵湛離(今泰國之巴蜀),在此棄船登岸,橫越地峽,步行十餘日,抵達夫首都盧(今緬甸之丹那沙林)。再登船向西航行於印度洋,經兩個多月到達黃支國(今印度東南海岸之康契普臘姆)。回國時,由黃支南下至已不程國(今斯里蘭卡),然後向東直航,經八個月駛抵馬六甲海峽,泊於皮宗(今新加坡西面之皮散島),最後再航行兩個多月,由皮宗駛達日南郡的象林縣境(治所在今越南維川縣南的茶蕎)。

南方陸上絲路即「蜀-身毒道」,因穿行於橫斷山區,又稱高山峽谷絲路。大約公元前4世紀,中原群雄割據,蜀地(今川西平原)與身毒間開闢了一條絲路,延續兩個多世紀尚未被中原人所知,所以有人稱它為祕密絲路。直至張騫出使西域,在大夏發現蜀布、邛竹杖系由身毒轉販而來,他向漢武帝報告後,元狩元年(公元前122 年)漢武帝派張騫打通「蜀-身毒道」。

先後從犍為(今宜賓)派人分5路尋跡。一路出駹(今茂汶),二路出徙(今天全),三路出莋(今漢源),四路出邛(今西昌),五路出僰(今宜賓西南)。使者分別在氏、莋、昆明受阻。

漢武帝為征服西南夷,在長安西南鑿周長40裡昆明池,習水軍以征伐,後由郭昌率數萬巴蜀兵平定西南夷,並分土置郡縣。

5樓:匿名使用者

1、列舉漢代絲綢之路經過的地點:

長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西亞、歐洲。

2、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主要是廣州和泉州。

3、西南絲綢之路,

「西南絲綢之路」在中國境內由三大幹線組成,主線全長6000多公里。

一條是以西安到成都再到南亞、東南亞的山道崎嶇的「西南絲綢之路」:既陝康藏茶馬古道——蹚古道,通向南亞、東南亞、中亞、歐洲國家。這是西南絲綢之路的主線

一條是從成都南出發,經宜賓、曲靖、昆明、楚雄;

三是上述兩條路線大理匯合後西行,經漾濞、永平、保山、騰衝出緬甸,從保山至緬甸段稱為「永昌道」。

長安、成都分別是兩條「西南絲綢之路」的起點,騰衝是國內「西南絲綢之路」的最後驛站。元朝統一雲南後,在行省境內建立驛站78處,其中由中慶(今昆明)至大理沿途經祿豐、路甸、威楚、沙卻、普棚、白山石諸站,隨著時代的變遷有稱塘、鋪、哨、關、驛等。

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有幾條?

6樓:匿名使用者

一共有四條,

分別為(1)西漢(前202年—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線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因為這條路上主要販運的是中國的絲綢,故得此名。此為陸上絲綢之路,也就是申遺成功的絲綢之路。

(2)海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最早始於唐代,從中國東南沿海(廣州、泉州、寧波),經過中南半島和南海諸國,穿過印度洋,進入紅海,抵達東非和歐洲,成為中國與外國**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並推動了沿線各國的共同發展。在宋元時期,中國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大幅提升以及指南針的航海運用,全面提升了商船遠航能力。

這一時期,中國同世界60多個國家有著直接的「海上絲路」商貿往來。

(3)南方陸上絲綢之路即「蜀-身毒道」,因穿行於橫斷山區,又稱高山峽谷絲路。大約公元前4世紀,中原群雄割據,蜀地(今川西平原)與身毒間(印度河流域)開闢了一條絲路,延續兩個多世紀尚未被中原人所知,所以有人稱它為祕密絲路。南方絲路由3條道組成,即靈關道、五尺道和永昌道。

絲路從成都出發分東、西兩支,東支沿岷江至僰道(今宜賓),過石門關,經朱提(今昭通)、漢陽(今赫章)、味(今曲靖)、滇(今昆明)至葉榆(今大理),是謂五尺道。西支由成都經臨邛(今邛崍)、嚴關(今雅安)、莋(今漢源)、邛都(今西昌)、鹽源、青嶺(今大姚)、大勃弄(今祥雲)至葉榆,稱之靈關道。兩線在葉榆會合,西南行過博南(今永平)、巂唐(今保山)、滇越(今騰衝),經撣國(今緬甸)至身毒(今印度河流域)。

在撣國境內,又分陸、海兩路至身毒。

(4)草原絲綢之路是指蒙古草原地帶溝通歐亞大陸的商貿大通道,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當時遊牧文化交流的動脈,其由中原地區向北越過古陰山(今大青山)、燕山一帶的長城沿線,西北穿越蒙古高原、南俄草原、中西亞北部,直達地中海北陸的歐洲地區,此路為陸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支線。

絲綢之路名稱的由來(歸納)

7樓:金果

絲綢之路這個名稱是100多年前一個德國人的「發明」,他的名字叫費迪南·馮·李希霍芬。

19世紀末,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中國》一書中,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

這一名詞很快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並正式運用。其後,德國歷史學家郝爾曼在20世紀初出版的《中國與敘利亞之間的古代絲綢之路》一書中,根據新發現的文物考古資料。

進一步把絲綢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亞細亞,確定了絲綢之路的基本內涵,即它是中國古代經過中亞通往南亞、西亞以及歐洲、北非的陸上**交往的通道。

8樓:充電器大俠

絲綢之路(德語:die seidenstrasse),常簡稱為絲路,此詞最早來自於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2023年出版的《中國——我的旅行成果》(china, ergebnisse eigener reisen)。

絲綢之路通常是指歐亞北部的商路,與南方的茶馬古道形成對比,西漢時張騫和東漢時班超出使西域開闢的以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

這條道路也被稱為「陸路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

擴充套件資料: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

一、最早的絲綢之路—北方草原絲路

據中國古書記載,最早帶著絲綢國禮出訪各國的是公元前10世紀西周的周穆王。他從陝西西安出發,向西長途跋涉,一直到達了今中亞的吉爾吉斯,並與該國的女王西王母結成親密友誼而回國,這可能是最早的中西交往。

周穆王促進了中國與西方民族的友誼,尤其與西王母的歡聚載之史冊.史書《穆天子傳》實際上是當時中原與西方交往的旅行記錄,以周穆王為先導,以後的商人接踵而至。

二、草原絲路源遠流長

草原絲綢之路的西端是古希臘,公元前5世紀,中國絲綢已成為希臘上層人物喜愛的衣料,希臘史學家克特西亞斯最早在其著作中提到賽里斯國。由希臘語和拉丁語演化出來的「賽里斯」即是絲綢的意思,**於中國「絲」字的諧音。

草原絲綢之路的東端是蒙古高原。公元前後,匈奴族是蒙古高原的主人,後來鮮卑族、突厥族等民族又相繼強大起來。控制草原絲路的民族和國家在變遷,而這條草原絲路仍然通達而繁忙。

三、西南絲路

聞名南方公元前4世紀時,中國絲綢已傳入印度。公元前2世紀時,中國的絲綢從印度傳入阿富汗,張騫在大夏(今阿富汗的巴爾赫)時,曾見到過中國的絲綢和蜀布.這條處於中國西南部的**通路的開拓已經很久遠了。

在西北絲綢之路開通以後,中國與西亞諸國的**往來十分發達昌盛,但這條西南絲路上的貨物交易並未受到影響,因為她仍然是通向印度和西方的捷徑。這條古道以四川成都為起點,永昌(今雲南保山)為中轉出口站,稱「永昌道」,終點為身毒(今印度),故又稱蜀——身毒道。

四、西北絲路後來居上

公元前139年漢武帝即位後第三年,張騫出使西域,歷盡曲折坎坷,於公元前126年返回長安,沒有一定的路線可言,並且也沒有隨帶絲綢。待至公元前119年以中郎將的身份,偕同副使、將士等三百餘人,攜帶「牛羊以萬數,齎金幣帛數千鉅萬」,

第二次出使時,才是真正的把大量的絲綢帶到西方,進行了經濟與文化的交流。自此以後,西域諸國紛紛與漢帝國建立外交關係,赴西域的漢使和商賈從長安出發,經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出玉門關,進入新疆分赴各國;

西亞、中亞的商隊也通過這條道路進入中國進行**,漫長的西北絲綢之路上,一派繁忙景象。西北絲路是**開拓的官道,作為禮物和商品的絲綢來自中原以至全國。

公元6世紀時中國的蠶種傳到了中亞細亞和外高加索、阿富汗、伊拉克、伊朗和土耳其,7世紀傳到阿拉伯和埃及,8世紀傳到西班牙,13世紀傳到義大利,15世紀傳到法國。由此可見,我國成為世界蠶絲業的最早發源地。聞名於世的這條西北絲綢之路功不可沒。

古代現代絲綢之路的路線,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的具體路線在哪裡

古代絲綢之路是指起始於古代中國,連線亞洲 非洲和歐洲的古代路上商業 路線回 從運輸方式上答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跨越隴山山脈,穿過河西走廊,通過玉門關和陽關,抵達新疆,沿綠洲和帕米爾高原通過中亞 西亞和北非,最終抵達非洲和歐洲。海上絲綢之路則以中國東南沿海為起點,經東南亞 南亞...

古代絲綢之路的路線,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的具體路線在哪裡?

絲綢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於公元前後的兩漢時期。它東面的起點是西漢的首都長安 今西安 或東漢的首都洛陽,經隴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 今蘭州 然後通過河西走廊的武威 張掖 酒泉 敦煌四郡,出玉門關或陽關,穿過白龍堆到羅布泊地區的樓蘭。漢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兩道的分岔點就在樓蘭。北道西行,經渠犁 今庫爾勒 龜...

為什麼中國古代不重視絲綢之路,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好走嗎 你覺得呢

如今 一帶一路 倡議已成為深入人心的國家戰略。儘管絲綢之路在歷史上起了很大作用,但中國人從未主動利用這條路,也很少從絲綢之路獲利。絲綢之路這條路線 主要是絲綢,古代重視農業發展和生產。絲綢之路在歷史上起了很大作用,但中國人從未主動利用這條路,也很少從絲綢之路獲利.古代中國海上從來未開放外貿,還經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