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為什麼選擇輔佐劉邦這個無賴也不選擇項羽呢

2022-01-04 02:29:31 字數 5339 閱讀 1437

1樓:詡魚乘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舉兵反秦。緊接著,各地反秦武裝風起雲湧。矢志抗秦的張良也聚集了100多人,扯起了反秦的大旗。

後因自感身單勢孤,難以立足,只好率眾往投景駒(自立為楚假王的農民軍領袖),途中正好遇上劉邦率領義軍在下邳一帶發展勢力。兩人一見傾心,張良多次以《太公兵法》進說劉邦,劉邦多能領悟,並常常採納張良的謀略。於是,張良果斷地改變了投奔景駒的主意,決定跟從劉邦。

作為士人,深通韜略固然重要,但施展謀略的前提則是要有善於納諫的明主。這次不期而遇,張良「轉舵」明主,反映了他在紛紜複雜的形勢中清醒的頭腦和獨到的眼光。從此,張良深受劉邦的器重和信賴,他的聰明才智也有機會得以充分地發揮。

」首先,張良遇到劉邦比項羽早。

其次,張良和劉邦很投緣,良禽擇木而棲就是這個意思吧。劉邦雖然在歷史上多有無賴的名聲,但是能統領軍隊登上皇位的人肯定也有很多令人折服的地方吧。

2樓:小魂亂飄

要想知道張良為什麼輔佐劉邦,就要先知道張良為什麼離開項羽,要想知道張良為什麼離開項羽,首先要弄明白張良為什麼到了項羽身邊:因為項羽劫持了張良的主君韓王成……當張良跟著韓王被迫到了項羽身邊後,項羽又把韓王殺了,所以張良離開了項羽,琢磨著怎麼把項羽給殺死為他的大王報仇。

好了,現在我們可以明白張良為什麼要離開項羽了吧?再說為何會選擇劉邦,首先,兩人的大目標一致,即誅滅暴秦,而且兩人的脾氣相投,都是性情中人,張良長於籌劃謀略,不善於帶兵打仗。他是一個優秀的參謀長,不是一個稱職的司令員。

用今天的話來說,不適合做老闆,適合於當企業高階顧問。劉邦是一位帥才,打仗治兵都行,但缺少出謀劃策的高階軍師。二人的才能互為補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其實,最重要的一點,是劉邦的人格魅力令張良折服。

這在《史記·留侯世家》中有詳細記載。

ok,部分參考了下劉邦傳,希望對樓主有幫助

3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張良是智者,有先見之明,劉邦雖然無賴,但是他的性格和見識註定他才是勝利者,項羽雖然英雄,他沒有具備勝利者的性格,張良正是明白了這一點,想想自己以後的出路,於是跟了劉邦。

4樓:

項羽自己本身是一個武夫,看見士兵流血受傷的時候他就很心疼,當勝仗後士兵要求封賞時他卻顯得很吝嗇,還有很多性格上的缺陷,這些,在史記項羽本紀裡關於他的故事的側面有反應,可以去看看!基本是這樣的~!

5樓:後天無言

張良為韓王成報仇? 你這是對歷史思考不夠,我認為張良跟項羽就是間諜,首先回答張良為什麼輔佐劉邦,劉邦其實沒什麼特長,最大的特點就是會用人,有野心,在劉邦這裡張良可以最大能力的發揮自己的才能。秦國改革廢除奴隸,秦終統一。

張良是道家,道家的思想主張什麼可以去了解一下。再者從彭城之戰就可以看出,張良在其中起到什麼角色

6樓:

估計是因為錦上添花不顯得本事吧。

7樓:

這個問題問的好。 反過來說,劉邦為什麼要張良選擇自己呢? 因為劉邦需要,張良被需要。 乾柴烈火而已。

8樓:祭戀x逝

劉邦為人豪爽、不猜疑,而項羽多忌刻

9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劉邦更懂得的知人善用!

10樓:風流禹二

項羽性格中存在著極為嚴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卻目光短淺;他愛慕虛榮,不乏自滿自得的小農意識;凡事勇在先,智在後,殘忍有餘,仁善不足;缺乏從諫如流、寬巨集大量的國君氣質。這就決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吒風雲的將軍,卻不具備一種帝王的胸懷。

雖然項大大在武力上是我的第一偶像,但我也承認,此非良主……

張良跟項羽不是早就認識嗎?為什麼以後張良還幫著劉邦打項羽呢?歷史上說項羽不重用范增,是這樣嗎

11樓:匿名使用者

項羽的叔父有一個叫項伯的,和張良私交甚好。項羽其實是很欣賞張良的,這一點可以從劉邦封漢中,項羽北伐田榮可以看出。【使請漢中地。

項王乃許之,遂得漢中地。漢王之國,良送至褒中】。【漢王燒絕棧道,無還心矣。

】。【乃以齊王田榮反書告項王。項王以此無西憂漢心,而發兵北擊齊。

】這些都是由張良出面,為掩護劉邦而告訴項羽的虛假資訊,項羽照單全收,全部相信。其實田榮是可以說是被項羽逼著謀反的。而北伐田榮,使得項羽的軍事重心發生改變,給了劉邦蓄勢待發的時間。

(田榮的兒子即田廣,能力其實並不一般,不過在楚漢戰爭時期被韓信所殺。)

當項羽意識到張良的用心之後,便怒不可恕的殺了張良的主子,即韓王成。(憤怒的原因我認為有兩個,第一,項羽個人覺得能夠招募張良,為其所用,但事與願違,而霸王又下不來臺面,故殺之。第二,張良一直在暗中幫助劉邦)這件事直接導致張良與項羽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張良旋即投奔劉邦。歷史上說的是「復歸劉邦」。因為劉邦入關中時,張良便跟隨其左右,並事先疏通了項羽的叔父項梁,才使得劉邦在鴻門宴中得以全身而退。

范增是項羽的重要謀士,是項梁劉備項羽的「遺產」,不然項羽完全不可能一人獨霸天下(對比呂布。。。)。項羽在戰爭初期,亞父的話他還是虛心採納,但隨著成就和功績的提升,對於亞父的話項羽是極其不耐煩的。

此處,注意一個細節,亞父並不能直接說明項羽是尊重范增,而只是因為范增70歲時,項羽才24歲,兩人的性格和脾氣完全就是天南地北,項羽更樂於和英布等人交好,無礙於范增是前輩的遺產,故以亞父稱之。項羽也確實沒拿范增當父輩對待。鴻門宴上的坐次是:

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如果亞父享受的是父輩的禮遇,應該和項羽的叔父項伯坐同等的座位,可實際上是項羽和左尹項伯爺倆坐在最高位,然後才是范增,可見項羽並沒有把范增擺在父輩的位置上。

原本陳平也是項羽集團的,但是由於項羽越發狂妄,連「亞父」的話都可以不聽。陳平便離開了項羽,投奔劉邦的帳下,在楚漢戰爭時期,進獻中國正史的第一條反間計(陳平被認為是反間計和離間計的創始人)離間了范增與項羽的關係。這就好比霸王失去了大腦,從此項羽的軍事集團加速了滅亡的程序。

項羽的確重用過范增,這一點是肯定的,能參與鴻門宴的人,都是雙方軍事集團的絕對靈魂人物,但是中了陳平的離間計後,項羽疏遠了范增,這也是肯定的。這直接導致了范增憂憤而死的結果。

12樓:炳畫師

出來混要跟對老闆,對下屬不好的boss誰願意跟著他,項羽是大英雄,一家獨大,連亞父范增的話都不聽,何況張良這些人呢。韓信說他把將印都摸壞了也不捨得給下屬。張良自然是不跟他的了

13樓:衛河散人

張良和項伯有舊交,張良曾投項羽,不過張良出的計謀,項羽不明白,就投了劉邦,給劉邦出的計謀,劉邦很認同。張良就死心踏地跟劉邦了。

14樓:匿名使用者

項羽前期一直都倚仗范增的,不然也就不會稱其:亞父了!後期有了虞姬,男人嘛!尤其是項羽這樣的霸氣英雄就不喜歡太被另外一個男人約束了,於是就疏遠了亞父!

張良沒有跟著項羽,應該說是項羽個人的性格缺陷吧,為人太過剛硬霸氣的下場必然悲催,就和三國的孫策一樣!所以張良才選擇了劉邦唄

張良是韓國申徒,為什麼會幫劉邦,而不是項羽,也不是韓王?

15樓:中原小象

事實上張良早期一直環抱著恢復韓國的夢想,只是韓國力量弱,韓王並不是一個偉大的人物,所以張良希望「曲線救國」,為劉邦效命,在劉邦稱帝后,以功臣身份獲得資格、資源和話語權,然後再爭取劉邦的支援來恢復韓國。

但是在效命劉邦期間,思想逐漸發生改變,終於認識到,以往諸侯國並存的局面是再用也不可能恢復了,於是開始專心致志為劉邦效命。最明顯的例子就有人在劉邦處於弱勢期間建議劉邦大封諸侯以對抗項羽,而張良旗幟鮮明地反對了這個建議。

16樓:冰o小寒

張良最開始會幫助劉邦打入關中,是因為劉邦幫助韓王成打下了幾座韓國舊地的城池,韓王成為了報答劉邦,就讓張良幫助劉邦早日打入關中。

後來楚漢戰爭張良會幫劉邦有以下幾點原因:

1.項羽殺了韓王成,讓張良復韓的最後希望破滅,張良要報仇2.在當時,能夠和項羽抗衡的勢力只有劉氏集團3.

項羽不懂用人,不重用張良,張良也只好投靠劉邦4.從鴻門宴張良幫助劉邦逃脫這件事,項羽就很恨張良,如果還待在項羽那,那就是自取滅亡

5.劉邦善於用人,況且張良很早以前就在劉邦心中取得了謀主地位,所以去劉邦那裡遠比到項羽那裡有前途

17樓:後默才海瑤

其一,項羽身邊已經有范增,一山豈能容二虎.其二,劉邦好比劉備,以仁德招賢,張良有先見之明

18樓:史磬郭浩思

秦滅後,張良的初衷是輔佐韓王光復韓國,但是,蕭何向劉邦推薦了張良,劉邦又使計得到了張良,而對於韓王,此人懦弱,不足已輔佐(當時劉邦對張良說的大致就是這個意思);項羽嘛,范增曾給過兩個建議:一、殺掉,二、重用此人,但是項羽太過婦仁之仁,所以才沒辦成。

19樓:匿名使用者

良禽擇木而棲;就算張良先遇到項羽,以項羽的個性格局氣度,只不過又多一個范增而已。至於韓王,膽小又胸無大志,張良待在他身邊是浪費了。如果說張良是千里馬,那伯樂也就只有劉邦一人而已。

20樓:白羊座淡然

可以去聽聽王立群講的大風歌

當時張良很有才 沒有人認可聽懂他的觀點 只有劉邦很懂他 而且重用他,劉邦什麼大事都喜歡問張良 劉邦一個痞子出身 尊重的人可不多,而且經常罵人,唯獨對張良很尊重

21樓:匿名使用者

得到劉邦的重用了,在劉邦這能找到自己價值所在。

張良剛開始投靠項羽,後來為什麼投靠劉邦

22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要說明一下,張良沒有投靠過項羽,他一開始是想投奔景駒的,就是那個自立為楚假王的農民軍領袖。

研究一個人的行為,必須要知道他的心路,代入到時代之中,才可以明白他的選擇,張良原來是韓國貴族,他在秦末時最為著名的事情是刺殺了秦始皇,可以看出他一開始是反對秦始皇的很多政策的,不要把他對秦始皇的刺殺單純的歸於亡國之恨,畢竟春秋戰國時期被滅國什麼的再正常不過了,他真正反對的其實是秦始皇的郡縣等制度,這使得他原來的貴族身份和封地都失去了,如果秦始皇打下六國後裂地封六國遺貴,張良絕對會去當一個貴族,而不是刺客。

陳勝吳廣起義後,張良一開始是自己拉了隊伍的,當時的天下最大的起義軍就是楚國的起義軍,張良自然也想背靠大樹好乘涼,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張良很看的清楚自己,他知道自己是一個謀士,而不是一個諸侯,所以最好的辦法是找到一個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當自己的主公,古代君擇臣,臣亦擇君,這很正常,這個時候他遇到了劉邦,劉邦這個人別的本事沒有,就是知道好歹,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後願意用別人的長處,他遇到劉邦後,劉邦對他的諫言多有采納,但又有自己的主意,這使得張良覺得劉邦是個不錯的主公。

張良為什麼不選擇項羽呢,這是因為一來項羽有了范增,他不可能當第一謀主,這對於他是不可接受的,就和諸葛亮一樣,二來,項羽是要求分封制的,而此時的張良在歷經天下,看到天下疾苦後,已經改變了,反而擁護起他原來反對的郡縣制,所以使得張良根本不會去考慮加入項羽的隊伍。

純手打,求採納!

劉邦為什麼要殺韓信 蕭何 張良,劉邦在打敗項羽後為什麼要把蕭何和韓信 張良都殺了,卻不殺樊噲,劉邦殺他們的藉口都是什麼

功高震主。知道的太多。劉邦是個小人 因為劉邦怕他們影響自己得統治 鳥盡弓藏 兔死狗烹 其實只殺了韓信 因為劉邦當上皇帝之後,就像完全變了一個人開始懷疑身邊所有的重臣,害怕有朝一日,他們會奪走自己的皇位。這其中就包括韓信,張良和蕭何,這三個昔日為他立下赫赫戰功的好兄弟。可以說,如果沒有這三個人,劉邦很...

劉邦一向都聽張良建議,為什麼劉邦要殺韓信時張良卻沒阻止

為了國家的利益和穩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抱負。張良已經無力阻止劉邦殺死韓信,他不必為這個交情不太深的韓信冒這自己生命危險。韓信給自己建立了一個很高的聲譽,但他自己並沒不知道收斂自己。已經讓劉邦有殺韓信的心,張良試著阻止了這一切。韓信已經獲得了很高的稱號但他並覺得滿足。在打敗齊國後,竟然他公開向劉邦索要...

為什麼有人說項羽是英雄而劉邦是無賴

劉邦原只是個鄉村無賴,平時好吃懶做,愛說大話,貪酒好色,常借錢不還。項羽缺少劉邦的心胸及知人善用 劉邦缺少項羽的個人英雄氣慨。另一方面,項羽的殘暴以及劉邦無賴式的出爾反爾,也是他們人格殘缺的一個方面。劉邦人格中最不值得提及的是他出爾反爾,甚至於可以用無賴小人來形容。項羽分封天下時,劉邦領屬漢中 巴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