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話題 斬草除根這句話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有什麼歷史典

2021-03-19 15:22:53 字數 5728 閱讀 3434

1樓:超萌噠啉

先秦·左丘明《左傳·隱公六年》:「為國家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絕其本根,勿使能殖。」 北齊·魏收《為侯景叛移樑朝文》:

「若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典故:隱公六年,衛國與陳國聯合伐鄭,鄭莊公請求陳桓公講和,陳桓公不答應。

兩年後,鄭國強大起來,派兵侵襲陳國,大敗**,鄰國坐視不救,紛紛議論這是陳國自討苦吃,長期做惡的報應,對待惡事應該斬草除根,才能消除後患

2樓:百度使用者

斬草除根拼音: zhǎn cǎo chú gēn典故、釋義:除草時要連**掉,使草不能再長。

比喻除去禍根,以免後患。出處:《左傳·隱公六年》:

「為國家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芟夷薀崇之,絕其本根,勿使能殖,則善者信矣。」北齊·魏收《為侯景叛移樑朝文》:「若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例子:~,萌芽不發;斬草若不除根,春至萌芽再發。(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三十七)

斬草除根成語典故

3樓:你不懂

「斬草除根」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割草要連同根一齊除掉。比喻除禍要除去禍根,不留後患。

這則成語**於《左傳·隱公六年》:為國家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芟夷蘊崇之,絕其本根,勿使能殖。

隱公六年,衛國與陳國聯合討伐鄭國。鄭莊公戰不過,向陳桓公求和。陳桓公不同意。

桓公之弟勸桓公:「跟善人處好關係,跟鄰國友好相處,這是立國根本,和好了吧!」陳桓公生氣地說:

「宋、衛是大國,我們陳國不是他們的對手,不打還說得過去;可是鄭國是個小國,為什麼不打它呢?」於是陳繼續伐鄭。

兩年以後,鄭國國力強大了起來,派兵來攻打陳國。陳國大敗,陳國的鄰國都不來救助。

就此事,百姓紛紛議論,說:「陳國自作自受,自討苦吃,這就是長期做惡事卻不知道悔過的結果。古書上說,做惡事很容易,惡事就如同草原上突然燃起的大火,無法撲滅,最後燒到自己的頭上。

周朝有一位大夫名叫周任,他就講過這樣的一個道理:作為一國的國君,要能做到當機立斷,對待惡人、惡事,要像農夫在田間剷草一樣,一定要連根挖掉,不讓它們有再生長的可能。這樣,善事才會多起來。

4樓:龍之騰必潛乃翔

【拼音】zhǎn cǎo chú gēn

【成語故事】隱公六年,衛國與陳國聯合伐鄭,鄭莊公請求陳桓公講和,陳桓公不答應。兩年後,鄭國強大起來,派兵侵襲陳國,大敗**,鄰國坐視不救,紛紛議論這是陳國自討苦吃,長期做惡的報應,對待惡事應該斬草除根,才能消除後患。

【出處】為國家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芟夷薀崇之,絕其本根,勿使能殖,則善者信矣。  《左傳·隱公六年》若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北齊·魏收《為侯景叛移樑朝文》

【釋義】除草時要連**掉,使草不能再長。比喻除去禍根,以免後患。

【用法】作謂語、賓語;指徹底成事

【近義詞】剪草除根、削株掘根

【相反詞】放虎歸山、養癰貽患

5樓:儒雅的天天舔舔

往年,鄭莊公請求與陳國講和,陳桓公不答應。五父勸諫說:"親近仁義而和鄰國友好,這是國家可寶貴的措施,您還是答應鄭國的請求吧!

"陳侯說:"宋國和衛國才是真正的禍患,鄭國能做什麼?"於是就沒有答應。

君子說:"善不可丟失,惡不可滋長,這說的就是陳桓公吧!滋長了惡而不悔改,馬上就得自取禍害。

縱是挽救,何能辦得到!《商書》說:'惡的蔓延,如同遍地大火,不可以靠攏,難道還能撲滅?

'周任有話說:'治理國和家的人,見到惡,就要像農夫急於除雜草一樣,鋤掉它聚積起來肥田,挖掉它的老根,不要使它再生長,那麼善的事物就能發展了。'"

歷史典故成語故事

人不犯我 斬草除根 後面幾句

6樓:小雅鐵心

人不犯我. 我不犯人. 人若犯我 禮讓三分 人定犯我 我定犯人 人再犯我 斬草除根

7樓:匿名使用者

人不犯我 我不犯人 人若犯我 斬草除根

斬草除根的除是動詞嗎

8樓:鹿邑浮生如夢

對,是動詞。

chú去掉;清除

把雜草~掉|~塵|根~|掃~。

10個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

9樓:匿名使用者

常遇春(1330~1369) 字伯仁,號燕衡,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

民族英雄,安徽省懷遠縣常家墳鎮永平崗人,明朝開國名將。宋朝南渡時常氏遷來懷遠,到常遇春已經是第七世。其父常六六,母高氏。

其妻藍氏生有三子三女。常遇春字伯仁,生於公元2023年(元朝至順元年)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貌奇體偉,勇力過人,猿臂善射。23歲時,適值元末,朝政日非,天下大亂,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各地農民紛紛起義。

常遇春適此嘯聚綠林草澤中,後在和陽歸順了明太祖朱元璋。

相傳,常遇春率軍隊進駐九華山時,適逢天旱無雨,士兵飲水困難。於是,他親自帶領將士在九華山下尋水,忽然在五溪橋南邊挖出了六股泉水,解決了部隊飲水的困難。這六股泉水泉水是否為常遇春所發現,無從查考。

但是常遇春結寨六泉口,大戰九華山卻是千真萬確的。後人有詩可證:偏仄旁山行,溪流咽不嗚。

何年留古砦,猶復說開平。

據史料記載,元至正二十年(2023年)初,朱元璋令常遇春與另一名大將徐達率重兵鎮守池州防備。陳友諒統其兵眾,部署襲取池州。徐達偵悉陳友諒的行動,令常遇春率精兵萬人,設伏於六泉口。

陳友諒兵至,全力猛攻池州城,徐達率領守軍開城出擊,常遇春伏兵掩其後,大破陳友諒軍,斬首萬餘,擒捉三千,陳友諒敗走江州(九江)。

這次戰役不僅恢復了皖南

軍事要地太平縣,也使漢軍龜縮於武漢不敢再犯。**行賞常遇春功勞最大。朱元璋誇讚他說:「當百萬眾,摧鋒陷堅,莫如副將軍。」

常遇春當年設伏的地方就在今天九華山的大古嶺、鳳凰嶺一帶,並在百丈潭前留有詩文:赤汗透徵袍,何如孝隱高。結廬親冢側,只為報劬勞。

可惜,常遇春只活到40歲,就病死於柳河川。一生為將未曾敗北。自言能將十萬軍橫行天下,軍中有「常十萬」之稱,人美稱他為「天下奇男子」。

死後,被追封為「開平王」,故六泉口又有「開平寨」之稱。當地村民為紀念常遇春智勇過人,還在大古嶺下的在百丈潭側建廟祭祀,當時稱將軍廟,廟址所在村落因此得名將軍村。該廟規模壯觀,翹簷飛角,廟內塑有常將軍全身像。

抗日戰爭中廟宇為日軍焚燬,但村民仍保留「拜將軍年」的舊俗。

常遇春傳體貌奇偉,沉毅果敢,長臂善射,豹頭環眼,燕頷虎鬚。元至正十五年(1355),參加農民起義軍,隨朱元璋渡長江,取太平(今安徽當塗),破集慶(今南京)等地,每戰必先,屢立戰功,升中翼大元帥。十七年,攻寧國(今屬安徽),身中流矢,裹傷再戰。

此後連克寧國、池州(今安徽貴池)、婺州(今浙江金華)等城。二十三年秋,在鄱陽湖之戰中,他奮勇當先,救出被陳友諒軍圍困的朱元璋,旋即率軍封鎖湖口,會同諸將全殲號稱60萬的**。二十五年十月,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進攻張士誠,先取淮東,後佔浙西,於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蘇州),俘獲張士誠及其將士25萬。

因功升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十月,又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25萬北上,轉戰中原,次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明洪武二年(1369),率軍繼續北征,攻佔元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俘元宗王及將士萬餘。

七月,回師途中,暴病而卒,追封開平王。他英勇善戰,統軍有方,自謂能以10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為「常十萬」。

面涅將軍——狄青

狄青,生於北宋大中祥符元年(2023年),卒幹嘉佑二年(2023年),字漢臣,身長八尺有餘約為(1.89米),濃眉大眼,姿態雄偉,胸襟廣闊。汾州西河(山西汾陽)人,北宋大將。

狄青出身貧寒,從小就胸懷大志,16歲時,因其兄與鄉人鬥毆,狄青代兄受過,被「逮罪人京,竄名赤籍」,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宋仁宗寶元元年(2023年),党項族首領李元昊在西北稱帝,建立西夏。宋廷擇京師衛士從邊,狄青入其選,任延州指揮使,當了一名低階軍官。

在戰爭中,他驍勇善戰,多次充當先鋒,率領士兵奪關斬將,先後攻克金湯城,宥州等地,燒燬西夏糧草數萬,「收其帳二千三百,牲口五千七百」,並指揮士兵在戰略要地橋子谷修城,築招安、豐林、新寨、大郎諸堡,「皆扼賊要害」。他每戰披頭散髮,戴銅面具,一馬當先,所向披靡,在4年時間裡,參加了大小25次戰役,身中8箭,但從不畏怯。在一次攻打安遠的戰鬥中,狄青身負重傷,但「聞寇至,即挺起馳赴」,衝鋒陷陣,在宋夏戰爭中,立下了累累戰功,聲名也隨之大振。

薛禮字仁貴(614-683年3月24日),山西絳州龍門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名將,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創造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諸方面在軍事,政治上的赫赫功勳。

艱苦奮鬥三十載,家裡窮苦志不窮

薛禮,字仁貴,山西絳州龍門人,大業九年(614)生,是南北朝時期名將薛安都的後代,屬於河東薛氏家族,但是到他的一輩已經沒落,,父親薛軌早喪,雖自幼家貧,但是習文練武,刻苦努力,天生臂力過人.但是生於亂世之中,未有什麼發展,長大務農,娶妻柳氏,生得一副大飯量。到30歲的時候,記載中描寫他窮困不得志,希望遷移祖墳,以希望帶來好運,他的妻子說:「有本事的人,要善於抓住時機。

現在當今皇帝御駕親征遼東,正是需要猛將的時候,你有這一身的本事,何不從軍立個功名?等你富貴還鄉,再改葬父母也不晚!」仁貴聽了,覺得有道理,就告別妻子,去新絳城裡找張士貴將軍,應徵入伍,開始了他馳騁沙場40年的傳奇經歷。

薛嶽(2023年12月27日——2023年5月3日),漢族,字伯陵,廣東韶關市樂昌縣九峰鎮小坪石村客家人。抗日名將,時有抗日「戰神」之稱,一級上將。原名薛仰嶽,因生於中日甲午戰爭期間,乃父起名仰嶽以求能效法岳飛成為民族英雄。

薛仰嶽後改名薛嶽,以示不僅仰慕岳飛更將身體力行。

2023年入黃埔陸軍小學,2023年加入同盟會,之後入讀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回粵後曾任孫中山警衛團第一營營長。2023年陳炯明叛亂期間,薛嶽曾保護宋慶齡脫險。北伐初期任第一師師長。

呂蒙呂蒙(178-219)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人。東漢末年著名軍事家、將領,仕於東吳的孫權。

郭子儀(697—781),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祖籍山西汾陽。唐代著名的軍事家。武舉出身。

安史之亂時任朔方節度使,在河北打敗史思明。後連回紇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代宗時,叛將僕固懷恩勾引吐蕃、回紇進犯關中地區,郭子儀正確地採取了結盟回紇,打擊吐蕃的策略,保衛了國家的安寧。

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以84歲的高齡才告別沙場。天下因有他而獲得安寧達20多年。他「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舉國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聲譽。

蒙恬(?—前210年),秦始皇時期的著名將領,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漢族,祖籍齊國,山東人。傳說他曾改良過毛筆,是祖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也是古代開發寧夏第一人。

秦瓊(571~638)字叔寶,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唐朝開國將領,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與尉遲恭為傳統門神。兵器:四稜金裝鐗、虎頭鏨金槍。

座駕:黃驃透骨龍。濟南五龍潭有其故居。

衛青,中國歷史人物。一為西漢軍事家衛青(?~公元前106年),字仲卿,漢族,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

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106年(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他是西漢時期能征慣戰,為漢朝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過重大貢獻的將領,也是中國歷史上為人熟知的常勝將軍。率軍與匈奴作戰,屢立戰功,但從不結黨干預政事。他對士卒體恤較多,威信很高。

另一位衛青(?—?)字明德,松江華亭人。

是明代抗倭名將。其子衛子穎。

孫臏是孫武后代。身長七尺約為161cm(周的一尺合今23.1cm)與龐涓同學兵法,後龐涓為魏惠王將軍,騙孫臏到魏,用刖刑(即砍去雙腳),被齊國使者偷偷救回齊國後,被齊威王任為軍師,馬陵之戰,身居輜車,計殺龐涓,大敗魏軍。

著作有《孫臏兵法》,久已失傳。2023年山東省臨沂銀雀山出土殘簡,有一萬一千餘字。關於孫臏臏刑其實是錯誤的,在太史公自序這本書中提到「孫子臏腳,《兵法》修列」,講的是孫臏被砍掉雙腳,而不是挖掉膝蓋骨。

清朝兩百多年的歷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算起的

清朝從1616年努爾哈赤建後金開始算,到1912年宣統退位結束 應該從順治進北京城開始算起,之前還沒入關不算只能算是為建立清朝打基礎。從甲申1646開始,到辛亥1911年。一般是這麼算的。康乾在位時間比較長,其它皇帝在位時間都不是很長,比如雍正13年,咸豐 同治都是10年,清朝以前是叫後金,後來入關...

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算的

俗史詳記古帝王年代,大抵皆據宋邵雍之 皇極經世 如雲黃帝元年距今四千六百二十五年。皇極經世 是宋代一本運用易理和易教推究宇宙起源和社會歷史變遷的書,書中稱堯元年為甲辰年,清末民初學者盧景貴考定認為相當於公元前2357年。另據晉代皇甫謐的 帝王世紀 推算,堯以上共有五帝,歷時341年 其中黃帝100年...

床的歷史和人是從什麼時候起開始使用床的

古時候人就用床,有錢人就把床項上寶石什麼的。古代床的發展史 在 現代漢語詞典 的解釋中,床的含義是供人躺在上面睡覺的傢俱。在古代,床是供人坐臥的器具,與今天只用作睡臥不同。說文 床,安身之坐者。安身,指使身體安穩的意思。這樣在中國的發展史中,床作為人們的生活工具,從來就沒有邂逅潮流,在明朝,隨著中國...