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怎麼上朝,明朝萬曆皇帝怎麼不上朝

2021-12-25 12:47:04 字數 5011 閱讀 9573

1樓:揮灑的淚水

主要是國本之爭引起的君臣矛盾。

當時有兩派分別擁護皇長子朱常洛與福王朱常洵(鄭貴妃所生)爭奪太子之位。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冊立長子為太子的原則,大多擁戴皇長子朱常洛,嚮明神宗建議立長子為太子,然而明神宗不喜歡宮女所生的朱常洛,卻加倍寵愛鄭貴妃,並且有意立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為太子。明神宗與群臣爭論達15年之久。

直到2023年,朱常洛才被封為太子,而朱常洵被封為福王。

萬曆十七年(1589),朱翊鈞不再接見朝臣,內閣出現了「人滯於官」和「曹署多空」的現象。

國本之爭,使得明神宗悲痛欲絕,他感到自己雖貴為天子,而終被群臣所制,最終和大臣鬧掰,逐步對朝政失去興趣,開始怠政。最後索性三十年不出宮門、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

2樓:星嘉合科技****

萬曆皇帝朱翊鈞,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在位共48年。歷史上對萬曆皇帝的評價主要以貶為主,例如:

明之亡,實亡於萬曆。——《明史》

酒色財氣,醉生夢死。——《正說明朝十六帝》

獨攬大權,怠於政事而耽於享樂,日益揮霍侈靡,不知遏止。——歷史學家范文瀾

貪酒、貪色、貪財而又貪權。——**歷史學家白壽彝

對萬曆皇帝評價最多的就是他「怠政」,罷工不幹,這一下子就是三十三年,堪稱中國歷史甚至世界歷史中的一朵奇葩。那麼,萬曆皇帝為什麼不上朝呢?

原因一:身患足疾,不被理解

在2023年,明朝萬曆皇帝的定陵被挖掘,開啟他的棺材之後,歷史學家發現萬曆皇帝右腿彎曲。經過復原後,還發現萬曆的右腿明顯比左腿短。說明萬曆皇帝確實患有嚴重的足疾。

在他生前,萬曆由於常年不上朝,飽受眾多大臣的指責和謾罵。明代申時行《詔對錄》中寫到萬曆皇帝為自己不上朝做出的辯解——腰痛腳軟,行立不便;足心疼痛、步履艱難。

但這種託辭並未得到朝臣的理解,他們認為皇帝是在瞎扯淡。

原因二:君臣矛盾,黨爭不休

明朝中晚期以來,皇帝和大臣之間普遍沒有信任感。

萬曆皇帝的孫子天啟帝,愛好木匠活,本身也不願意處理政務,於是大太監魏忠賢得以獨攬大權;崇禎帝一直到上吊自盡,都沒有處理好和大臣之間的矛盾,他在位的17年中,竟然接連更換了50位內閣成員。

萬曆皇帝也是如此,他在和自己的大臣們「置氣」。

由於君臣之間的矛盾,萬曆皇帝對大臣們的奏疏就「留中不發」。就像學校裡的老師消極怠工,不給你批改作業,學生也不知道自己作業做的對錯。而大臣們也在長期的「冷戰」中喪失了治國平天下的崇高理想,紛紛離職、告老還鄉。

這種做法導致大明的人才流失嚴重。特別是萬曆皇帝寵幸鄭貴妃,導致他計劃冊立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為儲君,長期不立長子朱常洛。這簡直是在挑戰封建社會的儒家道德底線,大臣們則寸步不讓,上演了轟轟烈烈的「爭國本」事件。

此外,明朝後期更是黨爭不斷,齊黨、楚黨、浙黨爭鬥不休。而萬曆皇帝(包括後來的崇禎帝)為了與這些小集團相對抗,不得不像東漢王朝那樣任用宦官。宦官一時權傾朝野,打擊之後,各種黨的勢力又開始死灰復燃。

於是,文官集團、宦官集團當朝的局面輪流上演。而整個國家則在這樣的內鬥中運轉失常。

終於,這給了女真族可乘之機。他們以滿洲軍事貴族起家,不吃文官集團那一套,而是**、殺伐決斷。從而,清朝的皇帝們似乎個個都勤於政事,個個都是一代明君。

3樓:匿名使用者

明朝萬曆皇帝怎麼不上朝呢?是碌碌無為,還是另有苦衷呢?

萬曆皇帝不但30年不上朝,而且一生也很少出紫禁城。九歲登基,御宇四十八年,萬曆皇帝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誰能想象,作為皇帝竟然窮其半生禁足於一個地方,即使紫禁城再富麗再奢華,箇中滋味光是讓人想象都會泛出濃重的苦澀。這可不是人民心中所認可的皇帝。本該器宇軒昂,英明偉岸的君王,怎可荒廢朝綱,無心政務?

本該體察民情,決斷天下的帝王,怎可屈身宮闈,碌碌無為?或許這就是當人被加冕了神性的名號後,矛盾而無助的最終自救。

從年少時的無條件服從,到了中年時無力迴天的苦悶,萬曆皇帝演繹了一個活人是如何被打造成僵死的權力機制。

事實上,萬曆皇帝在當世的意義僅僅是帝國最高統治的象徵,他身後的文官集團,以強勢的聯合力牢牢掌控著實權,皇帝的作為在此時看來已經無關緊要。只要他仍健在,就算毫無成就都不影響這個朝代繼續在各方平衡中緩慢前進。

明朝的文官系統異常強大,並且錯綜複雜,萬曆皇帝非常清楚如果動搖了文官的利益,那明朝必將大亂。

那麼,為何28年的不上朝卻還是能讓明朝處於一個穩定的狀態呢?

與其說是不上早朝,倒不如說是為了躲避文官。在朝堂之後,萬曆沒有文官的干擾,反而能更好的處理國事。

萬曆皇帝雖然是歷史上第一個長時間不上朝的皇帝,當時出現過輝煌的世態,也有過怠慢的狀態,功與過,就留著後人去評說吧!

明朝、清朝上朝的地方分別為哪兒?

4樓:9點說史

明清皇帝上朝的地方主要在太和門、乾清門(為御門聽政)。

「御門聽政」。顧名思義,就是皇帝在家門前聽大臣們彙報工作,而不是在殿內。

明代,按照紫禁城的功能設計,太和殿為皇帝處理國事的「前朝」區域的核心建築。太和殿廣場的正門為太和門,所以明朝的御門聽政在太和門前的廣場進行。

清代,御門聽政的地點移至乾清門前的廣場。乾清宮是紫禁城中皇帝生活起居的「後庭」區域的核心建築,而乾清門是乾清宮廣場的正門。皇帝為了加強**集權,更緊密地與大臣聯絡,故而把辦公地點內移至後庭生活區。

太和門與乾清門都是殿宇式的宮門。其外觀形制和宮殿建築一樣,但前後貫通,前後兩面無牆無窗,臺基之上只有樑柱、兩山和殿頂。而在殿內後牆的位置設三組對開的大門。

御門聽政時,將大門關閉,就成了前面對著廣場敞開的殿宇。

皇帝坐在殿內擺放的寶座上,大臣們在殿前的廣場上分列兩廂。山呼萬歲之後,御門聽政就開始了。

擴充套件資料

御門聽政的地點不僅侷限於乾清門,後來根據情況和季節變化,乾清宮西暖閣、懋勤殿、西苑(今中南海和北海)瀛臺勤政殿,以及暢春園澹(dàn)寧居等,也都分別成為康熙帝御門聽政的場所。如康熙帝早年,每逢夏日,常避暑瀛臺,因而就改在瀛臺勤政殿聽政。

康熙二十六年(2023年)以後,康熙帝常駐暢春園,因此,這裡也就成了他的一個主要聽政地點。他到承德避暑山莊,或到木蘭圍場,聽政地點也就設在那裡。

後來雍正帝聽政常在圓明園正大光明殿,乾隆帝聽政常在皇宮養心殿,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常在養心殿東暖閣、西苑儀鸞殿、頤和園仁壽殿等。

清朝御門聽政雖然一個月至少舉行六次,也只是例行公事,而決非朝廷重大事務的決策會議。皇帝要實現統治,要擁有高層小範圍的討論和決策系統,這才是皇朝權力的核心所在。

以明嘉靖皇帝為例,他可以二十年不舉行常朝的各種儀式,卻不可能不見行政首腦內閣大學士。雖然不見朝臣,朝廷大權卻一刻也未放鬆。

5樓:

影視作品中常見的「上朝」,歷史上叫做「御門聽政」。顧名思義,就是皇帝在家門前聽大臣們彙報工作,而不是在殿內。

明代,按照紫禁城的功能設計,太和殿為皇帝處理國事的「前朝」區域的核心建築。太和殿廣場的正門為太和門,所以明朝的御門聽政在太和門前的廣場進行。

清代,御門聽政的地點移至乾清門前的廣場。乾清宮是紫禁城中皇帝生活起居的「後庭」區域的核心建築,而乾清門是乾清宮廣場的正門。皇帝為了加強**集權,更緊密地與大臣聯絡,故而把辦公地點內移至後庭生活區。

太和門與乾清門都是殿宇式的宮門。其外觀形制和宮殿建築一樣,但前後貫通,前後兩面無牆無窗,臺基之上只有樑柱、兩山和殿頂。而在殿內後牆的位置設三組對開的大門。

御門聽政時,將大門關閉,就成了前面對著廣場敞開的殿宇。

皇帝坐在殿內擺放的寶座上,大臣們在殿前的廣場上分列兩廂。山呼萬歲之後,御門聽政就開始了。

明朝**上朝需要跪著嗎

6樓:朝辭白帝彩雲間

不是跪著上朝,是跪著奏事,(上朝時首先會叩拜皇帝,然後皇上說起,就站立起來,下朝也是)

兩漢時**上朝可以坐著奏事,到宋朝時**須站著奏事,明清時期大臣奏事必須跪著。明清時有常朝和大朝。大朝都在太和殿,純為禮節慶賀而設。 常朝的話,為處理日常政務而設。

《大明會典》記述:君臣議政之時,「凡百官奏事,皆跪。有旨令起,即起」,這段話的意思表明:

只要**(所有,不論品級)向皇上奏事,都要跪著。奏完皇帝說起,才能起來。皇帝釋出聖諭時,所有**都要跪著聽。

皇帝賞賜大臣,大臣必須跪著收受賞賜,然後叩頭拜謝。

在非正式場合同樣行跪拜禮的只有明清。朱元璋發行了兩大「政策」:第

一、他改變了「刑不上大夫」的傳統,在洪武年的四大案中,眾多文臣武將都因熬不過錦衣衛的酷刑而屈打成招,被迫攀咬別人,以求解脫。第二,他使跪拜變得習以為常,任何場合,下官見上官要跪,**見藩王要跪,任何人見皇帝都必須跪。

漢制,皇帝為丞相起,晉、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乃立,元乃跪,後世從之。」(康有為《康有為遺稿》。

明朝也有跪禮,但是上朝是站立著的(剛上時的叩拜不算,因為每朝都是這樣的),袁巨集道於明萬曆二十三年出任吳縣令,他在給朋友的信中說:「吳令甚苦……苦膝欲穿,腰欲斷,項欲落,嗟呼,中郎一行作令,文雅都盡。 」這就是說,不只巡撫、太守一級的官要跪,只要是上級,都要跪,否則不至於把膝蓋跪穿。

袁巨集道雖然讀書做了官,但他骨子裡是個「性靈」文人,跪在地上迎接上官感到非常羞恥,所以說「文雅都盡」。

7樓:匿名使用者

不需要,上朝還需要跪的只有清朝,口稱奴才,明朝基本都是彎腰90度作揖那種方式行李,然後就可以了

明朝大臣上朝是跪著嗎

8樓:學史部落格

明朝沿襲了元代臣下向皇帝跪拜的制度。

《大明會典》記述:君臣議政之時,「凡百官奏事,皆跪。有旨令起,即起」,這段話的意思表明:

百官即所有**無論品級多高,都要向皇帝跪奏政事。奏完皇帝令起,才能站立起來。皇帝釋出聖諭時,百官都要跪著聽。

皇帝賞賜大臣,大臣必須在御前跪受賜物,然後五拜叩頭。

9樓:射手仙哥哥

明代自有禮制在,什麼時候跪,什麼時候站,都有詳細規定。一般情況下都不下跪。可以參見國寶「出警入蹕圖」原畫。大臣甚至還有交頭接耳聊天的。

10樓:凵一路向北

分什麼時候,上大朝的時候要求比較嚴格,但也不是一直跪著...是跪完一整套動作後,就站起來的,等下朝的時候再跪一套。

一般的朝會就比較寬鬆了,如果皇帝不是太難伺候,隨便跪一下,甚至慢慢彎個腰等『平身』都行望採納

明朝萬曆皇帝28年不上朝,為什麼沒有耽誤國事

在中國歷史上,明朝的萬曆皇帝可以說是一個傳奇。他一共做了48年的皇帝,竟有28年是不上朝的。那麼,萬曆皇帝是怎麼做到28年不上朝,而又不荒廢朝政的呢?這3個人至關重要 慈聖皇太后 馮保和張居正。慈聖皇太后為萬曆皇帝的生母,他是明朝歷史上 母儀天下 太后的代表,參政不亂政,秉國不貪權。萬曆皇帝登基時,...

明朝萬曆帝28年不上朝,國家卻能執行下去,他是怎麼做到的

明朝萬曆皇帝即使28年不上朝,國家也能夠平穩地執行下去,這並不取決於萬曆皇帝一個人,其根本原因在於當時明朝的內閣政治制度。明朝時期,朱元璋廢去了丞相,在他殺掉胡惟庸以後,中國歷史上就再也沒有宰相的存在了。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皇權一攬獨大,雖然在廢丞相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皇權迅速膨脹。但是國家政務畢竟過於繁...

為什麼說明朝實亡於萬曆,明朝實亡於萬曆的說法從何而來?萬曆一生究竟做了什麼?

因為萬曆幾十年不上朝,晚年政治腐敗,導致明朝衰弱。萬曆皇帝的幾個兒子都被起義軍和清廷殺了,福王朱常洵,瑞王朱常浩,惠王朱常潤。這幾個王爺前半生生活得十分奢靡,卻不料自己會成為大明的殉葬品。萬曆如果知道,因為自己的怠政導致兒孫皆被人殺,一定會後悔的。明朝實亡於萬曆的說法從何而來?萬曆一生究竟做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