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強侵華的目的在不同歷史時期有什麼變化?其基本特徵是怎樣的?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這段時

2022-01-10 11:24:11 字數 4349 閱讀 5401

1樓:匿名使用者

列強侵華以甲午中日戰爭為界可以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前期侵華以搶奪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為目的,基本特徵是以商品輸出為主,資本輸出為輔;後期侵華以重新劃分勢力範圍為目的,基本特徵以資本輸出為主,商品輸出為輔。

近代中國歷史上,西方列強發動侵華戰爭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2樓:匿名使用者

近代中國歷史上,西方列強發動侵華戰爭的主要目是:通過武力開啟和佔領中國市場,攫取侵略權益,為資本主義的發闢道路。

在中國近代史上,西方列強先後對中國發動了六次大規模的侵略戰爭,即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日本侵華戰爭,把中國從一個獨立自主的主權國家逐步拖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1、從原因來看,是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產物,是列強推行對外擴張政策的結果,實質上體現了它們以資本主義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是它們開拓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列強在發動戰爭之前總要尋找藉口,但其根本目的是要通過武力開啟和佔領中國市場,攫取侵略權益,為資本主義的發闢道路。這是資本主義開放和擴張的本性決定的。

當然,中國的落後和歷屆**的腐敗,也是列強敢於對中國發動戰爭的原因之一。

2、從資本主義發展的階段來看,兩次鴉片戰爭主要是以戰爭為手段,以開啟和擴大中國市場、傾銷商品、掠奪原料為目的,反映了工業革命後西方列強要求擴大商品傾銷的願望;中法戰爭和甲午中日戰爭則是以侵吞中國鄰國和邊疆地區,擴大資本輸出為目的,反映出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時期分割世界的要求;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是以鎮壓中國革命和瓜分中國為主要目的,是資本輸出導致領土瓜分的必然反映;至於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則是30年代日本法西斯主義妄圖獨佔中國、征服世界的稱霸戰爭,是帝國主義陣營分化的結果,也是東西方帝國主義矛盾鬥爭的必然結果。

3、從發動者來看,侵華國家經歷了由一國到多國,再由多國到一國的變化。先是以英國為首的歐美列強,接著是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相繼加入,最後是美日兩國在中國進行激烈的爭奪。在地域上由歐洲列強為主到以美日兩國為主,反映了近現代國際關係由以歐洲為中心向它的兩側轉移的變化趨勢。

4、從規模來看,戰爭的持續時間一次比一次長,涉及地區一次比一次廣,危害程度一次比一次大。第二次鴉片戰爭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甲午中日戰爭又大大超過了中法戰爭,八國聯軍侵華在國家、軍隊的數量上和賠款數目上都遠遠超過了以前歷次戰爭。至於30年代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則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峰。

5、從結果和影響來看,除了30年代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以失敗告終外,其他歷次侵略戰爭都以中國的失敗宣告結束,失敗的基本原因是社會制度、生產技術的落後和政治的腐敗。同時,每一次侵華戰爭,都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是近代中國落伍的最主要根源。尤其是兩次鴉片戰爭和日本發動的兩次侵華戰爭,不僅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華民族的不斷覺醒,在歷次侵華戰爭中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

6、對於列強的侵華戰爭,在複習中要注意加強比較。如兩次鴉片戰爭的比較,近代史上兩次中日戰爭的比較,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與以往歷次侵華戰爭的比較等。

初2歷史上 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前 英國為什麼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

3樓:匿名使用者

樓上錯了,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清**的閉關鎖國政策,中國的茶葉,絲綢,瓷器大量的通過絲綢之路流向西方,而中國的進口幾乎是零,這就出現了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英國等西方國家出現了金銀等***的大量流失,在一個金銀本位的年代,出現這種現象,西方國家自然不能坐視不理,所以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希望藉此奪取更多實際利益。

4樓:

由於英國在同清朝的**中,幾乎只有進口,而出口量極少(極大**逆差),且清朝戰鬥力很差,國家極富(2023年前,中國的生產總值佔世界的40%),這種弱且富的國家,自然成為英國侵略的矛頭

怎樣認識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社會性質及其基本特徵

5樓:貞觀之風

一、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

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是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近代以來偉大的中國革命,是在這些主要矛盾及其激化的基礎上發生和發展起來的。

二、社會性質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質。鴉片戰爭以後,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中國社會性質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由主權封建國家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在《辛丑條約》簽訂後,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三、其基本特徵

1、中國的封建勢力日益衰敗並同外國侵略勢力相勾結,帝國主義操弄中國政治。

2、中國新興的民族資本主義夾縫中求生存,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根深蒂固。

3、中國的廣大人民,過著飢寒交迫和毫無政治權力的生活,受到的壓迫是世界上罕見的。

6樓:匿名使用者

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

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是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

社會性質: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質。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近代以來中國在外國資本主義勢力的入侵及其與中國封建主義勢力相結合的條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種從屬於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畸形的社會形態。

基本特徵:

資本——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日益成為支配中國的決定性力量。

中國新興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雖然已經產生,但是發展很緩慢,力量很軟弱,且大部分與外國資本——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都有或多或少的聯絡。

中國的封建勢力日益衰敗並同外國侵略勢力相勾結,成為資本——帝國主義壓迫、奴役中國人民的社會基礎和統治支柱。

中國的自然經濟基礎雖然遭到破壞,但是封建剝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成為中國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嚴重障礙。

在資本——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中國的廣大人民特別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以致大批破產,過著飢寒交迫和毫無政治權力的生活。

由於近代中國處於資本——帝國主義列強的爭奪和間接統治之下,近代中國各地區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是極不平衡的,中國長期處於不統一狀態。

7樓:小公主和木偶

1、主要矛盾: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是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

2、社會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質。

3、基本特徵:

(1)資本帝國主義勢力操縱中國的經濟命脈,控制了中國的政治(2)中國封建勢力和外國侵略勢力相勾結,壓迫奴役中國人民。

(3)中國自然經濟遭到破壞,但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阻礙著中國走向現代化和民主化。

(4)所興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已經存在,但勢力很弱。

(5)政治勢力不統一,各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不平衡。

(6)在資本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中國的廣大人民過著飢寒交迫,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

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區別是什麼?

8樓:貞觀之風

1、中國社會意識形態不同。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序剛剛加快。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期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幾乎成型。

2、外國侵略者的資本形態發生變化。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第二次工業革命剛剛開始,外國侵略者尚處於自由資本主義階段;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期外國侵略者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3、侵略的目的發生變化。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主要想開啟中國市場,傾銷商品;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則想要作為生產基地,瓜分中國領土,實行殖民統治。

9樓:俠劍天涯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在俄、美支援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1] 英國與法國趁中國太平天國運動之際,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藉口,聯手進攻清朝**的戰爭,所以被英國人稱為「亞羅號戰爭」(the arrow war)。又稱「英法聯軍之役」(anglo-french expedition to china)或「第二次中英戰爭」(second anglo-chinese war)。

因為這場戰爭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延續,所以也稱「第二次鴉片戰爭」。戰爭中沙俄出兵後以「調停有功」自居,並脅迫清**割讓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至今,從而成為最大的贏家。

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先後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中俄《璦琿條約》等和約,列強侵略更加深入。中國因此而喪失了東北及西北共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戰爭結束後清**得以集中力量鎮壓了太平天國,維持統治,清史稱同治中興。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siege of the international legations)是指公元2023年8月14日(清光緒26年)英、法、德、美、日、俄、意、奧(指奧匈帝國)等國派遣的聯合遠征軍,為慈禧太后要求鎮壓中國北方義和團運動而進入中國所引發的戰爭。派遣的聯合遠征軍開始時總人數約3萬人,後來增至約5萬人。八國聯軍的行動,直接造成義和團的消滅,以及京津一帶清軍的潰敗,迫使慈禧太后挾光緒帝逃往陝西西安;最終清廷與包含派兵八國在內的十一國簽訂《辛丑條約》, 賠款最多,簽訂國家最多,並喪失多項主權。

影響所及,清帝國內部及遠東(滿洲平原)之權力平衡,亦受重大沖擊,間接導致清廷衰落、俄日衝突升級等變化。

中華民族精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內容,這句話對嗎

你的問題講訴的不是很清晰,我嘗試著回答,我舉個例子來說 內容 比如我們的公安人員的工作內容,第一時期 建國初期,紅色政權剛剛當權,一些發動勢力仍有很多殘餘人員要對新國家進行破壞,所以在建國初期,公安人員的工作內容是以打擊反動的殘餘和土匪為主的,第二時期 建國幾十年後,國家日漸昌盛,政治環境逐漸穩定,...

中國共產黨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優勢

中國共產黨90 年發展歷程表明,密切聯絡群眾是黨的最大政治優勢。中國共產黨完成和推進 三件大事 取得 三大成就 是這一政治優勢的有力證明,同時也是密切聯絡群眾基本立場的深刻反映。群 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密切聯絡群眾的重要法寶,做好群眾工作是黨發揮政治優勢的實踐要求。全面推進中國 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黨的...

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時期的歷史使命是

堅定不移地站在時代潮流的前頭,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推進現代化建設 完成祖國統 一 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共同發展這三大歷史任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中國共產黨的莊嚴使命。這三大歷史任務是我們黨在科學分析國內外形勢的基礎上提出的,不僅是我國工人階級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