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這首詞的上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態?表達了作者怎

2021-03-23 11:09:30 字數 5891 閱讀 8466

1樓:匿名使用者

這首詞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水調歌頭》這首詞的上片把酒頌月,抒寫了由幻想超塵到復歸現實的思想過程;下片對月懷人,闡發月有陰晴圓缺 ,人有悲歡離合的人生哲理。全詞意境清遠,筆調深婉,表現出作者曠達樂觀的胸襟。表達出作者從苦悶的悲觀中走出來,達到豁達樂觀的人生境界,從失意矛盾中走向胸懷坦蕩的達觀,留給後人無盡溫暖與美好。

2樓:匿名使用者

優質解答

這首詞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水調歌頭》這首詞的上片把酒頌月,抒寫了由幻想超塵到復歸現實的思想過程;下片對月懷人,闡發月有陰晴圓缺 ,人有悲歡離合的人生哲理.全詞意境清遠,筆調深婉,表現出作者曠達樂觀的胸襟.表達出作者從苦悶的悲觀中走出來,達到豁達樂觀的人生境界,從失意矛盾中走向胸懷坦蕩的達觀,留給後人無盡溫暖與美好.

3樓:金果

《水調歌頭》反映了作者複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現出作者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公元2023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市)時所作。原文: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代: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譯文:明月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呢?我拿著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天上的宮殿,今晚是哪一年。

我想憑藉著風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擔心美玉砌成的樓宇,太高了我經受不住寒冷。

起身舞蹈玩賞著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宮**比得上在人間。

月兒轉過硃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應該對人們有什麼怨恨吧,可又為什麼總是在人們離別之時才圓呢?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事兒自古以來就很難周全。

希望人們可以長長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賞這美好的月亮。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2023年)中秋節作者在密州時所作。蘇軾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熙寧七年(公元2023年)蘇軾被調到密州任職。

到密州後,這一願望仍無法實現。公元2023年的中秋,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賞析:詞的開頭寫到「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句詞中的把酒問青天與詞前小序「歡飲達旦,大醉。」起到了呼應的效果。蘇軾非常喜歡飲酒,在他的詩詞中經常會表現出來。

他曾經說過「賴我胸中有佳處,一樽時對畫圖開。」也就是說,酒能麻痺人們的感情,起到借酒消愁的作用。而這裡的明月已經不是平常時期的明月,是中秋之月,人也不是正常之人。

是喝醉了的人。蘇軾一開始就以這種情境帶入,表達了自己在中秋之夜舉杯問天的非凡氣魄。接下來的「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是「把酒問青天」中要問的內容。

對明月的追逐和讚美又更進了一步。蘇軾很想乘風到月宮中看一看,但是又怕那裡的氛圍太過淒涼,自己抵擋不住刺骨的寒冷。「乘風歸去」表現了蘇軾對人世間的不滿。

而「歸」就好像表明他本來就是月宮中的人,只是暫時到人間住一段時間。「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上文連線的非常密切,作者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隨著一起擺動。

這裡是一個轉折,由厭煩人間到喜歡人間生活,跌宕起伏卻又合情合理。詞的下闋在賞月的過程中表達了蘇軾思念親人的感情,「轉朱閣,低綺戶」是由於明月轉動。

影子也跟隨著變換了形狀,這肯定是經過了很長時間的觀察才能得出的結果,與下句「照無眠」互相呼應。但是,無眠與賞月又十分對應,從賞月引發了作者不能和親人團聚的悲痛之情。

從而導致了作者一夜無眠。在思念親人的情感變成主旨之後,作者對中秋明月的情感也產生了一定的變化,進而起到了移情的效果。接下來的「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已經不是描述。

而是作者的抒情,唐圭璋在《唐宋詞簡釋》中提到:「不應」兩句詩詞描寫的月圓人不圓,表達了作者對明月的不滿,而「人有」三句詩詞又話鋒一轉,感嘆世事無常。

又體現了對明月的理解之情。該處分析講解的十分精確,親人不能團聚與明月沒有太大的關係,但是卻追究於明月。在這句詞中,「圓」包括了兩種含義:一種是明月的形狀是圓。

另一種是由明月的圓而引出的親人團圓。在月圓和人圓的雙重含義下,才體現了作者感嘆月圓人不圓的情感,也正是因為這種轉折,導致作者對明月的不滿也有了依據。

充分體現了作者思念親人的感情。後面作者為明月進行了辯解,其實是作者的自我安慰,但是作者的這種安慰帶有不理性的情感,仍然將明月的陰晴圓情與人的悲歡離合聯絡在一起。

認為兩者之間存在著正相關的關係,但是實際上,這種正相關是不理性的,只是作者自身的感情邏輯使然。而且,這不僅是論述,更是抒情,在詞的最後將抒情與意向結合在了一起。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也就是說,既然不能兩全其美,那麼就只能帶著豁達的情感來看世界,只要人們的情感能夠長久,只要能夠望向同一輪明月,就算是不能相聚在一起,

也是很美好的。其實,這是作者感情的收斂,從對明月的不滿,到最後感情的轉變,其中一張一舒,節奏非常有序,也將作者的情感表達的淋漓盡致。

4樓:於明祺

從個人的悲歡離合引出月的盈虧變化,包括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月亮的陰晴圓缺,猶如人的悲歡離合是必然的規律。既如此就不必感嘆和悲傷了?表達了詩人心胸開闊,胸懷豁達的一面。

5樓:阿沾

此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作者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所作。

原文節選: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譯文:明月從什麼時候才開始出現的?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間?

此篇是蘇詞代表作之一。從藝術成就上看,它構思奇拔,畦徑獨闢,極富浪漫主義色彩,是歷來公認的中秋詞中的絕唱。從表現方面來說,詞的前半縱寫,後半橫敘。

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迴路轉。前半是對歷代神話的推陳出新,也是對魏晉六朝仙詩的遞嬗發展。

後半純用白描,人月雙及。它名為演繹物理,實則闡釋人事。筆致錯綜迴環,搖曳多姿。從佈局方面來說,上片凌空而起,入處似虛;下片波瀾層疊,返虛轉實。最後虛實交錯,紆徐作結。

全詞設景清麗雄闊,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遊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久的樂觀枋度和美好願望,極富哲理與人情。立意高遠,構思新穎,意境清新如畫。最後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流露。

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此詞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體現出蘇詞清雄曠達的風格。

作者既標舉了「 絕塵寰的宇宙意識」,又摒棄那種「在神奇的永恆面前的錯愕」情態(聞一多評《春江花月夜》語)。他並不完全超然地對待自然界的變化發展,而是努力從自然規律中尋求「隨緣自娛」的生活意義。

所以,儘管這首詞基本上是一種情懷寥落的秋的吟詠,讀來卻並不缺乏「觸處生春」、引人向上的韻致。

對於這首《水調歌頭》歷來都是推崇備至。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認為此詞是寫中秋的詞裡最好的一首。這首詞彷彿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著人生的意義。

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尋味。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

吳潛《霜天曉角》:「且唱東坡《水調》,清露下,滿襟雪。」《水滸傳》第三十回寫八月十五「可唱個中秋對月對景的曲兒」,唱的就是這 「一支東坡學士中秋《水調歌》。

」可見宋元時傳唱之盛。

全詞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嚮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格和行雲流水一般的語言,能給人們以健康的美學享受。

《水調歌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6樓:匿名使用者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於公元2023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在密州時所作。

這首詞以月起興,與弟蘇轍七年未見之情為基礎,圍繞中秋明月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反映了作者複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現出作者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詞作上片反映執著人生,下片表現善處人生。落筆瀟灑,舒捲自如,情與景融,境與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滿哲理,是蘇軾詞的典範之作。

7樓:薄金蘭庹娟

詞的上片主要抒發自己對政治的感慨。開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兩句,點明飲酒賞月。接下說「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表面上好像是讚美月夜;也有當今朝廷上情況不知怎樣的含意。

末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兩句是說,既然天上回不去,還不如在人間好,這裡所謂「人間」,即指作地方官而言,只要奮發有為,做地方官同樣可以為國家出力。這樣想通了,他仰望明月,不禁婆娑起舞,表現出積極的樂觀的情緒。

下片抒發對兄弟的懷念之情。「千里共嬋娟」,也就能做到「不應有恨」了。以美好境界結束全詞,與上片結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一樣,是積極樂觀的。

一方面是對兄弟不能團聚的安慰,同時也是對自己政治遭遇的安慰。

8樓:完娟居晴波

這首詞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水調歌頭》這首詞的上片把酒頌月,抒寫了由幻想超塵到復歸現實的思想過程;下片對月懷人,闡發月有陰晴圓缺

,人有悲歡離合的人生哲理。全詞意境清遠,筆調深婉,表現出作者曠達樂觀的胸襟

水調歌頭表達了蘇軾怎樣的人生態度

9樓:紫涵小仙

水調歌頭抒發了蘇軾對人生的感慨。這首詞反映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積極的處世態度終於戰勝了消極「遁世」的念頭,表現了他曠達的胸懷和樂觀情致的一種人生態度。

蘇軾一生佳作無數,《水調歌頭》就是代表作中的代表作,是整個中國歷史上中秋詞的最高傑作,其中展現了蘇軾對於親人的思念和他對於離人的祝願,所蘊含的超然的、積極的處世思想值得所有讀者學習和借鑑。

蘇軾水調歌頭

蘇軾一生名作眾多,其中最出名的當屬《水調歌頭》,這首詞流傳甚廣,是中秋思親的巔峰之作,有人稱之為「此詞一出,於詞盡廢」。

蘇軾《水調歌頭》畫作:

這首詞是蘇軾在密州做知州的時候寫的,當時他因為和變法的王安石政見不合,所以一直顛沛流離,不能和親人團聚,當時正值中秋佳節,思念親人的情緒湧上心頭,加之酒興正酣,於是詩興大發,潑墨揮毫,寫下了這一千古絕唱。這首詞反應了蘇軾當時的心理掙扎,一來蘇軾仕途不順,一直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所以就產生了尋仙問道、消極出世的思想。二來蘇軾依舊有著足夠的信心,對於自己的才能,對於現實有著樂觀向上的積極態度。

月亮一直以來都是人們抒情時常用的景物,當是時,蘇軾喝了點小酒,抬起頭來看到園園的月亮,想起了今天是中秋啊,於是思緒翻飛,就像是插上了羽翼一般,自由自在的翱翔在天地之間。

蘇軾水調歌頭賞析:

蘇軾是一個性格豪放、爽朗不羈的詩人,全詞的上片,寫自己賞月和產生的遐想,開局便用「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先是以問開局,然後又自比為老天的好友,其中豪情可想而知。緊接著蘇軾丟擲了自己的問題「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引發了讀者對於時空奧祕的思索,疑問不得解,就產生了自己「乘風歸去」的心思,此時的蘇軾自比謫仙,這一方面是因為蘇軾自視甚高,而且對於宇宙時空的奧祕很是好奇,另一方面是因為現實的不如意,仕途不順、親友分離,讓蘇軾產生了一探天宮的心思。之後急轉而下,「高處不勝寒」體現了蘇軾心裡的猶豫,顯現了蘇軾心中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顯示出了他闊達的胸懷。

下片借景生情,寫月光照到了房內無眠的人,月亮如此的圓,但是自己確實形單影隻,不禁悲從中來。但是這怎麼能怪罪到月亮上呢,更顯出孤身一人的愁思。但是蘇軾畢竟是蘇軾,他的闊達讓他很快從悲傷中走了出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闡述了自古以來的至理,也含蓄的表達了他對於未來的無限期待,說明了既然月有圓的時候,人自然也會有團聚的時刻。

最後兩句更是畫龍點睛,表達了蘇軾對於天下離人的祝福,和對於時空的思考。

蘇軾的《水調歌頭》是他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也是蘇軾人生歷史的一個縮影,蘇軾從一個被貶謫的**賞月思親的角度出發將整個詞昇華到了對於宇宙人生的思考上,全詞將個人的哀愁和超脫於情感之上的樂觀情緒相結合,展現了蘇軾豪放曠達的風格特色。

清平月村居這首詞描繪了什麼場景,表達了作者怎樣

清平樂 村居 宋 辛棄疾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詞中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藉此表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作者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以及他們的美好的農家生活描寫得有聲有色,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具...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中表達了作者的曠達胸襟,表現了作者感

一 表達了作者的曠達胸襟的語句 1 原文 但人長久,千里共嬋。2 翻譯 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二 表現了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語句是 1 原文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2 翻譯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

水調歌頭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水調歌頭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水調歌頭 這首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思念。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寧九年 公元1076年 當時蘇軾在密州 今山東諸城 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於是做了這首 水調歌頭 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 親人千里 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蘇軾一生,推崇儒學 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