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文中以的意思有什麼以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2021-03-06 16:38:36 字數 6901 閱讀 2422

1樓:山海軒

以yǐ基本字義

1. 用,拿,把,將:~一當十。~苦為樂。~身作則。~鄰為壑。~訛傳訛。~往鑑來。

2. 依然,順,按照:~時啟閉。物~類聚。

3. 因為:~人廢言。勿~善小而不為。不~物喜,不~己悲。

4. 在,於(指時日):「子厚~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5. 目的在於:~待時機。~儆效尤。

6. 文言連詞,與「而」用法相同:夢寐~求。

7. 用在方位詞前,表明時間、方位、方向或數量的界限:~前。~內。

8. 用在動詞後,類似詞的字尾:可~。得~。

9. 古同「已」,已經。

10. 太,甚:不~急乎?

11. 及,連及:富~其鄰。

詳細字義

〈動〉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義:用)

2. 同本義。有一部分現已弱化成了介詞 [use]

以,用也。——《說文》

以,用也。——《小爾雅》

凡師能左右之曰以。——《左傳·僖公二十六年》

封疆社稷是以。——《左傳·定公十年》

純以形式。——蔡元培《圖畫》

如或知爾,則何以哉?——《論語》

3. 又如:以手代足(爬行。表示甘願認錯受罰);以疏間親(關係疏遠的人離間關係親密的人);以耳為目(把聽到的當作親眼目睹的);以指測河(用手指測量河水的深淺。比喻達不到目的)

4. 使,令 [take]

向欲以齊事王攻 宋也。——《戰國策》

5. 又如:以彰其慢(公開過失);以介眉壽(祝壽之詞);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

6. 憑藉;仗恃 [depend on]

富國以農,距敵恃卒。——《韓非子》

7. 認為,以為 [consider as ]

我以日始出。——《列子·湯問》

8. 又如:以眾暴寡(以人多勢眾的一幫去欺凌、**人少勢弱的一方)

9. 做,從事 [do]

教育事業最有意義,情願終身以之的。——葉紹鈞《倪煥之》

〈名〉1. 原因,緣故 [reason]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詩·邶風》

2. 無固定職業的人 [unoccupied person]

以閒民。——《拾雅》

候疆候以。——《詩·周頌》

3. 以色列的簡稱 [israel]。如:阿以戰爭

〈介〉1. 把,拿 [using;taking;by means of ]——表示對事物的處置

俱以情告。——《世說新語·自新》

以刀劈狼。——《聊齋志異·狼三則》

2. 又如:以力服人(用強制的手段使人服從)

3. 依,按,憑 [in accordance with;by]——表示動作行為的憑藉或前提。猶言憑、根據

何以謂之文。——《論語》

以殘年餘力。——《列子·湯問》

以我酌油知之。——宋· 歐陽修《歸田錄》

以大中丞撫 吳者。—— 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以鄉人子謁餘。——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以其智力為也。——清· 龔自珍《病梅館記》

4. 又如:以膺大統(繼承帝位);以天自諉(聽天由命);以時(按時;依時)

5. 在,於 [in]——表示行動的時間、處所或範圍

賞以春夏而刑以秋冬。——柳宗元《斷刑論》

以八月十三日斬於市。——清· 梁啟超《譚嗣同傳》

餘以乾隆。—— 清· 姚鼐《登泰山記》

6. 從,自,由 [from]——表示行動或變化的起點

自古於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仁者。——《潛夫論》

今以長沙, 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史記》

7. 又如:以下(下等;下層);以下之人(下等人;奴婢);以繁調簡(清代府、州、縣缺,有繁有簡,分為最要、要、中、簡四等。

如山東是繁缺,安徽是簡缺,從山東到安徽,是以繁調簡);以郄視文(從縫隙裡看雜色文采。比喻見識淺陋狹隘)

《連》1. 為 [in order to;so as to;for]。如:以身殉職(為忠於本職工作而貢獻出生命);以為後圓(為以後作打算)

2. 因為,由於 [because of]——表示行為產生的原因

以貪勤民。——《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吾以捕蛇獨存。——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宋·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成以其小,劣之。——《聊齋志異·促織》

汝以一念之貞,遇人仳離,致孤危託落。——清· 袁枚《祭妹文》

以數諫故。——《史記·陳涉世家》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陽樓記》

3. 又如:以致(表示由於上文所說的情況,引出了下文的結果);以人廢言(由於人不好,對其言論也加以否定);以利累形(因追求利祿而危害身體);以私害公(謂因私情而損害公道或公德);以理去官(舊指**因正常原因卸任);以噎廢食(由於吃飯打噎,便不敢再進食。

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就停止應做的事情);以辭害意(因拘泥於辭義而誤會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4. 和,而 [and;as well as ]——表示並列關係

夷以近。——宋·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載以來。——清· 周容《芋老人傳》

一雞瞥來,徑進以啄。——《聊齋志異·促織》

5. 則,那麼 [then]——表示條件關係

戰而不勝,以亡隨其後。——《戰國策》

6. 才 [only]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宋· 蘇洵《六國論》

以至於寸。(才達到一寸。)——《後漢書·列女傳》

7. 表目的或結果等 [aim;target]

智叟無以應。——《列子·湯問》

〈助〉1. 用在單純方位詞或時間詞之前,表示時間、方位、數量、質量、範圍之類的界限

日觀以西峰。——清· 姚鼐《登泰山記》

2. 加在句中,表示語氣的舒緩或調整節奏

微我無酒,以敖以遊。——《詩·邶風》

3. 加在句尾,表示肯定語氣

夫晴蛉其小者也,黃雀因是以。——《戰國策》

4. 加在能願動詞後,類似詞的字尾。如:可以;得以; 能以

2樓:真淑敏軍秋

1.認為(公以操為何人?)

2.把(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

「以」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3樓:文以立仁

"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1、動詞:

a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b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c認為。《鄒忌諷齊王納諫》:「皆以美於徐公。」

d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藉的工具、方法,可視情況譯為「拿」、「用」、「憑」、「把」等。《廉頗藺相如列傳》:「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2、介詞:

a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b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等。《捕蛇者說》:「而吾以捕蛇獨存。」《廉頗藺相如列傳》:「且以強秦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c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可譯為「在」、「從」。《蘇武傳》:「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d表示動作、行為的物件,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戰國策·周策》:「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

」《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3、連詞:

a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可譯為「而」、「又」、「並且」等,也可省去。《遊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b表示承接關係,「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和方式,可譯為「而」,也可省去。《遊褒禪山記》:「予與四人擁火以入。」

c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由於」。《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d表修飾和被修飾關係。《歸去來辭》:「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e表目的關係,可譯為「而」「來」「用來」等。《師說》:「作《師說》以貽之。」

f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或範圍,用法同現代漢語。《張衡傳》:「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g表示在敘述某件事時又轉到另一件事上,可譯為「至於」。《柳毅傳》:「然自約其心者,達君之冤,餘無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豈有意哉!」

4、副詞:

通「已」。已經。《陳涉世家》:「座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4樓:匿名使用者

以 [yǐ]:

用,拿,把,將:以一當十。以苦為樂。以身作則。以鄰為壑。以訛傳訛。以往鑑來。

依然,順,按照:以時啟閉。物以類聚。

因為:以人廢言。勿以善小而不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於(指時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目的在於:以待時機。以儆效尤。

文言連詞,與「而」用法相同:夢寐以求。

用在方位詞前,表明時間、方位、方向或數量的界限:以前。以內。

用在動詞後,類似詞的字尾:可以。得以。

古同「已」,已經。

太,甚:不以急乎?

及,連及:富以其鄰。

5樓:倚樓丶丶聽風雨

文言文中「以」作為介詞的用法是什麼

6樓:匿名使用者

你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好的,可以或者是連線詞或動詞之類。

7樓:本喵王下屬

以有「用」的意思,如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以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 ? 30

8樓:原來是知恩

1、用;使用。

戰國屈原《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忠心的人啊,不被重用,賢明的人求進身也難成功。

2、做。

先秦《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假如有人瞭解你們,那麼(你們)打算做些什麼事情呢?

3、認為。

戰國時代《鄒忌諷齊王納諫》:「皆以美於徐公。」

都認為我比徐公美。

4、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藉的工具、方法,可視情況譯為「拿」、「用」、「憑」、「把」等。

西漢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表示願意用十五座城邑請求交換和氏璧。

5、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

西漢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秦國也沒有把城邑給趙國,趙國也始終沒有把璧給秦國。

6、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等。

西漢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且以強秦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而且在強大的秦國的緣故觸犯強大秦國的歡心,不可。

7、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可譯為「在」、「從」。

東漢班固《蘇武傳》:「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以武始元六年春到京城。

8、表示動作、行為的物件,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

西漢《戰國策·周策》:「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

天下有變,王割讓漢中一帶和楚求和。

9、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可譯為「而」、「又」、「並且」等,也可省去。

北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平坦而又近,那游泳的人很多;危險遠去,那麼來的少。

10、表示承接關係,「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和方式,可譯為「而」,也可省去。

北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予與四人擁火以入。」

我與四個人打著火把進去。

11、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由於」。

西漢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我之所以這樣做,是以國家之急為先而以私仇為後啊。

12、表修飾和被修飾關係。

北宋陶淵明《歸去來辭》:「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樹木蓬勃而像先前一樣茂盛,泉小而像當初一樣流著。

13、表目的關係,可譯為「而」「來」「用來」等。

唐代韓愈《師說》:「作《師說》以貽之。」

作《師說》來贈給他。

14、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或範圍,用法同現代漢語。

東漢范曄《張衡傳》:「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從王侯以下,沒有不超過奢侈。

15、表示在敘述某件事時又轉到另一件事上,可譯為「至於」。

《柳毅傳》:「然自約其心者,達君之冤,餘無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豈有意哉!」

然而,從約他心的,表達你的冤屈,我沒有想到的。以說千萬不要互相躲避的,是偶然的原因罷了,難道有意義嗎!

16、通「已」。已經。

《陳涉世家》:「座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座買魚煮食,吃到魚肚子中的字條,本來已經感到這事奇怪了。

17、通「已」。停止。

《齊桓晉文之事》:「無以,則王乎?」

不停止,那您呢?

18、只是。

《馮諼客孟嘗君》:「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

你家中所缺少的,只是義罷了。

【以往】以後。

【以為】認為。使……成為。把……當作。作為;用作。

「以」今義:

1、用,拿,把,將:以一當十。以苦為樂。以身作則。

2、依然,順,按照:以時啟閉。物以類聚。

3、因為:勿以善小而不為。譯:不因為善事小而不作為

4、在,於(指時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譯: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齡僅四十七歲。

5、目的在於:以待時機。以儆效尤。

6、文言連詞,與「而」用法相同:夢寐以求。

7、用在方位詞前,表明時間、方位、方向或數量的界限:以前。以內。

8、用在動詞後,類似詞的字尾:可以。得以。

9、古同「已」,已經。

10、太,甚:不以急乎?譯:不太急了嗎?

11、及,連及:富以其鄰。譯:連及鄰居都富裕起來。

古文中以都可以表示什麼意思,以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

a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為 b 臣是以無請也 這是出自哪的?我不太肯定它的意思 c 教以書字 給 d 俯身傾耳以請 來 應該選d吧 古文知識都基本還給老師了,若有誤,請見諒 古文中以的意思 以 y 動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義 用 2 同本義。有一部分現已弱化成了介詞 use ...

以為在古文裡什麼意思,以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

bai 以.為.中 以 通常du是介zhi詞,為 是動詞,當 的意 dao思。如 專 民以食為天 可譯為 老百姓屬將糧食當成自己的 天 天大的事 有時候,以.為.在文言文中是動詞 以為.的另一種句式,認為的意思。如 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後。前面的 以.為.與後面的 以為.基本相同...

文言文 有以 例句,有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有以 1.猶有因。有道理 有規律。詩 邶風 旄丘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史記 田儋列傳 橫 遂自剄,令客奉其頭,從使者馳奏之 高帝 高帝 曰 嗟乎,有以也夫!起自布衣,兄弟三人更王,豈不賢乎哉!晉 潘岳 西征賦 豈虛名之可立,良致霸其有以。唐 白居易 黑龍飲渭賦 或隱或見,時行時止,順冬夏而無乖,應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