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以在什麼時候可以翻譯為憑藉

2021-05-08 03:25:00 字數 4774 閱讀 8057

1樓:匿名使用者

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名師指導

一、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儘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文言翻譯中,「以」字什麼時候是「用」,什麼時候是「憑藉」?最好要理論。

2樓:匿名使用者

文言文中,以字在不同的語境表示不同的意思,而不能單純地說什麼時候是「用」什麼時候是「憑藉」。主要是看句子的意思。

3樓:匿名使用者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中的'以'可以翻譯為用,也可以譯為憑藉。猥以微賤中,以 要翻譯為憑藉。直譯就是,憑藉我這樣身份卑微的人。

向第一種情況,兩種解釋都可,這樣的考試不會考、

主要是根據語境判斷用法。

請問在古文中,「以」可以翻譯為「用」和「憑藉」,但個人覺得這兩個翻譯很難分辨什麼時候該用什麼

4樓:匿名使用者

個人理解,僅供參考

翻譯成「用」:其後接具體名詞,主要是使用的工具等。如回以刀劈狼首 以頭搶答地耳

譯成「憑藉」:其後所接多為抽象名詞,可譯為憑藉......經驗/身份等 如"以我酌油知之" (賣油翁)

5樓:風信子央

個人覺得「用」的話應該後面接的是比較具體的比如工具方式之類的,「憑藉」的話更傾向於和一些籠統的、抽象的東西搭配,比如說憑藉強大的政治手腕。

6樓:快快到碗裡來

其實沒抄有很大的差別,個人覺得差

襲別還是bai有的,我是把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du看哪個zhi比較順,比如說】以dao勇氣聞於諸侯。】這個以明顯是憑藉,【何以為計?這個就翻譯成用,但是憑藉也像,憑藉的話就比較官方書面,不大好,而且很彆扭,簡單來說 :

下面我複製的

細微區別可能是:「用」的動作發出者更佔主動地位。

如(1)a「屠懼,投以骨。」 b「具以情告。」

(2)c「以勇氣聞於諸侯。」 d"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e"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f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g"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h "皆好辭而以賦見稱。"

一是看因果關係 「憑」先後、因果關係更明顯

二是「憑」的賓語多是用手抓不住的,抽象的;或者即使是實物作賓語,也非直接利用,而是通過一系列事物的發展變化起作用,或利用它抽象的作用。「用」就顯得更直接簡單。

三是「用」短語修飾的動作是一個具體的動作;而「憑」修飾的可能是一整套的事件。如e可能不好判斷,但『損魁父之丘』是一整個事件。故是「憑」。

(個人意見,請斟酌)

7樓:yy愛

一般以後面接名詞啦如投以骨,用骨頭投(給狼)

文言文中「以」可以翻譯為來嗎?

8樓:音速行

可以啊,這裡的【以】就是表示一種目的,翻譯成【來】當然很好啊。

以為在文言文中什麼時候翻譯為把...當做,什麼時候翻譯為認為,要如何區分

9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要分清把…當做和認為的區別。我們比較一下:把這當成好的,認為這是好的。

把筆當做刀,認為筆是刀。可以看出,把當做是賦予一種屬性或功能,而認為則是一種判斷。從這個角度去分析上下文,才能準確掌握以為的意思。

10樓:匿名使用者

根據句子的具體語言環境,如果能夠理解為「以為」為「以之為」的縮略語,則譯為「把……當作」;如果「以為」是主語產生的主觀想像,則譯為「認為」。這都視具體語言環境而定。

以至中的以在文言文裡怎麼翻譯 什麼意思

11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是「才」。

以至於寸。(才達到一寸。)——《後漢書·列女傳·樂羊子妻》

12樓:

以,古今都是常用、意義一樣

文言文中「可以」翻譯成什麼

13樓:紀融雪貴鑠

即在文言文中可以翻譯成以下詞語:

1、接近、靠近。例如:夜半,童自轉,以縛即爐火燒絕之。——柳宗元《童區寄傳》

2、登上;走上。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左傳·隱公元年鄭伯克段於鄢》

3、假如、如果。例如:即有不稱,妾得無隨坐乎?

——漢·

劉向《列女傳

趙將括母

》4、即使。例如:公子即合符。——《史記·魏公子列傳信陵君圍魏救趙》

5、那就。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史記·陳涉世家》

6、就在某時某處。例如:即其帳中斬宋義頭。——《史記·項羽本紀》

7、立刻、當即。例如:太守即遣人隨其往。——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14樓:屠蕙若季靜

文言文中「可以」翻譯成:可以憑藉。這裡的「可」是「可以」的意思,「以」是「憑」、「憑藉」的意思。

示例:可以一戰(《曹劌論戰》)

譯句:可以憑藉這個條件打一仗。

分析:本句是省略句,這一句本來應為:可以之一戰。

古文中因:什麼時候翻譯成"因此";什麼時候翻譯成"於是"

15樓:紅顏歲

1. 於是,就 [then]

因以諷諫。——《後漢書·張衡傳》

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唐· 柳宗元《三戒》

因出己蟲,納比籠中。——《聊齋志異·促織》

因跳踉大闞,斷其喉,盡其肉,乃去。——唐· 柳宗元2、因而,因此 [thus;as a result]因以其伯。——《詩·大雅·韓奕》

因使唐雎使於 秦。——《戰國策·魏策》

評註:兩個都是連詞,最主要的是看與上文的關係。如果是順承,翻譯成"於是";如果是因果 關係,翻譯成"因此";,要看他的出處,不然看起來都可以解釋的通。

1、剛剛,才,表示事情發生得晚或結束得晚 [just now]九月…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克葬。——《春秋經·定公十五年》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聊齋志異·狼三則》

2、於是;就 [then;whereupon]屠乃奔倚其下。——《聊齋志異·狼三則》

乃令張儀佯去 秦,厚幣委質事 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婉貞揮刀奮斫…敵乃紛退。—— 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 事》

評註:還是和上面一樣。都做副詞,得看具體文章。

做「才」時表示只有在某種條件下或由於某種原因、目的而能怎麼樣,用於後一分句,前一小句含有「只有、必須、要、因為、由於」等意思的詞語;做「才」時表示緊接上事之後並由於上事而出現某種結果,可以替換成「就」

16樓:吳謹江

什麼時候翻譯,這得看句子了,一段文章,你看看大概前後的意思要是因果關係,這個因字就是因此。

其他的也是一樣,主要說到底,翻譯古文是看前後句和整篇文章,這是最基本的運用,其實好多字之所以有這麼多的解釋,除了古代一些解字的書籍給它規定的,多數的是人為解釋,因為按照對一段文章的理解,這個字就應該是這意思,所以有些人會發現同一個字,古漢語的意思為什麼和現代的意思差這麼多。

字總得有意思,既然在一段裡,就得使得整段文章通順有理。字的意思也就出來了。這是字的作用,也是字的責任。

17樓:1柒堇凌

『因』,通常有前因後果的時候翻譯成『因此』,比如先說一個人怎麼怎麼好,然後說「因四鄰稱讚某某怎樣」,這個『因』就是『因此』。當表示一種順承的關係,就翻譯成『於是』啦~比如『因以諷諫』,意思就是 『於是就諷諫』啦。

乃,表示轉折的時候翻譯成 『才』,比如表示事情發生得晚或結束得晚。例句「九月…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克葬。——《春秋經·定公十五年》」。

表示『於是』的時候是一種順承的關係,如『屠乃奔倚其下』。

18樓:宓雪翎閆鳴

呵呵其實有時候仔細去比較還是有所不同的吧

「終於」強調的結果

它表示人為了得到這個結果

之前做了許多努力,還帶有一種喜悅之感

例如:我每天都花很多時間練習鋼琴,終於我得了第一名。

「於是」也指結果

但並不是強調吧

它表示一種自然而然,順理成章,在意料之中的結果,並沒有感**彩,就像是「所以」

例如:他天天練字,於是字寫得很漂亮。

有時候多去揣摩文字的使用情景,感**彩吧

相信你會有所體會的

這也就是中文的樂趣

這是我的理解,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語文文言文中「以」翻譯成「用來」、「來」、「用」怎麼區分?

19樓:水葑諳音

主要還是要看以的

bai後面那個詞的du意思

如果zhi以後面的詞是名詞或代詞dao,那一般就回翻譯為用。比如說,以其答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以就是用的意思如果後面是動詞,那就是用來的意思,比如,以修其德,就是用來的意思具體語境具體分析吧,多看就會用了

20樓:童言無忌

在語境中,「用來」和「來」是連詞,如「殺之以應陳涉。」《陳涉世家》

「用」是介詞,如「以手拂之。」《活板》

21樓:殤之悲灬痛

這個就具體看句子本身的意思吧,這幾個翻譯過來都是介詞。

多讀多翻譯就會有感覺的了

22樓:匿名使用者

要多讀多練,熟練了自然就懂了

語文沒什麼技巧的

文言文中是翻譯為動詞表判斷的文言文語句

這是常用義項之一,與現代漢語的判斷動詞相同,文言文這種用法很普遍。如 玉臺新詠 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汝是大家子,仕宦於臺閣。清 林覺民 與妻書 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詩 曹風 鳲鳩 正是四國。文言文翻譯技巧 1 原則 文言文翻譯要求準確達意,必須遵循以 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的原則,詞語在句子中的意...

文言文中以的意思是什麼,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 因為,由於 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2 而,來 有好事者船以入.3 把,拿,用 貧者內 自南海還容,以告富者.以,讀音 y 基本釋義 用,拿,把,將 一當十。苦為樂。身作則。鄰為壑。訛傳訛。往鑑來。依然,順,按照 時啟閉。物 類聚。因為 人廢言。勿 善小而不為。不 物喜,不 己悲。在,於 指時日...

怎樣判斷「以」什麼時候表修飾,文言文中「而」字 什麼時候表修飾?

以,作連詞時,有時是表修飾的,比如表目的 表原因時,它往往具有介詞或動詞的特點,與所結合的詞一起作狀語。以身殉職 以捕蛇獨存等即是。但更多的時候是表並列 表承接,相當於 和 而 比如 遊褒禪山記 中的 夷以近 芋老人傳 中的 載以來 聊齋志異 促織 中的 徑進以啄 當然有時它還表條件等,相當於則,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