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的實力很強大,為何他造反會以失敗告終

2022-01-26 02:25:49 字數 5142 閱讀 4523

1樓:

吳三桂這個人在歷史上也算是小有名氣,特別是「衝冠一怒為紅顏」的事情,被後人廣為流傳,也正是在這次戰役中,吳三桂歸降滿清,開始了他為清朝平定南方的道路,立下赫赫戰功。雖說後來中途又反叛清朝,看到一絲希望,但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在吳三桂降清之後,倘若他沒有做錯這三件事,最終的造反也不會落得一個悲慘的下場。

其一錯,就是當時吳三桂在造反的時候,選擇的策略錯誤:選擇突擊而非迂迴。因為那時江浙一帶算得上是富庶地帶,也有很多反清的志士,若是當時吳三桂能與他們聯合,想必局勢也能反轉。

其二錯,就是吳三桂這個人太過於優柔寡斷。在他已經成功佔領了長江以南大片土地的時候,沒有趁機繼續攻佔,而是冒出了與清兵劃江而治的想法。這樣一來,軍隊停滯不前,不但導致手下失望離他而去,還讓清兵佔了上風,吳三桂徹底與成功失之交臂。

其三錯,就在於康熙指揮太得當。在吳三桂煩請開始之後就迅速做出反應,調整兵力部署成功防禦。對比之下,自私的他反清復明只是為了自己,並且貪圖富貴,雄才武略不足,終不能成就大事。

本來可以有實力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建立新朝,但歷史註定如此,也註定了吳三桂最終的失敗。

2樓:怪味兒逗啊

吳三桂在造反的時候他不會拉攏人心,他不知道該怎麼對反清復明的人拉攏人心,所以,他丟失了很多人力。所以,很多人已經對他不忠心了。所以,他會失敗。

3樓:酸

因為它的戰略部署不到位,而且,惡名遠揚,身邊對他忠心耿耿的人少之又少,作戰中一意孤行,有些激進,所以最終會以失敗告終。

4樓:

吳三桂雖然實力很強一開始也有很多兵力,但是最後卻因為戰略問題和眼光問題導致戰敗連連,最後沒能造反成功。

5樓:餘量不足

因為他的名聲實在是有點臭,導致很多人都不願意跟著他了,因為在乎名聲嘛。而且他對於自己到底要打**,根本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所以會失敗很正常啊。

6樓:在嗎

應該是吳三桂決策上的失誤,因為吳三桂沒有團結當時陝西的親信,導致他叛變引清兵進入四川及其老巢。

7樓:神話忍愛

吳三桂的失敗似乎是歷史註定的,朝代興替的所有契機似乎都是因吳三桂的失敗而發生的。吳三桂晚年稱帝算是其一生中最大的失敗,也使他成為了歷史上稱帝最為荒誕的一位。

8樓:匿名使用者

吳三桂戰略不恰當,他剛開始的實力是很強大的,但是在戰略上他選取了突進戰略,使得自己的軍隊損失慘重。

9樓:小光頭呀

雖然他的實力很強大,但是為人處世並不能和自己的實力成正比,所以讓他失去了很多兵力,所以在造反的時候沒有成功。

為何說吳三桂的造反是必然的?

10樓:忻陽炎

吳三桂一生官位顯赫,叱吒風雲,同時他也是一個不幸的人,因為背叛明朝,一直被人視為漢奸,因最後的造反,在滿人看來也無法忍受。但站在吳三桂的角度看,可能比較冤枉,從投降清朝以後,吳三桂的待遇就非常不錯,但實際上卻是被人圈養著。就像一頭熊,你把它放在一個牢籠裡,又不斷給他突破牢籠的力量,他哪有不衝出去的理由呢?

吳三桂的造反幾乎是必然的,首先:功勞大,獎賞多

滿清入關以後,吳三桂一直是清朝手中最厲害的一顆棋子,由於滿漢之間依然存在隔閡,漢人仍然有著強烈的抵抗,所以用漢人去降服漢人,無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吳三桂也沒有辜負順治帝的期望,討伐李自成,攻打朱由榔,為清廷立下汗馬功勞。

其次吳三桂也得到了清朝豐富的賞賜,升官加爵,封地賞銀,成為手握重權的逍遙親王。這樣一來無論是政治上還是地域上都極大地拓寬了吳三桂的勢力範圍,這種縱容,實際上正在慢慢的把吳三桂逼到造反的邊緣。這就好比一個人,你成天讓他身居高位,但突然在某一天你要讓他這一切都化為烏有,但是他卻有著反抗的實力,他能不反嗎?

在康熙12年,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康熙已經擁有了相當雄厚的實力,覺得是時候該動一下那些飛揚跋扈的藩屬了,剛好吳三桂這一年試探性地寫了一封辭職信,朝廷中人沒人敢做決斷,但康熙非常果斷有魄力,直接下旨准奏。吳三桂做夢都沒想到自己試探性的舉動竟然弄假成真,又不甘心放棄手中的榮華富貴,只好倉促起事造反。

後來的結果大家也都明白,幾番周折後吳三桂病死,造反失敗,考察吳三桂的一生,我們發現它自始至終都在走著滿清給他安排的命運。在他還有利用價值的時候,朝廷討好他,但當朝廷穩定後,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就顯得毫無意外了。

一旦你身上再也無利可圖,面對聲勢浩大的皇權,你還能蹦達什麼呢,話說回來即使吳三桂即便不造反,後期也不會有什麼好果子吃吧!

吳三桂為什麼會造反!

11樓:匿名使用者

研究歷史,講究的不過是「求實」二字,我並不是標新立異,只是結合現有史料對清代我自己比較感興趣的人物或者案件進行考證,我歡迎各位網友提出你們的意,畢竟真理是越辯越明的。只希望某些網友如果您不能體面的發言,就請您體面的保持沉默;非理性的發言只能證明我考證的正確。

吳三桂,他投靠清朝沒有?的確,吳三桂接受了清朝的官職並且還親自殺害了永曆皇帝,他是早有預謀的嗎?很顯然從現有資料看,不是。

從當時形勢上來看,當時天下一共有四股勢力,李自成、吳三桂、清朝、南明,其中吳三桂的實力最小,形勢也最險惡,夾在李自成、清朝兩股勢力中間。吳三桂能走的只有三條路:1.

投降李自成;2.南渡江南,參加南明政權;3.聯合清朝抗擊李自成。

第一條路,由於李自成愚蠢的扣押了吳三桂的父親、掠奪了他的愛人,吳三桂自然不可能去投靠李自成。(這裡叉開一下,由於我們所受的教育,以及歷史上很多破家為國的名人為榜樣使得我們錯誤的認為古人對國家都很「無私奉獻」,但是,我要說那是假象。在家天下時代,家族是至高無上的,家國、家國,家是在國之上的。

連捨身取義,誓不降元的文天祥私下都勸說或者說命令其弟弟『出仕蒙元』以保全家族。別說什麼勸不勸是文天祥的是,聽不聽是他弟弟的事這樣的話,在封建倫理道德異常發達的時代,不聽父母、兄長的話走出自己的路的從來只有兩種人,名人與普通的終身被人唾棄的逆子,在我們歌頌『名人』的同時請不要忘記在他們腳底有千千萬萬『逆子』。所以責備吳三桂為什麼不投靠同是漢人的李自成的人都是拿今朝的劍去斬前朝人的自以為是的無知之徒。

)我們在看第二條路,投靠南明政權,如果吳三桂的實力都到了可以帶著十幾萬平民、軍屬打敗李自成幾十萬大軍,在一路順利到達南京的地步,我想吳三桂還不如直接打敗李自成來的痛快;所以只有第三條路可以走的通。那就是聯合清朝抗擊李自成,吳三桂一開始可沒有想著投靠清朝,他想的不過是聯合。

吳三桂在擔任遼東寧遠總兵期間多次參加抗清鬥爭,且就在明清鬆錦戰役後,明軍節節敗退,許多將領被迫投降清朝的情況下,「明之將師孰不惶懼」,但是吳三桂的態度依然很堅定。明朝降將致函勸降,吳三桂都是「答書不從」的。坦白說,吳三桂是明遼東部隊在『後袁崇煥時代』表現最堅定,成績最出色的明朝邊防將領。

不但如此,吳三桂同多爾袞磋商聯軍過程中的書信也可以證明吳三桂沒有主動投降清朝。「我國與北朝(清朝)通好二百餘年,今無故遭國難,北朝應惻然念之……速選精兵,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門,滅流寇於宮廷,示大義於中國,則我朝之所報北朝者,將裂地以酬。」(《清世祖實錄》)吳三桂在信中可只是說割讓國土作為酬謝,沒有說投降啊。

山海關一戰之後,吳三桂的部隊消耗非常大,多爾袞乘機控制吳三桂,他把步騎一萬配屬給吳三桂,又任命吳三桂為「平西王」。吳三桂不能也不敢拒絕多爾袞的好意,但是就這樣吳三桂也沒有說如同其他投靠清朝的漢族官吏那樣卑躬屈膝,應該說他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也做了反抗。山海關一戰勝利後,清、吳聯軍乘勝追擊李自成,吳三桂「傳檄遠邇」,提出「周命未改,漢德可恩」,「試看赤縣之歸心,仍是朱家之正統」等口號。

如果吳三桂真投靠清朝,這些口號他不會也不敢提,清朝如果把吳三桂當做臣屬,清廷也不可能同意吳三桂發這樣的檄文。

李自成敗退到永平後,吳三桂「請太子而使入議和」,並且提出了「約自成回軍,速離京城,吾將奉太子即位」,又「傳帖至京,言義兵不日入城,凡我臣民為先帝服喪,整備迎候東宮」。從這些可以看出吳三桂依然是以朱明臣屬自居,並不認為自己是清廷官吏,只不過後來被多爾袞算計「令(吳三桂)其西行追賊」,吳三桂不敢與清軍抗衡,而造成後來一系列事情。假如南明能勵精圖治,能在黃河以北打上兩場勝仗,吳三桂能不動心?

可惜南明實在太不爭氣,導致吳三桂只好死心塌地的投靠清廷。

但是吳三桂自己內心深處是沒有臣服過清朝的,在他任平西王開府雲南的時候,他「陰養天下驍健,收招荊楚奇才」,積蓄藩本,訓練士卒。並且他後來也確實是起兵反抗清朝了。

12樓:匿名使用者

衝冠一怒為紅顏!!!!!!!

13樓:匿名使用者

為了個女的!!!叫什麼忘了!!

清代,三藩之一吳三桂造反後,形勢一片大好,他為什麼不順勢渡江北上?

14樓:職場雞湯小達人

因為吳三桂的目光比較的短淺,他想到的是先自己自立為君王,而不是先去征服天下,後自立為君王,卻錯失了攻打天下的大好時機。

明朝滅亡後吳三桂作為降者,他的功勞是非常大的。換句話來說,如果沒有吳三桂的投降,清朝還是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才能攻打進來的

當時由於清朝的八旗子弟的兵力不足,清朝的不得不重用明朝遺留下來的**來鎮守國家邊疆。吳三桂就是其中一個,他被任命為平西王,由他來掌管雲南,對地方上的行政和軍隊都由吳三桂控制著。吳三桂可以說是遺留下來明朝**裡最榮耀的一個了。

我們看史劇和史書都知道掌管雲南的吳三桂,擁有非常富裕的糧食,手下還有足夠強大的軍事力量。吳三桂還將自己信任的人都安排在了很重要的位置,換句話來說吳三桂是把雲南的整個地方全部牢牢給控制住了,算是當地的土君王了。

吳三桂還不自量力的開始壟斷當地的礦山和私自籌造錢幣,這樣的做法直接讓康熙非常生氣。康熙立馬對地方勢力進行「削藩」,下旨讓吳三桂撤到山海關以外的地方。

康熙的舉動讓吳三桂沒有想到,他明面上按照旨意撤兵,但是實際在背後開始了密謀起義,他聯合了其他兩藩進行謀反。他們打著「朱三太子」的旗號起義,通過遍佈天下明朝的舊部,在很短的時間內吳三桂的軍隊所向無敵,迅速拿下了雲貴,奪得了長江一帶。

就在這形勢大好的機會,吳三桂卻沒有北上,相反停下來了,在衡州稱帝,國號為「周」。就在他稱帝的這段時間裡,康熙聚齊全國兵力來對抗吳三桂的三番,最終吳三桂以失敗告終。

吳三桂之所以沒有北上,最大的原因就是他的目光比較短淺,為一時的成功而驕傲,沒有看到大局的發展,更沒有去想象整個團隊的未來應該怎麼樣,只是著急去稱帝,去建國。讓康熙有了大把的時間去準備兵力與他對戰,自己也失去了最好的戰機。歷史上吳三桂因病去世,在位只有5個月的時間。

吳三桂為何引清兵入關,吳三桂為什麼引清兵入關 吳三桂倒戈的三個原因

吳三桂明明投降李自成,為什麼又要引清兵入關的?原到底是什麼呢?崇禎十六年,發生的四件事改變了吳三桂。一 正月,已投降的祖大壽在瀋陽收到吳三桂的來信,祖大壽將來信轉交皇太極,皇太極回通道 爾遣使遺爾舅祖總兵書,朕已洞悉。將軍之心,猶豫未決。朕恐將軍失次機會,殊可惜耳。吳三桂在動搖中,雖然沒有降清,但是...

吳三桂的家族成員,吳三桂有幾個兒子

父親 吳襄 明崇禎初官錦州總兵。母親 祖氏 哥哥吳三鳳 弟弟吳三輔 兒子 吳應熊 順治十年 1653年 與建寧公主成婚,以額駙的身分留居京師,實為朝廷人質。康熙十三年 1674年 吳應熊及其子吳世霖處絞,其餘幼子俱免死入官。吳應麒幼子數人 女兒吳氏,嫁夏國相 吳氏,嫁胡國柱 吳氏,嫁王永康 吳世霖 ...

吳三桂所說的寧遠指哪,吳三桂的真實歷史

現在的遼寧興城 天啟六年那次,是努爾哈赤親自率領號稱 十三萬 大軍 實際為五六萬 將寧遠城團團包圍,努爾哈赤以必克之心,不惜一切代價欲攻佔它。當時,關外明軍,除了袁崇煥獨守孤城寧遠,已全部撤到山海關。就在這孤立無援 聽任後金兵圍攻的危機情況下,袁崇煥率軍民頂住了它的猛烈攻擊。努爾哈赤損兵折將,無可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